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1143669
《唐伯虎集笺注》,明唐寅撰,陈书良、周柳燕笺注。唐寅字伯虎,以字行。唐伯虎早年乡试*,但之后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而以风流才子闻名后世。民间演绎唐伯虎的故事非常多,*为著名的当属《唐伯虎点秋香》,虽然严肃的考证否认了这个故事的可能性。唐伯虎以歌行见长,如《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别人笑我忒风颠,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生动地传达出唐伯虎洒脱的人生理想与高洁的人格魅力。唐伯虎擅画山水、人物、花鸟,有大量的题画诗,隽永可爱,如《自题画寒蝉》。另外,唐伯虎的一些人物画、题画诗不免艳俗,但却也增加了他风流才子的名气。全书收入唐伯虎诗词曲赋等600多首,文40馀篇。校勘异文之外,别立题解,考证其创作年代、内容主旨等,笺注则解释语词,疏通文意,*后附以解析,赏析其艺术特色。
目 録
上册
前言一
例言一
原序一
其一袁宏道
其二袁 袠
其三何大成
其四何大成
其五曹元亮
其六張 鼐
其七唐仲冕
唐伯虎詩文全集 卷一
賦
嬌女賦
金粉福地賦
惜梅賦
樂府
短歌行
相逢行
出塞二首
紫騮馬
驄馬驅
俠客
隴頭
隴頭水
咏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二首
五言古詩
白髮
伏承履吉王君以長句見贈作此以答
聞蛩
夜中思親
傷内
贈文學朱君别號簡庵詩
咏懷詩二首
失題
七言古詩
咏梅次楊廉夫韻
題五王夜燕圖
題潯陽送别圖
席上答王履吉
漁樵問答歌
姑蘇八咏
天平山
姑蘇臺
百花洲
桃花塢
響屧廊
寒山寺
長洲苑
洞庭湖
花下酌酒歌
桃花庵歌
一年歌
一世歌
把酒對月歌
醉時歌
怡古歌
焚香默坐歌
解惑歌
世情歌
妒花歌
咏漁家樂
倀倀詞
七夕歌
百忍歌
七十詞
嘅歌行
煙波釣叟歌
江南四季歌
進酒歌
閑中歌
三高祠歌
登法華寺山頂
世壽堂詩
唐伯虎詩文全集 卷二
五言律詩
送王履約會試
馬
游焦山
送行
題畫
桃花庵與祝允明黄雲沈周同賦五首
題溪山疊翠卷
聽彈琴瑟
贈壽
題張夢晋畫
偶成
五言排律
賀松郡伯壽誕
七言律詩
焦山
廬山
觀鰲山四首
霜中望月悵然興懷
睡起
贈南野
江南送春
登吴王郊臺
仲夏三十日陪弘農楊禮部丹陽都隱君虎邱泛舟
遊金山
嚴灘
和沈石田落花詩三十首
與朱彦明諸子同游保叔寺
西疇圖爲王侍御作
題畫
元宵
題碧藻軒
沈徵德飲予於報恩寺之霞鶩亭酒酣賦贈
散步
松陵晚泊
領解後謝主司
送李尹
長洲高明府過訪山莊失於迎迓作此奉謝
和雪中書懷
壽嚴民望母八十
雨中小集
正德己卯承沈徵德顧翰學置酌禪寺見招猥鄙杯酒狼藉作此奉謝
春日城西
桃花庵與希哲諸子同賦三首
其一
其二
其三
别劉伯耕
寄郭雲帆
言懷二首
花月吟效連珠體十一首
正旦大明殿早朝
歲朝
閶門即事
春日寫懷
檢齋
漫興十首
上寧王
題沈石田先生後集
奉壽海航俞先生從德卿解元之請也
五十詩
花酒
早起偶成一作枕上聞雞鳴
戲題機山
寄妓
蒲劍
嘆世六首
山家見菊
齊雲巖縱目
白燕
聞江聲
尋花
顧君滿考張西溪索詩餞之故爲賦此
感懷
贈徐昌國
同諸公登金山此詩見三山志與前詩不同
夢
嘆世
自笑
獨宿
避事
四十自壽
桃花塢祓禊
哭妓徐素
夜讀
題輞川
姑蘇雜咏四首
社中諸友携酒園中送春
謁故福建僉憲永錫陳公祠
嘉靖改元元旦作
警世八首
除夜坐蛺蝶齋中
七夕賦贈織女
題友鶴圖爲天與
唐伯虎詩文全集 卷三
五言絶句
題枯木竹石
美人蕉
題畫四首
題畫
題畫
題畫
對菊
題畫
題畫
題畫
題琵琶美人圖
題畫
題畫
六言絶句
題畫
七言絶句
宫詞
題畫贈趙一篷
過閩寧信宿旅邸館人懸畫菊愀然有感因題
