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89012
1、疾病曾经拯救人类。疾病不是生物进化的bug,而是人类为抗击恶劣环境而进化出的一种生存技能,病毒、细菌、寄生虫也不是多余的存在。缺铁让中世纪的妇女和儿童逃脱了黑死病的侵袭,糖尿病则让我们的祖先从冰河世纪的寒冷中幸存下来,高胆固醇帮助热带地区深色皮肤的人高效合成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D……
2、新鲜有趣的知识。谈论人体与寒冷的关系时,作者讲到:斯特拉迪瓦里这样伟大的小提琴工匠为什么喜欢用生长于寒冷期的树木制造乐器以保证其音质上佳,以及一位德国的葡萄酒商希望葡萄能侥幸在晚秋时节多生长一段时间结果遭遇霜冻,后来却酿出了一种甘如蜂蜜的美酒——冰酒……这样的有趣典故信手拈来并且加上了生物学的解释。
3、怪才医生的处女作。本书作者是加拿大出生的科学家、医生、畅销书作家,曾获多伦多大学哲学博士和纽约西奈山医学院医学博士,被誉为神经遗传学领域年轻一代的后起之秀和领军人物。他专攻的领域为罕见疾病、神经遗传学和生物技术,他开办了两家生物技术公司,获得多项全球专利,并研发出治疗罕见疾病的药物。
4、实际生活指南,医学谣言粉碎机。本书讨论的问题至今仍是中国普遍关心的问题,比如铁元素、胆固醇、糖尿病、微生物、基因组等,也讨论了植物毒素、微生物、遗传和癌症等我们身边的话题。本书包含大量实际生活的例子和故事,也有大量健康与生活方面的智慧见解,帮你摆脱各种有关疾病和健康的谣言。
5、亚马逊全球畅销书,2007年出版至今一直荣登医学、生物、健康类普及读物排行榜前列。麻省理工学院的行为经济学教授丹·阿瑞里评价本书为“一场奇妙的旅程,莫勒姆博士用亲切、睿智、幽默的方式带领我们走过一场受益无穷的旅程”。《书目》杂志称本书作者“有孩童一般的好奇心,里里外外、仔仔细细地研究那些小的事情”。还有媒体评价它为“挑战你自以为的对疾病的认识”等。
日光浴能够降低胆固醇吗?
为什么亚洲人喝酒容易脸红?
为什么天冷的时候我们想撒尿?
为什么地中海地区的人都有蚕豆病的遗传基因?
“绝命毒师”老白从蓖麻里面提炼出剧毒来是什么原理?
如果说进化是适者生存,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遗传病在进化的长河中繁盛不息?
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缺铁、贫血、疟疾、蚕豆病、线虫……这些我们连提都不愿提的负面字眼,实际上是生命进化过程中的独特奇迹。美国犹太裔医学博士沙龙·莫勒姆通过切身经历和扎实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进化道路上那些神奇而令人惊诧的生命奇观——
血色素沉积症在中世纪黑死病爆发的年代里拯救了大量缺铁的儿童和妇女;
糖尿病帮助我们的祖先从冰河世纪的严寒中幸存下来;
胆固醇帮助热带地区深色皮肤的人带来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D;
高血压帮助从非洲移民或被贩卖到美洲的黑人在恶劣条件下合成更多的盐分和水分;
土豆、曼陀罗、小麦、苜蓿,为了抵御天敌进犯而进化出“毒素”……
《病者生存》深入研究了人类的进化史,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生存、人类的身体及我们对疾病的理解,揭示了在过去很多时候,正是遗传至今的疾病让我们的祖先在地球生存竞赛中占据了上风。
引言/1
第1章 走出补铁的误区/11
第2章 血糖里隐藏的秘密/38
第3章 胆固醇升高也有裨益/71
第4章 “嘿,蚕豆兄,帮个忙好吗?”/97
第5章 微生物与人类/124
第6章 人类基因库探秘/161
第7章 甲基的疯狂——终表型之路/198
第8章 这就是人生:为什么你和你的iPod 终将走向死亡/231
结语/261
注释/263
致谢/296
附录:词汇表/298
引言
这是一本有关医学奥秘和生命奇迹的书,带你探寻有趣的医学知识,走进这个神话般的世界,冰冷无情的铁、鲜红的热血,还有那永不融化的冰雪都会在书中一一呈现。这也是一本有关人类生存能力和创造力的书,带你探究“为什么”,回答“为什么不”。我们力求循序渐进但又不循规蹈矩地向你娓娓道来所有答案。
重要的是,这是一本有关宝贵生命—你们的,我们的,乃至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每一个渺小生灵的书,为你解答我们如何降生至此,我们将何去何从,以及我们将有何作为。
欢迎加入我们奇妙的医学奥秘探索之旅。
