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327499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医药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医用化学》(第三版)是在认真总结2008年5月出版的第二版《无机化学》教材使用经验基础上,并与《**化学》课程整合,由全国多位长期从事医用基础化学教学的教师编写的。教材的内容调整较大,除保留无机化学中部分重要章节,主要增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过程仍设置为三个模块:基础模块、实践模块和选学模块。在发扬第二版教材优点的同时,进一步调整习题模式,增加了考点提示,使之与学生更加贴近。本书由薛会君、刘德云主编。
《医用化学(第3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及全国医药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全书共13章,主要内容有溶液的浓度、溶液的配制、溶液的渗透压、电解质溶液、缓冲溶液、胶体溶液、配位化合物;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重要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等理论内容和10个实验内容。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医学实践,同时穿插一些内容精致并与医学相关的链接,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体现“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职业教育特色。全书内容流畅、图文并茂、构思新颖,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医用化学(第3版)》可供高职、高专护理及医学相关各专业学生使用。本书由薛会君、刘德云主编。
第1章 溶液和溶液的渗透压 第1节 溶液的配制 一、物质的量 二、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三、溶液的配制与稀释 第2节 溶液的渗透压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二、渗透压与溶液的浓度、温度的关系 三、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第2章 电解质溶液 第1节 酸碱质子理论 一、酸碱的定义 二、酸碱反应的实质 三、酸碱的强度 第2节 水溶液的酸碱性 一、水的质子自递平衡 二、水溶液的酸碱性 三、溶液酸碱性的测定 第3节 弱电解质溶液 一、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解离 二、一元弱酸、弱碱溶液pH的计算 第3章 缓冲溶液 第1节 缓冲溶液的组成及其作用 一、缓冲溶液的概念、组成 二、缓冲作用原理 第2节 缓冲溶液pH的计算 一、缓冲溶液pH的计算公式 二、缓冲溶液pH的计算示例 第3节 缓冲容量与缓冲溶液的配制 一、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二、缓冲溶液的配制 第4节 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意义 第4章 胶体溶液 第1节 分散系 一、分散系的概念 二、分散系的分类 第2节 溶胶 一、溶胶的性质 二、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 第3节 高分子溶液 一、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 二、高分子溶液的特性 三、高分子溶液对溶胶的保护作用 第5章 配位化合物 第1节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一、配合物的定义 二、配合物的组成 三、配合物的命名 四、螯合物 第2节 配位平衡 一、配位平衡及稳定常数 二、配位平衡的影响因素 第3节 配合物在医学上的意义 第6章 有机化合物概述和烃 第1节 有机化合物概述 一、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二、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2节 烃 一、饱和链烃 二、不饱和链烃 三、芳香烃 第7章 醇、酚、醚 第1节 醇 一、醇的分类和命名 二、醇的理化性质 三、重要的醇 第2节 酚 一、酚的分类和命名 二、酚的化学性质 三、重要的酚 第3节 醚 一、醚的分类和命名 二、醚的性质 三、重要的醚 第8章 醛和酮 第1节 醛和酮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一、醛和酮的结构 二、醛和酮的分类与命名 第2节 醛和酮的性质 一、醛和酮的物理性质 二、醛和酮的化学性质 第3节 重要的醛和酮 第9章 羧酸及取代羧酸 第1节 羧酸 一、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二、羧酸的理化性质 三、重要的羧酸 第2节 取代羧酸 一、羟基酸 二、酮酸 第10章 含氮有机化合物 第1节 胺 一、胺的分类和命名 二、胺的理化性质 三、重要的胺 