題寒雀爭梅圖
題敗荷脊令圖
題王母贈壽二首
題畫
題洞賓化女人携缾圖
題周東邨畫
題畫
咏美人八首
文君琴心
昭君琵琶
緑珠守節
碧玉留詩
梅妃嗅香
太真玉環
薛濤戲箋
鶯鶯待月
題半身美人二首
題竹
聞讀書聲
贈人遊宦二首
題畫三首
題畫
秋日山居
爲培芝俞君題
題畫四首
題畫四首
題畫
題畫張祜
題畫陶穀
題畫白樂天
題畫二首
題畫
題畫四首
友竹錢君之長器成訓顔其齋曰培節蓋寄意於手澤桮棬之意也偶集吴門金昌亭展素索書爲賦四絶
題畫
題美人圖
題畫十首
題牡丹畫
題棧道圖
題畫
題畫八首
題東莊圖
題自畫守耕圖
題子胥廟
題美人圖
題畫三首
五陵
馬二首
題芭蕉仕女三首
題杏林春燕二首
題畫二十四首
椿萱圖
嗅花觀音
題元鎮江亭秋色
題落花卷
題桑
題菊花三首
題自畫墨菊
題自畫淵明卷二首
題自畫和靖卷
題自畫韓熙載圖二首
題自畫高祖斬蛇卷
題自畫三顧草廬
題自畫相如滌器圖
題自畫吕蒙正雪景
題自畫杜牧卷
題自畫濂溪卷
題自畫白樂天卷
題自畫雪夜幸趙普
題自畫桑維翰鐵研卷
題自畫盧仝煎茶圖
題自畫秦淮海卷
題自畫洞賓卷
題自畫齊后卷
題自畫紅拂妓卷
送陳憲章
題夢草圖爲陸勳傑
題漁父
題畫竹次杜水庵韻
題葛仙
佳人對月
佳人插花
佳人停板二首
荷花仙子
玉芝爲王麗人作
溪上
題畫
題戈文雪景
題美人圖
題畫
登靈巖
題畫
題花陣圖八首
效白太傅自咏三首
題東坡小像
梨花
答夢瀛舍人
代妓者和人見寄
舊人見負以此責之
題畫雞
題太真圖
貧士吟十首
偶成
題海棠美人
抱琴圖
惜花春起早
愛月夜眠遲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滿衣
梨花
綺疏遺恨十首
砧杵
尺
刀
鏡
針
機杼
蠶筐
繡牀
燈擎
彩線
雪
抱枕
仕女圖
咏雞聲
咏蓮花
題畫四首
題釣魚翁畫
題畫
咏蛺蝶
自寫梅竹小幅繫以詩
題自畫山水詩七首
題仕女圖
畫雞
老少年
贈杜檉居
題畫牡丹
失題八首
伯虎絶筆
下册
唐伯虎詩文全集 卷四
詞
踏莎行 閨情
望湘人 春日花前咏懷
千秋歲引 題古松贈壽
江南春 次倪元鎮韻
二犯水仙花 二闋 題鶯鶯小像
又
過秦樓 題鶯鶯小像
畫堂春
一剪梅 二闋
憶秦娥 王守溪壽詞
謁金門 吴縣旗帳詞
鷓鴣天 題同前
秦樓月 謝醫
曲
步步嬌 春景
醉扶歸
皂羅袍
好姐姐
香柳娘
尾
步步嬌 夏景
醉扶歸
皂羅袍
好姐姐
香柳娘
尾
步步嬌 秋景
醉扶歸
皂羅袍
好姐姐
香柳娘
尾
步步嬌 冬景
醉扶歸
皂羅袍
好姐姐
香柳娘
尾
黄鶯兒
前腔
前腔
前腔
前腔
黄鶯兒 咏美人浴
二郎神
前腔
集賢賓
前腔
黄鶯兒
前腔
琥珀貓兒墜
前腔
尾
桂枝香 春情
不是路
長拍
短拍
尾
桂枝香 春情
前腔
前腔
前腔
好事近 春情
錦纏道
普天樂
古輪臺
尾
步步嬌
忒忒令
園林好
香柳娘
好姐姐
雙蝴蝶
玉抱肚
玉交枝
川撥棹
僥僥令
尾
步步嬌
孝順歌
香柳娘
園林好
江兒水
僥僥令
尾
步步嬌
江兒水
園林好
川潑棹
人月圓
五供養
僥僥令
前腔
尾
針線箱 傷春
前腔
解三醒
前腔
尾
附伯虎雜曲
集賢賓
黄鶯兒
前腔
前腔
山坡羊 九闋
前腔
前腔
前腔
前腔
前腔
前腔
前腔
前腔
香遍滿 秋思
瑣寒窗
劉潑帽
大聖樂
生薑芽
尾
榴花泣 情柬青樓
前腔
喜漁燈犯
瓦漁燈
尾
排歌 咏纖足
黄鶯兒 四闋
桂枝香 四闋
前腔
前腔
前腔
香遍滿
懶畫眉
梧桐樹
浣溪紗
劉潑帽
秋夜月
東甌令
金蓮子
尾
集賢賓
前腔
前腔
前腔
月來高
前腔
前腔
前腔
山坡羊
前腔
新水令
步步嬌
折桂令
江兒水
雁兒落
僥僥令
收江南
園林好
沽美酒
清江引
對玉環帶清江引 嘆世詞
唐伯虎詩文全集 卷五
書
上吴天官書
與文徵明書
答文徵明書
又與徵仲書
尺牘
答周秋山
序
送文温州序
送陶大癡分教撫州序
送徐朝諮歸金華序
《作詩三法》序
《嘯旨》後序
《中州覽勝》序
《譜雙》序
記
許旌陽鐵柱記
