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517279
1, 林徽因,本身就是话题!
林徽因是众所周知的民国才女,她在女性读者中受到的关注以及她在文学诗歌建筑领域的成就令人侧目。与林徽因有关的作品和她本人从不缺少粉丝和读者,她的名字本身就是个大IP,超多粉丝,不缺流量!
2,带你全面了解林徽因的传奇人生!
本书自林徽因出生前着墨,至林徽因去世后收尾,涵盖了林徽因的一生。以时间为轴,从林徽因的童年、青春、求学、爱情、文学、建筑等诸多方面,事无巨细地描述林徽因的感情史、家族史、成名史和关系网。
3, 不止是传记!
本书不止再现了林徽因的人生轨迹,也引用了她的作品和事迹解析了她的思想。作者将二者结合起来,展示了林徽因的才情、独立和坚强!书中内容可以作为粉丝、读者了解、研究林徽因的参考。
4,还原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书中的林徽因不是作者眼中的林徽因,而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林徽因!本书将林徽因在那个时代的许多故事娓娓道来,还原的是一个真实的、经历过人间种种、有着各种遭遇的林徽因。真实的,才是动人的!
5,展示林徽因的特殊魅力!
本书虽是一本传记类图书,却摆脱了人物传记中规中矩的固定模式。作者是林徽因的迷粉,非常崇拜林徽因的文学才华与个人魅力:即便病入膏肓,即便生命已经步入寒冬,也要将*终的才华绽放。
有人说,她是民国时期*才华的女子。
有人说,她是岁月长河里一朵不败的清莲。
沈从文眼中的她,是“绝顶聪明的小姐”;胡适眼中的她,是“中国一代才女”;萧乾眼中的她,是“聪慧绝伦的艺术家”。
她是诗人、作家、建筑师,她是林徽因。
长夜没有为她亮起的灯火,她活成了自己的月亮。
本书讲述林徽因灿烂丰盈的一生,以女性敏锐的情感洞察力结合真实客观的史实材料,用灵动鲜活、唯美流畅的文字,场景式地展示林徽因在世事刁难中依旧优雅从容面对生活的故事。
第一卷
林家有女初降生
幼女当家
月亮的背面
少女时代
第二卷
出国游历
认识建筑学
一段风花雪月的“情事”
徐志摩的浪漫
划清界限
第三卷
与梁思成相恋
接待泰戈尔
留学时光
磨难重重
毕业在即
蜜月之旅
第四卷
东北大学任教
梁父仙逝
香山静养
中国营造学社
第五卷
太太的客厅
深情的邻居
徐志摩之死
“八宝箱”谜案
一生挚友:费正清和费慰梅
第六卷
考察独乐寺
考察大同古建筑
山西之行
探寻佛光寺
第七卷
流亡昆明
蛰居李庄
北归
国士无双
生命的寒冬
序言
有人说,她是民国时期最具才情的女子。有人说,她是岁月长河里一朵不败的清莲,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她依然淡定从容。沈从文眼中的她是“绝顶聪明的小姐”,胡适眼中的她是“中国一代才女”,萧乾眼中的她是“聪慧绝伦的艺术家”。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形容她: “就像一团带电的云,裹挟着空气中的电流,放射着耀眼的火花。”费正清的妻子费慰梅说她:“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
她,便是“一代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出生在中西方思想碰撞最猛烈的时期,从小接受开明的家庭教育,能诗会文,又学习外国文化。十六岁随父亲旅居欧洲,开阔眼界。二十岁和梁思成赴美,攻读建筑学。
她追求时代潮流,接受当时最先进的思想和教育,与封建愚昧的旧社会格格不入,与当时社会所期待的传统女子需具备的人生目标和生活理想背道而驰。
她性灵洒脱,独立自由,追求浪漫主义的诗意信仰,既是诗人,也是作家。她的文字清丽脱俗、诗作情思曼妙,受到时人的广泛追捧。但文学对于她来说,只是灵感来袭时的寥寥几笔,建筑艺术,才是她一生的热爱。
