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0104749
引 言
第一章 共和国迎来第一个春天
一、欢庆新中国的第一个元旦
◎《人民日报》历史上的第一个元旦社论
◎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
◎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人纷纷题词祝贺
◎黄炎培的新体诗——《1949年除夕》
◎北京中山公园、北海公园5万群众大联欢
◎上海8大戏院同时献映《新中国诞生》
◎重庆10万群众大游行,观者如堵,途为之塞
◎民族工业家畅谈“鲜明的对照”
◎京汉、粤汉铁路中断了12年的联运恢复通车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国歌为开始曲
◎英文版《人民中国》创刊
◎毛泽东为《人民海军》题词
二、新政府“新”在哪里
◎团结各界贤能,“大家的事大家办”
◎党外人士在各级政府中占有很高比例
◎“人民的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
◎周恩来首先想到了对和平解放北平立下大功的傅作义
◎周恩来亲自上门请黄炎培担任政府要职
◎政务会议每星期召开一次
◎罗隆基坦言为什么住着院还要参加政务会议
◎要让党外人士“一份职务,一份权力,一份责任,三者不可分离”
◎陈云总是将中财委的一切重大事情,用电报形式及时通报给马寅初
◎毛泽东说:“有则说有,无则说无,是则是,非则非……”
三、崭新的外交风格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新中国的第一个外交文件和第一份照会
◎苏联第一个同中国建交
◎一批人民民主国家相继同中国建交
◎周边国家先后承认中国
◎在西方国家中英国最早承认中国
四、中苏两大国结盟
◎毛泽东第一次走出国门
◎访苏的三个目的
◎雅罗斯拉夫尔车站敲响12点
◎斯大林称赞毛泽东:“伟大,真伟大!”
◎毛泽东提出搞一个既好看又好吃的东西
◎毛泽东为斯大林70寿辰致辞,全场三次起立长时间鼓掌
◎英国一家通讯社传出毛泽东被软禁的谣言
◎周恩来率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斯大林还是可以跟人家妥协的”
◎“你们要做刘宗敏,我可不想当李自成!”
◎中苏签订了三个合营股份公司的协定
第二章 向全国的胜利进军
一、解放除西藏以外的大陆和部分沿海岛屿
◎大迂回、大穿插、大包围的作战方针
◎衡宝战役解放湘西、湘南
◎广西战役解放广西全境
◎漳厦战役解放福建全省
◎滇南战役解放滇南
◎解放海南岛和东南沿海诸岛屿
◎香港澳门“暂时维持现状”
二、大规模剿匪斗争
◎大批特务及正规军遣散为匪
◎“肃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
◎重点进剿大股土匪
◎分区驻剿歼灭小股土匪
◎肃清潜藏散匪
◎华东地区的剿匪历时四年
◎西南地区的剿匪历经三年
◎华北地区剿匪两年多
三、和平解放西藏
◎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和唐王朝发生了密切联系
◎公元13世纪,元朝实现了包括西藏的中国大统一
◎西藏上层少数分裂势力的“西藏独立”活动
◎中央批准邓小平拟定的十项条件
◎昌都战役为和平解决西藏问题铺平了道路
◎阿沛·阿旺晋美为西藏地方政府首席全权代表
◎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一行也来到北京
◎进行了22天谈判
◎《十七条协议》在中南海勤政殿签字
◎拉萨两万多各族群众热烈欢迎人民解放军
◎五星红旗插遍雪域高原
第三章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一、官僚资本的形成及对其的没收
◎利用政治特权,积累巨大财富者谓之官僚资本
◎颁布《企业中公股公产清理办法》和《关于没收战犯、汉奸、官僚资本家及反革命分子财产的指示》
◎“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
◎国民党官僚资本银行是一个垄断体系
◎没收接管的官僚资本总价值为人民币旧币150亿元
二、废除外国在华经济特权与处理外资在华企业066
◎收回关税和海关管理的主权
◎全国共有外资企业1333户
◎美国宣布冻结中国在美的一切资产
◎中国也宣布管制美国在华企业的一切财产
◎苏联将中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及财产无偿移交
三、进行企业民主改革
◎最早进行反封建把头制斗争的是天津搬运行业
◎建筑行业封建把头盘剥方式多达几十种
◎废除了纺织行业的搜身制度
◎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分为民主斗争、民主团结和民主建设三个阶段
◎建立工厂(矿山)管理委员会和职工代表会议
◎“管理民主化、经营企业化”
◎私营企业逐步形成了新型劳资关系
第四章 土地改革运动
一、土改的各项政策规定
◎《土地改革法》共6章40条
◎《土地改革法》与《中国土地法大纲》相比较有了新的变化
