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8456124
1.全书分上中下三部,详尽阐述大明王朝的三个阶段的历史,用幽默有趣的文笔将历史中的人物和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2.延续“一看就停不下来”系列的经典设计,让忠实读者一看就有故友重逢之感。
3.作者考据功力深厚,旁征博引皆有所本,对史实的解读有独到的观点和角度,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
这是一个奇葩皇帝迭出的朝代,这是一个能臣和佞臣并出的朝代,这是一个党争发展到*的朝代,这是一个宦官弄权的朝代,中国历*伟大的航海家诞生于这个朝代,中国历*耿直的清官也诞生于这个朝代,古典小说在这个朝代开始迈向*,科举考试也在这个朝代逐渐僵死,这个朝代就是明朝。
本书以明朝历史人物的经历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大明朝轮廓,并对具体的事件和现代社会的勾连做了具体而详细的阐述,读来十分有趣。
(上册)
一 洪武开国,江山定鼎
大明开国之南征北战 _003
一个围绕农业生产的社会是这样运转的 _010
废丞相、诛功臣,丧钟为谁而鸣 _020
朱元璋的贤内助——母仪天下的大脚马皇后 _035
朱元璋对草原敌人的死磕到底 _048
封建亲戚,以藩屏国——朱元璋在开历史倒车 _059
大明不可动摇的储位动摇了 _071
皇帝的错觉,朕很稳、朕能赢 _083
建文四年的那场大火 _096
二 永乐盛世,万邦来朝
逆风翻盘,皇位天上来 _109
皇帝的正名计划 _120
盛世之下的阴霾——从唐赛儿起义说起 _134
明成祖朱棣最爱的白月光 _142
五出漠北,三犁北边 _149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中国大航海时代的终章 _161
解缙的传奇一生:从神童到“首辅”,再到阶下囚 _168
大胖子朱高炽,才是太子的最佳人选 _181
天子守国门 _189
三 仁宣之治,盛世余晖
我当太子那些年 _203
“仁宗”之“仁”:朱高炽的皇帝生涯 _214
大明最厉害的婆婆 _224
太孙、太子、皇帝的三级跳 _237
三“杨”开泰保大明 _248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做成“烧烤”的皇叔 _260
大明第一位废后 _272
四 六朝遗音,帝国架构
皇帝也心慌:明朝特务机构的设立 _285
九五之尊也要遵守经济的客观规律 _295
太监不可怕,就怕太监有文化 _307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立宪的先声吗? _316
大移民 _324
参考文献 _331
(中册)
一 皇帝兄弟
少年天子,主少国疑 _003
大明第一代权阉登场 _013
御驾亲征:飞龙骑怎么会输 _024
不想当皇帝的王爷不是好监国 _033
朱祁钰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_042
由来百代明天子,不肯将身做上皇 _049
太上皇要翻盘 _059
朱祁钰——迈向“正统”之路 _068
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 _076
朱祁镇或许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是一个好人 _086
二 成化时代
平凡的岁月 _101
流民的泪水 _112
恋母专一也是种长情 _124
汪直:威震朝野和边关的大太监 _132
三 子不类父
泥石流中的一股清流? _143
一夫一妻制的先行者 _151
刘瑾:玩死明朝的第三个宦官 _156
头号玩家朱厚照 _165
立德、立功、立言 _174
四 嘉靖嘉靖,家家干净
天上真的会掉馅饼 _193
名义大礼,实为争权 _203
用生命渡劫 _213
一入玄门深似海 _224
内阁能有多乌烟瘴气 _238
号外!号外!京城告急! _258
嘉靖终于驾崩了 _277
