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393128
目 录
目录
历史文化研究
“西蜀文化”的辨证 林向(3)
新津郭之新墓碑记成都平原清代民间水利纠纷与处理机制 李映福颜斌(8)
三星堆文明与三星堆古城 陈显丹(23)
古蜀人的“五”崇拜和宇宙观 李竞恒(31)
从历史文献用词论孟获族属 梅铮铮王珍(37)
任乃强学术思想简述 魏学峰(43)
试探古代西南筰人及其迁徙 龚伟(48)
贵州地区汉代墓葬研究 赵卿(56)
西昌大理国时期火葬墓与阿吒力教 刘弘(71)
南方丝绸之路
三星堆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 段渝(83)
先秦两汉时期的五尺道研究 颜信(94)
“轴心时代”的中印文化之比较研究 李桂芳(101)
近年南方丝绸之路研究新进展 邹一清(107)
巴蜀书画研究
陈子庄研究综述 胡蔚(113)
向石壶学画纪实 林旭中(126)
陈子庄画语录 余德普(129)
石壶百年纪 丘峙(134)
藏品研究与文物保护
四川汉代陶动物模型的历史文化内涵 魏崴(139)
四川博物院藏三件有铭商周青铜器相关问题浅析 张丽华郭军涛李媛(145)
浅析羌绣色彩的艺术特色 江佳英胡玉珊(151)
博物馆学刊(第四辑)
甘肃博物馆藏考古发现的古代金银器与丝绸之路 王裕昌(158)
古书画修复与收藏中水的作用和影响 杜少飞文金梁(174)
成都商业街船棺葬出土棺木的研究与保护 肖嶙(178)
成都青白江窖藏宋代瓷器镶口的分析研究 杨娟曹元元韦荃(187)
博物馆学
博物馆:民族文化展示的特定空间——基于全球化视野中的思考 唐毅(195)
“专家”还是“杂家”:新时期博物馆从业者刍议 陈默(201)
观沧海之变听长风轻述——烟台市博物馆基本陈列“海风” 沈岩祝国林(206)
浅析遗址类博物馆临时展览的选题与策展——以“南中寻珍:诸葛亮南征路线出土文物展”为例 尹恒李加锋(211)
对博物馆核心价值问题的思考 卢民(220)
博物馆讲解中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 杜博瑞(227)
征稿启事 (234)
历史文化研究
“西蜀文化”的辨证 林向(3)
新津郭之新墓碑记成都平原清代民间水利纠纷与处理机制 李映福颜斌(8)
三星堆文明与三星堆古城 陈显丹(23)
古蜀人的“五”崇拜和宇宙观 李竞恒(31)
从历史文献用词论孟获族属 梅铮铮王珍(37)
任乃强学术思想简述 魏学峰(43)
试探古代西南筰人及其迁徙 龚伟(48)
贵州地区汉代墓葬研究 赵卿(56)
西昌大理国时期火葬墓与阿吒力教 刘弘(71)
南方丝绸之路
三星堆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 段渝(83)
先秦两汉时期的五尺道研究 颜信(94)
“轴心时代”的中印文化之比较研究 李桂芳(101)
近年南方丝绸之路研究新进展 邹一清(107)
巴蜀书画研究
陈子庄研究综述 胡蔚(113)
向石壶学画纪实 林旭中(126)
陈子庄画语录 余德普(129)
石壶百年纪 丘峙(134)
藏品研究与文物保护
四川汉代陶动物模型的历史文化内涵 魏崴(139)
四川博物院藏三件有铭商周青铜器相关问题浅析 张丽华郭军涛李媛(145)
浅析羌绣色彩的艺术特色 江佳英胡玉珊(151)
博物馆学刊(第四辑)
甘肃博物馆藏考古发现的古代金银器与丝绸之路 王裕昌(158)
古书画修复与收藏中水的作用和影响 杜少飞文金梁(174)
成都商业街船棺葬出土棺木的研究与保护 肖嶙(178)
成都青白江窖藏宋代瓷器镶口的分析研究 杨娟曹元元韦荃(187)
博物馆学
博物馆:民族文化展示的特定空间——基于全球化视野中的思考 唐毅(195)
“专家”还是“杂家”:新时期博物馆从业者刍议 陈默(201)
观沧海之变听长风轻述——烟台市博物馆基本陈列“海风” 沈岩祝国林(206)
浅析遗址类博物馆临时展览的选题与策展——以“南中寻珍:诸葛亮南征路线出土文物展”为例 尹恒李加锋(211)
对博物馆核心价值问题的思考 卢民(220)
博物馆讲解中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 杜博瑞(227)
征稿启事 (234)
在线试读
历史文化研究
“西蜀文化”的辨证
林向(四川大学)
摘要:“西蜀文化”是近年来常见的名词,但各人对它的语境的认识有所不同,往往发生理解的错位和误解。若要把它作一个学术术语就有一个定位问题,应正本清源,弄清它的定义、内涵及其特征,才能顺名责实,开展研究和应用,这是建设“西蜀文化特色城市”的先行基础工程,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道理。故我们先从学理角度对“西蜀文化”加以辨识和论证,以供讨论。当其为各界实用时,应因事制宜,当以不违学理基础为宜。