荷蓮橋記
愛谿記
王氏澤富祠堂記
竹齋記
筠隱記
菊隱記
守質記
唐伯虎詩文全集 卷六
碑銘
齊雲巖紫霄宫元帝碑銘
墓誌銘
劉秀才墓誌
徐廷瑞妻吴孺人墓誌銘
唐長民壙志
劉太僕墓誌銘
吴東妻周令人墓誌銘
徐君墓誌銘
許天錫妻高氏墓誌銘
墓碣
沈隱君墓碣
墓表
吴君德潤夫婦墓表
祭文
祭妹文
招辭
招辭
疏文
治平禪寺化造竹亭疏
姑蘇寒山寺化鐘疏
啓
送廖通府帳詞啓代
論
蓮花似六郎論
表
擬瑞雪降羣臣賀表
贊
達摩贊
又贊
鍾馗贊
贊林酒仙書聖僧詩後
釋迦如來贊
友人贊
伯虎自贊
第十二尊半渡波山那迦犀那尊者贊
聯句
戊寅八月十四夜夢草制其中一聯云
題畫竹三聯
題周東村畫
唐伯虎詩文全集 卷七
志傳
墓誌銘
唐伯虎詩文全集補遺
詩
壽王少傅
金閶送别王尚寶
茂苑
風雨浹旬厨煙不繼滌硯吮筆蕭條若僧因題絶句八首奉寄孫思和
嚴子陵釣磯
自題畫扇
自題畫寒蟬
招仙曲二首
文
柱國少傅守溪先生七十壽序
附 録
唐伯虎年表
參考書目
前言
一
林语堂先生在他的杰作《苏东坡传》第一章中曾精辟地说过:“认不认识一个人不在于是否和他同一时代,这是共鸣瞭解的问题。毕竟我们只认识自己真正瞭解的人,而且只对自己真正喜欢的人才能充分瞭解。”这话完全适合于我们对唐伯虎的认识。我们觉得,较之周围那些用虚伪和谎言层层包裹的人,五百多年前的唐伯虎还容易瞭解得多。当然,这是在我们通读了他的六卷诗文集,并尽可能多地欣赏了他的绘画、书法及印章之后达成的认识。其实,类似的认识古人早已说过。稍晚于唐伯虎的晚明文坛领袖袁宏道就说:
吴人有唐子畏者,才子也,以文名,亦不专以文名。余为吴令,虽不同时,是亦当写治生帖子者矣。余昔未治其人,而今治其文。大都子畏诗文,不足以尽子畏,而可以见子畏。(袁宏道《唐伯虎全集序》)
“治生”是流传于晚明的下属对上司的自称,帖子即现今的名片。当时担任吴县县令的袁中郎向往著怀揣治生帖子去拜访唐伯虎,当然觉得伯虎是一个真切的活生生的存在。他承认这种感觉从伯虎的诗文来。明末还有一位文人雷起剑,他在暮春时节与朋友泛舟横塘,在野水杂树间发现了唐伯虎的葬地,牛羊践踏,满目荒凉。雷起剑不禁凄然而叹:
是朋友之罪也!千载下读伯虎之文者皆其友,何必时与并乎?(见《(同治)苏州府志》)
于是他与几个朋友集资修建了唐伯虎墓、祠,并且“勒石以遗千古之有心者”。好一个“千载下读伯虎之文者皆其友”!事实上,搜寻杰出的古人的诗文去读的人,当然希冀与古之贤哲英豪为友。而一旦读了其诗其文,更觉得其人可亲可敬,可歌可泣,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了。
我们觉得唐伯虎独特的人格比任何一位明代文人都突出,即使在整个中国封建文人长长的行列中,也是给人印象极深刻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他才气过人,风流倜傥,放浪形骸,诗酒自娱,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他的诗名风采,丹青墨色,照耀江南,人人仰慕。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大量传说,更无异于给这位才子笼罩了瑰丽的光环。诸如评话有《唐解元一笑姻缘》,弹词有《笑中缘》、吴信天《三笑》、曹春江《九美图》,小说有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六《唐解元一笑姻缘》,杂剧有孟称舜《花前一笑》、卓人月《花舫缘》、史槃《苏台奇遘》等等,现今更有电影《三笑》《唐伯虎点秋香》,曾一度风靡海峡两岸,我们就是首先在这些通俗作品中接触到这位江南才子的。在这些作品中,同样是追求幸福的爱情,唐伯虎不像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张生那样,借住西厢,赠诗酬简,望梅止渴,遮遮掩掩,而是主动出击,积极追求,即使采取反常背俗的手段也在所不辞,甚至以为越反常背俗,越能显示才子特殊的本色。尽管这些通俗作品失之无据,甚至荒诞不经,但是是符合唐伯虎的精神风貌的。有一次他在一幅陶谷画像上题诗云:
