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558937
◆“中国式励志”理念的开创者谷园老师的中国首档国学励志脱口秀节目《谷园讲通鉴》,在爱奇艺热播,观众突破上百万人次。此次将其 “西汉史”结集成书。
◆取《资治通鉴》《史记》《汉书》等典籍的精华,将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西汉那些人和事儿一网打尽!
◆依据史实,有理有据。虽然是通俗史,但史实出处均有据可查,以认真的态度写真实的历史。
◆诡谲的故事 颠覆常理的真相,击中你的历史盲点,让你拿得起放不下!
◆造就大国崛起的两百年西汉史,既是一个帝国的兴衰存亡史,也是刘汉家族的创业守成史,更是各主要人物的艰难成长史。
◆翔实勾勒历史脉络,语言轻松幽默,情节跌宕起伏,在看故事又学历史的同时,讲透国运兴衰,吃透人生成败。有《明朝那些事儿》的风格。
◆刘邦死后,吕后临朝称制,刘氏宗族如何夺回政权?霍去病战功赫赫、风华正茂,为何英年早逝?汉武帝曾孙刘询如何完成了从囚徒到天子的华丽转身?陷入“断袖之癖”,连皇位也要拱手相送的皇帝是谁?*长寿的太后王政君并不得宠,为何历经五代帝王?……本书将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还原一个更完整、真实的西汉。
◆适合多种人群——
喜欢历史的人:就像看电影般画面感极强,让你一读就上瘾
爱好段子的人:不是枯燥无味的历史材料,而是幽默风趣的段子
追求知识的人:以史明鉴,读史明智,长知识的同时还能长智慧
刘邦由一介草民,投身秦末起义的洪流,打败西楚霸王,夺取天下,建立大汉帝国。西汉经文帝、景帝励精图治步入繁荣,经武帝“内强皇权,外服四夷”进入繁盛,经昭宣中兴宗室得以维系,*后被王莽偷天换日,前后共存续两百多年。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重新梳理了西汉王朝的历史脉络,生动叙述了一段段精彩纷呈的帝国往事:诸吕之乱、七国之乱、巫蛊之祸、征战匈奴、李广难封、苏武牧羊、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还原了一个个鲜活而富有个性的历史人物:萧何、周亚夫、汉文帝、董仲舒、汉武帝、司马迁、司马相如、卫青、霍去病……其中的兴衰成败、权力争夺不断演变,将一个辉煌的时代渐渐推向没落的深渊。书中还对西汉的黄老之治、独尊儒术、王霸兼用等政治思想和商业智慧、风俗观念等做了分析梳理。本书语言活泼风趣,读者无需搬动大部头的史书,便可在酣畅痛快的阅读中了解西汉历史的真相,并收获修己利人的智慧、人生成败的经验。
第 1 回 汉初名相喝酒治天下
第 2 回 陈平多谋
第 3 回 吕太后的情人与敌人
第 4 回 一场经典的政变案例
第 5 回 史上最完美的皇帝形象
第 6 回 汉文帝的丞相与弄臣
第 7 回 汉文帝的黄老之术
第 8 回 史上最牛材料匠
第 9 回 黄老思想治国的极致
第10回 智囊之死
第11回 周亚夫为何功成身败
第12回 汉景帝的家务事
第13回 汉武帝前的万众创业
第14回 《货殖列传》里的商业传奇
第15回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
第16回 汉武帝的憋屈
第17回 史上最著名的私奔
第18回 史上最著名的离婚
第19回 大隐东方朔
第20回 卫子夫霸天下
第21回 汉武帝的一生所爱
