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1127270
《诗词中国 MOOK》由中华书局、中华诗词研究院共同主办。旨在“搜集当代动人的诗句,分享有趣的诗话”。内容方面以探讨写作技巧、交流写作经验,图文诗词赏析为主,力争成为高手交流的心灵家园。
【自由谈】
专题:中外汉诗社畅谈“全球汉诗交流”
推动中华诗词走向世界 梅振才
承传诗学,弘扬诗教—— 澳门诗社简介 施议对
建立华人世界的诗歌家园—— 加拿大中华诗词学会简介 沈家庄
日本社会和汉诗 中山荣造
网络诗社拯救日本汉诗界 铃木淳次
会通以求超胜—— 论中华诗词的对外交流 林岫
【名家说诗】 天分与学力——诗词欣赏及写作 施议对
【佳作荐评】 2016年中华大学生研究生诗词大赛优秀作品选 钟振振 张海鸥 荐评
【诗词学院】
有情则诗生 无情则诗死——例说花草诗中的情感寄托 熊东遨
【古诗新赏】
自嘲亦自喜的骑驴入蜀图——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陶文鹏
【诗书画】
紫竹斋诗话:难得粗心读好诗 林岫
杜兰亭诗歌十二首
梦雨轩诗话:读《饮河轩诗词稿》书后 曹旭
【诗坛纪实】
四海唐音无国界——汉诗在当代海外的传播述略 陈小明
但为君故,始有春英——春英诗社纪实 胡宁舟
【名家诗钞】
现当代名家诗词钞
周啸天 点评
【观点】
培养自己的接受者——向当代旧体诗词作者进言 曾大兴
个人的、公共的还是终结的——诗歌的孤岛式书写及其现代性问题 李瑾
【新诗】
古典新章 楚辞·我读 李瑾
【专题】香道
香学庸谈
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走过千年历史的沉香文化
香道美学空间:隆和会松风阁纪实
【诗界动态】
“澳门诗社成立十周年暨诗学与国学学术研讨会“举行
中华诗词论坛主题诗会佳作赏
沉痛悼念冯其庸先生/霍松林教授
诗教与诗学
诗的国度,礼仪之邦。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百千年来,诗与礼,已成为国人立言、立身之本。作为一名中国人,无不以此为骄傲。
当今之世,诗之盛与衰,诗人之幸与不幸,国人之热与不热,既关乎时运,亦关乎文运。时运者,在于教;文运者,在于学。诗教与诗学,两个概念,一指以诗设教,一指以诗立学。以诗设教,诗指诗三百,教则在于思、在于容,在于去邪以归正;以诗立学,诗指诗六义,学则在于赋、在于比,在于兴发而感动。一为立场、观点,一为文风、学风。代表两种不同的批评标准:功利标准及审美标准。以诗教论诗,通过邪与正论优劣,看其对于某个集团或阶层究竟有益或者无益;以诗学论诗,通过赋比兴论气高下,看其对于诗自身艺术手段究竟掌握到何种程度。一个重在功利,一个重在审美。重功利者,必先考虑大政事、小政事,考虑集团与集团、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种种“关系与限制之处”;重审美者,将写之于文学及美术,则必遗其“关系与限制之处”(王国维语)。前者每域于一人一事,不一定放诸四海而皆准,不一定能够长长久久;后者则更少限制,因而也可能更加长远一些。
朱子曰:“古人诗中有句,今人诗更无句,只是一直说将去。这般诗,一日作百首也得。”有句与无句,若以功利论,未必有者为优;一直说将去,一日百首,若以好坏论,亦未必多者为劣。朱子之言,是耶?非耶?如若不计功利,就诗论诗,即可获知,一直说将去,乃指学诗的功夫并不到家;一日百首云者,说明不能只是追求数量。朱子所言,对于古今之操觚赋诗者,应当都是一种忠告。
聂绀弩诗云:“一担乾坤肩上下,双悬日月臂东西”。以小喻大,属对工丽,绝非一日百首者之所能及。钟敬文赞其有句,是否有篇,以为不及老杜。钟评聂诗,在于审美,而非功利。周谷城曰:暴露黑暗易好,歌颂光明难工。论好与工,既重功利,亦重审美。于教之外,尤重于学。虽未必针对绀弩,但对于绀弩的崇拜者,似仍具警示作用。今之诗界,无论在台阁、在学院,或者在山林,于教、于学,都需要下一番功夫。
【诗书画】
紫竹斋诗话:难得粗心读好诗
林 岫
十数年前,香港女诗人秋野来访,翻笔者旧作,读到“何妨细字酬清客,难得粗心读好诗”二句,好生奇怪,问:“古贤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如’,‘毋非细味,诗文不明’,你何以要‘粗心读好诗’呢?”