◎将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将对中农的土地由彻底平分改为完全不动
◎除没收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粮食及其在乡村多余的房屋外,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
◎《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补充规定(草案)》
◎大城市郊区另有政策
◎“不得侵犯侨汇”
◎地主占有之山林应予没收,富农出租之山林得予征收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必须谨慎对待”
二、土改运动的开展
◎成立了各级土地改革委员会
◎组织了有党政军干部、民主人士、知识分子等组成的土改工作队
◎农村普遍建立了农民协会
◎最大限度地孤立地主
◎从1950年冬季开始在约1亿农业人口的地区进行土地改革
◎将山林折合成土地,据以划定阶级成分
◎渔区的民主改革先后进行了两次
◎牧区的民主改革目的是为了废除封建特权
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社会意义
◎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土改中的积极分子被选拔、充实到乡、村基层政权的领导岗位
◎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土改改变了农民的劳动方式
◎改善了农民生活的发展
◎推动了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财政经济工作
一、遏制恶性通货膨胀
◎统一货币
◎旧中国的恶性通货膨胀
◎货币种类繁多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物价涨潮迭起
◎发行折实公债,压缩财政赤字
◎统一财经工作,渡过财政难关
◎刘少奇称“这是我们国家一个极为重大的进步”
◎毛泽东对稳定金融物价,遏制通货膨胀的成功,评价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二、统一管理国家财政经济
◎组建全国财经工作的领导机构
◎上海财经会议
◎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统一全国物资管理、统一全国现金管理
◎“饭匀着吃,房子挤着住”
◎中财委统一调拨所有库存资产
◎各企业、机关、部队、合作社的现金集中调度
◎1950年4月开始,收支接近平衡
◎物价趋向合理稳定
三、调整工商业
◎公私企业关系出现的新问题
◎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毛泽东说“两全其美是可能达到的”
◎私营经济感到无合法地位
◎“否则人家说我们讲空话”
◎“分工合作,各得其所,这必须充分实现”
◎七大城市的工商局长会议
◎扩大加工订货和统购包销,调整工业的公私关系
◎调整价格和经营范围,调整商业的公私关系
◎改进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办法
◎调整产销关系,减少私营工商业在生产经营上的盲目性
◎调整劳资关系,“降低工资,劳资团结,渡过难关”
◎组织失业工人参加公共工程的建设
第六章 镇压反革命
一、反革命气焰不镇压不足以平民愤
◎“等待忍耐半年,瞅准时机反攻”
◎组织“反共救国军”“忠义军”“光复军”
◎川西地区土匪就达104股
◎1月至10月,全国发生颠覆新生政权的武装暴乱816起
◎特务企图炸毁毛泽东专列
◎陈毅刚上任就收到装有子弹的恐吓信
◎广州“突击小组”要“干掉”市长叶剑英
◎群众批评政府“宽大无边”
二、大张旗鼓地镇压反革命
◎中共中央和政务院相继两次发布《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
◎中共中央再次发出“双十指示”
◎第二次全国公安会议
◎只有镇压才能使他们服罪
◎镇压反革命分子要稳、准、狠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和司法部部长史良纷纷撰文
◎北京市共召开各种形式的群众大会3万次
◎上海市的283万人收听实况广播
◎杀害刘胡兰烈士的凶手伏法
◎“大陆上的反革命残余即将基本肃清”
◎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安宁时期
第七章 人民解放军的新考验
一、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起步了
◎1949年11月11日是空军成立日
◎空军组建第一支航空兵部队
◎1950年4月14日,海军领导机构成立
◎海军组建了岸防兵部队
◎1950年8月1日,炮兵司令部成立
◎1950年9月1日,装甲兵司令部和第一坦克学校同一天成立
◎陆军编制有所改变
◎进口和仿制武器,改善部队装备
二、抗美援朝的硝烟骤起
◎朝鲜战争的国际大背景
◎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浅
◎6月25日,一个下着小雨的星期日凌晨……
◎但硬是打到你头上,又怎么办?