在我15岁的时候,我的祖父被诊断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那年他71岁。正像很多人知道的那样,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让人无法直视的、可怕的疾病。试想你只有15岁,却要眼睁睁看着一位身体原本康健的至亲日渐虚弱,生命之树慢慢凋零,这是一件让人很难接受的事情。你想要知道答案,想要知道为什么这种病会降临在至亲的身上。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祖父有一种爱好让人觉得很是可疑——他热衷于献血。请注意,我说的是“热衷”。他喜欢献血带给他的感觉,献血让他觉得自己容光焕发。大多数人献血纯粹是为了从情感上获得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愉悦感,而对于我的祖父而言,事实并非如此,献血不仅在情感上,而且在身体上给他带来一种良好的感觉。他告诉我,无论他身体的任何部位受到伤害,他所需要的仅仅是一次放血,便能驱散他所有的痛苦。当时我完全不能理解,为何身体失去一些赖以生存的东西会让一个人感觉如此美好。我请教了我的高中生物老师,还请教了家庭医生,却没人能够解释这种现象,于是,我决定自己把这件事情弄个水落石出。
我说服父亲带我去一家医学图书馆,在那里我花费了很多时间来寻找答案。虽然我不知道如何能在图书馆成千上万本医学图书中找到答案,但是我感觉有种力量在指引着我。直觉告诉我,我应该刻苦研读所有关于“铁”的书籍,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每次祖父献血时,铁是身体所损失的很重要的东西之一。然后,奇迹发生了!我在书中找到了一种闻所未闻的遗传病——血色素沉积症(hemochromatosis)。简单来说,血色素沉积症是一种引起铁在体内沉积的疾病,当体内铁沉积过多时,就会损伤胰腺和肝脏等器官,因此这种疾病也被称为“铁过度沉积症”(iron overload)。某些情况下,如果过多的铁沉积于皮肤,就会出现终年不褪的皮肤色素沉着。之后我们会在书中了解到,放血是减少体内铁负荷有效的途径——我祖父所有的献血行为实际上是在治疗他的血色素沉积症。
其实,当我的祖父被诊断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时,我本能的反应是阿尔茨海默病和血色素沉积症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你想,如果血色素沉积症会引起危险的铁沉积并损伤其他器官,那么它也可能损伤大脑。当然,那时没有人会把一个15岁孩子的推测当真。
毫无疑问,几年以后填报大学志愿时,我选择了学习生物学专业,以便继续研究和发掘阿尔茨海默病与血色素沉积症之间的关联。毕业后不久,我便得知血色素沉积症的致病基因已被精确查明,我想是时候验证我的推测了,于是,我推迟了去医学院的学习,加入了一个专门研究神经遗传学的博士生项目。我与来自不同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和医生共同努力,用了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就找到了答案。虽然基因间的联系错综复杂,但可以确定的是,血色素沉积症与某种特定类型的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确实存在着关联。
这一成功的研究发现让我悲喜交加,一方面,我证实了高中时代的直觉猜想(同时我也因此获得了博士学位),但是另一方面,这一研究结果却对我的祖父毫无帮助,因为早在12年前,也就是在与阿尔茨海默病艰苦抗争5年后,他去世了,享年76岁。尽管亲人离世带来的内心伤痛难以抚平,但是我知道这一发现可以帮助无数罹患同样重症的人,这也是我想要成为一名医生、一名科学家的首要原因。
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讨论到,这一发现与其他许多科学发现与众不同,它具有产生即时效用的潜力和可能性。在西欧人的后裔中,血色素沉积症是常见的遗传病之一,有超过30%的人带有该病的遗传基因。如果得知自己患有血色素沉积症,你可以采取一些直截了当的办法来降低血液内的铁含量,从而阻止铁沉积对身体器官造成损伤,其中就包括我的祖父自己发现的放血疗法(bleeding)。如果你想确定自己是否得了血色素沉积症,那么首先要做的是了解一下家族成员中是否有血色素沉积症患者,如果有的话,那就需要做一些简单的血液测试以获取诊断结果。假如检查结果呈现阳性,那么你就要定期进行放血治疗,并且改变饮食习惯。但是,不必担心,你完全可以与这种疾病和谐共处,正常生活。
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18岁的时候,我次感受到了那种“疼痛难忍”的滋味,然后我慢慢意识到,或许我也患上了同祖父一样的“铁过度沉积症”。不出所料,检查结果呈阳性。这一结果如同晴天霹雳,让我陷入了沉思——这对我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一怪病为什么偏偏找上我了呢?而让我不解的是——进化本应该是优胜劣汰的过程,为什么如此有潜在危害性的致病基因能遗传至今?为什么进化会让这种可怕的基因继续存在?