其实,粗心读诗,全凭读家需要,毋须奇怪。读诗也好,读书也好,善读者,各有各的读法,方法多多。纵同一读者在同一时期,对不同的诗或书也可用不同读法,只要读懂阅乐就好。譬如吃饭,用刀叉筷子,还是干脆用手抓,受用舒服就行,民主。
说“粗心读好诗”,自有一番道理。好诗万万千千,当粗心时不妨粗心,轻松放过,留下足耐品味的雅趣,正好颐养清修读书的仁人之心。唐代刘禹锡《陋室铭》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二句。苔,也是草。此处“苔”、“草”同用,但不碍文意,而且以“上阶”和“入帘”写出了苔绿草青的勃勃生态,读者喜欢,自不必计较“苔”、“草”是否“梨和水果”的关系了。
说“粗心读好诗”,首先须是好诗。换句话说,就是先解其妙,然后再高抬贵手,权且饶过。唐代王维写过一首小诗《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东坡题跋》评此诗时说过,“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确好诗,毋庸置疑。但是,“天寒红叶稀”应是秋深,“空翠湿人衣”却是孟夏。若以为春寒料峭时也可能“天寒红叶稀”的话,那么,此时的春山小路上又哪来的“空翠湿人衣”呢?这样的好诗,不妨粗心去读。惟其写景如画,惟其见情见趣,读来又清新爽口,读者宁可陶醉其中而不去计较其余。这就是粗心读法。细心在前,粗心在后的假糊涂真潇洒,终归快意在我,不愁没有知音。成人之美和成诗之美,不过风雅裁断的一念之间,没隔着千山万水。
莺声乱调胜鸦啼
据《西清诗话》载,吴越王时期宰相皮光业写诗,得一联曰,“行人折柳和轻絮,飞燕衔泥带落花”,志在“警策”,感觉良好,“以示同僚,众争叹誉”,独裴光约出来扫兴,认为“二句偏枯”,对仗不工,说“柳当有絮,泥或无花”(柳确实有絮,燕子衔的泥未必有花)。裴光约读诗犯呆,病在过分挑剔而不能宽容好诗。后来,也有抬杠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讥讽道“衔泥未必无花”,裴应无语。
诗文警策,方便传世。因为警策不易得,故佳句偶有小憾,毕竟“莺声乱调胜鸦啼”,不妨轻松放过。何况读者有时读诗不精,“莺声未必乱调”,即妄评枉杀,误导学子,也好残忍。老杜《雨诗》有“紫崖奔处黑,白鸟去边明”,明目净心,设色如画极妙。今有评论以“老杜笔拙,那乌云奔紫崖就黑,奔黑崖就白吗”,“老杜另有‘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二诗简直是印模作诗……”,苛刻如此,不知掠眼过去,撂倒一片,千秋还有几多诗人?
诗人不按常见的俗熟路数创作,读者也需要兼用粗心和细心两种读法的,不妨举明代诗人吴兆的《鹫峰寺寄友人》。此诗确实类似“莺声乱调”,非常值得一读。诗曰:
水漫长桥深复深,寺门花密柳阴阴。
寻余只在莺声里,不听莺声何处寻?