◎胜负关键并不在于仁川登陆
◎彭德怀说:“我服从中央的决定。”
◎聂荣臻回忆:“彭德怀在会上的坚决态度,给我以深刻印象。”
◎毛泽东最终决断
◎1950年10月19日,永远值得记住的一天
◎彭德怀的汽车驶过鸭绿江大桥突然停了下来
◎第一次战役使敌人退到清川江以南
◎《谁是最可爱的人》原型英雄群体
◎志愿军第一位杰出代表——杨根思
◎第二次战役使敌人退到“三八线”以南
◎李奇微说:中国是文明的敌人
◎原子弹恫吓和轰炸中国本土的叫嚣
◎现代战争启示录
第八章 教育改革·移风易俗
一、人民教育与教育人民
◎“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思想
◎创办工农速成中学
◎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
◎大学课程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
◎知名人士任大学校长
◎新中国选派留学生始于1950年
◎全国学习社会发展史
◎《实践论》《矛盾论》重新发表
◎组织五类人士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学习马克思主义
二、禁毒运动
◎吸毒的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4%
◎贩卖毒品者不低于50万人
◎人民政府的“拦腰一棍”
◎缴获毒品2400多万两
◎残存毒犯活动更诡秘,危害更大
◎全国规模的“禁毒斗争”
◎各大区、各省市每五天向公安部汇报一次
◎屡禁不绝、为害百年的毒品基本被肃清
三、废除娼妓制度
◎卖淫许可证制度由袁世凯首先推行
◎旧中国全国有近万家妓院
◎北京成立“封闭妓院总指挥部”
◎妓女参加政治思想和文化学习
四、实现妇女解放
◎1950年5月1日,新中国首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颂布
◎农村妇女享有平分土地的权益,城市妇女步入社会
◎男女职工待遇相同,女职工生育有产假
◎妇女在各项社会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树立新型社会风尚207
◎改善生活环境,培养卫生习惯
◎各城市共清除垃圾175万吨
◎开展全国性爱国卫生运动
◎“老爷”“老总”“官太太”的称呼不见了
◎“老妈子”“下人”等蔑称一律为“同志”所取代
后 记
总前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七十周年之际,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付梓,是从事国史研究的专业人士理应做到的分内之事。
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把党史、国史的学习提到各项事业前进的必修课的高度,这还是第一次。《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正是落实习近平这个号召的具体行动。它以正史的姿态普及国史知识,用它的品位在“读点国史”中尽一份社会责任。
这套《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选择在共和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或者引起社会加速发展并充实着重大事件的12个年份为时间节点,一年一本,各自成卷,构成了共和国历史的基本框架。
如果从完整的纪年看,1950年无疑是新中国的第一年。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的宋庆龄,当年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她将1950年称作“第一年的新中国”。这一年,我们的共和国到处洋溢着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新社会、新政府、新生活、新天地……大到国家关系,小到百姓的日常起居,人们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新旧社会两重天,感受到中国的历史巨变。当然,这仅仅是开始,更为波澜壮阔的变迁还在后面。在共和国历史中,1950年之所以具有里程碑意义,就在于它是“一元初始,万象更新”。
1954年之所以是“大业宏图”,皆因这一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出席重要的国际会议,提出划时代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令人信服的实践基础。这一年又是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后的第一年,公私合营和农业合作化运动,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接下来召开的中共八大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为此,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就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一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使整个科学文化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1956年的的确确是“意气风发”的一年。
从1956年至1966年的十年是共和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这其中既充满艰辛的探索,也不可避免地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这十年间,有代表性的是1962年。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对推动国民经济全面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未使“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得到彻底纠正,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国内形势困难曲折,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印度不断在中印边界制造事端,中国军队被迫自卫反击。中苏两党分歧加剧,国际共运的争论和分歧达到新阶段。用“关山飞渡”来概括这一年,较为贴切。
1976年可谓大悲大喜。“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错误至此已进入第十个年头,三位伟人相继离世,“四人帮”倒行逆施,唐山大地震损失惨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中国人民在关乎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大搏斗中终于再次赢得胜利。噩梦醒来,艳阳高照。所谓“激荡岁月”,暗含这一年各种矛盾胶着、较量,经历着动荡和激变,代表着正义的力量终于取得了胜利的那样一种状态。