第22回 一场酒局引发的血案
第23回 汉武帝一共打了多少仗
第24回 汉帝国拉开决战匈奴的序幕
第25回 李广的射雕英雄传
第26回 李广难封与名将声望
第27回 霍去病封狼居胥
第28回 汉武帝征服西域
第29回 苏武不屈与李陵投降
第30回 司马迁的悲剧
第31回 酷吏列传(上)
第32回 酷吏列传(中)
第33回 酷吏列传(下)
第34回 汉武帝最怕的大臣
第35回 从放猪倌到一代名相
第36回 主父偃的人生观
第37回 游侠为什么被崇拜
第38回 刘嫖与董偃的老少恋
第39回 淮南王的冤案和教训
第40回 巫蛊之祸
第41回 汉武帝的神仙路
第42回 汉武帝的最后决策
第43回 汉武帝的顾命大臣们
第44回 苏武、李陵的信念与命运
第45回 只当了二十七天皇帝的刘贺
第46回 天上掉下来的皇位
第47回 权臣覆灭的惨痛教训
第48回 帝国巅峰的皇帝与丞相
第49回 一代名相的阴阳之道
第50回 八世封侯的汉朝第一望族
第51回 颍川之治
第52回 循吏列传
第53回 西汉第一循吏
第54回 汉宣帝杀掉的两个“好官”
第55回 盖宽饶:我乃酒狂
第56回 史上第一桩文字狱
第57回 海昏侯的前世今生
第58回 酷吏屠伯和张敞画眉
第59回 楼兰姑娘
第60回 西域都护府
第61回 赵充国平羌(上)
第62回 赵充国平羌(下)
第63回 汉元帝的两位老师
第64回 韦玄成装疯
第65回 被才艺耽误了的汉元帝
第66回 忠臣、奸臣如何分辨
第67回 京房之死
第68回 于定国父子手下无冤案
第69回 陈汤杀匈奴单于
第70回 昭君出塞
第71回 月亮女神王政君
第72回 王氏专权
第73回 汉成帝的后宫
第74回 《论语》宗师
第75回 刘德的道家智慧
第76回 刘向的占星术
第77回 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
第78回 阴阳五行思想的发展
第79回 艺文志(上):读书法门
第80回 艺文志(中):诸子百家
第81回 艺文志(下):神圣六经
第82回 西汉江山被唱衰
第83回 汉哀帝放飞自我
第84回 六起六落的西汉名臣
第85回 汉成帝的丞相们
第86回 两个丞相的为官之道
第87回 西蜀子云亭
第88 回 扬雄:文章千古事
第89 回 忠臣的下场
第90 回 汉书游侠传
第91 回 王莽崛起
第92 回 王莽刨坟
第93 回 王莽篡汉
自序一
历史是生活的老师
有道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也算是一条历史经验吧。
我本来计划只写八本国学励志书,分别是关于曾国藩和“四书”、《易经》、“黄老”、《庄子》、《韩非子》、《史记》、《资治通鉴》的。要把这些最重要的国学经典的“老酒”装进励志书的“新瓶子”,接上地气,让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学得会,我就算功德圆满了,既“为往圣继绝学”,又开创了一个新的图书门类——国学励志书。
按照这个计划,写完《吃透曾国藩》《人生四书》《简易经》之后,我就应该接着写道家的黄老。写到十几万字时,我感觉得调整一下。因为道家出于史官,道家的理念得用历史来验证和支撑,如果没写过历史方面的书,上来就写道家,会显得单薄,难以让人信服。
于是,我把计划中对《资治通鉴》的解读提前。之所以不是《史记》,是因为王立群讲《史记》比较有名,易中天讲《三国》比较有名,没人讲《资治通鉴》比较有名,我希望自己是那个人。