首句写景,说“水漫长桥浅复深”(深浅不知)或者“水漫长桥远复深”(深远不详),都好理解;唯独说“水漫长桥深复深”,让读者犯晕。然而,此诗意趣大好,奇妙在后,读者千万不能撞头就喊放弃。下半首,是以诗代信的主要内容,诗人对赴约的朋友说,如果到鹫峰寻“我”,只须寻找莺声即可,“我”就在那莺声宛转之处。其实,说“寻余只在莺声里”已经告白去处,结句“不听莺声何处寻”不过是聊作补意,但用的是“反手出击”,随即矫反精警,则必须点赞。宋杨万里《晓登万花川谷看海棠》后两句是“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非“愁中”即“病中”,这是选择关系,较“不听莺声何处寻”,意趣差远。若明乎此,再掉头回味,遂得惊醒:人在何处?“莺声何处”?正在那“水漫长桥深复深”和“寺门花密柳阴阴”之中。没有路线图,没有烦言赘语,只有小诗温馨一首:请沿着寺门长桥的流水往深处前行,到花密柳阴间莺声宛转处来找“我”。
看来,读诗或先粗心放过一二,待细心读毕全诗,获得更多惊喜之后,方始明白写诗原本可以如此任性,深情暗示的微妙全在那一笑回眸。
兵将守关须细心
当然,读诗仍须细心,犹如兵将守关,岂可掉以轻心?苏东坡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如”,清代范家相说“毋非细味,诗文不明”,都斩斩有理。譬如读杜甫写王昭君的名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则须细心。粗心读此,匆匆一瞥,皆不知“青冢”之妙。《归州图经》说“胡中多白草,王昭君冢独青”,此说虽然真假难考,但读者大都宁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的;如果静心一想,青草对昭君尚且多情见怜如此,何况人呢。这时方才解得老杜下字的用心。
读诗,或先粗心随后细味,或先细味随后粗心放过,因人因诗而异,没有定规。清初写过“一片长安秋月明,谁吹玉笛夜多情”,差点夺席李太白的诗人陈廷敬,白发垂暮时还翻检平生未读深透的诗文,曰“残年饱饭细吟诗,一笑生涯老自知”,不怕从头再来。其爱诗读诗的那份执着痴醉,实在令人叹服。
读诗,好有一等学养和胸襟,再有一双通情识法的火眼金睛。如果学养胸襟不足,又眼光不精,难免忽略或挑剔好诗,留下擦身错过的遗憾。近代《习静斋诗话》举荐过罗里庵的《舟中即景》,诗曰:
十里湖光一镜磨,扁舟摇过绿生波。
四边多少捕鱼客,细雨斜风不用蓑。
初读,以为舟客即景所见,平淡无奇。如果沉吟细思:那“斜风不用蓑”尚可理解,为何雨中捕鱼竟不用蓑呢?于是,读懂诗中隐意,方解前半首所见只为后半首所思所想而来。首句“十里一镜”写湖面之大,次句“扁舟摇过”,一点一线破开湖面,形画生动。“捕鱼客”,显然不是唐代那位“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烟波钓徒张志和,因为名利场沽名钓誉的“捕鱼客”只玩手段,是“细雨斜风不用蓑”的。“四边多少”,言其泛泛,热衷如此;“不用蓑”,言其巧佞取便,诡谲如此。读懂此诗的独白潜辞,能觉出讽意可法,雅趣堪味,则不难知《舟中即景》实是一首感叹时风日下的慨世诗。研究诗学的功夫,若非以细心读法磨砺岁月,料也会错失一些相貌平平却真正精彩的好诗。
切勿乱钻牛角尖
诗歌史中乱钻牛角尖,琢磨过头的事太多,弄得像东坡那样的大手笔也须小心从事。元丰八年(1085)五月初,年近五十的东坡前往扬州游竹西寺,“见百姓父老十数人相与道旁,语笑其间”,遂题诗于寺壁:“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没承想,好诗被御史贾易等歪读,竟弹劾其庆贺帝(神宗)崩、“益加放傲”等,欲复加其罪。东坡只得自辩,谓“闻好语”,指丰岁“喜闻百姓讴歌”,又“先帝(神宗)上仙在二月,题诗在五月”,“若稍有他意,岂敢复书壁上以示人乎”,据实坦陈,结果有惊无险。其实,惹祸的“山寺归来闻好语”,不过将唐代李贺的“沙路归来闻好语”,借来一用。东坡性格豪放,仕途坎坷,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入狱谪外,六年后出游,好不容易诗兴大发,来点灵感,还要谨防贼眼盯着,诗人岂止受累,有时也会受罪。
