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6426006
推荐1. 教你在爱面前不卑微、不焦虑、拥有安全感!
为什么我们越尽情投入某段关系中,就越容易搞砸?
为什么平日乐观自信,一恋爱就变得患得患失、多疑易怒?
为什么我们越想拥有时,越会像个小孩子一样无助、哭闹、崩溃?
其实我们遇到的亲密关系的问题,90%以上出在自己身上!我们过去成长中积累下的问题,没有解决的创伤,会掩藏在潜意识里,在进入亲密关系后全部爆发。本书旨在帮助大家面对成长遗留问题,重建亲密关系模式,迈向健康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推荐2. 美国著名关系心理学家倾力打造、在亲密关系中稳固自尊的心理学。
美国关系心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赖特学院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博士后米歇尔·斯凯恩,带领大家识别自己反常情绪与行为的根源,彻底搞懂自己潜意识层面所依从的信念,进而修正自己在爱人面前的表现,学会成熟、体面去爱。
推荐3. 18种权威又实用的沟通计巧、成长练习,教你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爱、轻松自在享受爱。
米歇尔·斯凯恩将接纳与承诺疗法、图式疗法和辩证行为疗法结合起来,呈现18种健康行为练习,带我们多维度、由表入里地消除内在的被抛弃感、多疑和虐待、情感剥夺、自我否定、失败等恐惧感,从而让自己爱得自信又真实。
推荐4. 拿回生命的主动权,迎接更美好的自己与关系!
读完这本书,希望你可以自洽地面对关系中的问题,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告别内耗又伤人的情感权力游戏。在觉察中整合性格的两极,做内在安稳的自己。
为什么当你真心投入到一段关系中后,容易变得反复无常?
心理学家米歇尔·斯凯恩认为我们的童年经历会让我们体验到被抛弃的恐惧,形成对我们一生都有重要影响的核心信念。如果我们内心存在着被抛弃的恐惧,成年后的我们会很容易在亲密关系中产生内在无价值感、羞耻感、孤独感、嫉妒感或焦虑感。
这些情绪会促使我们像个小孩子一样表现出不良的反常行为,比如哭闹、回避、固执或责骂,进而破坏自己特别在乎的亲密关系。反常的行为之所以会出现,并不是因为关系中的对方,而是源自童年时自己形成的核心信念。
临床心理学家米歇尔·斯凯恩博士在本书中分析了我们所有人在童年会形成的核心信念:被抛弃感、多疑和虐待、情感剥夺、自我否定、失败。这五种核心信念会触发被抛弃的恐惧,影响到我们成年后处理感情问题的方式。
米歇尔博士将接纳与承诺疗法(ACT)、图式疗法和辩证行为疗法(DBT)结合起来,帮我们理解过往经历是如何导致了当前的关系处境和问题的,并教给我们深入去理解自己与他人的方式,尤其是自己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反常的根源,并教我们一步步去觉察、识别、分析、改变原有不良行为和情绪,形成新的健康的自我行为习惯。除此之外,米歇尔博士还详细分享了提升自我了解、构建健康行为和关系的18种行为练习。如果你渴望深层次认识自我、拥有安全感和舒服的关系,这本书值得细读。
第一章 你为什么总是害怕被抛弃?
为什么你会害怕被抛弃?
认识你的核心信念
抛弃信念及其四个共谋者
认清自己的核心信念
第二章 触发抛弃恐惧的五种核心信念
对抛弃信念的自我评估
对多疑和虐待信念的自我评估
对情感剥夺信念的自我评估
对自我否定信念的自我评估
对失败信念的自我评估
分析评估结果
第三章 我们的大脑和关系陷阱
对大脑陷阱的三大反应:战斗、逃跑与原地不动
识别自己的行为反应
哪些人能触发我们的核心信念?
触发核心信念的行为
如何识别触发行为?
人际关系触发练习
第四章 活在当下,摆脱核心信念的掌控
当过去的故事妨碍我们的时候
正念:关注现在,摆脱过去
培养日常意识
正念与人际关系
第五章 用核心价值观代替核心信念
消除继发性疼痛
创造性绝望:接受不可避免的痛苦
基于价值观的行为
第六章 核心信念触发的消极想法对关系的影响
扫除自己的认知障碍
远离棘手的想法
内心批评家:想法的叙述者
培养自我同情
第七章 核心信念触发的消极情绪对关系的影响
创建自己的雪球练习
应对策略的代价
“私人分心计划”练习
放松与自我照顾
个人分心计划
第八章 核心信念触发的消极行为对关系的影响
反思自己的习惯性行为
利用价值观作为行为的动力
心理灵活性
第九章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都需要沟通的艺术
自我表露
倾听技巧
表达需求
确认
同理心
道歉
第十章 关系不伤人:如何建立一段新的关系?