第2节 酰胺 一、酰胺的结构和命名 二、酰胺的化学性质 三、重要的酰胺及其衍生物 第3节 含氮杂环化合物 一、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二、重要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第4节 生物碱 一、生物碱的一般性质 二、重要的生物碱 第11章 脂类 第1节 油脂 一、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二、油脂的性质 第2节 磷脂 一、磷脂酸 二、重要的甘油磷脂 第3节 甾族化合物 一、甾族化合物基本结构 二、重要的甾族化合物 第12章 糖类 第1节 单糖 一、葡萄糖的结构 二、单糖的性质 三、重要的单糖 第2节 二糖 一、麦芽糖 二、乳糖 三、蔗糖 第3节 多纔 一、淀粉 二、糖原 三、纤维素 第13章 氨基酸和蛋白质 第1节 氨基酸 一、氨基酸的分类和命名 二、氨基酸的性质 第2节 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 二、蛋白质的性质 实验部分 化学实验须知 实验1 溶液的配制和稀释 实验2 粗食盐的精制 实验3 缓冲溶液的配制、性质和pH测定 实验4 乙醇的蒸馏 实验5 醇和酚的性质 实验6 醛和酮的性质 实验7 胺和酰胺的性质 实验8 阿司匹林的制备 实验9 糖的性质 实验10 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性质 医用化学(高专、高职)教学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目标检测选择题参考答案 元素周期表
第1章 溶液和溶液的渗透压
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溶液的渗透现象、渗透压等名词含义
2.能熟练地进行有关溶液的浓度计算,掌握溶液配制和稀释的方法
3.掌握渗透现象的产生条件;溶液的渗透压与溶液浓度、温度之间的关系
4.能熟练地进行渗透压的计算;会比较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判断渗透压方向
5.理解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一种物质以分子、原子或离子状态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所构成的均匀而稳定的分散体系叫做溶液
(solution)。溶液可分为固态溶液(如铜银合金)、液态溶液(如蔗糖水)、气态溶液(如空气)。我们通常所
说的溶液是指液态溶液。
溶液不仅在日常生产、生活、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与医学有着密切联系。人体内许多物质
都是以溶液的形式存在的,如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等;体内物质的新陈代谢(其实质是化学反应)必须在
溶液中进行;食物经消化形成溶液才能被吸收利用;许多药物也需配成溶液才能使用。临床上给病人大
量输液时要特别注意溶液的浓度,如果输液的浓度不当,过浓或过稀都将产生不良后果,甚至造成死亡,
这和溶液的渗透压有密切关系。因此,掌握有关溶液的浓度、溶液的配制和溶液的渗透压等基本知识对
学习医学科学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1节 溶液的配制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能感知到水、钢铁、氧气、二氧化硫等物质的存在,这种能感知的物质我们称之
为宏观物质,常用质量单位g、kg或体积单位m3、
cm3、dm3、L、ml等进行计量。而这些宏观物质又是
由许许多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等微观粒
子(称之为微观物质)构成的。物质之间的反应,既
是在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间进行的,也是
在可称量的宏观物质间发生的。如何将宏观物质
的量与其所含的微粒数目联系起来呢?为此,我们
引用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n是SI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它
是指给定的某一系统中,所包含某种特定粒子(基
本单元)的数量,其单位为摩尔,符号mol。
国际单位制(SI)中7个基本物理量
物理量单位
名称符号名称符号
长度l米m
质量m千克kg
时间t秒s
电流I安[培]A
热力学温度T开[尔文]K
发光强度I坎[德拉]cd
物质的量n摩[尔]mol
若一系统中所包含的某基本单元数与0.012kg12C的原子数目相等,则称该系统的物质的量为
1mol。0.012kg12C的原子数目等于阿伏伽德罗常量(约为6.02×1023)。
基本单元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及其他粒子或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所以在使用单位摩尔时,必须
注明基本单元。摩尔是描述微观粒子的数量单位,而不是质量单位。
创立分子学说的阿伏伽德罗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AmedeoAvogadro)在盖?吕萨克的气体反应体积简比定律基础上