关键词:西蜀巴蜀文化
一、“西蜀”和“巴蜀”作为地域名称同时始见于秦汉
文献早记载的地域名称“西蜀”和“巴蜀”,目前能查到的当属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时李斯的《谏逐客书》。据《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为谏止秦宗室大臣建言秦王“请一切逐客”事,列举秦曾经起用来自戎、宛、宋、晋等地非秦人才成就霸业;取得来自昆山、隨、和、郑、卫、宛等地出产的财物来供秦享用。因此得出结论:“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因此“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这就是中国政治史上有名的李斯谏逐客事,其提倡的包容精神,正是兴国兴市的上策。
《谏逐客书》在一处提到“(秦)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面取汉中”,后面又说若拒用非秦之所产,则“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可见前面的“巴、蜀”具体指巴国、蜀国之地;后面则是与“江南”之地对称的“西蜀”之地,是一种泛称,应该是同义的。
其次,秦汉时的“西蜀”指的是哪里呢?应该指与整个四川盆地相当的巴蜀地区。请看“西蜀丹青”,《汉书.司马相如传》注说的是:“丹砂,今之朱砂也;青雘,今之空青也。”朱砂产于丹穴,《史记.货殖列传》:“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江原(今四川崇州)人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说她是巴郡枳县(今重庆涪陵)人。《华阳国志.蜀志》又说:蜀有“ 丹、黄、空青 之饶。”丹即丹砂,黃即雄黄,空青即产于铜矿的杨梅青,《政和本草》说:“生益州(今四川境)山谷及越雟山有铜处。”
但是,据《汉书.王褒传》载:“王褒字子渊,蜀人也”,而他在为汉宣帝征召进京“诏褒为圣主得贤臣颂其意”时自报家门是“西蜀人”:“今臣辟在西蜀,生于穷巷之中,长于蓬茨之下,无有游观广览之知。”那么可见这里的“西蜀”即“蜀”也。
值得指出的是“西蜀”之称当脱胎于《战国策》的记载的“蜀乃西僻之国”。《战国策》卷三载:“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结果司马错胜出,但两人共同认为“蜀西僻之国,戎狄之长”,反映在中原人眼里“蜀”是西僻之国,理当称为“西蜀”。因为原来这里只有“蜀”没有“巴”(说详下节),所以惯用“西蜀”来称此华阳之地。
“西蜀”是秦汉至魏晋时人们的习惯地域名称,因此在此区域内建立的政权也被人称为“西蜀”,例如三国时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221~263年),又称“西蜀”;东晋焦纵据蜀,自称“成都王”(405~413年),也被称“西蜀”。
晋时左思撰写的三都赋中的《蜀都赋》与《吴都赋》中假设“有西蜀公子者言于东吴王孙”,两人热烈争辩“西蜀”与“东吴”两地的优长劣短,传为美谈。
所以,《辞源》(1983年)迳称:“西蜀,地名,指四川省”,指的是川渝分治前的四川省,也即四川盆地的巴蜀地区。
二、“西蜀文化”是“广义巴蜀文化”中的一支
我们认为四川盆地在夏商周时代是“有蜀无巴”的。2005年我们曾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研究后指出:“夏商周时期的四川盆地和邻近地区是以‘蜀人’为核心的‘古蜀文明’的范围;东周时在江汉平原的‘巴人’受楚逼迫,向西进入四川盆地东部,与原是蜀地的一些土著民族结合形成‘巴文化’,于是与‘蜀文化’一起,共同形成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巴蜀文化区’。”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长江三峡地区考古曾发现了早期的巴文化。但笔者有幸在1997年和2002年两次亲赴三峡考古现场考察后得出如下看法:①事实胜于雄辩。三峡西部考古至今没有发现大家期望的夏商西周时期的“巴文化”和“巴墟”。②考古发现离不开历史文献载的指引和诠释,历史文献离不开考古发现的论证和充实。按历史文献记载,探索东周以前的“巴文化”“早期巴文化”的位置不在四川盆地,而在其邻近地区,如汉水流域和江汉平原,包括三峡地区以东部位。③很有可能我们把东周时从楚地西进的“巴文化”看做是“楚文化”西进了,或者说我们把“巴文化”与“楚文化”混淆在一起了。