他人的核心信念
警告标志
他人的价值观
我在咨询室里见过的最撕心裂肺的来访者莫过于那些失去或幻想失去另一半的人。对这些人来说,这种关系的破裂所引发的情感痛苦和压抑会让他们产生难以忍受的抛弃感、背叛感、操纵感和情绪剥夺感。
有时候,这些痛苦的感觉会转变成消极的应对行为,例如不停地自责、总是迎合他人的需求、刻意地回避问题、对伴侣过于警惕或依恋、无休止的怀疑、反复琢磨报复,甚至出现严重的抑郁、焦虑和自残行为。
如果我们的童年充斥着大量的消极经历,如失去亲人、被忽略、被虐待,或者觉得自己不被爱、不受欢迎、不够优秀,那么对我们来说,想要建立一种健康的人际关系就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
通常,在童年阶段因关键情感需求未被满足而导致的应对方式将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大脑的生存系统,当我们面对或感知到威胁时,它们就会充当我们的自动导航仪。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比如我们被伴侣抛弃时,那些孤独、羞耻、自卑、抛弃、拒绝和多疑等一度难以忍受的感觉就会被触发。这可能会快速激活你的应对方式,但讽刺的是,即使是早期的一些有益事件都可能成为自我挫败的元素,它们甚至会进一步加剧痛苦、绝望的感觉。这本书将会为大家详细讲解这一情况。
在治疗自恋者的过程中,自恋者的伴侣也会来寻求我的帮助,这是很常见的事。自恋者们(尽管有时他们确实很迷人)除了感到低人一等和自己不被人爱之外,也总会面临这样的困境:“冒犯者”的威胁和贬低。如果自恋者们还受到早期照顾者的虐待或抛弃,那么失去另一半的幻想就会给他们造成难以想象的、超出合理范围的恐惧和悲伤。
他们还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和信念:“这简直就是毁灭性的……虽然我的母亲的确很苛刻,但这不就印证了她的话吗?在我这一生中,母亲总是提醒我还不够好、做事总是让人不满意。”“也许这是我活该。兄弟姐妹(或同龄人)嘲笑我、欺负我都是应该的,因为我压抑……或者因为我聪明,或者因为我戴眼镜,或者这就是我的命吧。”她说这一切的时候,泪水流满了整个脸庞,她的内心也在撕裂着。
斯凯恩一直是图式疗法(Schema Therapy)的实践者和教育者,她为读者提供了缜密的指导,呈现了明确的工具性指南,帮助他们治疗创伤。这些是改变自动行为反应的有效策略,是扭转偏颇生活模式的有效途径,也为亲密关系这一主题带来了新的启发。
我很高兴向大家推荐这本书,我坚信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害怕被抛弃而不断挣扎的人,也非常适合那些失去爱人而痛苦万分的人。这本书还能帮助那些一直被放错位置的人(或未获得应有对待的人)。本书将成为我们的强大战友,也必将是无与伦比的“真相帝”。它将无愧于“健康之音”这个称号!
温迪·T.巴哈丽(Wendy T.Behary)
国际图式疗法学会(ISST)主席
你为什么总是害怕被抛弃?
为了抵抗一些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你早已对被抛弃的恐惧构筑起一个平台。对被抛弃的恐惧(及其他核心信念)深深扎根于你与生俱来的气质(性格)及你所处的外部环境中。当你还是孩子时,你根本没有办法控制这些因素。由于信念建立在这些因素之上,所以即使是现在的你也难以摆脱,只好听之任之、受其控制。
因此,每当碰到这样的威胁时,每当有人想要离开你或者你必须独处时,你就会产生消极情绪。你可能会对离开你的人产生愤怒,可能会因在乎的人离开而感到伤心,可能会因自己的孤僻而羞愧,可能会对无法确定的事感到焦虑。你害怕你们现在的关系最终会决裂,你担心对方会永远离你而去。你是否思考过,为什么自己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其实这些感觉源自你与生俱来的气质与后天的经历和“培养”(依恋模式)。想要清楚了解自己对被抛弃的恐惧及其发展,我们需要明白先天的因素与后天的“培养”,需要了解自己的依恋模式、安全感和性格。
依恋模式
童年时期形成的依恋模式会对成年后的依恋模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性格形成初期,我们与照顾者的关系是怎样的?了解这一点对我们理解现有的关系大有裨益。现在先让我们看一下三种不同的依恋模式。
(1)安全型依恋
孩子的安全型依恋模式通常就是我们理想的那样:
当遇到糟糕的情况时,他们会寻求照顾者的安慰,因为他们知道照顾者会抚慰他们、让他们舒心。
照顾者总能随时出现在他们身边,他们对此非常有信心。
当照顾者离开时,他们会感到难过。
当照顾者再次回到他们身边时,他们会异常兴奋。
孩子喜欢照顾者的拥抱,这让他们感到安心。
照顾者离开孩子时,孩子会感到难过,这是正常的反应。总的来说,照顾者在孩子人生中是安全的,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情感上,他们都能够给予孩子持续的关注和爱护,因此让孩子感到安全。安全型依恋的孩童能够获得照顾者可靠且一致的情感支持和认同。
(2)回避型依恋
与安全型依恋的孩子相反,回避型依恋的孩子的主要照顾者喜欢拒绝别人、性格苛刻,因此这种依恋型的人群通常表现为:
为了安全,他们不太依赖自己的照顾者。
对待照顾者,他们有时候很有攻击性。