进行合理推论,把“分子”概念引入道尔顿(英国)原子论,提出分子学说:①无论是化合物还是单质,在不
断被分割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分子阶段,分子是有一定特性的物质组成的最小单位。②单质的分子是由同种元
素的原子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则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化学变化是不同物质的分子间原子的重新组合。
③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无论是单质还是化合物,都含有同样数目的分子,即后来确立的阿伏伽德
罗定律。
当时由于实验验证条件的限制,以及一些化学权威人士的否定,分子学说没有得到化学、物理学界的承认
和重视,被称为分子假说。大约半个世纪后,假说得到了科学的验证,但阿伏伽德罗已不在人世。在验证阿
伏伽德罗定律时发现:在0℃、760mmHg时,1摩尔任何气体的体积都接近于22.4L。由此换算出1mol任何
物质都含有6.02205×1023个分子,这一常数被人们命名为阿伏伽德罗常数,以纪念这位杰出的科学家。
1mol物质的质量称为物质的摩尔质量,用符号M表示,其单位用gmol-1表示,数值上等于该物质
的化学式量。如O的摩尔质量是16gmol-1;H2O的摩尔质量为18gmol-1;SO4
2-的摩尔质量为
96gmol-1。
物质B的物质的量(nB)与物质的质量(mB)、摩尔质量(MB)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nB=mB
MB
(1.1)
[例1-1] 5.4g葡萄糖(C6H12O6)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解:C6H12O6的摩尔质量为180gmol-1,根据式(1.1),C6H12O6的物质的量为
nC6H12O6=
mC6H12O6
MC6H12O6
=5.4
180=0.03(mol)
二、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一定量的溶液或溶剂中所含溶质的量叫做溶液的浓度。同一种溶液,根据不同的需要可选择不同的
浓度表示方法。现将医学上常用的几种浓度表示方法作简单介绍。
1.物质的量浓度(amount-of-substanceconcentration) 指以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
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用符号cB表示,定义式为
cB=nB
V(1.2)
常用单位为molL-1和mmolL-1。物质的量浓度简称为浓度,但不能称为摩尔浓度。在使用物
质的量浓度时,必须注明物质的基本单元。
[例1-2] 100ml正常人的血清中含10mgCa2+,计算血清中Ca2+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 Ca2+的摩尔质量M=40gmol-1
Ca2+的物质的量nCa2+=mCa2+
M=0.010
40=2.5×10-4(mol)
c(Ca2+)=nCa2+
V=2.5×10-4
0.1=2.5×10-3(molL-1)
2.质量浓度(massconcentration) 指以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质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
量,用符号ρB表示,定义式为
ρB=mB
V(1.3)
质量浓度的常用单位为gL-1、mgL-1。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单位。
[例1-3] 500ml生理盐水注射液中含4.5g氯化钠,计算生理盐水注射液的质量浓度是多少?
解:根据式(1.3),生理盐水的质量浓度为
ρNaCl=mNaCl
V=4.5g
0.5L=9gL-1
溶液的浓度在医学上的使用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医学上表示液体的组成时,凡是相对分子质量M已知的物质,均应使用物质的量浓
度。在注射液的标签上应同时写明质量浓度和物质的量浓度,如静脉注射用的氯化钠注射液ρNaCl=9g?L-1,
cNaCl=0.15mol?L-1;对于体液中少数的相对分子质量尚未准确测定的物质可以暂时使用质量浓度。例如,免
疫球蛋白G(IgG)的质量浓度的正常值范围为7.60~16.60mg?L-1,免疫球蛋白D(IgD)含量的正常范围为
30~50mg?L-1。
钠离子在人体中的作用
钠离子是细胞外液主要的阳离子,在人体内可起到调节体液平衡,维持神经、肌肉兴奋和细胞膜通透性作
用,如果缺乏将导致肌肉痉挛、头痛等,如果过量将导致水肿、高血压、贫血等。根据我国营养调查发现,我
国居民人均食盐摄入量为13.6g/天(钠5.4g/天),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的2倍以上。为预防高血压的发
生,中国营养学会在1997年颁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明确指出“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并采用世界卫生
组织的建议值,即每人每天食盐用量不超过6g。