早在旅居伦敦时,林徽因便确立了献身建筑艺术的志愿。赴美求学,却被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专业以不招女生为由拒之门外,但林徽因并未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她选择了美术系,并旁听了建筑系的课程。回国后,她和丈夫梁思成在东北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学系,是中国建筑学的带头人和奠基者。
林徽因擅长设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主要设计者,并抢救了濒临绝根的民间工艺景泰蓝,还参与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图案……
在硝烟四起、战火纷飞的时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在逃亡的过程中,依然跋山涉水到荒郊野地考察名宅古寺。他们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考察测绘了数百处古建筑物,发现了当时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物佛光寺。林徽因甚至卧病在床时也依然读书著述,与梁思成共撰《中国建筑史》,为热爱的建筑事业倾注了全部力量。
林徽因长相极美,活得也极美。她与梁思成恋爱时,面容、发式、衣袜,哪处都不肯草率,梁思成每次去找她都要在楼下等二三十分钟,才见她打扮完毕,缓缓下楼。甚至在艰难的逃亡期间,一家人租住在偏僻简陋的房子里,她还是能将日子过出诗意与美感。到野外拾回粗木板将房间的地面铺好,在靠窗的墙上装一个朴素的小书架, 去旧货市场淘一些旧家具布置房间,而家里的陶制土罐里也时常插着新鲜的野花。
林徽因操持着家中大小事务,照料孩子和丈夫的饮食起居,但是只要一有闲暇,她便会找一个舒适的环境,安静地看书或者研究建筑资料。在夜晚,她常常会点一炷清香,穿着睡袍在庭院中漫步,对着一池荷叶潜心雕琢清丽的诗句。
在苦难的战乱岁月,年轻的林徽因先后经历了家变、战争、逃亡,还染了肺病,生活不曾取悦她,长夜里没有为她亮起灯火,但她却活成了自己的月亮。
纵观林徽因的一生,她经历过书香世家的繁华热闹,也甘于耕耘学术的寂寞艰苦,结交了中外各领域的名流泰斗,也在贫苦病重时誓与祖国忧患与共。在无常的岁月中,她始终坚守着自由独立的精神人格,为中国建筑学呕心沥血,把半生荣耀与颠沛流离化作了绝代风华。
月亮的背面
从表面上看,林徽因在家中既有祖父母的疼爱,也有大姑母和父亲的赏识,她在家中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然而,林徽因的童年却生活在矛盾之中,一面是阴凉,一面是暖阳;一面是冰冷,一面是温暖;一面是月亮,一面是太阳。而母亲何雪媛在林徽因的生命中扮演的就是阴凉、冰冷的“月亮的背面”。
何雪媛出生在浙江嘉兴富裕的商贾家庭,因为是家中的幺女,自幼便被父母捧在手心百般呵护,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何雪媛十四岁时便嫁给了林长民,却因没有接受过新式教育、不善女红也不会持家,既得不到丈夫的疼爱,又讨不了婆婆的欢心。
在旧时的大家族,无论丈夫如何开明,没有儿子是万万不可的,“无子”便可成为休妻的理由。何雪媛为林长民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徽因和小女儿麟趾,在小女儿麟趾因病夭折后,林长民对何雪媛便越发冷淡。
林家举家移居到上海后,林长民便娶了一名叫程桂林的上海女子。尽管程桂林和何雪媛一样不识一字,但程桂林性格乖巧,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很受公婆的喜爱。程桂林进门不久,就为林长民生了梦寐以求的儿子,这让她在家中的地位直线上升,一跃成为林家真正的女主人。
林长民对程桂林有多柔情,对何雪媛就有多残忍。林长民从程桂林名字里取“桂林”二字,自号“桂林一枝室主”,安排程桂林母子在前院居住,与他朝夕相对,却让何雪媛在后院居住,并对其不闻不问。
林长民迎娶程桂林后对程何二人的区别对待,对于还没从丧女悲痛中缓过来的何雪媛来说是残酷的打击。长期处于被冷落的状态的何雪媛,将心中积蓄的悲愤和不快宣泄到了林徽因身上。