找茬儿跟善意指正瑕疵,肯定是两回事。唐白居易《琵琶行》巧妙融合浔阳琵琶女的不幸与自身遭遇贬谪的失意,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已经将民间与官场的“天涯沦落”赋予了社会意义,历代评价甚高。至清,有位称“佟法海”的诗人凭吊琵琶亭时讥讽说,“司马青衫何必湿,留将泪眼哭苍生”,埋怨诗人怜惜琵琶女而无视社会苍生。“苍生”,即平民百姓。琵琶女非“苍生”乎?既然要求“哭苍生”,又讥讽对琵琶女“青衫何必湿”,见解自捩,几近无理,被袁枚《随园诗话》斥责为“煞风景语”。若依拙见,值得细心研读的倒是“青衫”一语。唐制服颜色视阶官品级别类,九品服青。白居易贬谪江州司马,本应从五品下,但阶官却是将仕郎(从九品下),故令服青衫,有点欺人太甚。由此切入,方能理解,白居易已经迁降外放,又青衫闲置,加重抑郁,故情何以堪。那文人的泪眼哭哭苍生,再顺便哭哭仕途颠蹶的自己,有何不可?放过琵琶女,放眼看清世道的不公,便可成全一首“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金代《滹南集》评语)的七言古风经典,也是文学的浮图超度。
晚唐风流才子杜牧的七绝《江南春》,脍炙人口。诗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写江南春色,道出国势盛衰易代的伤感,活脱脱一篇欧阳文公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当然是绝妙好诗,非晚唐、非杜牧,写它不出。明代杨慎那老夫子偏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见《升庵诗话》)。鸟声的听闻,需要丈量距离后才能写诗,还有诗趣吗?杨慎没有“粗心读好诗”,琢磨过分,成了书呆子找茬儿,惹翻了天下偏爱杜牧这首好诗的读者,身前身后都没少挨骂。
须识好诗深妙处
当然,该细心处还得细心,否则未识得那深处妙处,囫囵吞了人参果,竟不知味,也会遗憾。
解识深处妙处,必须兼顾诗法的研究和学习。细心解读诗法,本应是诗歌欣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因为在比较漫长的一段时间内,偏重“内容”而慢怠包括作法在内的“形式”的研究和学习,结果务虚失实,未解“观千剑”(欣赏实践)和“操千曲”(创作实践),也不可能而后“识器晓声”。诗法的研读,粗心还是细心,关乎“内容”也关乎“形式”,岂止“辞达”而已。
清嘉庆道光间著名诗人张维屏,晚年面对清政府官场腐败,又目睹民不聊生和英军对华的骚扰侵略,激发爱国热情,期盼切实有力的社会大变革,写过《三元里》《新雷》等振奋志士的绝妙好诗。其中,《新雷》诗曰: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却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春雷声。
此诗作于道光四年(1824),历史背景无须赘述。诗人当时虽然对腐朽政局已经倍感绝望,但相信“残破江山依旧在,男儿热血可冲天”,壮志犹存,即希望不灭,所以奋力呼唤变革的春天早日到来。仅知乎此,当然不够,读者还需要从诗法上深层解读此诗,才有可能真正读懂并完整理解其文学和历史的价值。
此诗全以“有”“无”二字立骨。首句说“造物”(即天地万物之创造者),无言有情,议论喝起。次句承接,倒因果,因为“每于寒尽却春生”(冬尽,渐无严寒;春至,遂有生气。一“无”一“有”),故而认为“造物无言却有情”,确然有据。第三句转舵,春日的千红万紫俱已安排停当,只待声春雷的爆发了,即是说,已有时机成熟,却尚无革命引领,也是一“有”一“无”。如此读来,知“无”,即知现状;知“有”,即知翘首期盼的国家民族的未来。立骨兼得气脉,跗萼相衔,首尾一体,自能语圆篇圆。
