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袋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080746丛书名: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19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中学语文历年真题详解及标准预测试卷》扫码听微视频:手机扫二维码听中公讲师指导。
中公教招团队研发:凝聚中公教师招聘专业团队的集体智慧。
适用对象明确:专为江西省教师招聘考生量身定做。
严格依据大纲:体现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大纲新增及修订内容。
契合真题编写:题目命制规范,考点分布合理。
特色精华内容:答案详细专业,题目解析详尽。
冲刺复习佳品:承前启后,及时进入临考状态。
购买本书即可享有增值服务——中公移动自习室,核心考点轻松学、在线题库任意练、考友圈答疑解惑、视频直播免费看四位一体陪伴考生备战。教材和历年真题试卷搭配使用效果更佳!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9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中学语文历年真题详解及标准预测试卷》结合江西省教师招聘历年出题特点、考试真题以及中学语文的教学特点,对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科目的命题趋势进行预测,编辑了本套试卷。帮助考生从整体把握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科目的考试范围,熟悉题型,未雨绸缪。
本试卷包含8套历年真题,6套标准预测试卷,题型全面,题量丰富。
标准预测题目难易度与真题吻合,直击考试现场。
参考答案解析详细,让考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本试卷包含8套历年真题,6套标准预测试卷,题型全面,题量丰富。
标准预测题目难易度与真题吻合,直击考试现场。
参考答案解析详细,让考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目 录
江西省2018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初中语文
江西省2017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初中语文
江西省2016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初中语文(精选)
江西省2015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初中语文
江西省2014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初中语文
江西省2013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初中语文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标准预测试卷(一)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标准预测试卷(二)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标准预测试卷(三)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标准预测试卷(四)
江西省2017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高中语文(精选)
江西省2016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高中语文(精选)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高中语文标准预测试卷(一)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高中语文标准预测试卷(二)
江西省2018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初中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江西省2017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初中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江西省2016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初中语文(精选)参考答案及解析
江西省2015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初中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江西省2014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初中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江西省2013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初中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标准预测试卷(一)参考答案及解析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标准预测试卷(二)参考答案及解析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标准预测试卷(三)参考答案及解析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标准预测试卷(四)参考答案及解析
江西省2017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高中语文(精选)参考答案及解析
江西省2016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高中语文(精选)参考答案及解析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高中语文标准预测试卷(一)参考答案及解析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高中语文标准预测试卷(二)参考答案及解析(230)
江西省2017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初中语文
江西省2016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初中语文(精选)
江西省2015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初中语文
江西省2014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初中语文
江西省2013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初中语文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标准预测试卷(一)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标准预测试卷(二)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标准预测试卷(三)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标准预测试卷(四)
江西省2017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高中语文(精选)
江西省2016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高中语文(精选)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高中语文标准预测试卷(一)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高中语文标准预测试卷(二)
江西省2018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初中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江西省2017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初中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江西省2016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初中语文(精选)参考答案及解析