信宿因缘逆旅中,短词聊尔识泥鸿。当时我做陶承旨,何必樽前面发红。(卷三《题画陶谷》)
陶承旨即陶谷,字秀实,五代后周、北宋时曾任翰林学士、尚书等职。他仕后周时,曾使南唐,态度威严。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使歌妓秦弱兰诱之,共枕席时陶作《好春光》词赠秦:“好姻缘,恶姻缘,奈何天。才得邮亭一夜眠,别神仙。琵琵拨尽相思调,知音少。待得鸾胶续断弦,是何年?”这就是伯虎诗所谓的“短词”。次日,南唐设宴,筵上歌唱此词,陶谷大为惭愧(事见《玉壶清话》)。伯虎诗即写其事。末两句是说:当时换成我是陶谷,在筵席上听到密赠秦弱兰的词被唱出来,大可不必因为羞惭而脸红。十足的明代才子的情趣!十足的明代才子的胆量!任情任性,敢做敢当,具有以往的封建文人所没有的一种特殊的个性魅力和艺术风情。
其二,是在唐伯虎身上,传说与实际存在著巨大的反差。伯虎虽然诗画全才,风流跌宕,但一生坎坷,令人同情。他有过三娶。先是元配夫人徐氏亡故后继娶,后会试时牵涉科场舞弊案被革,续弦弃他而去,再娶沈氏。他对早亡的徐氏感情很深,作《伤内》诗:“抚景念畴昔,肝裂魂魄扬。”(见卷一)而对沈氏也感情甚笃,《感怀》诗云:“镜里形骸春共老,灯前夫妇月同圆。”(见卷二)这说明伯虎并不是只会在女人身上用功夫的风流才子,更没有在拥有“八美”之后再娶秋香。最无根据的是“三笑”故事中的卖身为奴。伯虎卒于嘉靖二年,而华鸿山“华太师”系嘉靖五年进士,伯虎怎么可能死后几十年再进华府作书僮呢?至于秋香,前人已指出其原型是成化间南京名妓林奴儿,年龄比伯虎还大十几岁,很难想像两人之间可能会产生风流韵事了。事实上,伯虎后半生的生活很困难,他曾作《风雨浃旬厨煙不继涤砚吮笔萧条若僧因题绝句八首奉寄孙思和》诗纪实云:“十朝风雨苦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饥。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见《补遗》)他筑室苏州金阊门外的桃花坞中,以卖画为生,艰难生计,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去世。伯虎晚年颓然自放之际,曾经说过一句很凄伤而深刻的话:
后人知我不在此!(《明史》本传)
他似乎已经预见到这种后世传说与实际情况的巨大反差了。这当然是一场悲剧。我们今天看待那些缤纷林总的传说,就如同当年雷起剑他们泛舟横塘见到伯虎墓地为杂树所蔽、牛羊践踏一样,感到“是朋友之罪也”!
中国有句俗话:盖棺论定。意思是说,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然而,细细想来也不尽然。唐伯虎已经盖棺了五百馀年,涉及他的各种文字热热哄哄喧闹了五百馀年。“论定”了没有呢?况且,长期以来,人品、艺品的平衡木让艺术家走得太累,裁判员的心理负担也实在太重。我们以为,唐伯虎的可贵之处在于遭受许多困苦坎坷而潇洒依旧,他留给后世的不是辛酸的眼泪,而是俊逸的微笑,一个索性从人品、艺品的平衡木上跳下来,醉卧在桃花坞中的真正艺术家的微笑。人民爱他,是因为他吃苦吃得太多,却带给大家巨大的欢乐。他好像参透了佛门“四圣谛”之一的“八苦”,诸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离苦得乐,折射出一种睿智之光。这种唐伯虎风情充满了禅学的魅力。我们以为,这种风情具有类似“乐圣”贝多芬那份动人的本质。贝多芬一生历尽磨难,辛勤创作,奉献给人们大量优美绝伦的乐曲,然而他早已双耳失聪,听不到令人陶醉的音符和雷鸣般的掌声了。他说:“在天堂,我能听到一切声音。”多少有点认命的意味,心灵倒分外平静。唐解元的微笑就具有这样一种醇美的内涵。