诗用奇字,也须细读。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有“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诗句,楞说柳絮“片片红”,读者难免意外。待细心玩味诗法后,方知柳絮“红”得奇妙,又当叫绝。上句的“夕阳”和“桃花渡”用暗色法,已预先为诗境设色作衬,给出了画面的大背景色。这样,将夕辉映照下桃花渡飞来的柳絮看成“片片红”,审美幻觉的绚采绮丽,便会给读者展开足够阔大的想象空间。“片片红”,主观色,诗笔能成功彩绘天地浑然一色的奇特景象,正是其艺术真实的高妙。导读者不解其妙,在鉴赏文中释为“被风吹过来的白色柳絮与片片红桃花交汇一起,构成一幅春日黄昏的美妙图画”,有负原创诗心美意,就算白读。
后来诗人苏曼殊宣统元年(1909)在日本本州岛的淀江道中,看见乡村插秧春景,写过七绝《淀江道中口占》。诗曰:
孤村隐隐起微烟,处处秧歌竞插田。
羸马未须愁远道,桃花红欲上吟鞭。
前半首写景,以插秧竞歌和隐起微烟写动静交汇。后半首倒句,说因为田边“桃花的红色正欲流上吟鞭”,春景美不胜收,所以瘦弱的老马不会历经漫长旅途而疲惫发愁。此处虽然实言“桃花红”而非“柳絮红”,但“红色”变幻成可以流动的审美视觉形象,即可飞可流动到吟鞭上去的梦幻之物,跟“柳絮飞来片片红”一样耐细品。诗歌设色,极似绘画,“即物即色”也好,“随类赋彩”也好,“能得其道,则情态于此见”(清《芥舟学画编》),故善用色者,奇幻无比,谓之“活色”;不善用色者,纵涂抹斑驳陆离,一色不得情态,也一色不得活泛。
有年开诗会,顺道游桃花源。赏花路上,笔者说起近代方廷楷的《习静斋诗话》曾经点赞过一位女校书的“桃源此日春依旧,底事渔郎不问津”,同行者显然都认可此诗,但曰“算不得精彩”。笔者遂问,为何今天的渔郎“不再问津了”,大家细心沉吟一番,方知“底事渔郎不问津”,实则一声棒喝,正在喝问世俗众人。今人大都太过世故,万事精明,岂止渔郎不再问津,连文家也写不出陶公的好诗文矣。此诗精警醒世,高妙如此,却娓娓道来,不露声色。若不细心,错过就是遗憾。
如果今人不去细究桃花源的虚境实写,也像古贤陶公那样,痴痴地相信渔郎傻傻的追寻,留住几分想像的雅趣,难得粗心地天真一下,反倒是真正的聪明。
看来,文学艺术作品的识读必须适度,当粗心时太细心,会抹杀好诗,伤害雅趣;当细心时太粗心,又会错过好诗,埋没了雅趣。纵晋唐宋元书画墨宝,也非纤毫无憾,要求全美尽善,实在太难。想想那些愣要跟李白、张继较真,说桃花潭水没有千尺、寒山寺半夜三更也非撞钟之时的书呆子们,“粗心读好诗”难道还不“难得”吗?
【专题】香道
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走过千年历史的沉香文化
电视剧《甄嬛传》中,香料成为宫廷斗争的武器,年羹尧的妹妹年妃受雍正皇帝专宠,御赐“欢宜香”,年妃引以为荣,不料这种香被雍正加入了麝香,使其难怀皇嗣,从而压制年家的外戚势力。与甄嬛一同进宫的安陵容出身调香世家,暗中使用一种“暖情香”的催情香料争宠,此事被甄嬛觉察后,将“暖情香”的香料涂在送给安陵容的百合花蕊里,终导致其小产并被打入冷宫、悲惨自尽。
电视剧中反复出现的麝香,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香之一,还有沉香、檀香、龙涎香都属于名贵香料。现实当中,相对于被古装剧渲染夸大的麝香,中国古代皇宫里人们更常用、更有名的当属沉香。
为了揭开沉香略显神秘的面纱,我们专程走访了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它是国内目前的一家专门收藏沉香、传播香文化的博物馆,负责人黄毅先生笑称,甄迷们已经问了他一千零一遍关于古代香文化的问题了。近期,该馆把精品香器和沉香收藏带到天津博物馆展出,命名为“天香飘渺——沉香及中国古代香器特展”,很受人们欢迎。
深入毒瘴中的自然精华
沉香,又称“沉水香”,自古以来被列为众香之王,因为它生成不易、采集更难、香气雅致,又有“香木中的钻石”美称。目前市场上沉香以次充好、甚至以假乱真现象严重,常见的就是把沉香木当作沉香来愚弄买家。