然后,写了四十多万字的书稿,写到了南北朝,大致还得四十多万字才能写完。这时,我开始担心这么厚的书没人买。
怎么办?改变计划,做视音频。
当下基于电视与互联网的视音频技术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意义非凡。我认为,中国文化在一百年前经历了一次大变化,从文言文过渡到白话文。现在,又经历一次大变化,就是从文字过渡到视音频。文言文好比“马车”,白话文好比“汽车”,视音频好比“动车”。我要让国学经典接地气,就得把“马车”上的东西,既搬到“汽车”上,也搬到“动车”上。
于是,在黄骅电视台的支持下,有了这个中国首档国学励志脱口秀节目《谷园讲通鉴》。我先前写的那四十多万字初稿是非常简洁的风格,适合出书,不适合演播,做节目时完全推倒重写;写出演播稿来,现场录制时还要调整;录完后,节目制作时还要修订,时不时得插入个“谷园补白”;然后,从节目再还原成书稿的形式,又费了很大的功夫;最后,按出版标准,编辑还要修改。
在这个艰苦的过程里,内容更加严谨了,同时,计划又变了,想法更大了。本来,只计划把《资治通鉴》里精华的思想和精彩的故事从头到尾串下来,让它生动好看,也就完了。可是,一旦做成节目,一期期地播放,就希望每一期节目的内容都是越丰富越好、越生动越好、越有思想越好、越准确越好。
于是,很自然地,内容不再局限于《资治通鉴》,而是着眼于《史记》等第一手史料,还有相关的各种国学经典。《资治通鉴》则成为一个讲述的框架、一个“筐”。您会看到,很多直接引用文言文的地方,标注的都是《史记》中的出处。后面,直到汉武帝之前的内容,也都会是这样的,我把大半部《史记》都装进了这个“筐”里。
以第一部《这才是战国》来讲,不少内容是从《战国策》里选的,《资治通鉴》中没有。在讲到吕不韦和韩非子时,则下了很大功夫讲《吕氏春秋》和《韩非子》。我把这三部经典的精华也都装进了这个“筐”里。
我这样做,其实有人早就帮我做好了背书,就是英国哲学家柯林伍德,他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我就是在讲一部有思想的历史。
这也正是中国传统的历史观。中国史家的宗师是孔子,孔子作《春秋》为
的是说微言、传大义,建立中国人的价值传统。司马迁著《史记》为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光编《资治通鉴》为的是教给皇帝如何治国平天下。“二十四史”不是人物事件的罗列,不是故事会,而是中国人曾经的思想、智慧、精神的总结。用曾国藩的话讲,就是“经济之学,诸史咸备”。历史是经世济人的思想学问。
还有一位给我背书的哲学家是意大利的克罗齐,他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中国人爱讲“以史为鉴”,把历史当镜子,照见的肯定是当下的自己。立足当下,既是研究历史的态度,又是讲历史的手段。我尽量多地把当下的元素,包括热门的人物、事件、电影,甚至段子,也都装进这个“筐”里,让历史变得更加亲和、生动。
历史本来离我们也不远,秦皇汉武踩过的大地,仍然在我们脚下。虽然很多表面的东西可能变了,但本质的东西却没变。
克罗齐还讲过一句西方的老话:历史是生活的老师。
这跟我的国学励志理念非常契合。历史包含着海量的人生经验,教给我们怎样思考和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以我自己为例,我是一个小城中的小人物,像上蔡的李斯一样,过着平凡的日子,揣着伟大的梦想。