这正是本书所要探讨的问题。
研究得越是深入,等待回答的问题就会越多。本书便是基于我提出的所有问题,这些问题所引发的所有研究课题,以及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所发掘的一些内在联系的产物。希望这本书能为你打开一扇窗,带你发现我们赖以生存的美好世界中,那美丽、多样化而又相互交织联系的生命的本来面貌。
我们不光要知道自己的身体出了什么问题、如何应对,我更希望大家能够发现进化过程背后隐藏的秘密,去探寻为何某种情况或者某种传染性因素会首先出现。我相信书中的答案会让你惊讶不已、恍然大悟,我们终的目的是想给所有的人一个更长寿、更健康的机会。
我们首先要来讨论的是一些遗传病(hereditary disorders)。对于像我这样同时研究生物进化和医学的科学家来说,遗传病是比较容易引起研究兴趣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通过遗传产生的疾病,才应该沿着进化线消亡。
进化喜欢有助于我们生存和繁殖的遗传性状,它不喜欢削弱我们或者威胁我们健康的性状(特别是在我们有繁殖能力之前就威胁健康的性状)。通过对遗传基因优胜劣汰,进化给予我们生存或者繁殖的优势,这一过程被称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如果一种基因产生使生物体不太可能存活和繁殖的性状,那么该基因(以及该性状)将不会被遗传,或至少不会遗传很长时间,因为携带它的个体不太可能生存下去;相反,如果一种基因产生使生物体更适应环境并且更可能繁殖的性状时,那么该基因(以及该性状)更可能被遗传给后代,某一性状越是显现出优势,那么产生它的基因在基因库中就传播得越快。由此看来,遗传病似乎并没有太多的进化意义。那么,为什么历经数百年,这些致病基因还会在基因库中持续存在?你很快就会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探究我们祖先生存的环境对塑造我们的基因有何帮助。
我们还要看看那些和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看看它们的进化过程对我们产生了什么影响,或许我们可以从它们的进化中得到启发。我们也会研究其他所有与我们共存的生物——臭虫、细菌、真菌、原生动物,以及准生物(那些携带大量寄生病毒和我们称之为转座子和反转录转座子基因的事物)。
在我们结束这次探秘之旅时,你将重新审视那些生活在我们这颗神奇星球上绚丽多彩的生命体,而且我希望给你带来一种全新的认识,那就是对我们来自哪里、我们与谁生息与共,以及它们来自何方等问题了解得越多,我们就越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在开始潜心研读此书之前,你需要先摒弃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
首先,你并不孤单。此时此刻,无论你躺在床上还是坐在沙滩上,都有数以千计的生物伴你左右——细菌、昆虫、真菌,或者其他不知名的生物,它们中的一些甚至就存在于你的体内——你的消化系统中充满了数百万细菌,为消化食物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不同生物相依相伴似乎是实验室外的一种常态,而更多的时候,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的作用是有益的,有的作用是有害的,有的则是益害参半的。
其次,进化不会自行发生。这个世界充满了多种多样的生命体,令人惊叹不已。每一种生物——无论是简单的(比如教科书中常见的阿米巴原虫),还是复杂的(也就是我们人类)——都有两种基本的需求:生存和繁殖。当生物体试图提高生存和繁殖的概率时,进化便发生了。有时候一种生物体的存活是对另一种生物体的死刑判决,因此任何一个物种的进化都会对成百上千的其他物种造成进化压力。
然而,这不是故事的全部。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对进化产生影响的因素,它们与地球的相互作用同样重要。一种在热带沼泽中蓬勃生长的植物必然会在冰川滑入城市时发生变化或者死亡,所以,在影响进化的一系列因素中,我们还要考虑地球环境的变化,无论是剧变,还是微调。35亿年前,从生命次出现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上时起,这些变化就已经发生了。
显而易见,每一种活着的物种都会影响其他任一物种的进化,比如导致我们患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当我们可以抵抗它们的致病性时,为了生存和繁衍,它们会不断进化,迫使我们进一步进化。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了我们的进化,从多变的天气模式到不断变化的食物供应,甚至是基于文化原因的饮食偏好,好像全世界都在进行一场错综复杂的、多层次的舞蹈表演,我们都是其中的舞者,时而领舞,时而伴舞,但每一时刻都在相互影响彼此的步调——这是一种全球性的、进化中的玛卡莲娜舞(玛卡莲娜舞(Macarena),流行于西班牙和拉美地区的一种热情洋溢的舞蹈。——译者注)。
