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784429丛书名: 鲁尔福三部曲
“鲁尔福三部曲”(《燃烧的原野》《佩德罗·巴拉莫》《金鸡》)
☆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流派的开山鼻祖,被誉为“拉丁美洲新小说的先驱”,引领拉美“文学爆炸”的潮流
☆ 没有鲁尔福,或许就没有《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经典开篇的雏形,灵感来源于《佩德罗·巴拉莫》
从鲁尔福的作品中,加西亚·马尔克斯“找到了继续写书而需寻找的道路”
☆ 一生只留下篇幅极其有限的作品,却被众多作家奉为文学偶像——
加西亚·马尔克斯、大江健三郎、勒克莱齐奥……他们都热爱鲁尔福描写原野的笔触;
余华、莫言、苏童……他们都曾受到鲁尔福的深刻影响
☆ 知名翻译家及学者赵振江、屠孟超、张伟劼、金灿从西班牙语直译,附精彩序言导读,译文精校、修订,收录加西亚·马尔克斯长文序言、作家自述、鲁尔福基金会献词等珍贵内容
☆ 封面独家采用鲁尔福私人摄影,展现作家眼中广袤而迷人的墨西哥大地,藏读两宜
————————————–
“鲁尔福三部曲”之《燃烧的原野》
◎ 鲁尔福首部短篇小说集,墨西哥现代文学的开创性作品之一
一曲拉美土地守望者的悲歌,以十七个故事讲述龟裂大地上的苦难与抗争、酷热与荒凉
◎“要我说,这是一个让忧伤筑了巢的地方。”
绝望势如野火,将硬牛皮般的平原烧个干净。
“鲁尔福三部曲”之《佩德罗·巴拉莫》
◎ 鲁尔福为人熟知的成名代表作,魔幻现实主义开山之作,加西亚·马尔克斯倒背如流
通过一段寻找亡父的故事,展现拉美人鬼莫辨的土地。作品不仅立意深刻,在艺术形式上也富有新意,迄今仍被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的*小说之一”,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
◎ “人生短暂,长眠无期。”
一部荒原寻根、回望百年兴衰的当代墨西哥神话
“鲁尔福三部曲”之《金鸡》
◎ 鲁尔福基金会百年诞辰纪念版,中文版首度引进
同名电影由加西亚·马尔克斯、富恩特斯联手改编
◎ 十五篇胡安·鲁尔福文学国度的璀璨遗珠,部分首次面世
收录《金鸡》、一封作于1947年写给爱人克拉拉的信、十二个短篇和一首诗作《秘方》
《燃烧的原野》
结实冷硬的土地上,穷苦人两肩尘土,微如草芥。
因为穷,一头牛可以决定一个少女的命运。分到了地,可那里连一棵挡风的草也没有,不小心掉下的雨滴被干渴的大地一口吞下,转瞬没了影。为给可怜的牲口讨草吃犯了事,躲了大半辈子,可他们还不肯放过他……
平原上,风是暗黑色的,时间是漫长的。谁也不记得时间,只听到这在万物的孤独中包含着的寂静。
对于所有人来说,死是一种希望。
《佩德罗·巴拉莫》
为完成母亲的遗愿,我来到小城科马拉,寻找从未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好心的赶驴人指引我投宿爱杜薇海斯太太家——她似乎一早就在等待我的到来。村庄荒芜凋敝,却时常能听见擦地而行的脚步声、像蜂群一样压得紧紧的嗡嗡声,那里的生命好像在低声细语,随风荡漾……
通过和他们的交谈,往日的科马拉渐渐浮现:佩德罗·巴拉莫幼年家道中落,靠着巧取豪夺一跃成为统治者,无恶不作。然而,他*承认的儿子坠马而亡,历经半生娶到的爱妻疯癫而死,他诅咒整个村庄,自己也在劫难逃……
《金鸡》
迪奥尼西奥·宾松因手臂残疾,只能在村里做着“呼叫者”的体力活营生。一场庙会上,他救下一只奄奄一息的金鸡,悉心照料,母亲却因操劳过度去世。一穷二白的他,将命运寄托在那只雄鸡身上,决定只身出门闯荡。
金鸡在之后的斗鸡中屡战屡胜,意外地给他带来了生活的勇气。走南闯北中,宾松认识了一位“阉鸡女郎”,有她在的地方,他无往不胜。正当他以为时来运转之时,命运却自有它的安排……
《燃烧的原野》
寻找鲁尔福(新版序)
黑色调的田园诗(旧版序)
清晨
那个夜晚,他掉队了
我们分到了地
科马德雷斯坡
都是因为我们穷
那个人
塔尔葩
马卡里奥
燃烧的原野
求他们别杀我!