1978年是共和国历史上经历伟大转折的一年。粉碎“四人帮”后,我党为肃清“左”的影响,为发展国民经济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也遇到阻力。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党再次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政治、思想、组织等领域全面开始了拨乱反正,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伟大转折”成为新的起点。
1984年,农村改革使粮食产量第一次突破4亿吨,基层政权建设完成了政社分离,建立了乡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人民公社体制不复存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对外开放迈出新的步伐,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中英两国政府签订了联合声明,香港问题圆满解决。这一年,可谓“春潮涌动”。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作出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确立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抓住机遇,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推进改革开放跃上新台阶,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船“迎风破浪”,驶上新的航程。
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并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作出全面部署,确定了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回答了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邓小平逝世后中国怎样“继往开来”的重大问题。
2003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重要而非同寻常的一年,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一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改革开放25年的实践中、从抗击“非典”疫情的斗争中获得重要启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发展观的重大进步,适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2008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一年,也是我们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变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一年。中国人民同心同德、顽强拼搏,成功抗击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举办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加强友好交流和务实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严峻挑战,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这一年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人民隆重纪念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作出了部署。
2013年在新中国历史上值得书写,不仅因为这一年是新一届政府产生之年,而且因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和纪律切实需要加以整顿,党内腐败蔓延正在侵蚀党的肌体,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改革开放到了深水区和攻坚期,如何让多年的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而不仅仅是一句漂亮的口号;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付出了太多的资源和环境成本的代价,必须下大决心转变。这一年,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共中央在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的征程上都迈出了坚定的步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人民永续辉煌的不竭动力。
尽管有人把国史看作是中国历史“自然的延伸”,但我觉得国史与历代中国断代史还是有所区别的。中国是历史积淀异常深厚的国度,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史官文化高度发达,史籍经典延绵不绝,史志资料浩如烟海。按照中国史学的一般传统,是后人记前人事,盖因后人看前人更客观,档案文献的查找也更便利。但也不尽然。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其作者司马迁就生活在汉武帝时代,书中就曾记录了不少当时的人和事,无怪乎有人干脆称《史记》为“实录”(《汉书·司马迁》)。今天人讲今天事,当代人修当代史继承的就是中国史学的这一特殊传统,尽管在秉笔直书、正视历史真相方面多多少少还是有距离和难度的。但本套丛书还是做到了“存史”的目的。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娓娓道来,写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应了孔子所说的“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和刘知幾强调的“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的要求。
这套国史丛书由一批国史研究领域的专家担纲撰写,他们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力,不会轻易受干扰和动摇。笔者相信这些著作会给读者以不同的感受。
引言