江西省2015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初中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江西省2014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初中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江西省2013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初中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标准预测试卷(一)参考答案及解析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标准预测试卷(二)参考答案及解析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标准预测试卷(三)参考答案及解析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标准预测试卷(四)参考答案及解析
江西省2017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高中语文(精选)参考答案及解析
江西省2016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高中语文(精选)参考答案及解析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高中语文标准预测试卷(一)参考答案及解析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高中语文标准预测试卷(二)参考答案及解析(230)
在线试读
江西省2017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
初中语文
(满分:100分时限:120分钟)
注意事项:
1.在作答前,请考生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试卷和学科专业知识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写本人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准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满分100分,共分两部分:部分为客观题,共50道题,计50分,每题1分。试题均为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学科专业知识答题卡指定区域填涂,在试卷上作答一律无效。第二部分为主观题,共四道大题,计50分。作答时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学科专业知识答题卡指定区域作答,在试卷上、草稿纸上或答题卡的非指定区域作答一律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给监考老师,严禁将试卷和答题卡带出考场。
4.严禁折叠答题卡。
部分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书面语是口语的原始形态的记录
B.音节是听觉上容易分辨出来的语音单位
C.音素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D.轻音是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
2.对下列字的结构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其结构形式为象形,像是火焰向上的样子,两点是火星四射之形
B.“本”:其结构形式为指事,在象形字“木”的根部加上符号
C.“看”:其结构形式为会意,手放在“目”的上方,挡住光以便望远
D.“病”:其结构形式为形声,内形外声
3.下列不完全属于单纯词的一项是()。
A.芙蓉、疙瘩、法西斯
B.葡萄、玫瑰、布尔什维克
C.匍匐、乒乓、俄罗斯
D.忐忑、参差、拖拉机
4.下列合成词中,结构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语言、图画、阅读、红旗B.热爱、晚会、春耕、心细
C.眼花、头痛、性急、年轻D.举重、看透、吹牛、动员
5.下列关于音节的拼写,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ɑ”“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界限发生混淆,可用隔音符号隔开,如“西安”写成“xī’ān”,“方案”写成“fāng’àn”
B.“ü”行韵母前面没有声母时,写成“yu”“yue”“yuɑn”“yun”,“ü”上两点省略
C.两个音节相连,只有当第二个音节开头音素为“y”“u”“ü”时,才使用隔音符号
D.“ü”行韵母跟声母“j”“q”“x”拼的时候,写成“ju”“qu”“xu”
6.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粗犷/空旷随声附和/心平气和
B.泛滥/门槛鲜为人知/屡见不鲜
C.塑造/追溯贻笑大方/百战不殆
D.急躁/燥热鞠躬尽瘁/出类拔萃
7.下列选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旁骛(wù)??襁褓??强聒不舍(guō)??重蹈覆澈
B.嗤笑(chī)?亵渎??怒不可遏(è)??根深蒂固
C.相公(xiāng)?抽噎??歇斯底里(xiē)??孜孜不倦
D.诓骗(kuāng)?恣睢?咬文嚼字(jué)??求神拜佛
8.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流传于我省兴国县等地方的山歌,歌声优雅婉转,叩人心弦。
B.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标志富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容易辩识。
C.面对汶川大地震这样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国人民众志成城,风雨同丹。
D.“嫦娥一号”传回的“幅月图”完美亮相,中国人的舞月之旅指日可待。
9.下列画线字的解释中,有误的一项是()。
A.呼朋引伴(招引)?????引以为鉴(引用来,拿来)
B.人声鼎沸(铁锅)?????鼎力相助(大胆)
C.旗鼓相当(相称、相配)??锐不可当(抵挡)
D.鉴别真伪(仔细看、审察)?油光可鉴(照)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在鲁国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出谋划策,为鲁国取得战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B.一旦产生了小的灵感,就要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C.网络交友已是许多人玩腻了的游戏,可有些年轻人依然狂妄自大,一个个前赴后继地扎进去。
D.在我国古代,一些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们为自己倾心的“淑女”“伊人”唱出了缠绵悱恻的动人情歌。
1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站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将近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满身都是肌肉。
B.笔记本电脑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成为奥运新闻报道的重要工具。
C.事实证明,经过艰苦生活磨炼的人更善于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
D.在各地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使我们的工作开展得很顺利。
12.下列对例句意思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例句:以我国的小麦、棉花的集中产区华北平原为例,这里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40%,但是水资源仅占全国的6%左右。
A.水土资源的比例构成不合理,加剧了北方地区的缺水状况
B.水土资源的比例构成不合理,会引起水土资源的浪费
C.水土资源的比例构成不合理,导致了南北经济的差异扩大
D.水土资源缺乏,导致小麦、棉花产区干旱严重
13.给以下空缺处选填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喜欢荷,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她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柔情似水……
A.喜欢亭亭玉立的她,喜欢濯清涟而不妖的她
B.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喜欢她的濯清涟而不妖
C.喜欢她亭亭玉立,喜欢她濯清涟而不妖
D.喜欢她亭亭玉立的样子,喜欢她濯清涟而不妖的气质
1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这里,不但那片紫藤萝的大致轮廓你可以从画中加以把握,而且,那花的色泽,那花的神采,那花的气味,你也尽可以从画中领略到。
②这样一幅卓绝的“国画”,除了得力于作者卓越的笔力,亦与作者认真、细致的观察是分不开的。
③也许,在大自然中,当你面对这样一片紫藤萝,你也未必能够如此真切地认识它,感觉它。
④读着宗璞的这篇文章,仿佛在你眼前,就展现出一条紫色的瀑布,绚丽的色彩曳动你的目光,郁郁的幽香缭绕在你鼻前……
⑤《紫藤萝瀑布》是一幅极为细致的工笔画,就是高明的丹青国手,也未必能穷尽它所包含的意蕴。
