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976010
本报告首先从创新人才、创新载体、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创新环境等多方面构建中国城市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随后收集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进行评价,并通过数据、图表进行展示;*后基于各城市的“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我国2020年创新型城市的格局进行了展望,并对各城市有关创新的政策和支持措施进行了分析。
创新型城市是以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创新治理完备有效、创新主体充满活力、创新要素配置高效、创新平台支撑有力、经济创新力竞争力强大,对建设创新型省份和国家发挥显著支撑引领作用的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自2008年以来,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共支持78个城市(区)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见附录),成效显著。78个创新型城市占全国10%的国土面积、33%的人口,汇聚了全国77.2%的研发经费投入和70.4%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拥有全国80%以上的有效发明专利,培育和产出了全国80%的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一批创新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辐射带动区域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从2010年开始,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持续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大问题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为科技部指导地方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工作支撑。2017年4月19日,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印发《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实施办法》,对创新能力监测和评价工作进行了完善和规范。经科技部同意,《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纳入国家创新调查制度。
《报告》以《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国科发创〔2016〕370号)中的指标体系为基础,紧扣“以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核心驱动力”这一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根本要求,构建了一个包括创新治理力、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和创新驱动力5个一级指标,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高新技术企业数等30个二级指标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创新治理力和创新驱动力(创新支撑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统一、共性要求;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分别体现不同创新能级城市的主体创新功能,引导城市探索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
《报告》对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统一评价和分类评价(由于数据可获得性及城市、城区之间的可比性问题,4个直辖市的城区和2个县级市未包含在内),并对每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剖析,力图找出其创新发展的优势及短板,为其下一步的创新发展提供决策支撑。为保持统计口径一致,《报告》测算所涉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等权威部门的统计和调查。本《报告》主要采用2018年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基地数、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采用2019年数据。
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加速突破,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占有一席之地”,为开启建设世界强国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国际竞争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化,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崛起,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赶超势头强劲,发达国家相对衰落。部分发达国家为遏制我国发展,不断加大科技围堵力度,在关键领域、关键技术、高端人才等方面频繁进行打压和封锁,对我国集聚全球高端人才、技术、信息等创新资源带来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城市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
评价城市的创新能力,总结凝练城市创新发展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报告》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欢迎社会各界批评指正,以助我们进一步修改完善,为促进我国早日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贡献绵薄之力。
第一章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表现 1
一、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型城市分类及测算方法 1
(一)评价指标体系 1
(二)国家创新型城市分类 4
(三)评价方法 5
二、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 6
(一)创新能力评价排名 6
(二)一级指标评价排名 10
三、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分类评价 15
(一)创新策源地 15
(二)创新增长极 17
(三)创新集聚区 19
第二章 创新型城市创新发展画像 22
一、东部地区 22
(一)石家庄 22
(二)唐山 26
(三)秦皇岛 29
(四)南京 32
(五)无锡 35
(六)徐州 38
(七)常州 41
(八)苏州 44
(九)南通 47
(十)连云港 50
(十一)盐城 53
(十二)扬州 56
(十三)镇江 59
(十四)泰州 62
(十五)杭州 65
(十六)宁波 68
(十七)嘉兴 71
(十八)湖州 74
(十九)绍兴 77
(二十)金华 80
(二十一)福州 83
(二十二)厦门 86
(二十三)泉州 89
(二十四)龙岩 92
(二十五)济南 95
(二十六)青岛 98
(二十七)东营 101
(二十八)烟台 104
(二十九)潍坊 107
(三十)济宁 110
(三十一)广州 113
(三十二)深圳 116
(三十三)佛山 119
(三十四)东莞 122
(三十五)海口 125
二、中部地区 128
(一)太原 128
(二)合肥 131
(三)芜湖 134
(四)马鞍山 137
(五)南昌 140
(六)景德镇 143
(七)萍乡 146
(八)郑州 149
(九)洛阳 152
(十)南阳 155
(十一)武汉 158
(十二)宜昌 161
(十三)襄阳 164
(十四)长沙 167
(十五)株洲 170
(十六)衡阳 173
三、西部地区 176
(一)呼和浩特 176
(二)包头 179
(三)南宁 182
(四)成都 185
(五)贵阳 188
(六)遵义 191
(七)昆明 194
(八)玉溪 197
(九)拉萨 200
(十)西安 203
(十一)宝鸡 206
(十二)汉中 209
(十三)兰州 212
(十四)西宁 215
(十五)银川 218
(十六)乌鲁木齐 221
四、东北地区 224
(一)沈阳 224
(二)大连 227
(三)长春 230
(四)吉林 233
(五)哈尔滨 236
第三章 创新能力部分指标排名 239
一、创新治理力有关指标 239
(一)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 239
(二)常住人口增长率 240
二、原始创新力有关指标 241
(一)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 241
(二)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比重 242
(三)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 243
三、技术创新力有关指标 244
(一)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 244
(二)高新技术企业数 245
(三)技术输出合同成交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 246
四、成果转化力有关指标 247
(一)技术输入合同成交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 247
(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新增在孵企业数 248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数 249
五、创新驱动力有关指标 250
(一)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与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之比 250
(二)PM2.5年平均浓度 251
(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2
第四章 创新发展典型经验 253
一、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253
(一)深圳:科技计划管理改革“22条” 253
(二)成都: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 256
(三)西安:科研院所股权激励及混合所有制改革 259
二、平台载体建设 261
(一)泰州:搭建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 261
(二)银川:离岸孵化 飞地育成 263
(三)南京:高新区整合 266
三、提升原始创新力 268
(一)海淀:设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 268
(二)合肥:打造原创成果策源地 269
四、培育创新主体 272
(一)东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 272
(二)南宁:打造产业技术研究机构3.0版本 274
(三)洛阳: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277
五、营造创新创业生态 279
(一)青岛:创新“投保贷联动”业务 279
(二)杭州:打造“创新创业新天堂” 281
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84
(一)宁波:推动创新研发与产业对接“零距离” 284
(二)南通:产学研协同创新 286
(三)沙坪坝:深化校地融合 289
(四)哈尔滨:推动市校深度合作 291
七、培育壮大新动能 293
(一)苏州: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293
(二)厦门:探索集成电路保税监管模式 296
(三)贵阳:实施大数据战略 298
附 录 300
一、国家创新型城市名单 300
二、指标解释及数据来源 301
(一)创新治理力 301
(二)原始创新力 302
(三)技术创新力 303
(四)成果转化力 304
(五)创新驱动力 305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