如果按完整的纪年来看,1950年无疑是新中国的第一年。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的宋庆龄,当年是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她将1950年称作“第一年的新中国”。这一年,我们年轻的共和国到处都洋溢着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新社会、新政府、新生活、新天地。困扰了中国长达12年之久的恶性通货膨胀得到了根本治理,物价平稳,财经统一,为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轰轰烈烈的土地制度改革,使7亿亩土地还家,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设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大张旗鼓镇压反革命运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毛泽东访问苏联,中苏两大国结盟,为新中国创造了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
当朝鲜半岛硝烟骤起时,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朝鲜劳动党的请求,中国人民毅然派出志愿军入朝作战,国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运动,中国人民发扬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以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同世界头号军事强国较量,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不惧强权的气概。
总之,无论是大到国家大事,还是小到百姓的日常起居,人们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新旧社会两重天,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当然,这仅仅是开始,更为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还在后面。
在共和国60多年历史进程中,1950年之所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就在于它是“新元初始”。
第一章 共和国迎来第一个春天
一、欢庆新中国的第一个元旦
◎《人民日报》历史上的第一个元旦社论
◎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
◎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人纷纷题词祝贺
◎黄炎培的新体诗——《1949年除夕》
◎北京中山公园、北海公园5万群众大联欢
◎上海8大戏院同时献映《新中国诞生》
◎重庆10万群众大游行,观者如堵,途为之塞
◎民族工业家畅谈“鲜明的对照”
◎京汉、粤汉铁路中断了12年的联运恢复通车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国歌为开始曲
◎英文版《人民中国》创刊
◎毛泽东为《人民海军》题词
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1950年1月1日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元旦。这一天,《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完成胜利,巩固胜利——迎接1950年元旦》的社论,这是《人民日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发表的第一个元旦社论。自此以后,每年元旦,《人民日报》都要发表一篇社论,把新一年的中心任务昭示全党全国。社论指出:“1949年,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伟大胜利,而在1950年,则将全部完成并巩固这个胜利。”并提出了1950年的战斗与生产任务:
第一,以一切力量完成人民解放战争,肃清中国境内的一切残余敌人,解放台湾、西藏、海南岛,完成统一全中国的大业。
第二,厉行生产节约,动员全体人民以最大的努力恢复生产。在全国范围内,要求农业生产比1949年增产粮食100亿斤、棉花470万担。工业生产尤其是重工业生产得到初步的恢复。在生产节约的总目标下,大力提倡爱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反对浪费。
第三,准备进行或着手进行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第四,继续加强全国人民的革命大团结,继续加强中国与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革命大团结。1950年,各地必须依照中央人民政府所颁布的省、市、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按期召开代表会议,把它变成一种经常的制度,使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在组织上更加巩固和完备。
在这四个任务当中,两项属于民主革命内容——解放全中国和土改,一项是发展生产,一项是民主建政。到这年年底,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系列事件,不管多么复杂,还真就是围绕这几项任务展开的。
为了隆重庆祝新中国的第一个元旦,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人的题词在1月1日见报了。
朱德的题词是: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
刘少奇的题词是:1949年是中国人民胜利最大的一年,也是困难最大的一年。1950年就要在基本上克服我们的困难与巩固我们的胜利。同胞们!同志们!为克服我们的困难与巩固我们历史性的胜利而战斗啊!
李济深的题词是:一切为着人民。
张澜的题词是:人民维新。
这四位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
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题词是:人民胜利万岁。
欢庆新年的活动在前一天就开始了。各民主党派12月30日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盛大的除夕联欢晚会。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在会上充满感情地朗诵了他的新诗——《1949年除夕》:
火炬煌煌,
金鼓锵锵,
她秧歌,
你皮黄,
让我新诗独唱。
说什么,
“蒋家王朝陈家党”,
呸!
到今朝,
只有人民力量。
别忘!
别忘!