李斯是怎样追求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呢?他分两步走:先是学习,拜荀子为师,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然后上到更高的平台上,继续学习,等待机会,等机会一到,他有能力抓住,就成功了。
我也可以这样。为了生计而努力的同时,坚持学习;而互联网就是一个更高的平台,我把书和节目搬上了互联网,在这个平台上继续努力。
我真诚地感谢黄骅电视台节目组,感谢黄骅市委领导,感谢张洪瑞、关士杰、王英明、曹胜高等前辈,感谢天地出版社,感谢爱奇艺和蜻蜓FM的朋友,谢谢你们的支持与包容。
最后,再打两句小广告吧。
一是,宣传我的国学励志理念的:
激励精神、广求智慧,让国学经典接地气。
二是,宣传《谷园讲通鉴》的:
上下千年、生死兴衰,尽在《谷园讲通鉴》。
谷园讲通鉴,这才是历史。
自序二
汉书下酒 秦云炅河
古人了解历史主要靠读史书,了解西汉史主要靠读《汉书》。
古人有很多读《汉书》的典故。比如“牛角挂书”,出自《新唐书·李密传》。讲的是,隋末农民起义中的瓦岗军后期领袖李密少年时曾骑牛寻访名师包恺,他在牛角上挂了一部《汉书》,边走边读。他读得太入迷,以至于后面有人追上来,都浑然不觉。
而那位包恺先生正是以教授 《汉书》 知名,门人数千。
再比如“汉书下酒”,出自宋人龚明之的《中吴纪闻》。说的是北宋苏舜钦一次在书房内独自饮酒却不叫送菜,他岳父觉得奇怪,偷窥了一下,发现他正在读《汉书》,每至精彩处便饮酒一杯。岳父笑道:“有这样的下酒菜也不枉了。”
苏舜钦之后九百年,吴昌硕写过一副著名的隶书对联:汉书下酒,秦云炅河。
“秦云炅河”何解?众说纷纭,依我看,颇似禅宗“云在青天水在瓶”之意。八百里秦川,莽莽苍苍,上有浮云变幻,下有大河奔流,这不正是西汉史宏阔深远的意象吗?
汉书下酒,是西汉的味道;秦云炅河,是西汉的意象。味道,不亲口尝尝,是感受不到的;意象,不亲眼看看,也是感受不到的。
怎么亲口尝、亲眼看?穿越到西汉去?不可能,唯有读《汉书》。《汉书》是文言文,读不懂怎么办?那就看看这部白话文的《西汉兴衰史》吧。本书力求贴合《汉书》,将其精华全部梳理出来,把西汉的味道和意象都呈现出来。当然,也结合了《史记》。
西汉是幸运的,两位天才史家为其著史。司马迁以半部《史记》写了西汉史的前半段,班固以整部《汉书》写了西汉史的全部。
司马迁和班固也是幸运的。如果西汉史本身不精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何以能写成史家绝唱,赢得万世声名?历史本身与史家、史书是相互成就的。
作为中国第一个资料丰富而完整的大一统朝代的历史,西汉史包含的治乱兴衰经验,为历代统治者所参照。只可惜,历史的唯一教训就是从未在历史中吸取教训,西汉的治乱兴衰在后面各个朝代不断重复上演。所以,若为国运兴衰经验而读史,读了西汉史,其他朝代史几乎不必读。
同样,若为人生成败经验而读史,读了西汉史,其他朝代史也几乎不必读。再也没有哪个朝代史像西汉史有这么多著名的具有典范意义的人物,他们多数都是底层出身,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他们的奋斗与挫折、思考与困惑、成功与灭亡,都能给同为底层出身的我们以现实的指引。
还有,构建信仰。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天地君亲师等中华民族的整个信仰体系都是通过西汉史确定下来的。而这些正是本书的重点。