A.⑤①③④②B.④②⑤①③
C.⑤④②③①D.④⑤②③①
15.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涌现的文学团体中,成立早、影响的组织是()。
A.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B.创造社和语丝社
C.语丝社和新月诗派
D.文学研究会和七月派
1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雨》是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它以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为主要线索,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腐朽的封建家庭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
B.《家》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生活,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了青年一代的斗争精神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C.《子夜》是茅盾小说创作的主要代表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周朴园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D.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一篇“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战斗檄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篇白话小说
17.鲁迅先生前期的两本小说集是()。
A.《热风》与《坟》
B.《野草》与《朝花夕拾》
C.《朝花夕拾》与《呐喊》
D.《呐喊》与《彷徨》
18.以下几句诗出自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对这几句诗歌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B.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C.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D.——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9.以下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则新闻。阅读新闻,要注意新闻结构上的“六要素”(即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标题、导语和主体
B.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展开联想、想象,让牛郎、织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以此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C.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从标题可以看出文章主要是写童年玩乐和读书的生活情景
D.《杨修之死》出自《三国演义》,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缘由和经过,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性格特征,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
20.下列语段出自()。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A.《西游记》B.《儒林外史》
C.《红楼梦》D.《水浒传》
21.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圆”和“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感受,诗人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些诗句极具意境美。读来只觉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将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
22.在下列语文课文中,不属于地理学科知识向语文学科渗透的一项是()。
A.《皇帝的新装》
B.《大自然的语言》
C.《人民英雄纪念碑》
D.《向沙漠进军》
23.对下列例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例句:《社戏》:“……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A.这句体现了化学知识向语文的渗透
B.这句体现了数学知识向语文的渗透
C.这句体现了物理知识向语文的渗透
D.这句体现了生物知识向语文的渗透
24.对下列教学导入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初中语文
(满分:100分时限:120分钟)
注意事项:
1.在作答前,请考生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试卷和学科专业知识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写本人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准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满分100分,共分两部分:部分为客观题,共50道题,计50分,每题1分。试题均为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学科专业知识答题卡指定区域填涂,在试卷上作答一律无效。第二部分为主观题,共四道大题,计50分。作答时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学科专业知识答题卡指定区域作答,在试卷上、草稿纸上或答题卡的非指定区域作答一律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给监考老师,严禁将试卷和答题卡带出考场。
4.严禁折叠答题卡。
部分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书面语是口语的原始形态的记录
B.音节是听觉上容易分辨出来的语音单位
C.音素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D.轻音是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
2.对下列字的结构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其结构形式为象形,像是火焰向上的样子,两点是火星四射之形
B.“本”:其结构形式为指事,在象形字“木”的根部加上符号
C.“看”:其结构形式为会意,手放在“目”的上方,挡住光以便望远
D.“病”:其结构形式为形声,内形外声
3.下列不完全属于单纯词的一项是()。
A.芙蓉、疙瘩、法西斯
B.葡萄、玫瑰、布尔什维克
C.匍匐、乒乓、俄罗斯
D.忐忑、参差、拖拉机
4.下列合成词中,结构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语言、图画、阅读、红旗B.热爱、晚会、春耕、心细
C.眼花、头痛、性急、年轻D.举重、看透、吹牛、动员
5.下列关于音节的拼写,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ɑ”“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界限发生混淆,可用隔音符号隔开,如“西安”写成“xī’ān”,“方案”写成“fāng’àn”
B.“ü”行韵母前面没有声母时,写成“yu”“yue”“yuɑn”“yun”,“ü”上两点省略
C.两个音节相连,只有当第二个音节开头音素为“y”“u”“ü”时,才使用隔音符号
D.“ü”行韵母跟声母“j”“q”“x”拼的时候,写成“ju”“qu”“xu”
6.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粗犷/空旷随声附和/心平气和
B.泛滥/门槛鲜为人知/屡见不鲜
C.塑造/追溯贻笑大方/百战不殆
D.急躁/燥热鞠躬尽瘁/出类拔萃
7.下列选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旁骛(wù)??襁褓??强聒不舍(guō)??重蹈覆澈
B.嗤笑(chī)?亵渎??怒不可遏(è)??根深蒂固
C.相公(xiāng)?抽噎??歇斯底里(xiē)??孜孜不倦
D.诓骗(kuāng)?恣睢?咬文嚼字(jué)??求神拜佛
8.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流传于我省兴国县等地方的山歌,歌声优雅婉转,叩人心弦。
B.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标志富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容易辩识。