十五年前,
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
北京市政府在中山公园、北海公园举行新年联欢,5万多人喜气洋洋地参加了集体游艺、舞蹈、曲艺、越野登高、冰上运动会等活动。上海全市8大戏院同时献映《新中国诞生》的纪录片,数以千计的工人、学生、妇女化装歌舞拜年队出现在全市各街区,他们首先向驻军贺年,全副武装的解放军列队回拜。重庆10万人元旦大游行,庆祝重庆、成都和大西南解放,行程30余里,观者如堵,途为之塞。
北京的民族工业家在辞旧迎新之际,面对新旧社会鲜明的对照,不禁感慨万端:一年前今日,正是国民党军队撤退到城里和城郊的时候,在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的民族工业,本已濒于破产的边缘,再加上国民党军队的破坏,各私营工厂相继被迫停工,很多工厂的机器、厂房遭焚毁,原料也被抢掠一空。
慈型铁工厂在北平私营工厂里算是最大的一家了,总经理宋化如说:“去年新年简直是一个死年,生产完全停顿了,翻砂厂房变成了马号,锅炉上拴着战马,工人只剩了8个人。”而今年元旦,这个厂的工人已达到16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的几个月,生产日见发展,他们给华北水利推进社制造水车,为铁道部铸造锅炉。这些生产任务已经占到总生产的四分之三。宋化如感叹道:“今年我们能把一个被反动军队破坏不堪的厂子发展到这个样子,回想起来,恍如隔世,工人的力量真伟大啊!今年新年我们要好好庆祝。”
大华窑业公司是京津唯一的制造瓷器工厂。总经理陈荫棠说:“去年过年,厂子被军队糟蹋得一塌糊涂,窑被破坏了,碗板子、木架子都被匪军当柴火烧了,厂房里喂上牲畜,缺这个,少那个,根本不像一个工厂了。那时我们的经济状况别说开工了,连买咸菜的钱都没有!北平解放了,人民政府两次对我们贷款扶持,大华才有了今天的生产规模。”大华窑业公司职工由80多人增加到210人,新建房屋44间,增添机器3台、窑1座,设备日臻完善。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0个月里共出货250万个,比1948年全年生产量增加了4倍多。
欢庆胜利,自然不会忘记人民解放军。诗人钱小山《满江红·1950年元旦劳军献词》以诗化的语言表达了人民的此种心境:
解放军来,听到处鼓鼙声歇。有士女壶浆迎候,几番热烈。雨洗烟尘千里路,夜严刁斗中天月。好男儿服务为人民,情何切。旧耻辱,从头雪。反动派,从今灭。看乾坤整顿,金瓯无缺。独立旗飘民主国,自由花发英雄血。庆和平岁首共称觞,瞻京阙。
其中的“独立旗飘民主国,自由花发英雄血”两句,为人们所称颂。
1950年元旦这一天发生的国家大事还有几件。
一件是中共中央就注意处理藏民部落及寺院发出指示。刘少奇代中央起草的在给西北局、西南局及贺龙的电报中说,处理原则应该是向各少数民族极力表示好感,多和他们发生关系,不侵害并保护他们的利益,不论他们是上层或下层,是僧侣或平民。他们要求发给的保护文件应由军区、军政委员会或省政府发给,或由以上机关奉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发给。他们要求派代表来北京,请西北局或西南局弄清情况并提出意见后即可送他们来京。他们的民兵要求联络,可与其联络并指定他们在本地维持治安的任务,但不要送枪给他们,不要故意扩大他们的组织。他们给毛主席来信来电致贺,均请你们以奉毛主席命答复他们,或代毛主席起草复电报主席后答复他们,而不应不理他们。因为他们现在只知道毛主席、朱总司令,而不知道其他的人,故他们的来信来电,均须答复,不可不答复。此前,西北局报告中央说,松潘、理番、懋功、荗州等地藏民部落及寺院给毛泽东的信和电报,要求发给保护他们的文书,他们的民兵要求与人民政府联络,一起消灭国民党。所以电报指出:此类少数民族事务,必须细心地注意处理,否则,他们必对我们增加疑惧。但中央离他们很远,且不了解情况,不便处理他们的问题,故他们的一切问题应由西北局及西南局处理。
电报表明,中央对少数民族,特别是藏族问题取慎重稳进的态度。
一件是京汉、粤汉两大铁路全线通车。1950年元旦,京汉、粤汉铁路全线通车。新华社为此发表评论说:“京汉、粤汉两大铁路在元旦全线通车。这是中国大陆完全统一的象征,也是新中国建设事业伟大前途的象征。”“京汉、粤汉两路的通车,使中国由北方国境线上的满洲里至国境南端的广州,可以由铁路交通直达,并使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各大行政区的铁路线连成一片。这对于加强南北物资的交流和政治军事文化的联系,对于克服国家的战后困难,推进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工作,都有极大的意义。”
这一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改用国歌为开始曲。
这一天有两个刊物创刊。一个是英文版《人民中国》半月刊杂志创刊。该刊由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后来的中国外文局)主办,是第一本全面介绍新中国内政和人民生活的对外宣传刊物,下半年增发俄文版。创刊号发表毛泽东《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以及世界工联副主席托列达诺《我看到了新中国——为〈人民中国〉创刊而作》。1958年3月,改刊名为《北京周报》。该报一直是中国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另一个是《人民海军》创刊。该刊起初是作为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政治部机关刊物。创刊号上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及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的题词。毛泽东的题词是:“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海军,这支海军要能保卫我们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的可能的侵略。”朱德的题词是:“虚心学习,努力工作,建设一支人民的海军。”