物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B的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为
ρB
=cBMB(1.4)
[例1-4] 100ml葡萄糖注射液中含10g葡萄糖,计算此葡萄糖注射液中葡萄糖的质量浓度和物质的量
浓度。
解:根据式(1.3)
ρC
6H12O6=
mC6H12O6
V=10g0.1L=100gL-1
MC6H12O6=180gmol-1
根据式(1.4)
cC6H12O6=ρC
6H12O6
MC6H12O6
=100gL-1
180gmol-1=0.56molL-1
3.质量分数(massfraction) 指溶质B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用符号ωB表示,定义式为
ωB=mB
m(1.5)
质量分数是一个无单位的量,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例如,市售的浓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分数为
0.37或37%。
[例1-5] 将100g葡萄糖溶于900g水配成溶液,计算此葡萄糖溶液中葡萄糖的质量分数。
解:mB=100g,m=900g+100g=1000g
根据式(1.5)
ωC6H12O6=
mC6H12O6
m=100g1000g=0.1(或10%)
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很稀的水溶液,常近似地将100ml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以克计)视为质量分
数。因为很稀的水溶液的密度可近似为1.0kgL-1,100ml此种溶液的质量近视为100g。
4.体积分数 指溶质B的体积与溶液的体积之比,用符号φB表示,定义式为
φB=VB
V(1.6)
体积分数也是一个无单位的量,同样可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例1-6] 配制1000ml消毒酒精,需纯乙醇750ml,计算此乙醇溶液中乙醇的体积分数。
解:根据式(1.6)
此乙醇溶液中乙醇的体积分数为
φB=VB
V=750
1000=0.75(或75%)
?考点: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及有关计算,质量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间的换算
三、溶液的配制与稀释
(一)溶液的配制
溶液的配制方法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配制用质量分数表示的溶液时,计算出溶质、溶剂的质量后,
将这一定量溶质和溶剂混合均匀即可。
另一种是配制用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体积分数表示的溶液时,根据要求不同又可分为粗配和精
确配制两种。粗配是用台秤称量,量筒(或量杯)量取液体,在烧杯中配制溶液;精确配制则需要用分析天
平称量,移液管(或吸量管)量取液体,在容量瓶中配制溶液。通常分以下几步(图1-1)。
图1-1 溶液的配制
(1)计算:按溶液浓度和量的要求,算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2)称取或量取溶质:用天平称取固体溶质或用量器量取液体溶质。
(3)适量溶解:将溶质置于一定的容器中,加适量蒸馏水,搅拌或震荡溶解。
(4)转移、洗涤:将上述溶液转移到一定的量器(容器)中,再用少量蒸馏水洗涤溶解时的容器2~3
次,并把洗涤液也转移到量器中。
(5)稀释、定容:向量器(容器)中加蒸馏水稀释,当液面距刻度或标线约1cm处时,改用滴管逐滴滴
入蒸馏水至刻度或标线。
(6)混匀。
(7)装瓶贴签:将配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中,贴上标签,备用。
(二)溶液的稀释
在工作中常用的溶液的浓度都较稀,而许多市售的液体试剂是浓溶液。所以,一般用稀释法将浓溶
液稀释至所需浓度后使用。
溶液的稀释就是在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溶剂,使浓溶液的浓度变小的过程。稀释的特点是溶液的浓度
变小,体积变大,但溶质的量没有改变。即
稀释前溶质的量=稀释后溶质的量
设稀释前为“1”状态,稀释后为“2”状态,稀释公式则有:
cB1V1=cB2V2
ρB1V1=ρB2V2
φB1V1=φB2V2
对于用质量分数来表示浓度时,其稀释公式为
ωB1m1=ωB2m2
应用稀释公式时,稀释前后的浓度表示法必须相同,稀释前、后溶液的量的单位必须一致。
[例1-7] 某患者需用0.56molL-1葡萄糖溶液,现有2.78molL-1葡萄糖溶液,问要用这种溶液多少
毫升配制0.56molL-1葡萄糖溶液500ml?
解:根据稀释公式cB1V1=cB2V2
则2.78molL-1V1=0.56molL-1×500ml
V1=0.56molL-1×500ml2.78molL-1=100.7ml
需要2.78molL-1葡萄糖溶液100.7ml。
[例1-8] 用φB=0.95的乙醇500ml,可配制φB=0.75的乙醇多少毫升?
解:根据稀释公式ρB
1V1=ρB
2V2
则0.95×500ml=0.75×V1
V1=0.95×500ml0.75=633ml
可配制φB=0.75的乙醇633ml。
[例1-9] 临床上需16
molL-1乳酸钠(NaC3H5O3)溶液360ml。现有112gL-1乳酸钠注射液(规格每
支20ml),问需用这种注射液(针剂)多少支?