在沉香展览中,记者观察到的各式天然沉香,从外观上看更像是一节、一块朽落的树皮,也有一些像不规则的棒状。
自然界的沉香树生长迅速,在几十年内就可以长到四五十米高,树型高大,但是内部质地却像甘蔗渣一样松软。这种“体质”使它很容易受到意外的伤害,雷电风雨的袭击,动物的啃咬,昆虫的蛀蚀都会让它产生“伤口”,这时沉香树就会爆发出奇特的生命力,渗出树脂为伤口疗伤。当树脂与真菌接触时,就开始了产生沉香的奇妙过程,所以说沉香的产生靠的是机缘。
沉香的生成环境决定了它总是隐于山林深处,又多有沼泽泥土覆盖,能否采集到,全靠采香人的经验。在热带雨林多瘴气的地方更容易发现沉香,因为瘴气中含有产生沉香所必须的真菌孢子。在这个过程中,采香人要采得一块沉香,除了要有辨识产地的智慧,还要有涉入人迹罕至之地、毒瘴之中的勇气。因此沉香自古以来采挖的风险非常大,即使在现代技术支持下,近几十年在越南采天然土沉香,仍有一定比率的伤亡率,采香人的死亡率是百分之三,可见沉香得来弥足珍贵。
沉香四结
古书《修县志》 记载:(沉香乃是)“其木枯折、皮朽烂,内心乃香”,本质上说沉香是结合了树脂成分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中国传统上又把沉香分为生结、熟结、脱落和虫漏四类,宋人在《铁围山丛谈》一书中即有记载,今天仍在延用。
生结:沉香树受到雷电、暴风的袭击,或者其他人为原因造成伤害、形成开放性伤口所结之香,统称为生结。
熟结:沉香树受内因影响,因为自身疾病形成的结香称为熟结。熟结沉香多发生在树体内部,不受到外力影响。
脱落结:某些结香部分因自身发育成熟自动脱离母体,被称为脱落结。脱落结具有鲜明的特点:多有完整的外部形态、清晰的脱落断面,或多或少可见较清晰的枝杈、芽点等树木生态结构。
虫漏:沉香树由于虫蚁的蛀蚀而导致受伤组织病变所形成的结香叫做虫漏。热带雨林中虫蚁很多,喜欢在香甜松软的沉香木上噬木为巢,因此结香。
这四种之中,“自然脱落为上,而其气和,生结、蛊漏,则其气烈,斯为下矣。”用采香人的行话说来,不管是哪种结法,在活树上采到的香只能是“生香”,生香的味道与结法有很大关联,比如说虫漏由于在产生过程中有动物的参与,因此在植物香内混合了动物香的某些特点,显得气味浓烈且多丰富变化。总的来说,生香性烈,香味极具爆发力,适合入药。
生香脱落后,还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成熟”,有的沉香木倒在了沼泽里就成了“水沉”,有的埋入了土中就成了“土沉”,就成为“熟香”。介于两者之间的叫做“倒架香”,处于半生熟。
熟香的香味受到外界土壤、水质和气候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越南土沉被认为品质更佳,就是因为越南某些地区埋藏沉香的土质上佳。
总的来说,熟香香味沉郁细腻稳定,如同普洱茶一样,随着年份的增加,它的韵味、意境等等都在产生变化,嗅觉品质更高,更适合入香道。而生香的香气则有熟香所没有的清丽轻柔。熟香害怕土味和霉味,生香怕的是生青味。但只要香味浓郁高雅、香甜
清逸、变化细腻、持久绵长,就是好香。
除以上四种外,还有一类特殊的品种,常自成一格,称为奇楠,也叫棋楠香、伽罗香。奇楠不如沉香密实,上等沉香入水则沉,而上等奇楠常半沉半浮,沉香较硬,奇楠较软,而且富有韧性和粘性,所谓“削之如泥,咀之如腊”,其碎屑甚至能捻搓成球。在常温下,多数的沉香熟香几乎没有香味,而奇楠则可以散发出自然的洁凉甘甜气息。在受到炭火加热后,沉香香味比较稳定,而奇楠则多有变幻,初闻凉意重,尾香却有乳香味,香味持续也更久。可以说,奇楠是沉香中的上品。
沉香四判
沉香的种类是我们认识沉香的粗略方式,真正品鉴沉香,还需要对其优劣做出评判。
民间有一些直观的判断方法,如“沉水法”。沉香在熟化过程中油脂含量会逐步提高,沉香树脂比较沉重,当一块沉香中树脂的含量超出四分之一时,沉香就会沉入水中,沉香的名称正是来自于其沉于水的特质,因此决定沉香等级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其中树脂含量的多寡,沉水的称为“水沉”,大半沉水的,称为“栈香”,稍稍入水而浮于水面的,称为“黄熟香”。