具体来说,作为《谷园讲通鉴》系列的第三部,《西汉兴衰史》讲述了汉高祖刘邦之后的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汉废帝、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共十位西汉皇帝面对的内忧外患,以及围绕在他们周围的后宫、皇室、外戚、宦官、名臣、名将、名士、奇人等各色人物的故事,完整展现了整个西汉帝国由兴到衰的历史过程。
对于西汉的黄老之治、独尊儒术、王霸兼用等政治思想和商业智慧、风俗观念等,本书均做了分析梳理,涵盖了《史记》《汉书》主要的思想智慧。
总之,看了这部《西汉兴衰史》,可以全景式了解西汉的历史、人文、社会风貌等。
吕太后的情人与敌人
上回讲到,吕太后要立吕家人为王,右丞相王陵反对,吕太后就想办法把王陵给免职了。陈平心眼多,他见风使舵,顺着吕太后说,吕太后很喜欢他, 把他升为右丞相。
空出的那个左丞相的职位让谁干呢?让辟阳侯审食其干。审食其是当年跟着吕太后一起在项羽手下当人质的,是共患难的亲信。不过,吕太后跟审食其可不只是这种亲密的主仆关系,他们还是什么关系呢?是情人关系。
至于两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是情人,是刘邦活着的时候就是,还是他死了之后才是的?这个不好研究。这件事被人揭发出来,是在刘邦死后,有人向汉惠帝告密:皇上,那个审食其与太后私通。
汉惠帝大怒,直接把审食其给抓了。吕太后呢,也不好意思管。
好多大臣也都痛恨审食其:连高祖刘邦都敢给戴绿帽子,你简直胆大包天。
那么,审食其怎么办呢?这时,有一个叫朱建的高人出手帮他了。
朱建之前是淮南王黥布的丞相,黥布造反前,他在旁边一个劲地劝阻,所以没受黥布的牵连,未被杀头,也没再被任用,但仍然是一个豪杰人物。他很有声望,也很有才能,审食其一直都想结交他。
可是,朱建这个人:
行不苟合,义不取容。——《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
做事有主见, 不随便附和别人, 为追求正义而不取悦于人。他看不起审食其,因为民间早就传说审食其跟吕太后的事了,他根本不想见审食其。
结果,正赶上朱建的母亲去世。可是,他家太穷了,发丧都成问题。怎么办呢?大谋士陆贾是朱建的朋友,就是那个跟刘邦讲“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陆贾,他跟审食其关系也不错。
他去找审食其:审侯爷,我给您道喜啦!
审食其:陆先生,何出此言啊?
陆贾:您不是一直想结交朱建吗?他现在正遇到难事,您出手相帮,他没法拒绝,不就成了吗?
审食其很高兴,立即到朱建家吊唁,而且送上一笔很重的奠仪。很多达官贵人听说审食其到朱建家吊唁了,也一拥而上,都来了,奠仪也都送得很多。就这样,朱建欠了审食其一份人情。
所以,他出手解救审食其,就是为了还这份情的。他是怎样做的呢?他去找了汉惠帝手下的一个红人,叫闳孺。这人身份特殊,一般认为他是汉惠帝的男宠,就是断背山的那种。朱建找到这个闳孺:公公啊,您现在可真悬。皇上要是把审食其给杀了,您说太后生气不生气?
闳孺:生气。
朱建:生谁的气啊?
闳孺:生皇上的气。
朱建:什么?生皇上的气?您还不知道吧,现在传言,都说皇上抓审食其是您的主意。皇上哪天要是把审食其给杀了,太后肯定得把您也杀了出气的。
闳孺吓坏了:这,这,这谁说是我的主意的,谣言害死人啊!先生,您给出个主意吧,我应该怎么办呀?