卢维纳
北渡口
你还记得吧
你听不到狗叫
地震的那天
玛蒂尔德·阿尔坎赫尔的遗产
安纳克莱托·莫罗内斯
《佩德罗·巴拉莫》
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加西亚·马尔克斯)
佩德罗·巴拉莫
译后记
《金鸡》
译序
出版说明 (胡安·鲁尔福基金会)
金鸡
秘方
生命本身并非那么严肃
夜间奇遇
致克拉拉的信(十二)
特阿约堡
死后
我的塞西莉娅姨妈
克莱奥蒂尔德
我的父亲
昨日重现,神父说
苏萨娜·福斯特
他走在路上,痛苦不堪,累得昏昏欲睡
安赫尔·宾松停在路口
发现者
附录一:《金鸡》故事梗概
附录二:《金鸡》文学鉴赏
附录三:《金鸡》的电影渊源
附录四:关于《秘方》
附录五:关于其他故事
译序
赵振江
胡安·鲁尔福(1917—1986)是墨西哥著名小说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中期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少而精”。在我国,大家耳熟能详的只有一部短篇小说集《燃烧的原野》和一部中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尤其是后者,被秘鲁的文学史家和文学批评家路易斯·阿尔贝托·桑切斯誉为“一本令作家们震惊的、无与伦比的书”。
尽管大家对胡安·鲁尔福的作品很熟悉,在此,我们还是有必要对其生平与创作做个简要的介绍。
鲁尔福出生于墨西哥哈利斯科州萨尤拉的一个小村庄,出生后三天就随父母迁居位于州府瓜达拉哈拉附近的圣加夫列尔小镇,祖父的庄园阿布尔科就在小镇旁边。那是一块贫瘠的土地,干旱加上连年的战争使得人们的生活每况愈下。鲁尔福的童年是不幸的:七岁时父亲被人杀死,后来祖父又被人打伤,接着是母亲去世。在他的记忆里,亲人们一个一个地死去。他曾被法国约瑟芬派的修女收养,在孤儿院里生活。1926 年至1928 年,基督教战争爆发后,圣加夫列尔郊区的神父“投笔从戎”,把大量图书寄存在他祖父家里,这使他有机会博览群书。后来,姑母将他送到州府的一所学校,读了三年书。家里人原想叫他继承祖父的律师职业,但因大学罢工而未能如愿。为了谋生,他只得当了会计。1935 年,他来到墨西哥城,在移民局及其他政府部门工作,一干就是十年。工作之余,他在大学旁听文学课程,因为他从小就有从事文学创作的理想。
在卡德纳斯总统执政期间(1934—1940),墨西哥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开明措施。知识分子的思想比较活跃,创办了不少刊物。在这种形势的影响下,鲁尔福和朋友们也创办了一个文学杂志——《面包》,并在这本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早期作品,如《生命本身并非那么严肃》(1942)、《我们分到了地》(1945)等。
1946 年,他离开移民局,到旅游部门工作,为公司推销汽车轮胎。1954 年,又转到出版部门。此前的1953 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燃烧的原野》,1955 年发表了中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两本书引起了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墨西哥乃至拉丁美洲文学的经典。至今令许多人不解的是,1955 年以后,鲁尔福再没有发表新作。直至1980 年,才又发表了《金鸡》。其实这是一个电影文学脚本,写于1960 年,并已于1964 年拍成电影。