第三,基因突变并非一无是处,并不是只有X战警才能从中获益(《X战警》(X-Men)是美国科幻作品,剧中有一群拥有各种各样超能力的变种人,他们在出生时就带有突变的基因。——译者注)。突变就意味着变化——有害突变会使物种被淘汰或是死亡,而有益突变则会使新的性状得到进化发展。保证这一筛选过程顺利进行的机制便是自然选择。如果基因突变帮助生物体存活下来并且继续繁殖,那么该基因便会在基因库中扩散;如果基因突变对生物体的生存和繁殖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那么该基因就会消亡。当然,有害或者有益只是视角的问题——若一种突变使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这对我们来说显然有害无益,但对细菌来说却是好事。
后,DNA(脱氧核糖核酸)不是宿命,而是历史的见证者。尽管遗传密码对生命的形成有一定的塑造作用,但是它不能决定你的命运,因为这种作用的大小会因为你的父母、生活环境以及后天选择的影响而截然不同。你的基因是先于你之前存在的各种生物进化的产物,从你的父母开始,一直可以追溯到物种起源阶段。你的遗传密码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藏着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每一场瘟疫,每一个捕食者,每一种寄生虫,每一次星球剧变,都印证了你的祖先与命运抗争的传奇故事。每一种突变,每一次变化,都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这一切也都被记录了下来。
伟大的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在其诗作中写道,人的生命仅有一次,“希望”和“历史”可以和谐共生;而当“历史”和“变化”和谐共生的时候,进化便应运而生:
假若山巅有烈火,
抑或有闪电和风暴,
上帝的声音从天而降,
那意味着有人在倾听,
呐喊和呱呱坠地的声音,
迎接新生命的降生。
一本引人入胜的新书……莫勒姆有一种把复杂的生物学变成迷人故事的才华。
——《身体与灵魂》(Body Soul)
《犯罪现场调查》加《魔鬼经济学》加《比尔教科学》。
——《埃德蒙顿日报》(Edmonton Journal)
有趣、引人深思、便于阅读……这是一次不可错过的穿越人类进化历程的奇妙旅行。
——《落基山新闻》(Rocky Mountain News)
一本生动而充满热情的专著。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医学史并非总是受到足够的关注,而这本书正好说明了为什么它不应该被忽视。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莫勒姆过去一定是这种孩子:他喜欢捡起一样东西,从里面、外面、每一个角度观察它。为什么还要问糖尿病、镰状细胞性贫血和耐抗生素感染是否有原因?人人都知道这类疾病是一种诅咒,一种惩罚,或者至少是坏运气,不是吗?另一方面,正如莫勒姆所指出的:如果每一种生物都以同样的两个准则运转——生存和繁衍——那么即使是我们日益同质化的社会曾努力攻克的疾病也有其存在的目的。因此,为什么会有高胆固醇疾病呢?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讲,也许正是这种趋势及大量其他疾病的存在,才使它们的宿主得以生存繁衍。这些问题或许能帮助科学家学会预测谁处于危险之中,并进行个体化干预,以预防或减少遗传病的影响。神经遗传学家莫勒姆与共同作者普林斯语言幽默,偶尔夹杂一些玩笑,举重若轻,这对读者而言无疑是幸运的。
——唐娜·查韦斯(Donna Chavez),《书单杂志》(Booklist)
莫勒姆是一位获得神经遗传学博士学位的医学生,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使人衰弱的遗传病在人类群体中持续存在?为什么我们要忍受衰老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他从进化论中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他出色地证明了每一种疾病对于携带遗传病的一种或两种等位基因的个体具有选择性优势。然而,上述观点并非他的原创,莫勒姆阐述的很多原理在其他著作中也被提到过,比如伦道夫·内瑟(Randolph Nesse)和乔治·威廉斯(George Williams)所著《为什么我们会生病》一书。无论是探讨血色素沉积症(一种会导致大量铁积累的疾病)、糖尿病还是镰状细胞贫血,他的结论总是趋于一致:每一种情况都有足够积极的进化优势来抵消负面的影响,而这一生物进化现象会不断重复。此外,莫勒姆擅长使用双关和幽默,他的轻松风格使得对这一话题并不熟悉的读者也能读懂这本书。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人类是如何用血糖应对寒冷的?