C.面对汶川大地震这样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国人民众志成城,风雨同丹。
D.“嫦娥一号”传回的“幅月图”完美亮相,中国人的舞月之旅指日可待。
9.下列画线字的解释中,有误的一项是()。
A.呼朋引伴(招引)?????引以为鉴(引用来,拿来)
B.人声鼎沸(铁锅)?????鼎力相助(大胆)
C.旗鼓相当(相称、相配)??锐不可当(抵挡)
D.鉴别真伪(仔细看、审察)?油光可鉴(照)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在鲁国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出谋划策,为鲁国取得战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B.一旦产生了小的灵感,就要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C.网络交友已是许多人玩腻了的游戏,可有些年轻人依然狂妄自大,一个个前赴后继地扎进去。
D.在我国古代,一些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们为自己倾心的“淑女”“伊人”唱出了缠绵悱恻的动人情歌。
1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站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将近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满身都是肌肉。
B.笔记本电脑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成为奥运新闻报道的重要工具。
C.事实证明,经过艰苦生活磨炼的人更善于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
D.在各地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使我们的工作开展得很顺利。
12.下列对例句意思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例句:以我国的小麦、棉花的集中产区华北平原为例,这里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40%,但是水资源仅占全国的6%左右。
A.水土资源的比例构成不合理,加剧了北方地区的缺水状况
B.水土资源的比例构成不合理,会引起水土资源的浪费
C.水土资源的比例构成不合理,导致了南北经济的差异扩大
D.水土资源缺乏,导致小麦、棉花产区干旱严重
13.给以下空缺处选填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喜欢荷,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她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柔情似水……
A.喜欢亭亭玉立的她,喜欢濯清涟而不妖的她
B.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喜欢她的濯清涟而不妖
C.喜欢她亭亭玉立,喜欢她濯清涟而不妖
D.喜欢她亭亭玉立的样子,喜欢她濯清涟而不妖的气质
1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这里,不但那片紫藤萝的大致轮廓你可以从画中加以把握,而且,那花的色泽,那花的神采,那花的气味,你也尽可以从画中领略到。
②这样一幅卓绝的“国画”,除了得力于作者卓越的笔力,亦与作者认真、细致的观察是分不开的。
③也许,在大自然中,当你面对这样一片紫藤萝,你也未必能够如此真切地认识它,感觉它。
④读着宗璞的这篇文章,仿佛在你眼前,就展现出一条紫色的瀑布,绚丽的色彩曳动你的目光,郁郁的幽香缭绕在你鼻前……
⑤《紫藤萝瀑布》是一幅极为细致的工笔画,就是高明的丹青国手,也未必能穷尽它所包含的意蕴。
A.⑤①③④②B.④②⑤①③
C.⑤④②③①D.④⑤②③①
15.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涌现的文学团体中,成立早、影响的组织是()。
A.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B.创造社和语丝社
C.语丝社和新月诗派
D.文学研究会和七月派
1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雨》是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它以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为主要线索,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腐朽的封建家庭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
B.《家》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生活,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了青年一代的斗争精神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C.《子夜》是茅盾小说创作的主要代表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周朴园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D.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一篇“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战斗檄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篇白话小说
17.鲁迅先生前期的两本小说集是()。
A.《热风》与《坟》
B.《野草》与《朝花夕拾》
C.《朝花夕拾》与《呐喊》
D.《呐喊》与《彷徨》
18.以下几句诗出自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对这几句诗歌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B.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C.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D.——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9.以下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则新闻。阅读新闻,要注意新闻结构上的“六要素”(即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标题、导语和主体
B.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展开联想、想象,让牛郎、织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以此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C.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从标题可以看出文章主要是写童年玩乐和读书的生活情景
D.《杨修之死》出自《三国演义》,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缘由和经过,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性格特征,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
20.下列语段出自()。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A.《西游记》B.《儒林外史》
C.《红楼梦》D.《水浒传》
21.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圆”和“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感受,诗人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些诗句极具意境美。读来只觉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将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
22.在下列语文课文中,不属于地理学科知识向语文学科渗透的一项是()。
A.《皇帝的新装》
B.《大自然的语言》
C.《人民英雄纪念碑》
D.《向沙漠进军》
23.对下列例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例句:《社戏》:“……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A.这句体现了化学知识向语文的渗透
B.这句体现了数学知识向语文的渗透
C.这句体现了物理知识向语文的渗透
D.这句体现了生物知识向语文的渗透
24.对下列教学导入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