1962 年以后,鲁尔福一直在墨西哥国立印第安研究所工作,直至1986 年1 月7 日逝世。按照他的遗嘱,“葬礼要像我的一生那样简朴”。然而墨西哥文化界还是在国家艺术宫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
《金鸡》是鲁尔福基金会为纪念其百年诞辰而出版的,收集了除《燃烧的原野》和《佩德罗·巴拉莫》以外的作品,包括《金鸡》、一封作于1947 年的信、十二个短篇和一首题为《秘方》的诗作。《金鸡》于1980 年出版时,我正在墨西哥学院进修,就买了这本书并译成了中文,后于1993 年收入云南人民出版社的《胡安 · 鲁尔福全集》。因此,这次译林出版社才约我翻译。我只译了《金鸡》《生命本身并非那么严肃》《夜间奇遇》以及那首作为电影(或叫“反电影”)文学脚本的诗作《秘方》。后三篇都有人译过,我还是重译了一下。《生命本身并非那么严肃》,原译为《生活本身并不是那么严肃》。在西班牙语中,“生命”和“生活”是同一个词,但从小说内容上看,显然指的是“生命”而不是“生活”;《夜间奇遇》原文,直译是《一块黑夜》,此处是意译。至于译那首《秘方》,可能是出于我对诗歌的偏爱吧。自1981 年回国,已过去三十七年了,我对墨西哥的方言土语已很陌生,因此就约了我的学生金灿翻译了其余文本,因为她就在墨西哥,而且从未脱离文化界,翻译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
最后,我想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墨西哥经济文化基金会对鲁尔福和《金鸡》的评价作为本文的结束:
像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作品那样精练而又闪光的著述是少见的,它们唤起了崇高的敬意和普遍的好评。从成功而又一丝不苟的博尔赫斯——他将鲁尔福的作品列入“个人收藏”并以出色的准确对其人其作进行了描述——到美洲和世界上千百万无名的读者,都承认在他的文学中有一种深入这个世界(农村)历史的特殊标记,这个世界的终结与消失或许是我们时代最不幸的标志之一。……
在这些寂静声音的字里行间,在锋利的精细中,正如帕斯所指出的那样,揭示了“一种并非我们的双眼所看到的景色,而是在我们视力所及的事物后面的景色。一种从来不叙述自身而叙述他物的景色,甚至是更加遥远的景色。这是一种形而上,一种宗教,一种人和宇宙的思想。(……)鲁尔福是唯一给了我们一种墨西哥景色的意象而不是对墨西哥景色的描写的墨西哥小说家”。
革命的进程在《佩德罗 · 巴拉莫》(1955)中达到了顶峰,博尔赫斯认为这是“西班牙语文坛乃至世界文坛最好的小说之一”。这部小说精练却又令人眼花缭乱,它以虚幻而又准确的朴实展现了一种人类和文学的智慧,这不仅使它成了一部关于忘却的令人难忘的小说和一部本土艺术的杰作,而且成了人们更好地审视拉丁美洲腹地的地理环境及其农村消亡的无法表述的历史象征之一。