但只有“沉水法”还远远不够,一块上品的沉香还要符合四种标准:香、质、形、色,即香味、质地、形态、色泽。
沉香作为一种香料,首当其冲的标准当然是“香”。有些沉香虽然结油量高,可以沉水,但香味腥烈,或带有酸腐气,如果单纯看质地而不闻香味,会对挑选失判,所以即使是挑选雕刻精细的沉香艺术品也会拣一极不显眼处,用烙铁轻触闻香。另外也不能迷信产地,即使是越南沉香也不见得都好。一般沉香产地有主产区和次产区,每个产区也都会有劣香和好香,再加上结香过程又和气候、土壤、真菌、陈化年份有关,所以不管质、形、色如何,闻香都是必须的标准。
比如黄熟香。根部结香多是因菌结或树木结束生长后的香脂沉淀,无法得到源源不断地树脂供给,因此多不能完成坚密的结香。经过土中熟化,因木质部分分解多呈现疏松而质轻的黄烂状,故名黄熟香。尽管质轻、疏松,不能沉水,但气味温醇,较少辛辣味,也有较高的香味品质。生产于越南的黄土沉、红土沉和黑土沉都有黄熟香,香气醇厚、香甜温细,穿透力特强,品质。日本东大寺正仓院自古传来的名香“兰奢待”就是黄熟香,被日本人一致认为是“天上之香”。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西山松之助在品了“兰奢待”后说:“它的香气是那么完美无瑕、妙不可言、圆润可人、恬静大方。深切地感受到明朗、爽快、丰盈、温和。”
又如虫漏沉香,大多是生香,产于越南的虫漏沉香——鹧鸦斑香,初香甜凉,中段花果香馥郁,尾香的乳香味悠长,宋代范成大在《志香》中说:“鹧鸪斑香……色褐黑而有白斑点如鹧鸪臆上毛,气尤清婉似莲花。”
沉香种类繁多不能一概而论,民间叫法更多,各种分类侧重点不同,又难免有所交叉,因此,香、质、形、色只是品鉴方式,而不能简单地划分一种标准,准确区分沉香优劣需要识香人丰富的经验和阅历。
雅集斗香
古代,品香、点茶、插花、挂画,被称为四般闲事,是文人雅士培养上流社会文化气质的重要方式。宋人玩味沉香,能用上一生大半的精力去陪伴香烟,所谓“以香观心”,还把品香上升到了哲学层面,堪称古代香文化的高峰。用香的品位如何甚至影响到文士圈子对人物品位高低的评价。
每一块沉香在它生成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环境际遇,因此气味也不尽相同,有花香、果香,可甜美、淡雅。在味阶的变化上有初香、中香、尾香之分,可谓跌宕起伏,且每一味阶上又有数次不同的体验,所以古人品沉香也更重意境,正如李清照词中所写道的:“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唐中宗时期朝廷的王公大臣还会经常“各携名香,比试优劣”,定期举行所谓的“斗香”活动。虽名为斗,但并没有激斗之意,而是一种针对辨香能力和诗文才华的竞赛。文人们通过沉香香味的辨别再颂写咏香诗文,以此为乐。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记者亲身体验了一次雅集斗香,地点就在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主持人是博物馆的负责人黄毅先生。不过这次斗香并不是“各携名香”,而是主持人选取了三种沉香,让桌前的众人品茗围坐成香席,品香竞雅。
主持人采用古代文人常用的“隔火熏香”方式,先是用刀小心从几块沉香上刮出香屑,然后在一盏香杯中用香铲调好香灰,这一步可简洁也可繁复,古代有一门职业就是专门把香灰调出形状,或是在表面打出图案等。之后用香筷旋转捣松香灰疏松,并在香灰中心慢慢开出一个深两厘米的空洞作为炭孔,将一块长方体的香炭竖直埋于灰中,用火枪烧红炭头后再浅浅埋入香灰中,再把沉香屑放入一盏金片,夹起放到炭头位置之上。在这里香灰的控制是关键,香灰打的松紧、埋炭的深度都可以控制炭的燃烧速度,还可以香灰上开洞控制香的方向。