进而我们认为本地区的古文化有一个发展由来,可分为三段,只有到了第三段才能称为“巴蜀文化”。段以宝墩文化(含三星堆遗址期)为代表的是“先蜀文化”,相当于龙山时代,崇州发现的双河古城和紫竹古城属可此段。第二段以三星堆文化与十二桥文化(含金沙遗址)为代表的是“古蜀文明”,相当于夏商周时代。第三段以巴蜀墓葬为代表,成都商业街船棺墓地是巴蜀文化时期蜀王族的陵墓地;一般巴蜀墓葬都会出土巴蜀铜器,也有船棺墓、狭长土坑墓、长方土坑墓、土坑木椁墓、石棺葬、悬棺葬等,它们代表的是“古巴国”和“古蜀国”境内的族群文化即“巴蜀文化”,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下限可延伸至秦汉a。这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先秦时期的“狭义巴蜀文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学者提出了“广义巴蜀文化”的新概念。例如1991年袁庭栋在《巴蜀文化》b的“前言”中提出:“四川古称巴蜀,所以四川文化的研究一般都称为巴蜀文化的研究。巴蜀文化有两种含义,狭义的是指秦统一巴蜀之前还称为巴蜀时期的文化,广义的是指整个四川古代及近代的文化。”袁氏所提“广义的巴蜀文化”,是指巴蜀地域内自古至今的文化。这样新概念的提出和讨论,是学术界“与时俱进”与“集思广益”的结果。
同年,谭洛非也提出:“巴蜀文化,是指四川省地域内,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包括省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c谭氏提的当然也属于“广义的巴蜀文化”。
但笔者认为诸先生之说有订正的必要,因为有几个问题:①巴蜀文化的源头先秦时期的“巴蜀文化”到汉代就逐渐被涵化而消失了,后来继起的是在秦汉、唐宋等大一统文化的氛围下的巴蜀地域文化。它继承了先秦的巴蜀文化的因素,却增加了大量的新的文化因素,一定程度上讲已起了某种质变。②它在大一统政局支配下,大量的人口变迁,起码有五次以上的大移民潮,其文化也随着移民活动而变化,它在大一统的国家中具有大规模的文化“杂交优势”。③四川盆地由于特殊的人文地理因素等条件,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长河中,犹如一座“水库”,对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都起到了流动、储存、调节、融合、扩散等的“水库效应”d。这些都是值得下一步探索的,目前我们只能对“广义的巴蜀文化”作如下的表述:
广义的“巴蜀文化”是指包括“四川省”与“重庆市”两者及邻近地域在内的、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源头的、包括移民文化、地域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
我们知道区域文化的特点就是存在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倾向,从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区域文化的特性。四川盆地内大体承袭了先秦东巴西蜀的文化格局,又加上各地不同移民文化的介入,可以看到在四川盆地内有一条以涪江、嘉陵江为界的线,东面以重庆为中心的地区,巴文化色彩强烈;西面以成都为轴心的地区,是蜀文化的传统基地。
鉴于上述观察,我们认为这样说:“西蜀文化”是“广义巴蜀文化”中的一支,甚至是“蜀文化”的同义语,是比较合适的。
三、全球文化视域下的“西蜀文化”
“西蜀文化”无论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在不少领域还走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前沿,为吾中华及全球的文化宝库增添了重要宝藏。前者可以三星堆遗址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院的展陈和收藏为例证;后者可以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的展陈和收藏为例证,当非虚言。据《南方都市报》报导:2012年6月15~21日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展览馆举行的“西蜀天工: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陈四川二十四项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绵竹木版年画、成都漆艺、新繁棕编、徐氏泥彩塑等。另有八个代表性传承人在现场示范,项目包括藏族唐卡、羌绣、绵竹木板年画等,向观众展现技艺非凡的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了成功,就是明证。