解:已知MB=112gmol-1,ρB
1=112gL-1
cB1=ρB
1
MB1
=112gL-1
112gmol-1=1molL-1
根据稀释公式cB1V1=cB2V2
1molL-1?V1=16molL-1×360ml
V1=60ml
支数:60ml20ml支-1=3支
?考点:溶液的配制和稀释的方法及有关计算
第2节 溶液的渗透压
为什么人在淡水池中游泳时间过长会感觉眼睛胀痛,而在大海中游泳就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淡水
鱼与海水鱼互换环境不能生存?为什么给病人大量补液时要用9.0gL-1NaCl和50gL-1葡萄糖溶
液?要回答这类问题,需要了解渗透现象和渗透压的基本知识。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在一杯纯水中加入少量浓糖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有甜味儿,最后得到浓度均匀的糖水。这种现象
称为扩散,它是溶质和溶剂分子相互接触而相互展开的结果。任何纯溶剂与溶液或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
相互接触时都会发生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双向扩散现象。
如果用半透膜将蔗糖溶液和纯水隔开,情况就不同了。
半 透 膜
半透膜是一种可以允许某些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另一些物质透过的多孔性薄膜。生物体内的细胞膜、毛细
血管壁、膀胱膜、硫酸纸、人造羊皮纸、火棉胶膜等都是半透膜。每一种半透膜的通透性不同,有的半透膜只
允许水分子透过而不允许溶质分子透过;而有些半透膜除允许水分子透过外,还允许小分子化合物及电解质离
子透过,但不允许大分子化合物透过。
用一种只允许水分子透过而不允许蔗糖分子透过的半透膜将蔗糖溶液与纯水隔开,并使膜两侧液面
高度相等(图1-2a)。过一段时间后,蔗糖溶液液面上升,而纯水的液面下降(图1-2b)。蔗糖溶液液面上
升,意味着水分子透过半透膜从纯水进入了蔗糖溶液。如果用半透膜将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隔开,
也会产生类似现象,稀溶液中的水分子会透过半透膜进入到浓溶液而使浓溶液液面升高。
我们把这种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由纯溶剂进入溶液或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叫渗透现象。由此可见,
产生渗透现象应具备两个条件:①有半透膜存在;②半透膜两侧溶液溶质粒子浓度不相等。渗透时水或是从溶
剂向溶液,或是从稀溶液向浓溶液渗透,亦即渗透的方向总是趋向于减小两侧溶液的溶质粒子浓度差。
随着蔗糖溶液液面的上升,膜两侧溶液液面差逐渐加大,溶液静水压逐渐增加,使水分子从蔗糖溶液
进入纯水的速率不断加快。当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水分子向两个方向渗透的速率相等,蔗糖与纯水
的液面不再发生变化,此时达到渗透平衡状态。
为了阻止渗透现象发生,就必须在溶液液面上施加额外压力。这种恰能阻止纯溶剂与溶液间渗透现
象的发生而需施加在溶液液面上的压强称为该溶液的渗透压,溶液的渗透压用π表示(图1-2c)。
图1-2 渗透现象示意图
水分子;溶质分子
反渗透及其应用
在溶液一边施加大于自然渗透压的压强,则溶液中的溶剂就会向纯溶剂一侧渗透,此现象称为反渗透。这是
和自然界正常渗透过程相反的,故称为反渗透。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开始研制反渗透膜。反渗透可用
于海水、苦碱水淡化;处理重金属废水;纯水、超纯水制备。今后反渗透的主要发展方向:①开发抗氧化性、抗酸
碱性以及高透水性的新型膜材料;②开发具有低能耗、抗污染、耐高温、高压和特种分离等性能的反渗透膜组件。
?考点:溶液渗透压概念和渗透现象产生的两个条件
二、渗透压与溶液的浓度、温度的关系
1877年,菲弗尔用人工制造的亚铁氰化铜半透膜,精确测定了蔗糖溶液的渗透压与浓度和温度的关
系,得到两个结论:①温度一定时,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渗透压与溶液浓度成正比;②浓度一定时,难
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渗透压与绝对温度成正比。1886年,荷兰化学家范特霍夫根据实验结果提出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