(摘自本书第2章“血糖里隐藏的秘密”,第52—60页)
2002年7月,传奇棒球手特德·威廉斯(Ted
Williams)刚刚去世,就被火速空运至美国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的一家温泉疗养中心。办理完登记手续,工作人员为他理了发、刮了胡子,还为他洗了个冷水浴。很显然,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温泉疗养基地,而是阿尔科生命延续人体冷冻实验室(Alcor Life Extension cryonics lab),威廉斯在此为可预见的未来做准备。据他的儿子说,他希望未来的医学能够帮助他起死回生。
阿尔科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将威廉斯的头部和躯体分离开来,并在他的头部钻了几个硬币大小的洞,然后将其冷冻在零下320华氏度(约合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溶液里(同时他的躯体也被储存在另一个冷藏箱中)。阿尔科实验室在其宣传册上宣称,到21世纪中叶,“成熟的纳米技术”就可能重新激活冷冻的人体,使其死而复生。但是,他们同时也申明:“人体冷冻术遵循一种‘后进先出’的原则,所以后来者会被优先复生,而先被冷冻起来的人则需要等待非常长的时间。”
所谓的非常非常长的时间,有可能是永远。很不幸的是,对于威廉斯和其他66具在阿尔科实验室中被极度冷冻的遗体来说,其人体组织对冷冻的反应并不太好。当水被冻结时,会膨胀变成小块锋利的晶状体。所以,当人体被冷冻时,血液中的水分也会被冻结,形成的冰碎片会刺破血液细胞,导致毛细血管破裂。这就好比冬天在没有暖气的房子里,水管中的水可能会引起水管破裂一样,不同的是,血管破裂了没有人能够修理。
当然,人体无法在寒冷的环境中生存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身体没有进化出多种方式来对抗严寒。事实上,我们的身体已经发生过这样的进化过程。你的身体不仅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寒冷带来的危害,而且还拥有一整套的自然防御体系。回想一下,当你感到极度寒冷的时候,比如在一个寒冬腊月的早晨,为了观看阅兵式而一动不动地站立几个小时,抑或是坐着滑雪缆车穿过寒风呼啸的山间,你必然会开始瑟瑟发抖。发抖就是你身体的个应激反应。当你颤抖的时候,增加的肌肉活动会消耗你肌肉里的糖原以产生热量。而接下来身体发生的反应就没那么明显了,但是你仍然能感知到这种影响。还记得手指和脚趾的刺痛感和麻木感吗?这是一种特别不舒服的感觉,也是你身体下一步的应激行动。
你的身体一旦感觉到寒冷,就会收缩四肢稀疏的毛细血管网,首先是手指和脚趾,然后就是胳膊和腿。随着毛细血管壁的收缩,血液会被挤压出来,并被推向身体的躯干部分。尽管这样做有四肢被冻伤的风险,但却能为你身体的重要器官提供一个“温水浴”,使它们保持在一个相对安全的温度。这就是人体天然的“舍车保帅”原则——必要时舍弃四肢,保全身体的重要脏器。
对于祖祖辈辈长期生活在特别寒冷的气候中的人而言,比如挪威渔民或者因纽特猎人,这种对寒冷的自主生理反应进一步得到了进化和完善。在寒冷的环境中待了一段时间之后,你手中收缩的毛细血管会短暂地扩张,在它们再次收缩使血液回流至主要脏器中之前,会将一股温暖的血液输送到你麻木的手指和脚趾。这种间歇性的周期性收缩和释放被称为“刘易斯波”(Lewis wave)或“猎人反应”(hunter’s response),它可以提供足够的热量来保护你的四肢免受实际的伤害,同时还能确保你的重要器官是安全和温暖的。因纽特猎人可以在几分钟内将手部皮肤的温度从近冰点提高到50华氏度(约合10摄氏度);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需要更长的时间。与之相反,那些生活在温暖气候环境中的其他族群的后裔似乎没有这种可以同时保护四肢和躯体的自然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在朝鲜战争中,非洲裔的美国士兵比其他士兵更容易在严寒时期冻伤。