西蜀在考古新发现方面有重大进展,成都平原史前的宝墩文化的城址群、夏商时的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群、商业街船棺墓地等的考古发现,证明西蜀文化——古蜀文明曾经是长江上游地区的古代文明中心,从而改变了中华大地文明起源的旧格局。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认为:“近二十来年,巴蜀文化研究已成为考古学、历史学领域热门的课题之一。”
《四川通史》主编贾大泉认为四川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这里略举其数端以窥一斑b。在科技方面,有大家所悉知的,也有不熟悉的“世界之冠”:有蜀郡守李冰的都江堰无坝水利枢纽是举世无双的古老、、环保的,至今继续使用的水利工程;阆中落下闳釆用连分数推算历法,比西欧早1600余年;安岳秦九韶《数书九章》中的“大衍求一术”被西方名为“中国剩余定理”;青神杨子健的妇产科转胎术领先西欧500年;北宋蜀州晋原(今崇州)人唐慎微所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著录了1000多种药物和200多家单方,国内版本达50余种,远播朝鲜、日本,是明代李时珍修《本草纲目》的蓝本;西蜀的盐业技术更是领先全球,汉代临邛(今邛崃)是世界上早用天然气煮盐的地区,北宋时采用的机械冲击法开凿小口盐井,是世界上早的机械钻井技术,为人类开采油气技术之父,到清道光年自贡凿成世界上口超千米的燊海井;宋代(约十世纪末叶)在成都发行了世界上早的纸币“益州交子”。
在文学方面,西汉辞赋家中,西蜀的司马相如、王褒、扬雄、严君平四人独占鳌头;唐诗高峰上站着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一大批或蜀人、或流寓的大诗人;从五代“花间派”的婉约到苏东坡的豪放,词人辈出,时人称“蜀为词乡”。在史学方面,前有勾勒古蜀事迹的扬雄《蜀王本纪》,后有“前四史”中陈寿的《三国志》,常璩的《华阳国志》,开地方史志的先河;到宋代成就了大批史学名著,形成闻名全国的“西蜀史学”。
在艺术方面,黄荃父子的工笔花鸟画,垄断画坛达百年之久;文同、苏东坡开融诗书画为一体的文人画先河;汉墓的雕塑、唐宋的石窟流传千古,其中唐代凿成的乐山大佛是全球现存世的佛像,大足石刻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宗教史上,东汉中叶张陵在西蜀大邑鹤鸣山创立了本土宗教——道教。
少数民族创造的邛笼石雕、唐卡羌绣、锅庄歌舞、史诗格萨尔王等。
综上所述,虽挂一漏万,仍可见到前辈留下的一份沉甸甸的“西蜀文化”历史遗产,同时也是后辈开创“西蜀文化”新事业的宝贵财富,薪火相传,我们正站在中间,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能不悚然自勉,奋发自强邪!
一点愿望
为了更好地弘扬“西蜀文化”,挖掘“西蜀文化”在城市文化及文化产业中的潜能,发挥“西蜀文化”在建设“西蜀文化特色城市”中的引领作用,需要各业界、多学科的协同攻关,因为它是城市建设的系统工程。
新津郭之新墓碑记成都平原清代民间水利纠纷与处理机制
李映福颜斌
(四川大学)
摘要:根据新津县郭之新四方墓碑碑文中的有关水利记载,梳理清道光西河水权事件和都江堰灌区变迁历史史实,分析清代都江堰灌区水利行政管理、水利纠纷、西河水资源调配以及“立碑通谕”等相关水权运行规则、制度。
关键词:郭之新都江堰水利纠纷水权制度
郭之新(1760~1849 年),字鼎卿,号革庵,外号郭长河(因任西河长而名),新津县新平镇下郭林人。清道光五年,崇庆县西河河道淤塞,“西河堰长”郭之新不避艰险,历经五年,率众重新疏通西河故道,解决了下游灌区崇庆、大邑、邛崃、新津诸县灌溉用水,深受四县百姓崇敬。当时,受众水户委托,苟召南、刘康之等地方乡贤撰文了多篇铭文诗章,颂扬郭之新德行功绩,记载了西河水权纠纷始末,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当时西河水权事件真实、原始的文字记录。
“大跃进”时郭氏墓地遭到损毁,墓碑四处散佚。2010 年以来,笔者
“西蜀文化”的辨证
林向(四川大学)
摘要:“西蜀文化”是近年来常见的名词,但各人对它的语境的认识有所不同,往往发生理解的错位和误解。若要把它作一个学术术语就有一个定位问题,应正本清源,弄清它的定义、内涵及其特征,才能顺名责实,开展研究和应用,这是建设“西蜀文化特色城市”的先行基础工程,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道理。故我们先从学理角度对“西蜀文化”加以辨识和论证,以供讨论。当其为各界实用时,应因事制宜,当以不违学理基础为宜。
