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65926
陈铨,具有强烈民族情怀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个深具浪漫气质的小说家、戏剧家,同时又是一个卓有成绩的学者和业务精湛的大学教授。本书以“新材料,新发现,新问题”为基本原则,成果中大量使用了新发现的史料,即大量家书、日记、手稿等一手资料;以传为经,以评为纬,力求史、传、评有机结合,全面的对陈铨的生平、业绩、行迹等展开了信实可靠的考述与评估,对于构成传主一生重要事迹,如他对中德文化所作的堪称筚路蓝缕的比较研究,他的对尼采等德国哲学、文学的介绍,他与“战国派”的关系及其主张,他的戏剧创作与实践、特别是抗战时期引起轰动也引发批评非议的《野玫瑰》风波,他作为清华毕业、留学欧美的一代学术精英在时代中的奋发与浮沉等等,都做了有益的、具体深入的学术探究。同时也对传主所处的时代、所接触的人物,如吴宓、林同济、闻一多、沈从文等,做了有价值的、真切细致的体现与反映。
序 陈光还
引言 富顺少年
第一章 清华学子
第二章 美风欧雨
第三章 执教清华
第四章 小说家
第五章 西南联大
第六章 “战国派”
第七章 尼采的魅影
第八章 戏剧家
第九章 重庆·上海
第十章 金陵岁月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陈铨评传》序
陈光还(陈铨之子)
尽管时常想念父亲,很多年来却极少与人谈及父亲,研究者若有需要,大多是找我的小妹光琴。2016年12月,我受邀参加了在四川富顺召开的“全国首届陈铨学术研讨会”,代表家属在会上作题为《我印象中的父亲》的简短发言,讲着讲着,觉得大家挺感兴趣,不知不觉就多讲了几句。后来据录像的朋友告诉我,整整讲了17分钟,走下讲台,郭娟女士就前来和我约稿,希望把这次发言整理出来,可以刊登在她主编的《新文学史料》上。
后来我才明白,我的发言之所以受到与会专家教授们的关注,是因为他们没有亲眼见过父亲,尽管他们读过我父亲的书,写过有关父亲的著述。由此可见,学术界迫切需要一本以可靠的事实为根据,反映父亲的成长经历、学术思想变化,以及各个时期的工作和遭遇的传记,以消除对他们研究对象的陌生感。由这一点出发,在我读过的有关父亲的研究著述中,孔刘辉先生的这部评传是最值得阅读的一本力作。
多年以前,大哥光群就和我讨论过,作为家属我们到底可以帮那些研究父亲的学者们什么忙,他的意见是可以做两件事:一是提供父亲未曾公开的资料,如照片、日记、信件以及未发表过的文稿;二是回忆我们所知的有关父亲的工作、生活以及习惯、交往等日常琐事和有趣的细节。至于我们家属的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就不必行诸文字,而应让学者们自由发挥和讨论。在和学者们的交往中,我尽可能地这样去做了,希望对他们的研究工作有些帮助。
记得父亲生前常说:“如果没有事实为依据,又缺乏逻辑性,那写出来的文章就是胡说八道!”这是我一生奉为圭臬的原则,也是我十分赞赏这本书的原因。在多年的研究实践中,孔先生不辞劳苦地收集了大量有关陈铨的资料,对于原本不太清楚的问题,凡有所得,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些资料中有许多是我过去不清楚甚至不了解的。孔刘辉先生曾经对我说:“我希望写的每一句话都有文献和事实为根据。”这本《陈铨评传》就是按照这个要求去做的,当然要完全做到这点非常困难,但能够这样去想去做,就已经十分难能可贵了。
2020年5月18日于桂林
他是德国文化研究和德语文学翻译领域卓有建树的屈指可数的杰出前辈之一。
——杨武能
“学衡派”走出的新文学家。
清晰的一生与沉重的二十年。 ——沈卫威
学界应该给陈铨先生一个公正的评价。——孙周兴
学术界迫切需要一本以可靠的事实为根据,反映父亲的成长经历,学术思想的变化,以及各个时期的工作和遭遇的传记,以消除对他们研究对象的陌生感。由这一点出发,在我读过的有关父亲的研究著述中,孔刘辉先生的这部评传是*值得阅读的一本力作。
——陈光还(陈铨之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