“隔火薰香”可以使油脂含量高的沉香不至于因受火太猛快速燃尽,而是慢慢煎烤,“但令出香不出烟”。隔火材质有用金片、银片,也有选用陶、瓦、云母等制成的叶状薄片。李商隐《烧香曲》中的“兽焰微红隔云母”,用的是云母片,毛滂《更漏子·熏香曲》中“玉狻猊,金叶暖。馥馥香云不断”,用的是金片。
品香时,一手持炉底托起香杯,一手稍握轻罩杯体以聚集香气,靠近香炉缓缓吸气品香,一桌香席诸君可以慢慢的品闻,观其颜色、形式、香味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遵从自己的感受写下香笺。
依此法更换装有不同沉香的香盏,或增加难度,换上装有混合香料的香盏,参与斗香的众人轮流闻过。今人难有古人的意境,但只要能辨出香名以及主持人的香中含意还是会有发自内心的喜悦,整个人的身心会更加洒脱、惬意。
寸沉寸金
玩味沉香的美妙感受,使得沉香再度受到现代人的推崇,但是自然界中的沉香却越来越少,沉香自然物以稀为贵。在宋代,沉香就已经是一两沉一两金,而到了明代,沉香则是一寸沉一寸金,沉香从与黄金等重到等体积。苏东坡在《海外集》中写到“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而且找黎族人换香是用耕牛来易货的,“香必以牛易之黎”。
在越南对中国历代朝廷朝贡的贡品中,越南沉香总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六百多年前三宝太监七下西洋,有五次都选在越南南部重要的沉香产区占城停留。曾随郑和回下西洋的费信,就在其《星槎胜览》中记录:“永乐七年,郑和差官兵入山四处采香,得径有八九尺,长六七丈者六株。香味清远,黑花细纹。山人张目吐舌,言我天朝之兵威力若神。”
从沉香中萃取的沉香油是香水中重要的定香剂。在自然界,花香留香时间短,檀香停留时间约20分钟,因此至今在我们所熟悉的“香奈儿”、“兰蔻”等世界知名香水的品中,大都使用沉香油做定香剂。另外沉香所含成分,会散发一种优雅温柔且具浪漫气息的独特香味,对皮肤也有益,因此沉香天然地成为制造高级香水罕见之珍稀香料。
19世纪中叶后,法国开始入侵越南,中法战争后,根据《天津条约》,越南与中国脱离了藩属关系,被法国统治了九十年,法国在西贡设立殖民政府,殖民政府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掠夺越南的沉香资源,甚至有人断定,法国人在亚洲选择殖民落脚点时,之所以选择越南而不是其他国家,就是
因为越南有丰富的沉香资源。
目前,越南惠安和新加坡是两个重要的沉香集散地,即“惠安沉”和“新洲沉”。“惠安沉”已不多,经过千百年的大肆采挖,越南每年“土沉”净产量不到五十公斤,品质也每况愈下,价钱却日益昂贵,以中等品相、含土含水、未经处理的“土沉”为例,好的土沉一克都能近万了,但买家仍乐此不疲。越南沉香供不应求,越南商人于是反而开始到日本等沉香消费地回购回越南,经过处理包装,再高价卖出。目前还在业界流通的“惠安沉”大多是几十年前交易的“老货”,被称为“老惠安”,这种沉香埋在地下时,长期受越南当地的红色细黏土的沁染,呈现出浓重的紫红色调,又得“红土沉”之名,如今“红土沉”已成为高端沉香的标志。
虽然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西风东渐,古风意境不再有,沉香等天然香料逐渐被西方的香水所替代。但是当人们开始反思“现代化”的弊病时,当人们从品香中感受到早已融入血脉的东方意境时,沉香文化作为现代人一种“怀乡”的方式重返人们的生活中,这种重返来势凶猛。
如今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沉香的价值,享受于香氛所创造的文化氛围之中,历史上千金易香的情境再次出现,或许沉香真得如一缕香炷早已融入中国人千百年来的呼吸吐纳之中了,藉助沉香,传统的生活方式再次回到人们的身边。
(周斌撰文,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供稿)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