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0449711
★
国外经典曾国藩传记版本。大量珍贵史料首次披露,曾国藩诞辰200周年隆重出版。体用兼得的为人之道,稳到极致的官场楷模。
★ 清代三百年**名臣,生动讲述出将入相的非凡人生,深入剖析内圣外王的罕见人格
★ 为什么*说在近代人中,他唯独佩服曾国藩?
★ 为什么蒋介石以曾氏家书教子,终生奉其为楷模?
★为什么曾国藩有护国之功、问鼎之力,却四拒称帝?
★为什么世人将曾国藩视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为什么美国人将曾国藩比作“远东的华盛顿”?
本书是国内首次原版引进的由西方学者撰写的曾国藩传记。
面对横扫大清的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白手起家创建湘军,于重重危难中摸索出治军之策、战阵之法,以其韬略智慧历时11年终获胜利。之后,在直隶总督任上他主持处理了影响深远的天津教案,并且力主整肃朝政,选拔新型官员,倡导洋务运动。
黑尔博士采用近200种亲历者资料,着眼晚清民政、军事的颓败大局,生动讲述了曾国藩出将入相的非凡一生。
导 言 曾国藩是远东的华盛顿_001
章 满人治下的中国政府_001
1.军事_001
2.民政_010
第二章 拜上帝会的组织_020
第三章 已被抹杀的领袖_034
第四章 从广西到北方_050
第五章 太平天国的宗教_060
第六章 太平天国的军事、政治和社会部署_076
1.太平军_076
2.政治机构与社会设施_080
第七章 曾国藩出山及新军的组建_090
第八章 湘军出征_102
第九章 太平天国内讧与清廷的失望_118
第十章 进军安徽_130
第十一章 攻克安庆及战争的重组_147
第十二章 外国人与太平军_157
第十三章 金陵争夺战及太平军的崩溃_175
第十四章 两江总督任上与剿捻_191
第十五章 直隶总督任上和曾国藩的晚年_198
第十六章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_213
第十七章 结语_234
参考书目_239
跋 一个美国学者眼中的曾国藩_265
要让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历史,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为西方人至今还只是满足于主要是从中国的年鉴中获取不完整的信息。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资料,足以使人们正确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并且适合于这个领域的学者从事研究。中国的绘画也是一样,美术专业的学生近已经看到了中国画的美及其意义。这项任务的意义是对下一代人学术精神的挑战。黑尔博士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只是一个开始,到目前为止,这项研究本身就是一个榜样,说明运用完全由西方世界开发出来的历史学的方法,去研究只有地道中国素材的课题,是可以取得成功的。如果不是得益于他的双重装备——对事物的把握和对语言的理解,谁也无望取得他在这本书中获得的成就。它对中国学术界的意义,与对西方人的理解所作的贡献同样重大。在寻找论据和冷静地展示论据时,他向中国人展现了他们自己历史中的一个篇章,但强调的重点不同于中国人已经习惯的记载。何况,我们必须强调,他在中国居住和研习了20个年头,这段经历既给了他同情心,也赋予了他健全的判断力。年轻的中华民国所作的评论在这里解除了武装,作者的公允使读者明白了两个问题:其一,他令人们立即对现存的那些不利于清朝的偏见产生了怀疑,这种偏见对赞扬清政府官员的好话充耳不闻;其二,他使读者不会相信“外国人终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无稽之谈。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
至于中文读书写字之法,在曾公家训与家书中言之甚详。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也。——蒋介石
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梁启超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左宗棠给曾国藩的挽联
我不是曾国藩,曾国藩做的我做不到。——
第七章
曾国藩出山及新军的组建
曾氏家族是中国的六大家族之一,镇压太平军的主角就是从这个家族中产生的。曾家的源头是哲学家曾子,他是孔夫子伟大的弟子之一。在曾国藩与其著名的祖先之间所隔的70个世代中,他自己的直系先人成为湖南湘乡县的农民。他的家乡距离长沙约200里。他的家境非常贫寒,但他们以骄傲的血统跻身于家乡士绅阶层,他们希望通过学习经典来继承先人的学术传统,以确保文字贵族的地位。曾国藩的祖父是注重实际的实干家,对这个孩子性格的形成施加了有力的影响。他的父亲专心学习,但早年未能获得功名,直到长子获得学士学位的那一天,他才得到同样的学位。这也许并非什么非常事件,只表明中国人获得学位的愿望是多么强烈。
曾国藩于1811年11月26日出生于这个贫穷的乡村家庭,其诞生伴随着美梦与吉兆。4岁时他便开始了学业。在第8个生日之前,他已在学习五经,并开始作文。5年以后,按照中国人的习俗,他与一位名叫欧阳的女孩订了婚,当他到了足够大的年龄便将之娶回家里。[1]
1826年,他首次应试,名列第7。[2]但是直到1832年,他才开始竞争学士学位,次未能如愿,但上了荣誉榜。[3]1833年他考中了秀才,他父亲在经历了17次失败以后,这一次与他同时通过了考试。第2年他前往长沙参加乡试,考中了第36名举人,即获得了硕士学位。同一年他进京参加会试,试试运气,去考进士,即博士学位,但两次考试落第。1836年他设法弄到了盘缠,漫游江南与浙江。虽然他的举人身份给了他一些社会声望,但他仍然未能满足。据说他在旅途中发现了一套有价值的书籍,便借来100两银子将之买下。他带着这些书回到家乡,苦读1年,准备第3次参加会试。
1838年年初,他准备再次进京,现在他又增加了1年的应考准备。他没有路费,但他借到了32串钱做盘缠,这点钱在路上几乎花完了,进京时只剩下3串。[4]在那个时代,这是一段漫长的旅程,需要1个月乘船坐轿缓慢前进。一般认为,路上必需的花费约为40两银子。曾国藩终于通过了会试,[5]不久之后又通过了中国学者的考试,于6月23日进了翰林院。[6]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