朱建说:这好办,皇上最听您的话了,您想办法劝劝皇上,放了审食其。那谣言不就不攻自破了吗?而且太后知道后得多感激您啊!那时候,您在皇上和太后两边就都是红人了。
闳孺:好,就这么办。
于是,闳孺真就把汉惠帝说服,放了审食其。
汉惠帝死后,吕太后又让审食其做了左丞相,不过,审食其并不干丞相的
活,丞相的活都让陈平这个右丞相干。他干什么呢?他只管宫廷的事,相当于郎中令,就是赵高那个角色。凡是要吕后做决策的事,他才跟着一起拿主意, 日常的事务他不管。所以,实际上,他的权力比丞相还要大。
这又是制度问题了,涉及皇权与相权是怎样划分的,这个以后再细说。
接下来的几年间,吕家被立了好几个王;而刘家,刘邦的好几个儿孙都被吕太后害死了,小皇帝也被害死了,新立的小皇帝好像也不是刘家的后代。
这个过程中,陈平明哲保身,坚决拥护吕太后的一切决定。暗地里,他很着急,不知道如何挽回局面,也担心吕家早晚会对他下手。吕后的妹妹吕媭一直都恨着他,恨他抓她老公樊哙,所以时不时地就跟吕太后念叨:姐姐啊,陈平当着丞相不干丞相的事,每天就是吃喝玩乐。
吕太后一听这个,非但不烦,反而还挺高兴,她就盼着陈平什么也不管呢。所以,吕太后也没为难陈平。可是,陈平知道,哪天吕太后要是不在了, 吕家人肯定不会放过他的。怎么办呢?他每天坐在家里生闷气,也想不出什么计策来。
这天大谋士陆贾来了。陆贾是个奇葩人物,官做得并不大,但留在史书里的言行事迹都很出彩,最出彩的就是他出使南越。
南越本来是指秦朝的三个岭南的郡:桂林郡、南海郡、象郡。秦末天下大乱时,有个叫赵佗的秦朝官员,把这三个郡整合兼并了,自封为南越王,割据一方。
刘邦灭了项羽之后,懒得再打了,就派陆贾出使南越,要招抚赵佗。赵佗一开始很牛气,根本不把陆贾放在眼里,接见陆贾时,一点儿礼仪也不讲。陆贾便把赵佗给吓唬一通:大王,就你南越这点人、这点兵马,比项羽差远了, 要是把我们大汉皇帝惹急了,收拾你还不是易如反掌吗?就这样,赵佗被唬住了。
其间,赵佗问:陆先生,我听说大汉朝的萧何、曹参、韩信都很厉害,你看我比他们怎样?
陆贾:你比他们强。
赵佗又问:那么,我比你们皇帝刘邦怎么样呢?
陆贾:哈哈,那你就差太多了。
总之,两人聊得很开心。陆贾见多识广,赵佗身边根本没这样的人。赵佗硬是把陆贾留下,每天畅谈,就这样待了好几个月才送陆贾回去,正式向大汉称臣:我们归大汉领导,愿做大汉朝的一个藩属国。
临别时,赵佗送给陆贾一大口袋珠宝,还有一千金。《史记正义》讲,汉制以一斤金为一斤。一千金就是一千斤金子。
后来,吕太后执政,吕家人得以显贵。他们对刘邦身边的这些谋士都比较忌惮,认为这些人心眼太多,捉摸不透,很危险,恨不得都杀了。
陆贾怕被整,告老还乡。他把那一大口袋珠宝卖了,卖了一千金,分给五个儿子,每人分二百金。其他的钱,他自己留着,随身带着十个美女组成的乐队——有唱歌的、有跳舞的、有弹琴的,还有一辆车,车上挂了一口值二百金的大宝剑,每天到处转悠着玩。
他跟五个儿子约定:我给你们钱,不是白给的,你们得轮流养我,侍候我。我每家住十天,轮流住,哪天我要是死在你们谁家里边,这十个美女和这口大宝剑就归谁。另外,我各地这么多朋友,都想我,我得经常去看他们,住在他们家,这样一年也麻烦不着你们几次,你们不用烦你们这个老爹。
读到这里,我还是挺感叹,这是《史记》里写的,这一点,写得很实在。中国人强调孝道,为什么强调孝道?说到底还是个养老问题。我记得很多年前读过大学者张中行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叫《寿则多辱》。怎样既得高寿,又能让儿孙尽心给自己养老,这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接着说陆贾,这天他转悠到陈平府上,家人跟陆贾都熟,也就没给陈平通报,他直接就进到陈平屋里了。
陈平呢,正低头冥思,竟然没有察觉到陆贾进来。一抬头,他吓一跳:哎呀,老陆啊,你什么时候进来的?
陆贾微微一笑:丞相啊,我刚进来,您想什么呢?
陈平苦笑:你猜我想什么呢?