年幼的林徽因不得不默默承受母亲的负面情绪,听着母亲无休止的抱怨和哭诉,她感觉自己像是被一张张密密麻麻的网笼罩着,透不过气来。她偶尔在前院与弟弟妹妹们嬉笑玩耍一小会儿,回到后院后都会被母亲数落。在自己的亲生母亲面前,快乐就像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这让林徽因感到困惑和悲伤。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在回忆母亲时曾这样写道:
我的外祖父林长民(宗孟)出身仕宦之家,几个姊妹也都能诗文,善书法。外祖父曾留学日本,英文也很好,在当时也是一位新派人物。但是他同外祖母的婚姻却是家庭包办的一个不幸的结合。外祖母虽然容貌端正,却是一位没有受过教育的、不识字的旧式妇女,因为出自有钱的商人家庭,所以也不善女红和持家,因而既得不到丈夫,也得不到婆婆的欢心。婚后八年,才生下第一个孩子——一个美丽、聪颖的女儿。这个女儿虽然立即受到全家的珍爱,但外祖母的处境却并未因此改善。外祖父不久又娶了一房夫人,外祖母从此更受冷遇,实际上过着与丈夫分居的孤单的生活。母亲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矛盾之中,常常使她感到困惑和悲伤。
梁从诫试图解读母亲当时的心境:“她爱自己的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
林徽因对父母的感情是复杂的,童年时期的阴影,哪怕是过了几十年,也像个永不结疤的伤口一样,一直伴随着她。从林徽因向朋友诉说自己童年不幸的书信中就可见一斑:
最近三天,我自己的妈妈把我赶进了人间地狱。我并没有夸大其词。头一天我就发现我的妈妈有些没气力。家里弥漫着不祥的气氛,我不得不跟我的同父异母弟弟林恒讲述过去的事,试图维持现有的亲密接触。
晚上就寝的时候已精疲力竭,差不多希望我自己死掉或者根本没有降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那早年的争斗对我的伤害是如此持久,它的任何部分只要重现,我就只能沉溺在过去的不幸之中。
林徽因性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母亲的影响。母亲是个不能受委屈、遇事就“炸毛”的急脾气,而林徽因也遗传了母亲的性子,渐渐成为一个心直口快、脾气急躁的人。当然,被冷落的母亲给她心里蒙上了巨大的阴影,同时也促使小小年纪的林徽因懂得了现实生活的复杂,让她变得早熟、敏感、独立和要强。
多年以后,林徽因写了一篇小说《绣绣〈模影零篇四〉》,这也正是她自己童年心路历程的写照。小说的女主角是一个叫绣绣的小女孩,她生活在一个错位的家庭里,母亲很懦弱,总是生活在忌恨之中,日子过得郁郁寡欢。父亲对母亲越发冷落,后来便娶了新姨娘,有了另外一个孩子。父母无休止的争吵让绣绣感到悲哀,她想改变,却无力改变,想逃脱,却无力逃脱,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糟糕的一切。
在小说的最后,林徽因以绣绣的朋友“我”的口吻写道:
我对绣绣父母两人都恨透了,恨不得要跟他们讲理,把我所看到的各种的情形全盘不平的倾吐出来,叫他们醒悟,乃至于使他们悔过,却始终因自己年纪太小,他们情形太严重,拿不起力量,懦弱地抑制下来。但是当我咬着牙毒恨他们时,我偶然回头看到我的小朋友就坐在那里,眼睛无可奈何地向着一面,无目的地愣着,忽然使我起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我悟到此刻在我看去无疑问的两个可憎可恨的人,却是那温柔和平的绣绣的父母。我很明白即使绣绣此刻也有点恨他们,但是缔结在绣绣温婉的心底的,对这两人到底仍是那不可思议的深爱!
林徽因在描写小女孩绣绣的矛盾心理时,何尝不是在借绣绣来诉说自己的痛苦呢?她恨父亲无情,她憎母亲懦弱,她想让他们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好好地生活,却因为自己的年纪太小,说不出来有分量的话来改变他们。事实上,她对父母依然是那不可思议的深爱!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