二
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一四七○)二月初四,死于明世宗嘉靖二年(一五二三)十二月初二(是年十二月已入公元一五二四年元月)。他生活的这半个世纪是明王朝由兴盛走向衰败的转变时期。明代到了中叶弘治(孝宗)、正德(武宗)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土地高度集中,大贵族、大官僚、大宦官等统治集团穷奢极欲,搜括无度,广大人民倍受盘剥,甚至破家失业、流浪四方,全国各地不断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同时地方贵族藩王时起叛乱,外族侵犯频繁,明王朝的统治发生了严重的危机。另一方面,流民大量流入城市,也为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在农业衰退的同时,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却非常迅速,为“异端”思想的蜂起,为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唐伯虎出生于苏州城的商人家庭,早年随周臣学画,才气过人,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结交,有“吴中四才子”之称。二十九岁时考中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乡试第一(解元),少年科第,春风得意。不料后一年的北京会试中,受江阴富家子弟徐经科场舞弊案的牵连而下狱,被革黜功名,发往浙江为吏。伯虎遭此打击后,遂绝意仕进,致力绘事,放浪山水,终于贫病而死。因此,阅读唐伯虎的诗文就等于扫描明代文人的心路历程,对于瞭解当时的江南才子群乃至后来被腰斩的同样是苏州才子的文坛怪杰金圣叹是颇有裨益的。
轻柔悠扬,潇洒倜傥,放浪不驯,艳情浪漫,当然是让统治阶级的卫道士们皱眉头的。相反,老百姓似乎很喜欢唐伯虎,亲亲热热叫他“唐解元”。在他死后修葺了桃花庵,在他曾经读书的魁星阁上塑像纪念,还将一些风物名胜附会上他的传说,如邓尉山香雪海是唐伯虎《红梅图》碎片所化,苏州茶水炉的产生也与唐伯虎有关(见《姑苏风物传说》,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年)。更有意思的是,历代的“唐迷”们编造出许许多多的风流艳事,演唱著,传播著,安慰艺术家寂寞而清贫的灵魂。
唐伯虎具有非凡的天分,他似乎毫无畏惧。在进京会试,触犯了规矩,被免去功名后,他叹道:“寒山一片,空老莺花,宁特功名足千古哉?”(曹元亮《唐伯虎全集序》)从此以后,他乾脆隐居草庐,和妓女为伍,与和尚说禅,过著自由自在的生活。他的诗词坦率地袒露个性,没有任何羞答答的遮掩。他再明白不过地打起及时行乐的旗帜:
人生七十古来少,前除幼年后除老。中间光景不多时,又有炎霜与烦恼。花前月下得高歌,急须满把金尊倒。世人钱多赚不尽,朝里官多做不了。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春夏秋冬撚指间,钟送黄昏鸡报晓。请君细点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芳草。草里高低多少坟,一年一半无人扫。(卷一《一世歌》)
