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719032丛书名: 无
★张维为作品,为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推荐读物,是中国模式研究的权威著作。本书为喜迎建党100周年之作。
★本书从中国的精彩文化、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具有的“四个超级特征”讲起,结合中国近年来的高铁奇迹、“一带一路”以及当前的抗疫成功事例,系统阐释了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文化的优势和先进性,探究了中国成功、中国人应自信的内在根源,极大激发了国人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
★本书打破了思政类图书常规的装帧设计方式,配置了精美手绘插图和高清图片,并将小栏目“对话与讨论”设计成当前*流行的微信界面,形式新颖,视觉美观,给人以良好阅读体验。
★作为邓小平资深翻译、著名国际关系学者,张维为教授长期研究中国,以中英文发表过大量关于中国政治与经济改革、中国发展模式、比较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文章。其中《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一书销量过百万,于2011年9月被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推荐给来华访问的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张维为教授深厚的学识功底和理论研究也奠定了本书的重要价值。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心一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一心一意致力于改善民生,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造了震撼世界的高铁奇迹;使中国7.4亿人脱贫;实现了 “集四次工业革命为一体”的崛起,特别是进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方阵”,仅与美国竞争……中国的成就震惊世界。但西方话语却曲解中国的崛起,带偏舆论导向,甚至导致连中国人自己都看不懂自己。
张维为认为,中国的崛起一定要伴随中国话语的崛起,否则这种崛起就是靠不住的,甚至会前功尽弃。因为没有中国话语的崛起,中国自己做对的事情也会被看成是做错了。为此,他结合自身经历,梳理了中国上下五千年,从古到今,从文明到文化,从理论到具体事例,以自己独特的政治观和视角,系统阐释了中国文化、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道路的优势和先进性,展现了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颠覆了以往西方话语对国人思想的束缚,引导国人重新认识中国、认识我们的文化和成就,极大激发了读者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
在书中,张维为还直面民众关心的国内外热点问题,“什么都不回避”,率真解答民众疑惑,批驳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展示了一个发展中的真实的中国,身体力行地诠释了“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力量”!
引 言 建构中国话语,读懂中国崛起
第一章中国文化和文化自信
精彩的中国文化
文化自信离不开语言
文化传播要“入脑入心”
对话与讨论:坚持文化自信的原因
第二章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中国话语
震撼世界的中国高铁奇迹
故事讲不好,国家要挨骂
颠覆西方范式,建构中国话语
对话与讨论:如何看待二次创新、民族问题?
第三章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
“文明型国家”的崛起逻辑
“文明型国家”的四个“超级”特征
“一带一路”与“文明型国家”的关系
对话与讨论:“一带一路”和民族复兴
第四章 “几十年走完几百年”——中国工业革命的速度奇迹
“集四次工业革命为一体”的崛起
中国已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第一方阵”
对话与讨论:中国发展的优势
第五章影响世界的中国经验和理念
中国从“立”到“强”的发展历程
惠及世界的中国扶贫事业
和而不同的中国之“道”
对话与讨论:中美关系和中国扶贫
第六章抗疫:中国优势的胜利
两种应对模式,是两种制度的差异
历史进程中的中国战“疫”壮举
“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
对话与讨论:中国抗疫和外媒的双重标准
第七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崛起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变局之下的四大挑战
中国成果背后的价值观
对话与讨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态度
代后记在中国崛起的关键时刻,我们要话语纠偏
张维为先生的著作以*发生的国际政治时事为切入点,既点明讲透中国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直面问题,向全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鲜活的中国。——金灿荣
欲真正求知中国之明天者,欲寻找自信中国之话语者,欲参透成功中国之奥秘者,欲领悟人生与祖国之休戚与共者,必读此书! ——郑若麟
我有时也在想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对中国的解读,怎么才能从西方的指标体系中解放出来?西方的很多指标,是在西方的社会实践中,或者西方自己的理论中产生的,现在直接应用到中国的实际中,往往会导致对中国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读。比如西方国家经常用的一个指标就是出境人数。根据我们的正式统计数据,2017年中国出境人次是1.3亿,这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境人数了。但实际上我觉得还是有点保守。举例来讲,我们从北京坐飞机到上海需要大约两个小时,这个时间在欧洲至少能飞过10个国家,因为欧洲都是小面积国家。所以在中国,严格地从经济能力来说,凡是能够坐飞机坐高铁的,都是有能力出境的,特别是用欧洲标准来衡量的话。
另外,我们经常听到“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词,这是世界银行提出的概念,我自己从来不用。世界银行的报告会讲,某年有13个国家或经济体已经成功地越过了中等收入陷阱。我去看这是哪些国家,发现居然有赤道几内亚,还有毛里求斯。赤道几内亚的人均GDP十来年前就超过北京、上海,达到2万美元。但是,至少在15年前,赤道几内亚的城市居民还是有一半连自来水都用不上的。后来这个国家发现了石油,吸引了一些外国公司去投资,人均GDP 一下子就上去了。另一个国家毛里求斯,面积很小,相当于我们国家一个县的大小,靠经济旅游一项,它的GDP就可以上来,但碰到一场危机,GDP就下去了。它们的情况,真的可以用“超越中等收入陷阱”来解释吗?
所以我觉得跨国比较要有一个规模的概念,否则恐怕连读懂中国的门都进不去。把小国家跟中国放在一起比,有点像把蚂蚁和大象放在一起比,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小国家有长处也有弱点。我的一位新加坡朋友说他们现在人均GDP是挺高,却如履薄冰,假如发生一个类似“9·11”的事件,新加坡就完了。它不像中国,有承受各种各样灾难的能力。
中国即使发生了汶川大地震这样的大灾难,国家经济还是纹丝不动的。这就是大小规模不一样而产生的特点。做跨国比较,我觉得还是要用实事求是的方法。我自己做政治学,知道在政治学等社会科学方面,西方主流学者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还是读不懂中国。以政治学为例,西方主流学者对中国的预测几乎都是错的。他们不仅没有准确地预测中国的发展,甚至没有预测到苏联的解体,更没有预测到特朗普的上台。西方主流的经济学者几乎都没有预测到2008 年的金融危机。西方各种所谓社会科学套用自然科学,套用各种各样的数学模式的方法,现在看来,根本无法解决人类社会丰富性和复杂性带来的挑战。
所以我老说中国学者或者我们整个学界,应该结束为西方话语“打工”的时代,所谓“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用实事求是的方法,在解构西方话语的同时,建构中国自己的话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