关键词:西蜀巴蜀文化
一、“西蜀”和“巴蜀”作为地域名称同时始见于秦汉
文献早记载的地域名称“西蜀”和“巴蜀”,目前能查到的当属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时李斯的《谏逐客书》。据《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为谏止秦宗室大臣建言秦王“请一切逐客”事,列举秦曾经起用来自戎、宛、宋、晋等地非秦人才成就霸业;取得来自昆山、隨、和、郑、卫、宛等地出产的财物来供秦享用。因此得出结论:“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因此“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这就是中国政治史上有名的李斯谏逐客事,其提倡的包容精神,正是兴国兴市的上策。
《谏逐客书》在一处提到“(秦)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面取汉中”,后面又说若拒用非秦之所产,则“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可见前面的“巴、蜀”具体指巴国、蜀国之地;后面则是与“江南”之地对称的“西蜀”之地,是一种泛称,应该是同义的。
其次,秦汉时的“西蜀”指的是哪里呢?应该指与整个四川盆地相当的巴蜀地区。请看“西蜀丹青”,《汉书.司马相如传》注说的是:“丹砂,今之朱砂也;青雘,今之空青也。”朱砂产于丹穴,《史记.货殖列传》:“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江原(今四川崇州)人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说她是巴郡枳县(今重庆涪陵)人。《华阳国志.蜀志》又说:蜀有“ 丹、黄、空青 之饶。”丹即丹砂,黃即雄黄,空青即产于铜矿的杨梅青,《政和本草》说:“生益州(今四川境)山谷及越雟山有铜处。”
但是,据《汉书.王褒传》载:“王褒字子渊,蜀人也”,而他在为汉宣帝征召进京“诏褒为圣主得贤臣颂其意”时自报家门是“西蜀人”:“今臣辟在西蜀,生于穷巷之中,长于蓬茨之下,无有游观广览之知。”那么可见这里的“西蜀”即“蜀”也。
值得指出的是“西蜀”之称当脱胎于《战国策》的记载的“蜀乃西僻之国”。《战国策》卷三载:“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结果司马错胜出,但两人共同认为“蜀西僻之国,戎狄之长”,反映在中原人眼里“蜀”是西僻之国,理当称为“西蜀”。因为原来这里只有“蜀”没有“巴”(说详下节),所以惯用“西蜀”来称此华阳之地。
“西蜀”是秦汉至魏晋时人们的习惯地域名称,因此在此区域内建立的政权也被人称为“西蜀”,例如三国时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221~263年),又称“西蜀”;东晋焦纵据蜀,自称“成都王”(405~413年),也被称“西蜀”。
晋时左思撰写的三都赋中的《蜀都赋》与《吴都赋》中假设“有西蜀公子者言于东吴王孙”,两人热烈争辩“西蜀”与“东吴”两地的优长劣短,传为美谈。
所以,《辞源》(1983年)迳称:“西蜀,地名,指四川省”,指的是川渝分治前的四川省,也即四川盆地的巴蜀地区。
二、“西蜀文化”是“广义巴蜀文化”中的一支
我们认为四川盆地在夏商周时代是“有蜀无巴”的。2005年我们曾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研究后指出:“夏商周时期的四川盆地和邻近地区是以‘蜀人’为核心的‘古蜀文明’的范围;东周时在江汉平原的‘巴人’受楚逼迫,向西进入四川盆地东部,与原是蜀地的一些土著民族结合形成‘巴文化’,于是与‘蜀文化’一起,共同形成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巴蜀文化区’。”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长江三峡地区考古曾发现了早期的巴文化。但笔者有幸在1997年和2002年两次亲赴三峡考古现场考察后得出如下看法:①事实胜于雄辩。三峡西部考古至今没有发现大家期望的夏商西周时期的“巴文化”和“巴墟”。②考古发现离不开历史文献载的指引和诠释,历史文献离不开考古发现的论证和充实。按历史文献记载,探索东周以前的“巴文化”“早期巴文化”的位置不在四川盆地,而在其邻近地区,如汉水流域和江汉平原,包括三峡地区以东部位。③很有可能我们把东周时从楚地西进的“巴文化”看做是“楚文化”西进了,或者说我们把“巴文化”与“楚文化”混淆在一起了。