胡安·鲁尔福属于这样的作家:对他们而言,听和看比说和写具有更大的伦理与美学效果。作为贪婪的读者和音乐爱好者,从村镇普通百姓的口头音乐到乐队的配器奏乐,同时也涵盖另一种强有力的却又难以捉摸的音乐,即写在时间上和写在空间事物上的语言的音乐,《佩德罗·巴拉莫》和《燃烧的原野》的作者能用眼睛聆听并能通过摄影捕捉的形象将瞬间化作永恒。同样,他只凭倾听人们的诉说,便能将生活奉还。这种与对朴实无华的严格追求完全一致的做法,促使他于1980 年发表了《金鸡》这个多年前就已写好的电影脚本。
在出版了两部短小精悍而又光芒四射的作品之后,胡安·鲁尔福曾履行不再出版新作的誓言,但在晚年却允许人们出版一个类似自己文学遗嘱的电影脚本,这本身就具有说服力。其戏剧张力和质量,其深度和幻想色彩的浓厚,几乎在这既卑微又严格的文学门类——电影脚本——上一览无余,该门类由于该作者而变得永远高贵。
无论什么样的经典作家,倘若将《金鸡》归入次要的作品,都是愚蠢和错误的。或许这样考虑更合适,即胡安·鲁尔福感到作为电影脚本的文学能唤起内心的活力。这并非促使教科文组织和经济文化基金出版社将这部鲁尔福最鲜为人知而又最神秘的作品纳入这套具有日报色彩的普及藏书的最终理由,按照卡洛斯·富恩特斯所说,胡安·鲁尔福“反映给我们的是我们土地上最后的男人和女人”。
2018年4月8日
于北京大学
对于胡安·鲁尔福作品的深入了解,终于使我找到了为继续写我的书而需要寻找的道路……他的作品不过三百页,但是它几乎和我们所知道的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一样浩瀚,我相信也会一样经久不衰。
——加西亚·马尔克斯
鲁尔福的作品短而精,可以在几天内读完,但这只是进入其未知疆域的*步。向鲁尔福世界的探索是文学史上一段颇为动人的旅程。
——《卫报》
《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文坛乃至世界文坛*好的小说之一。
——博尔赫斯
无论什么样的经典作家,倘若将《金鸡》归入次要的作品,都是愚蠢和错误的。或许这样考虑更合适:即胡安·鲁尔福感到作为电影脚本的文学能唤起内心的活力。
——赵振江
胡安·鲁尔福反映的是我们土地上*后的男人和女人。
——卡洛斯·富恩特斯
鲁尔福的文字揭示了“一种并非我们的双眼所看到的景色,而是在我们视力所及的事物后面的景色。一种从来不叙说自身而叙说他物的景色,甚至是更加遥远的景色。这是一种形而上,一种宗教,一种人和宇宙的思想。(……)鲁尔福是*给了我们一种墨西哥景色的意象而不是对墨西哥景色的描写的墨西哥小说家。”
——奥克塔维奥·帕斯
鲁尔福的小说不仅是20世纪文学的杰作,也是20世纪影响*大的书籍之一。
——苏珊·桑塔格
我认为*出色的作品是墨西哥的题为《佩德罗·巴拉莫》的小说。在我的印象里,该作品说的好像是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呼吸着同一空气并在一起生活,我觉得这部小说非常棒!那位作家可是理应位于拉美文学中心的人物啊。
——大江健三郎
《佩德罗·巴拉莫》迄今仍旧被很多作家、评论家们认为是20世纪拉丁美洲小说的*之作,只有《百年孤独》等少数小说才可与之争锋。
——邱华栋
是胡安·鲁尔福*次真正打开了时间的入口,正是那种神秘的、非理性的、拥有多种时间、跨越生死、打破逻辑的观念,才让他着魔似的将“地域主义”的写作推到了一个梦幻般的神性的极致。
——吉狄马加
胡安·鲁尔福在《佩德罗·巴拉莫》和《燃烧的原野》的写作中,显示了写作永不结束的事实。
——余华