陆贾:您能想什么啊,富贵都到头了,什么也不缺,什么也不愁。您只是
担心国事,担心刘姓江山会不会毁在吕家人的手里。
陈平了解每个人的底细,知道陆贾是可以信任的,也不避讳:老陆,你这个老家伙简直就是我肚子里的蛔虫啊!你说说吧,怎么办呢?
陆贾也没绕圈子,开门见山:丞相啊,天下平安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宰相的作用;天下危亡的时刻,应当注重使用武将。
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
不论在什么时期,将相齐心,人们心里就有底,就心有所属,整个官僚集团就容易抱成团,即便有大的变故,也容易平安度过。所以,当务之急是您得跟掌管军权的太尉周勃搞好关系。我本来想跟周太尉讲的,可是,他老跟我开玩笑,我说什么他都不往心里去。所以,我希望您主动一些,跟周太尉结成联盟,来主持大局。
陈平听完,茅塞顿开:对啊,我得联合周勃,先帝让周勃当太尉,不就是想让我俩搭配着办大事吗?将相和,才有胜算。
可是,陈平跟周勃还真就不大合拍。前面说了,早年周勃经常在刘邦面前打陈平的小报告,说他盗嫂受金,弄得他差点辞职回家。而且,他俩完全不是一路人,陈平有文化、脑子灵活。周勃正相反,他为人淳朴忠厚,性格倔强。
为人木强敦厚。——《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
周勃没什么文化,也不喜欢跟文人儒生打交道,偶尔要见个文官,他都先讲一句“趣为我语”,意思就是你快说,说完快走。
不过,他跟陈平也有共同点:早年都干过白活,挣人家丧事上的钱。他是沛县人,刘邦的嫡系,本来是“以织薄曲为生”。这“薄曲”是什么呢?有说是养蚕的那种簸箩,要我看可能就是谐音“簸箕”。有时候赶上谁家要出殡, 他就跟着吹吹唢呐什么的,赚点零钱。跟陈平早年算是同行,这方面有共同语言——都是苦出身,要不怎么说“英雄不问出处”呢?刘邦手下这些封侯拜相
的,除了张良,多数都有过这种身为底层的艰辛经历。
后来,周勃跟随刘邦起事,与曹参一样,最早是刘邦的“中涓”,最亲信的人物。而且跟曹参一样非常能打,经常是要么“先登”,攻城时第一个登上去;要么“殿后”,撤退时最后一个走。从打章邯、打项羽,到打臧荼、打韩王信、打陈豨、打卢绾,那真叫身经百战。《史记》总结周勃的战功:
得相国一人,丞相二人,将军、二千石各三人;别破军二,下城三,定郡五,县七十九,得丞相、大将各一人。——《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这个战功,绝对是所有汉军将领中前几位的。而且,他应当比曹参、樊哙等人更年轻。他木强敦厚、重厚少文的性格也为刘邦所欣赏,所以,刘邦临死时指定他将来做太尉。
安刘氏者,必勃也。——《史记·高祖本纪》
可见,刘邦对周勃寄予厚望。
接着说陈平。陈平多聪明啊,关系不好,可以往好了处呀!几天后,正好赶上周勃过生日,陈平带着五百斤黄金做寿礼,登门祝贺。周勃大悦,立即投桃报李,两人剖明心迹,一拍即合,然后就暗中谋划着要反制吕家。
不过,这样的大事不能操之过急,必须等待一个好的时机。那么,得等怎样的好时机呢?等吕太后死。
吕太后要是不死怎么办?那就难办了。说这话时,已经是公元前181年了,当时吕太后还好好的。不过,转过年来,春天,吕太后真就病了,病得很蹊跷。有一次,她出宫参加祭祀活动,回来的时候,在路上走着,忽然前面窜出一个东西,好像是一只狗,不过也不确定。它直接就朝吕太后窜过来了,扎进了吕太后的腋下,不见了。旁边人也都看得很清楚,明明一个东西窜到了太后的腋下,但再看就没了。怎么回事?没法解释。找人来占卜,结果说是“赵王如意为祟”,那东西是被她害死的小赵王如意变的。
打这起,吕太后就落下病了,腋下老是疼。到了秋天,即公元前180 年秋天,吕太后病危。她开始准备身后事,她知道,只要她一死,大臣们和刘家的人就一定会收拾吕家人。该怎么办呢?