大明王朝的刚峰 _287
功过自有后人言说 _298
参考文献 _309
(下册)
一 荒淫怠政 圣明君王
从童年开始的悲剧 _003
昙花一现的“万历中兴” _011
前功尽弃,人亡政息 _016
“名嘴”的口水,万历的苦水 _025
万历人生的失意:“国本之争” _029
从此君王不早朝 _037
万历怠政的真相 _045
万历三大征之一:平蒙古人哱拜叛乱 _051
万历三大征之二:万历抗日,大明援朝 _060
平定西南土司叛乱的播州之役(万历三大征之三) _075
懒皇帝的英明 _083
光亮越强的地方,影子也越黑 _087
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有屁无捐 _093
“萌而不芽”的资本主义 _100
女真,永远的梦魇 _105
萨尔浒,万历带不走的泪水 _112
定陵几度夕阳红 _121
有明一朝,百态万象 _125
二 光怪陆离 晚明乱象
皇帝中的躺枪弟——明光宗泰昌 _135
被纵欲和补药三十天折磨死的皇帝 _140
晚明三大案之移宫案 _146
东林党:从愤青公知到党争祸国 _152
魏忠贤的逆袭:用阉割换来真爱和大权 _161
晚明东林与宦官党争,究竟是非何辩? _170
大明门外的努尔哈赤 _176
第一个问题,袁崇焕是谁? _182
第二个问题,袁崇焕会接受命运怎样的毒打? _188
第三个问题,凌迟袁崇焕到底是奇冤还是必然? _196
三 黄昏尽染,大明日落
崇祯的十七岁那年 _207
大明王朝的“世界末日” _214
李自成是怎样的一个汉子 _221
洪承畴,如果是你,会怎么选择? _229
“八大王”张献忠 _236
大明末路上的悲壮英雄 _243
崇祯皇帝的朝廷 _248
掠影·崇祯的后宫生活 _255
李自成破京梦魇,崇祯帝身殉恨长 _259
陈圆圆:明末乱世的柔媚红线 _267
李自成慌忙败走,清军入主京城 _273
南明遗梦,水月镜花 _279
日落梦醒,明辉何寻 _284
番外 世界眼中的大明王朝 _288
参考文献 _292
随着大明的建立,新一轮的和稀泥开始了。所谓明承元制,就是元朝有什么制度,明朝就照抄什么,比如元朝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是中书省,中书省有丞相、平章等长官,中书省之下设有吏、户、礼、工、刑、兵六部,而明朝建立之初的中央机构设置和元朝那是一模一样,连名字都没改直接搬过来就用。但是说实话,朱元璋本人从心底里压根不喜欢元朝的这一套政治制度,因为元朝的政治制度压根就抄得不好。中国古代中央有一对矛盾,那就是皇权和相权,秦汉时期丞相的权力是极大的,丞相的主要职责就是“上辅佐天子,下管理百官”,甚至可以驳斥皇帝的意见,用今天的话来说丞相就是一个职业经理人,但这个经理人的权力太大了,大到大老板不喜欢,所以大老板就想要削弱丞相的权力。
主要办法有两条,首先是虚化丞相的权力,用自己信任的小官来掌握实际权力。汉朝时期丞相可以开府,有自己的一套行政班子,称之为外朝,有外朝自然就会有内朝,所谓内朝就是皇帝的一些近臣,如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这些人品级不高但是由于深得皇帝的信任,因而得以掌握大权,汉武帝时期开始任用内朝官员制衡外朝官员,将不少原属于丞相的职权划归内朝,久而久之丞相就变得位高权不重了,到了东汉则干脆不设丞相了。但是这种做法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内朝官会因为手握权力而逐渐膨胀,最后会成为新的丞相。比如尚书令在汉朝时期只是不入流的小官,但是到了唐朝时期李世民曾担任该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丞相,尚书令的品级、待遇等也在几百年间不断提高,最后已经脱离内朝官行列了,所以历朝历代都会陷入这样一个循环,就是用品级低的官职取代丞相,等品级低的官职获得丞相的实权后,再用新的低级官职取代它,这样一来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总会产生实际的“丞相”。