在家庭环境中,他们比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更加黏人、苛刻。
即使照顾者的离开让他们感到很沮丧,他们也并不关心照顾者是否回来、什么时候回来。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能从照顾者身上获得始终如一的安全感。对他们来说,照顾者是不能被依赖的,他们可能对照顾者感到愤怒、痴黏或不感兴趣。
(3)矛盾型依恋
矛盾型依恋的孩子的照顾者通常性情不稳定,为孩子创造的环境混乱不堪。这会导致:
孩子非常焦虑。
在家庭环境中,孩子黏人且苛刻。
照顾者离开时,孩子感到沮丧;照顾者回来时,孩子非常渴望亲近他们。但无论怎样,没人可以安慰他们。
这一类型的孩子经常焦虑,与照顾者分开时,他们会被焦虑情绪压垮。
越能获得持续且一致的关爱,孩子就越能够发展稳定的自我依赖,也越能培养对他人的信任。照顾者与孩子的稳定关系事关孩子的总体适应性是否稳定,包括他们与其他人的关系、处理压力情境的方式、对他人的期望及对待世界的方式。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思考方面更加灵活,这赋予他们管理自己冲动和热情的能力,相比焦虑型依恋的孩子(包括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他们在这些方面略胜一筹。没有安全依恋经历的孩子总是感到不安,正因为如此,他们极容易被恐惧和消极情绪打倒,这会削弱他们管理冲动和热情的能力。为了生存,他们必须斗争—至少给人的感觉是这样。
被抛弃的恐惧和早期依恋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也可能发展出被抛弃恐惧的核心信念和本书讨论的其他核心信念(例如多疑和虐待、情感剥夺、自我否定和失败)。这可以通过孩子的性格、适应性或童年时期发生的“创伤”来解释。这可能包括与主要照顾者关系的破裂,如照顾者死亡、照顾者离异或更换主要照顾者,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身体上,新的照顾者是不能为孩子提供旧照顾者所能提供的安全和踏实的感觉的。
但当我们观察那些回避型依恋孩子的照顾者时,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们喜欢拒绝且性格苛刻,这与孩子的抛弃信念、多疑和虐待信念、情感剥夺信念、自我否定信念及失败信念有很大的关系。同样,矛盾型依恋的孩子的照顾者性情多变且混乱,这让我们很容易就能将孩子根深蒂固的自我认知、对他人的期望和本书讨论的五个主要核心信念联系起来。
安全感
安全感是各年龄段的人发展安全依恋的关键因素。这也是被抛弃的恐惧如此可怕的原因之一。依恋始于生存的基本需要。在我们还是婴儿时,如果我们被抛弃了,我们就无法存活于世。
可见,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人生完全取决于另外一个人。因此,如果我们对初始关系感到焦虑、没有安全感,这是十分恐怖的。担惊受怕会侵蚀我们的所有,使我们的生活黯然失色。当我们的生命都没有保障的时候,我们是很难将精力投放于其他事情上的,更不用说能精神饱满地释放压力了,因为我们根本不可能对抗自己的冲动和处理自己的欲望。
因此,对于没有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来说,每一次压力的降临都可能成为他们的致命危机。他们无法腾出时间深思熟虑,无法挑选合适的措施,无法有效地回应压力,只能任由本能反应牵引自己。
性格
性格能够决定我们对他人及整个世界的看法。因此,性格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遗传因素能够增加人们患上焦虑症、抑郁症、惊恐发作及社会焦虑感的风险,这也是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的主要病因之一。
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良好”结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生成机制。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更容易陷入环境的刺激中。毫无疑问,他们之所以对环境如此敏感,是因为他们拥有不安全的人生经历(例如,童年时期或青少年时期的抛弃经历、混乱的家庭生活、恶劣的家庭沟通方式及性虐待等)。此外,不安全的依恋也是导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原因之一。
让我们再来看看伊莱恩·阿伦(Elaine Aron)关于高敏感人群的定义。她指出,大约15%~20%的人拥有这一特质,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蛛丝马迹都异常敏锐,这也是他们的优点。但他们的缺点也很明显,相比于不敏感的人群,高敏感人群更容易感到挫败,他们的情绪反应更加频繁,也更加剧烈。
高敏感人群一般情感脆弱,这是他们的生理倾向和性格特质之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