进而我们认为本地区的古文化有一个发展由来,可分为三段,只有到了第三段才能称为“巴蜀文化”。段以宝墩文化(含三星堆遗址期)为代表的是“先蜀文化”,相当于龙山时代,崇州发现的双河古城和紫竹古城属可此段。第二段以三星堆文化与十二桥文化(含金沙遗址)为代表的是“古蜀文明”,相当于夏商周时代。第三段以巴蜀墓葬为代表,成都商业街船棺墓地是巴蜀文化时期蜀王族的陵墓地;一般巴蜀墓葬都会出土巴蜀铜器,也有船棺墓、狭长土坑墓、长方土坑墓、土坑木椁墓、石棺葬、悬棺葬等,它们代表的是“古巴国”和“古蜀国”境内的族群文化即“巴蜀文化”,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下限可延伸至秦汉a。这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先秦时期的“狭义巴蜀文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学者提出了“广义巴蜀文化”的新概念。例如1991年袁庭栋在《巴蜀文化》b的“前言”中提出:“四川古称巴蜀,所以四川文化的研究一般都称为巴蜀文化的研究。巴蜀文化有两种含义,狭义的是指秦统一巴蜀之前还称为巴蜀时期的文化,广义的是指整个四川古代及近代的文化。”袁氏所提“广义的巴蜀文化”,是指巴蜀地域内自古至今的文化。这样新概念的提出和讨论,是学术界“与时俱进”与“集思广益”的结果。
同年,谭洛非也提出:“巴蜀文化,是指四川省地域内,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包括省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c谭氏提的当然也属于“广义的巴蜀文化”。
但笔者认为诸先生之说有订正的必要,因为有几个问题:①巴蜀文化的源头先秦时期的“巴蜀文化”到汉代就逐渐被涵化而消失了,后来继起的是在秦汉、唐宋等大一统文化的氛围下的巴蜀地域文化。它继承了先秦的巴蜀文化的因素,却增加了大量的新的文化因素,一定程度上讲已起了某种质变。②它在大一统政局支配下,大量的人口变迁,起码有五次以上的大移民潮,其文化也随着移民活动而变化,它在大一统的国家中具有大规模的文化“杂交优势”。③四川盆地由于特殊的人文地理因素等条件,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长河中,犹如一座“水库”,对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都起到了流动、储存、调节、融合、扩散等的“水库效应”d。这些都是值得下一步探索的,目前我们只能对“广义的巴蜀文化”作如下的表述:
广义的“巴蜀文化”是指包括“四川省”与“重庆市”两者及邻近地域在内的、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源头的、包括移民文化、地域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
我们知道区域文化的特点就是存在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倾向,从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区域文化的特性。四川盆地内大体承袭了先秦东巴西蜀的文化格局,又加上各地不同移民文化的介入,可以看到在四川盆地内有一条以涪江、嘉陵江为界的线,东面以重庆为中心的地区,巴文化色彩强烈;西面以成都为轴心的地区,是蜀文化的传统基地。
鉴于上述观察,我们认为这样说:“西蜀文化”是“广义巴蜀文化”中的一支,甚至是“蜀文化”的同义语,是比较合适的。
三、全球文化视域下的“西蜀文化”
“西蜀文化”无论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在不少领域还走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前沿,为吾中华及全球的文化宝库增添了重要宝藏。前者可以三星堆遗址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院的展陈和收藏为例证;后者可以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的展陈和收藏为例证,当非虚言。据《南方都市报》报导:2012年6月15~21日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展览馆举行的“西蜀天工: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陈四川二十四项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绵竹木版年画、成都漆艺、新繁棕编、徐氏泥彩塑等。另有八个代表性传承人在现场示范,项目包括藏族唐卡、羌绣、绵竹木板年画等,向观众展现技艺非凡的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了成功,就是明证。