二、新政府“新”在哪里
◎团结各界贤能,“大家的事大家办”
◎党外人士在各级政府中占有很高比例
◎“人民的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
◎周恩来首先想到了对和平解放北平立下大功的傅作义
◎周恩来亲自上门请黄炎培担任政府要职
◎政务会议每星期召开一次
◎罗隆基坦言为什么住着院还要参加政务会议
◎要让党外人士“一份职务,一份权力,一份责任,三者不可分离”
◎陈云总是将中财委的一切重大事情,用电报形式及时通报给马寅初
◎毛泽东说:“有则说有,无则说无,是则是,非则非……”
之所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中国,就在于它有了一个新政府。新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方面体现在它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各级政府对人民负责。另一方面,政府的组成包括了方方面面的人士。共产党打下天下,并没有独坐天下,而是团结各界贤能,“大家的事情大家办”。
周恩来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以后,亲自挑选各部门领导人员的人选,报请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他特别重视选择党外人士担任各种领导职务。因为,一则中国共产党对如何管理这样一个大的国家缺乏经验,而党外人士中不乏人才;再则这种政府成员结构,有利于团结并带动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人民共同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如此,在政务院的4个副总理中,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2人:郭沫若、黄炎培。
在21个政务委员中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11人,他们是:黄炎培、谭平山、章伯钧、马叙伦、章乃器、邵力子、黄绍竑等。
在各部、委、院、行、署93名负责人中,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42人,他们是:
郭沫若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黄炎培政务院副总理、轻工业部部长;
谭平山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
朱学范邮电部部长;
章伯钧交通部部长;
蒋光鼐纺织工业部部长;
章乃器粮食部部长;
李书城农业部部长;
梁希林垦部部长;
傅作义水利部部长;
史良司法部部长;
沈雁冰文化部部长;
马叙伦教育部部长;
李德全卫生部部长;
何香凝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
胡愈之出版总署署长;
马寅初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丁贵堂海关总署副署长。
有几位党外人士最初不愿意担任政府职务,周恩来对他们进行耐心的说服工作。如工商界主要代表人物、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黄炎培,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人。
黄炎培,字任之,清末举人。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曾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1917年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理事长。次年创办中华职业学校,以“敬业乐群”为校训。1940年年底,与张澜、沈钧儒等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政团同盟。传为佳话的是,黄先生曾于1945年7月访问延安的故事,他后来写了著名的《延安归来》一书。在延安时,他告诫毛泽东,大意是说,历史上的周期律是,革命党开始时聚精会神,用心卖力,待到环境渐好,就惰性发作了。风气养成之后,虽有天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然后就是“政怠宦成”“人亡政息”,或者“求荣取辱”。“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毛泽东当时信心十足地告诉他: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1949年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黄炎培过去曾多次拒绝过旧政府的高官厚禄,这次也不例外。