《佩德罗·巴拉莫》是一座文学高峰,只能仰视和默默攀爬。
——苏童
对我有重要影响的一部小说是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胡安·鲁尔福在这本小说中把阴阳之间的界限彻底打破了,它阴阳时空的转换是非常流畅的,没有膈膜感,在这点上远远超过了我们的《西游记》和《聊斋志异》。
——阎连科
鲁尔福的小说像墨西哥乡间游荡的,无头无尾,歌词迷离的忧伤歌曲。
——张佳玮
拂晓。
在圣米格尔·德尔·米拉格罗荒凉的街道上,蒙着披肩的妇女一个个走向教堂,去做第一场弥撒。还有一些妇女在打扫布满灰尘的街道。
远处传来一个“呼叫者”的声音。距离太远了,听不清他在叫什么。村镇上的那些呼叫者,走街串巷,扯着嗓子呼叫着走失的牲口、失踪的小孩或姑娘的特征……要是一位姑娘,就更麻烦些,除了失踪的日期,还要指出谁是拐带姑娘的可疑分子,姑娘会躲在什么地方以及她的父母是非找她回来不可呢,还是随她去了呢。这样做是为了向全村说明事情的真相,促使潜逃男女感到羞愧而不得不成亲……丢的要是牲口呢,倘若呼叫没有奏效,就得去找,否则,人家是不付工钱的。
妇女们向教堂走去,越走越远,而呼叫者的声音却越来越近,最后在一个街角停了下来。他将双手聚成喇叭状,发出尖锐刺耳的声音:
“枣红色的……高头大马……五岁口……易受惊吓……臀部有标记……有烙印……没缰绳……前天从翁多牧场跑掉的……堂塞昆蒂诺·科尔梅内罗家的……谁要是找到,二十比索的酬金,决不讨价还价……”
最后一句话,他拉着长声,怪腔怪调。然后又去别处重复那几句口头禅,直到吆喝声又渐渐远去,最终在村镇最偏僻的角落消失。
干这个营生的叫迪奥尼西奥·宾松,圣米格尔·德尔·米拉格罗镇上最穷的汉子之一。他和母亲一起,住在阿拉巴尔区一间摇摇欲坠的草棚里。母亲年老多病,与其说上了年纪,不如说穷得可怜。
迪奥尼西奥·宾松,看上去像个壮汉,实际上却是个残疾人。谁知他那只胳膊怎么就麻痹了呢,反正他什么活儿也干不了,盖不了房也种不了地,可那是镇上唯一的劳作。这样,他就一无所能了,至少给人的印象是如此。于是,他就当上了“呼叫者”,这营生不用动手,而且他游刃有余,既有嗓子又有毅力。
无论是受人之托,还是去寻找牧师先生剃了毛的奶牛,他都要喊遍全镇的各个角落。每逢看到教区畜栏的门开着,准是牧师正不怀好意地将牛往山坡上赶,这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虽然一听到呼叫,总会有闲人自告奋勇去寻找那头无人不知的奶牛,可迪奥尼西奥有时还是会亲自出马,而得到的只是几句祝福和到天堂去领取酬劳的许诺。
尽管如此,无论挣钱与否,他总是卖力地呼叫,总是恪守职责,因为说穿了,除此之外,他别无其他谋生的手段。他也并不总是像今天这样,两手空着回家。这一次,他和堂塞昆蒂诺·科尔梅内罗立了协议:从早到晚一直为后者丢失的枣红马奔走呼叫,直到分不清自己的吆喝声和沉睡村镇的犬吠声才罢休。由于一天中始终未见马的踪影,又无人能说出马的下落,堂塞昆蒂诺善财难舍,不看到自己的马在圈里打盹是不会跟他结账的;不过为了不让呼叫者松劲并继续呼叫,便给他预支了十分之一升的杂豆。迪奥尼西奥·宾松将杂豆包在围巾里,等他又饿又累地到家时,已经是深更半夜了。像往常一样,母亲煞费苦心地给他煮了点咖啡,又烧了一点“高汤”,虽然里面只漂着几片仙人掌,但至少可以闹个“水饱”。