西蜀在考古新发现方面有重大进展,成都平原史前的宝墩文化的城址群、夏商时的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群、商业街船棺墓地等的考古发现,证明西蜀文化——古蜀文明曾经是长江上游地区的古代文明中心,从而改变了中华大地文明起源的旧格局。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认为:“近二十来年,巴蜀文化研究已成为考古学、历史学领域热门的课题之一。”
《四川通史》主编贾大泉认为四川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这里略举其数端以窥一斑b。在科技方面,有大家所悉知的,也有不熟悉的“世界之冠”:有蜀郡守李冰的都江堰无坝水利枢纽是举世无双的古老、、环保的,至今继续使用的水利工程;阆中落下闳釆用连分数推算历法,比西欧早1600余年;安岳秦九韶《数书九章》中的“大衍求一术”被西方名为“中国剩余定理”;青神杨子健的妇产科转胎术领先西欧500年;北宋蜀州晋原(今崇州)人唐慎微所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著录了1000多种药物和200多家单方,国内版本达50余种,远播朝鲜、日本,是明代李时珍修《本草纲目》的蓝本;西蜀的盐业技术更是领先全球,汉代临邛(今邛崃)是世界上早用天然气煮盐的地区,北宋时采用的机械冲击法开凿小口盐井,是世界上早的机械钻井技术,为人类开采油气技术之父,到清道光年自贡凿成世界上口超千米的燊海井;宋代(约十世纪末叶)在成都发行了世界上早的纸币“益州交子”。
在文学方面,西汉辞赋家中,西蜀的司马相如、王褒、扬雄、严君平四人独占鳌头;唐诗高峰上站着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一大批或蜀人、或流寓的大诗人;从五代“花间派”的婉约到苏东坡的豪放,词人辈出,时人称“蜀为词乡”。在史学方面,前有勾勒古蜀事迹的扬雄《蜀王本纪》,后有“前四史”中陈寿的《三国志》,常璩的《华阳国志》,开地方史志的先河;到宋代成就了大批史学名著,形成闻名全国的“西蜀史学”。
在艺术方面,黄荃父子的工笔花鸟画,垄断画坛达百年之久;文同、苏东坡开融诗书画为一体的文人画先河;汉墓的雕塑、唐宋的石窟流传千古,其中唐代凿成的乐山大佛是全球现存世的佛像,大足石刻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宗教史上,东汉中叶张陵在西蜀大邑鹤鸣山创立了本土宗教——道教。
少数民族创造的邛笼石雕、唐卡羌绣、锅庄歌舞、史诗格萨尔王等。
综上所述,虽挂一漏万,仍可见到前辈留下的一份沉甸甸的“西蜀文化”历史遗产,同时也是后辈开创“西蜀文化”新事业的宝贵财富,薪火相传,我们正站在中间,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能不悚然自勉,奋发自强邪!
一点愿望
为了更好地弘扬“西蜀文化”,挖掘“西蜀文化”在城市文化及文化产业中的潜能,发挥“西蜀文化”在建设“西蜀文化特色城市”中的引领作用,需要各业界、多学科的协同攻关,因为它是城市建设的系统工程。
新津郭之新墓碑记成都平原清代民间水利纠纷与处理机制
李映福颜斌
(四川大学)
摘要:根据新津县郭之新四方墓碑碑文中的有关水利记载,梳理清道光西河水权事件和都江堰灌区变迁历史史实,分析清代都江堰灌区水利行政管理、水利纠纷、西河水资源调配以及“立碑通谕”等相关水权运行规则、制度。
关键词:郭之新都江堰水利纠纷水权制度
郭之新(1760~1849 年),字鼎卿,号革庵,外号郭长河(因任西河长而名),新津县新平镇下郭林人。清道光五年,崇庆县西河河道淤塞,“西河堰长”郭之新不避艰险,历经五年,率众重新疏通西河故道,解决了下游灌区崇庆、大邑、邛崃、新津诸县灌溉用水,深受四县百姓崇敬。当时,受众水户委托,苟召南、刘康之等地方乡贤撰文了多篇铭文诗章,颂扬郭之新德行功绩,记载了西河水权纠纷始末,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当时西河水权事件真实、原始的文字记录。
“大跃进”时郭氏墓地遭到损毁,墓碑四处散佚。2010 年以来,笔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