诗中说,请你细细将熟识的人点检一遍,就会发现每年都有些人死去了。进而请你留意坟山的坟墓,每年都有一些无人打扫,推而可想这些坟主的后人也死去了。冷峻的眼光、诚实的情感加上幽默的语言,对热衷于科举功名的人无异于一帖清醒剂。作为才子,伯虎对达官贵人,则保持著一身傲骨。诚如他在《把酒对月歌》的结尾所抒发的:“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见卷一)又如他在《桃花庵歌》中所坦言的:“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见卷一)再如他在《伯虎绝笔》中所宣告的: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卷三)
或有评其诗“肆慢不恭”(见《唐伯虎全集》之“唐伯虎轶事”卷三),但历来老百姓喜欢他推重他,原因恐怕也正在此。在伯虎辈生活的十六世纪里,才子渴望自由的个性,往往表现为放诞不羁、率性而为的人生态度和厌弃功名、追求自适的人生理想。这种个性,不能不和传统的儒家道德、正常的社会秩序、社会规范发生剧烈的冲突。尤其是当文人才子那种桀骜不驯的个性受到科举制度或官僚制度的压抑或摧残时,他们胸中汹涌澎湃、抑郁不平的情感,常常借助一些背俗反常的行为加以发洩。他们认定社会是荒唐的——或许只有用荒唐去对抗荒唐,才能摆脱荒唐,超越荒唐。
此外,唐伯虎还是明代第一流的大画家,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他的画犹如书法中的“王字”(王羲之)一般被称为“唐画”,为后代画家所推重。他和仇英都从师周臣。周臣字舜卿,号东村,是明中叶苏州地区有名的画家,擅画人物山水,从南宋“刘李马夏”的传统中承继了笔墨和造型的方法,同时也承继了重视主题表现的思想,功力很深,称雄于时。伯虎文化修养较丰富,经历坎坷,见闻广博,具有很高的描绘客观事物的能力,因而意境的创造较乃师也更丰富。他的取材范围比较宽,形式技法也更多样。他不仅擅长山水人物,在写意花鸟方面也有独到之处。风格严谨,意境深远,而又行墨自然,雅俗共赏……所有这些方面,不仅超越了周臣,也为其他吴门画家所不及。因而伯虎的画名与文名相得益彰,求他画的人很多,据说他实在应接不暇时就请老师代笔,故很多相传为唐寅的画实际上是周臣画的,这也是滑天下之大稽的事。伯虎的书法主要学赵孟頫,并能自出机杼,结体俊逸挺秀,妩媚多姿,行笔娴熟稳健,是典型的文人字的家数,与他的画又互相辉映,在有明一代亦是第一流的,极为后世所重。值得一提的是,唐伯虎还是著名的清谈客,也是大旅行家。一则受科场之狱的打击,二则也是绘事的需要,他“放浪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尤侗《明史拟稿》)。他善于理解佛家哲理,经常与和尚交往,喜欢把佛典注入自己的诗文中。他根据《金刚经》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自号六如居士。他总结自己是“前程两袖黄金泪,公案三生白骨禅”(见卷一《伥伥词》),运用《楞严经》中的观点看待坎坷的人生,到头来还是白骨狼藉,功名利禄又算得了什么呢?他还仗著一枝生花妙笔,为姑苏寒山寺募求铸钟经费撰写文告。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多才多艺、博雅渊深的唐伯虎,满怀对封建统治的反抗情绪和以卖艺为生自食其力的自豪感宣告: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言志》,此诗不见于文集,首见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
并且,还在自己的图章上镌刻上“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真可谓“前无古人”!