因此第二个方法就出现了,那就是增加丞相的数量。丞相权力过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人数少、权力大,秦汉时期的丞相一般不超过两位,可想而知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由于人数少,政策的施行很便捷,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皇帝开始增加丞相数量,毕竟丞相人数多了,相互之间就可以制衡,保证皇权一家独大,经过长期的摸索后到了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每人的分工又不同,既有合作又有对立,方便极了,从独相到群相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创举。到了宋朝这套制度被玩得登峰造极,有时候丞相权力过大了,皇权就打压一下;过小了,皇权又扶持一下,令其能够保持一个适度的平衡。可以说到了宋朝,唐朝留下来的三省六部制已经被宋朝构建得十分完美了,相权已经很难再威胁到皇权了,如果明朝承袭的是宋朝的制度,相信朱元璋一定会很满意,但偏偏是元朝。
元朝虽然也承袭了部分宋朝制度,但更多的制度来源于金朝。他们长期采取的是“一省制”。元朝后来继承了这一制度,中央只设立一个中书省,这就将原来分散的权力又集中起来了,元朝的中书省设左右丞相,下面还有一堆的副丞相,但与前朝相比元朝左右丞相的权力远远高于副丞相,这就使得副丞相根本制约不了丞相,只能踏踏实实为丞相打工,相应的中书省丞相的权力也就变得极大,有多大呢,这么说吧元朝的丞相“上承天子,下总百司,领六部”,但凡能想得到的,丞相全部管得了。可以说中书省左右丞相的权力已经快跟皇帝持平了,然而在左右丞相之上还有个中书令,相当于大丞相,其权力可想而知,不过也正是由于这个职位权力太大了,所以中书令一般不设,或者直接由皇太子兼任。
俗话说得好,“权力越大,责任越大”,那么权力如此大的元朝丞相是不是能够一展抱负,好好治理国家呢,显然元朝的丞相们明显没有领会到这句话的意思,有元一代“贤相”屈指可数,相反“权相”特别是“奸相”反倒层出不穷,废皇帝、弑君、挑起内战,只要能想到的祸乱朝纲的事,元朝丞相全都干过,而且有的丞相不止干过一次。朱元璋作为汉家儿郎,在传统儒家文化下长大,要他去理解元朝的根本矛盾显然是不可能的。朱元璋从他的见闻中,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元朝权臣辈出,危害天下。
因而他曾经当着开国功臣徐达等人的面,对元朝的政治制度进行过评价,认为元朝的没落主要是制度不行,造成权臣层出不穷,即使中间有些皇帝想要有所作为但受制于权臣,改革根本推行不下去,最后皇帝也就得过且过成为昏君了,这样一来搞得天下人心涣散,法令不能有效地传达到各地,如果这样元朝还不灭亡那真是没有天理了。作为元朝后期政治混乱的亲历者和最大既得利益者,可想而知朱元璋内心深处对元朝这一套政治制度的看法,朱元璋的话很明白,元朝的制度导致权力过于集中在中书省,而皇帝的权力反而受到限制,这对于白手起家的朱元璋是不能忍的,因为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干吗要分给别人管呢?所以中央集权(主要是皇权)必须加强。
加强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对制度进行改革,另一种是推倒重来,这个问题朱元璋仔细考虑过,别看朱元璋文化水平不高,但是这么多年的南征北战下来,朱元璋本人也是见多识广了,虽然其内心不喜欢元朝这个制度,但是考虑到实际情况,他知道想要推倒重来是不可能的,难度大先不说,万一效果不理想那对新生的明朝来说可是毁灭性的打击,因而还是对这个制度进行改革,使其达到自己的要求吧。明朝刚刚建立那会儿事务繁多,当时朝廷上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斗得不亦乐乎,朱元璋就算有心要改革,估计也不会有人配合,而随着明朝逐渐步入稳定期,朱元璋感到改革政治制度可以提上日程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