打寒战和血管收缩并不是身体产生和保存热量的途径。在新生儿和一些成年人身上存在一种专门产生热量的特殊组织,被称为“棕色脂肪”(brown fat)。当身体暴露于寒冷环境中时,这种脂肪组织就会被激活。当血糖被输送到棕色脂肪细胞中,而不是储存在普通脂肪细胞中以备未来能量之需时,棕色脂肪细胞就会将其转化为热量(对于已经适应了严寒气候的人来说,棕色脂肪可以多燃烧70%的脂肪)。科学家将棕色脂肪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作“非颤抖性产热”(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因为这种产生热量的过程不涉及肌肉的活动。颤抖产热只在几个小时之内效果显著,一旦你耗尽了肌肉的血糖储备,它就不再起作用了,而且同时还会使身体感到疲劳。与之相反,只要人体进食或者遇到寒冷刺激时,棕色脂肪就能够不断地产生热量,并且与大多数其他的组织不同的是,棕色脂肪不需要依赖胰岛素将葡萄糖带入细胞当中。
至今还没有人写过诸如《棕色脂肪减肥方法一本通》这样的书,因为靠棕色脂肪达到减肥的目的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果不是生活在寒冷的条件下,成年人实际上没有多少棕色脂肪。要想积累棕色脂肪并且使其真正发挥作用,你需要在极度寒冷的环境中生活数周。请注意,我们这里所说的寒冷,是指像冰天雪地的北极地区那样的酷寒。更重要的是,你必须一直待在那里,因为一旦你不再睡在“冰屋”里,你体内的棕色脂肪也会立刻停止工作。
身体受到寒冷的刺激还会产生另外一种反应,虽然产生这种反应的原理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但是你大概已经体验过了——大多数人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一段时间之后,都会有想要小便的感觉。数百年来,人体的这种反应一直困扰着医学研究人员。1764年,萨瑟兰博士(Dr. Sutherland)试图记录对患者进行冷水浴治疗的好处,即用英国巴斯(Bath)和布里斯托尔(Bristol)可能有治病疗效但却冰冷的水对患者进行沐浴,在这一过程中萨瑟兰首次注意到了“患者遇冷会多尿”的现象。在将一个患有“水肿、黄疸、麻痹、风湿病以及顽固性背痛”等疾病的患者浸入冷水中以后,萨瑟兰发现该患者的尿量远远超过了他的饮水量。萨瑟兰将这一现象归咎于外部水压的作用,认为这些液体只是因为外部的水压才从患者的体内被挤压了出来(这种想法是相当不正确的)。直到1909年,研究人员才将人体尿量增加[或称利尿(diuresis)]与寒冷的刺激作用联系起来。
对于冷利尿,即遇到寒冷时需要小便,其主流的解释仍旧是“压力说”,只不过这里的“压力”不是指来自外部的压力,而是内部的压力。这种理论认为,当人体感到寒冷的时候,四肢的血管会发生收缩,导致体内的血压升高,于是身体就会向肾脏发出信号,要求将体内多余的液体排出。但是,该理论并没有完全解释冷利尿现象,即便是在近的研究成果发布之后。
美国陆军环境医学研究所(U. S. Army Research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Medicine)对人体在高温、寒冷、深水以及高原环境下的反应进行了20余年的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气温迅速跌至冰点温度时,即便是已经适应了高寒气候的人也会产生冷利尿反应。所以,“为什么我们在寒冷的时候需要小便”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当然,对当今的医学研究人员而言,这并不是他们所面临的紧迫的问题。但是正如你很快就会发现的那样,探求真相的过程是非常有趣的,而且可能会得出出人意料的答案。这些答案或许还有助于阐释一些更为严重的问题,比如某种目前影响到1.71亿人的疾病。