在摩挲民族古籍的生涯中,我们发现,唐伯虎像苏东坡、徐青藤、郑板桥等人一样,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人物,他们所走过的生活道路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是一些未能见容于当世的狷介疏检之士。他们的感情和理智经常失去平衡,大都招致物议甚至牵陷灾狱,然而他们特立独行,才华盖世,都是历史上少见的诗、书、画通才。文学艺术发展史上已有不少事例证明,某些作家的艺术创造力往往得力于他们的反常性格,长时期的精神压抑有可能促使他们更专笃地致力于艺术上的追求,而真正的艺术成就却时常属于那些迹近异端的浪子。无疑,这样的灵魂永远魅力四射,是我们民族文化史上值得自豪的至宝。老百姓爱才子英雄,胜过爱帝王将相,这就是为什么今天人们还津津乐道唐伯虎的故事、粉墨皮簧敷演著唐伯虎的传奇、乃至一代一代读者还诵读唐伯虎诗文的原因。
三
唐伯虎去世之后,先后有人将其遗作汇辑刊印。传世者有明嘉靖十三年袁袠刻本、明万历二十年何大成刻本、明万历四十年曹元亮刻本、清嘉庆六年唐仲冕刻本诸本。二○一三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更推出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寅集》(简称“上古本”)。上古本没有笺注,然搜罗宏富,计四十八万馀字。但是,平心而论,其编排我们是不敢苟同的。按其《前言》所说:“本集乃汇辑所见七种刻本为唐伯虎全集之原集六卷。其诗文卷数次序,悉依唐仲冕所刻前六卷排列。”然而,我们拿唐仲糮刻本与之对照,就发现二者恰恰是“诗文卷数次序”有很大的不同。上古本的“诗文卷数次序”不知依据何本,且排列亦缺乏说明。底本模糊,这当然是整理古籍的大忌。又可能为追求入辑篇幅,上古本往往将同一首诗词的不同版本一并收入,而对于画家唐伯虎来说,在不同的画幅上题写同一首诗词,在字句上小有异同则是颇为常见的。如上古本第七十八页将原《言怀》二首之第一首“田衣稻衲拟终身”单独列出,标题《四十自寿》。接下来又一首《四十自寿》“鱼羹道衲水云身”。二首大同小异,显然为同一首诗之不同版本。只须写出校记即可,不必重复收入。像这样的重复收入,上古本为数还不少。
我们认为,诸唐集中,以清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镇江文成堂刊唐仲冕辑《六如居士全集》最为完备精核。该书收入伯虎的诗词曲赋等六百四十七首,文四十五篇,计分七卷,其中卷七为关于伯虎的志传资料。我们此次整理就择善而从,以唐仲冕辑刊的《六如居士全集》为底本,篇次卷次,一如其旧,文字上则校以明万历二十年何大成刻本(简称“何本”),酌参上古本,进行整理。笺注部分“同乎旧谈”者,不敢掠美,一一标出。此外还附录了陈书良撰《唐伯虎年表》,以俾知人论世。限于整理者的学力,在校点、笺注诸方面一定存在不妥乃至错误之处,恳切希望读者和专家们指正。
陈书良 周柳燕
二○一六年五月于长沙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