他并非总是倒霉。每年在圣米格尔的节日里,他都被聘为演出盛会的司仪。只见他走在声音洪亮的大鼓和调门很高的木笛前面,通过硬纸壳做的喇叭筒,用动听的声音宣布“打牌”“赛马”“斗鸡”的开始,并顺便预告一连九天教堂的全部娱乐活动,就连活动帐篷里的节目或某种包治百病的膏药也不放过,被他率领的游行队伍远远甩在后面的管乐队,用走了调的乐曲《湿老鹰》使呼叫者能轻松地休息片刻。在用芦苇和青玉米秆扎成的拱门下面,节日以彩车游行告终,车上坐着花枝招展的姑娘们。
那时,迪奥尼西奥·宾松忘记了自己充满苦难的生活,得意忘形地领着游艺队伍,用喝彩为身边耍杂技、翻跟斗使人开心的小丑们助兴。
那年,不知是因为丰收还是什么人显灵了,圣米格尔·德尔·米拉格罗的节日活动比以往许多年来都热闹。那时,人们赌牌押宝的热情,两周以后依然如火如荼,斗鸡更是方兴未艾,甚至当地斗鸡者的鸡都斗光了,可他们还能从容不迫地从外地运来,照料它们,训练它们,拿它们取乐。在那些人当中,就有镇上的首富堂塞昆蒂诺·科尔梅内罗。他的鸡房已空空如也。在兴高采烈的角逐中,除了现金,他还输掉了一间养满母鸡的鸡棚和二十二头奶牛,这是他的全部家当。虽然最后又捞回了一点,但其余都输光了。
为了完成那么多工作,迪奥尼西奥·宾松忙得不可开交。他已经不当“呼叫者”了,而是在斗鸡场里当主持人。他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场次。在最后几天里,人们发现他的嗓子累哑了,然而他并没有停止大喊大叫,宣布裁判的裁决。
眼看到了高潮,强手过招的时刻到了,连圣马尔科斯(阿瓜斯卡连特斯)、特奥卡尔蒂切、阿朗达斯、恰尔契科姆拉、萨卡特卡斯等地的著名选手都来参战了,他们都带来了非常漂亮的公鸡,简直令人不忍心见它们死去。另外,也不知从哪里来了那么多歌女,也许是被金钱的味道吸引来的吧,因为从前她们对圣米格尔·德尔·米拉格罗是不屑一顾的。为首的是一位标致泼辣的美人儿,胸部裹着镶着金币的丝绸披肩,人们都叫她“阉鸡女郎”,也许是她能把男人拖得筋疲力尽吧。歌女们的周围是一个马里亚契乐队,她们的光临和歌声的确使斗鸡场的气氛更加热烈。
圣米格尔·德尔·米拉格罗的斗鸡场是临时搭建起来的,容纳不下那么多的人。这是在砖厂的院子里,因陋就简支起的草棚。斗鸡的圆台是用屋顶砖搭建的,周围观众坐的凳子不过是在厚厚的土坯上架的一些木板。不仅如此,那一年所有事情也复杂得多,因为谁也没有想到会那么热闹。此外,人们还要时刻恭候一些政界人物到来。为此,当局下令将前两排座位空出,直到他们大驾光临甚至到来之后,因为他们往往不仅是两个人,其各自都有手枪队保镖。这些保镖们坐在第二排,在各自首领的身后,他们二人则隔着圆台,面面相觑。斗鸡刚一开始,人们就发现那两个家伙不对头。他们之间好像有什么宿怨,因为双方不仅相互之间剑拔弩张,在斗鸡中也誓不两立。一个人为这只鸡叫好,另一人就为那只鸡助威。于是情绪就冲动起来了,因为谁都想自己一方的鸡获胜。很快摊牌了:输者站起身来,随从们也一齐行动,二人互相挖苦威胁,保镖们也随声附和,彼此对骂。那两伙看起来怒气冲天的人的阵势终于引起了全场的注意,观众们预感到那帮家伙就要产生骚乱,因为他们从不会放过耀武扬威的机会。有人怕发生枪战,毫不迟疑地退场了。然而什么也没发生。斗鸡一结束,两位政客就离开了。他们在门口碰面了。二人挽起手,后来人们看见他们一起在小吃摊上喝酒,歌女们陪在一边,而那些保镖早已将心中的恶意抛在脑后,镇长也是,似乎大家就是为了欢聚一堂而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