现在让我们把“冷利尿”这一微妙话题暂时放到一边,将目光转向餐桌上的一种上乘佳酿——美味而又珍贵的冰酒。有人说,冰酒的诞生是一场“美丽的错误”。据说在400年前,一位德国的葡萄酒商希望葡萄能侥幸在晚秋时节多生长一段时间,没想到葡萄园却不幸遭遇突然来袭的霜冻,于是故事就这样开始了。遭受霜害的葡萄出奇地萎缩了,为了不让一年的辛勤劳动付诸东流,他决定无论如何要将这些冰冻的葡萄采摘下来处理一下,尽可能地挽回损失。他将葡萄解冻以后,像往常一样进行了压榨处理,但是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因为后只压榨出了预期量八分之一的果汁。由于他已经别无选择了,只好将错就错,把这些少得可怜的压榨葡萄汁按照传统方式进行了发酵。
谁知“无心插柳柳成荫”,葡萄酒商酿出了一种甘如蜂蜜的美酒,由此成就了冰酒的问世。自这次偶然而又意外的、具有传奇色彩的收获之后,一些酿酒师开始专门酿造冰酒,每年都等待次霜冻之后才开始采摘葡萄,以便收获冰葡萄。今天,葡萄酒的评分、分级和各项指标加权的方法有很多,人们主要是以葡萄酒中的“糖分”作为衡量标准的。一般餐桌上饮用的葡萄酒的糖分为0~3,而冰酒的糖分则是18~28。
葡萄的皱缩是水分流失造成的。从化学的角度来说,我们不难猜测为什么葡萄在遭受霜冻之后可能会丧失水分——葡萄中的水分越少,冰晶就越少,葡萄中脆弱的细胞膜也就越不容易遭到破坏。
那么,糖浓度的急剧增加也能起到防冻的效果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知道,冰晶只能由纯水组成,但是冰晶开始形成的温度取决于水中的其他物质,因为任何溶解在水中的物质都会妨碍液态水形成固态冰晶六边形格子的能力。举个例子,富含盐分的海水一般会在大约28华氏度(约为零下6.7摄氏度)时结冰,而不是在我们认为的水的冰点32华氏度(即0摄氏度)。人们放在冰箱里的伏特加酒也是个好例子。通常情况下,伏特加酒的酒精含量大概占到了瓶子中液体体积的40%,而这些酒精对防止伏特加酒结冰发挥着重要作用,除非你把伏特加酒冷却到零下20华氏度(约为零下33摄氏度),否则它不会结冰。此外,即使是自然界中的水,大多数也不会正好在32华氏度时结冰,因为这些水中通常含有微量的矿物质或者其他杂质,降低了冰点。
和酒精一样,糖也是一种天然的防冻剂。液体中的糖含量越高,冰点就越低。没有人会比7—11便利店的食品化学家更了解糖和液体结冰之间的关系了,因为他们一直在负责开发一种无糖的思乐冰饮料(一种碎冰饮品)。在普通的思乐冰饮料中,糖有助于保持饮料的半固体状态——它可以防止液体完全结冰。因此,当食品化学家尝试制造无糖的思乐冰饮料时,他们需要同时制作无糖的冰块。根据一家公司的新闻报道,研究人员花费了20年的时间,终通过将人工甜味剂和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的糖醇混合在一起,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减肥思乐冰饮料。所以,当葡萄首次“感知”到霜冻的侵害时,排除其果肉所含水分其实是从两个方面保护了自己:首先是减少了水分,其次是提高了残留水分中的糖浓度。这样,葡萄就能经受住更低的温度而不至于被冻结。
通过减少水分来抵御寒冷?听起来颇为耳熟,这不正像是人体遇冷会排尿的冷利尿反应吗?另外,对于糖分增加这一现象,你也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吧?但是,在回到糖尿病的话题之前,我们还需要再到动物王国转一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