她其实并不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只能想当然地进一步加强两个侄子的权力,借此来巩固他们的地位。她任命侄子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北军;侄子吕产为相国,统领南军。她要求两人平时都要待在军营里面。
南北军是当时长安的两支卫戍部队,南军主要负责皇宫保卫,有一万多人;北军负责全城的治安保卫,有三四万人。这哥俩抓住这两支部队,基本就把住在长安城里的整个最高权力层的王公大臣们都攥在手心里了,也把皇帝攥在手心里了。所以,看上去这个安排还不错。
几天后,吕太后驾崩。她留下遗诏,任命吕产为相国,封吕禄的女儿为皇后。这时候军政大权都在吕家人手里,他们只要能再取得一部分驻外军队的支持,就足以发动政变,把皇帝和高层官员全部拿下。而且,只有对高层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洗,吕家才可能长久地拥有已得的权力。
刘家这边,陈平、周勃也知道,形势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犹如箭在弦上, 一触即发。可是,谁也没有勇气先动手,因为哪边都没把握,心里没底。关键时刻,还得看年轻人的,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自古英雄出少年”。
有一个年轻人出手了。此人就是当时刘家在长安城内的代表人物——刘邦的孙子,年仅二十岁的朱虚侯刘章。他爹就是刘邦跟曹氏生的刘肥。他是刘肥的二儿子,在长安。老大刘襄继承刘肥的封爵,现在做齐王。
刘章怎么当上代表的呢?是选出来的吗?不是,是打出来的。有一次吕太后举办家宴,刘家的、吕家的子弟儿孙们在一起喝酒。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喝酒也有好多规矩,不能有人偷奸耍滑,得选一个人出来做酒吏,监督大家。谁的酒没喝干,谁的酒风不正之类的,这都不行,酒吏都得管。
让谁干这活呢?吕太后对刘章印象不错,因为,刘章还是吕禄的女婿:章儿啊,你就当酒吏吧。
刘章挺高兴:行,太后奶奶,既然您让我当酒吏,咱就严点,酒场如战场,就按着军法来执行奖罚,您看怎么样?
吕太后心情也不错:行,听你的。
酒过三巡,大家都有点喝高了,刘章起身:太后奶奶,我给大家唱首歌吧,助助兴。
吕太后:好,唱吧。
于是,刘章唱了一首《耕田歌》:
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就是讲耩地的时候,播种不能太浅了,种子也不能稀了,得密点,这就叫“深耕穊种”。等苗长起来,必须得间苗,就是拔去一些苗,苗和苗之间要留开间隙,这样养分才能跟得上,才长得好。另外,中间还得锄地,得把杂草锄掉,这就叫“非其种者,锄而去之”。
刘章为什么唱了这么一首种地的歌呢?你听出来了吗?吕太后和在场的人可都听出来了,吕太后心中有愧,沉默不语。
这期间喝着喝着,有个吕家人喝得受不了了,借口上厕所就不回来了。刘章趁着酒劲儿追上去就把这人给砍了。他回来禀报太后:太……后……奶奶,有个临阵……脱逃的,让我按军……法给斩了!
所有人大惊失色。吕太后也被吓住了:这真是刘邦的后代啊!
因为有言在先,谁也无话可说,这事儿就过去了。从此,吕家人都怕刘章。刘章也就成了长安城中刘家的代表。
那么,接下来,刘章怎样出手对付吕家的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