1949年10月11日晚,周恩来亲自前往在安儿胡同的黄炎培家中拜访,诚恳地请他担任政府公职。黄炎培抱定初衷,说:“1946年我才68岁,已觉得年老了,做不到官了。如今72岁,还能做官吗?”周恩来恳切地说:“这不同于旧社会做官,现在是人民的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民服务。”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恳谈,黄炎培被说动了,但他表示考虑考虑。次日早,黄炎培征询了江问渔、杨卫玉等好友的意见,他们一致认为,在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求贤的盛情邀请之下,应该接受在政务院的职位。这天晚上,周恩来再次登门听取黄炎培的答复。黄炎培高高兴兴地表示愿意出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年1998年版,第962页。
周恩来又提出无党派民主人士李书城担任农业部部长。当时许多人对李书城还不很熟悉。为什么要委任一位大家不甚了解的人来当农业部部长呢?周恩来解释说:他是同盟会的早期会员之一,辛亥革命首义时在武汉当过革命军总司令黄兴的参谋长,后来又投身讨袁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共一大就是在他家召开的,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他还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这一安排体现了照顾民主人士的各个方面。周恩来后来专门派薄一波去找李书城谈话,请他出任新中国第一任农业部部长。
此外,周恩来也请了在旧中国拒绝高官厚禄的耿介之士、著名林业专家梁希出任新中国第一任林垦部部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傅作义的安排。应该说周恩来首先就提出让对和平解放北平立下大功的起义将领傅作义出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当年在绥远时,曾在兴修河套水利工程方面做过许多实事。周恩来在安排傅作义出任水利部部长时,特意让李葆华当水利部副部长、党组书记,协助傅工作。周恩来还请傅作义推荐人选进水利部领导班子。傅作义推荐了两位,一位是原国民党黄河治理委员会技术专家张含英,一位是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北平市市长的刘瑶章。童小鹏:《风雨四十年》第二部,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9~50页。
再如对蒋光鼐的安排。蒋光鼐曾是国民党第19路军的总指挥,淞沪警备区司令。1933年11月与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公开宣布与蒋介石决裂,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抗战胜利后,任国民党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1946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新中国成立时,已有61岁。他曾认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当个政协委员有地方支薪水就行了”。所以,开始周恩来总理找他谈话,希望他出任中央纺织工业部部长,他没同意。后来,总理找李济深帮助做工作,他才接受了这一重任。《多党合作纪实》,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169页
周恩来诚恳地请党外人士出任中国第一届“内阁”成员,许多党外人士十分满意,说中国共产党真是“煞费苦心,十分周到”。有人曾经说:周总理是“周”总理啊!这里所说的“周”就是“周到”的意思。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年1998年版,第963页。
周恩来还十分重视发挥政务会议的作用。参加政务会议的成员是总理、副总理、秘书长和政务委员。每星期召开一次,从1949年10月21日到1950年10月20日共举行过55次。一年间开了55次,可见它是作为一项定制执行的。每次政务会议都由周恩来主持,所讨论的内容为政务院的重要决策和人事任免。周恩来把这个会议看作是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妥善作出决策的重要方式。因此,会上人人都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据担任政务院副秘书长的孙起孟回忆:
政务委员之一罗隆基,号努生,是民主同盟的负责人。罗隆基同我谈过他对政务会议的看法,我以为这位非共产党员的政务委员很有代表性。我同罗隆基40年代在昆明就相识,可以随便交谈。有一天我问他:“努生先生,你为什么住医院还要参加政务会议呢?”他稍微沉吟了一下,讲了一段话:“说实在的,有些会我并不乐意参加,觉得参加没有多大意义。可是政务会议在我心目中却大不相同,不论我怎么忙,身体怎么不好,总要参加。这是为什么呢?不是政务会议上的什么事情我都有兴趣,也不是这个人那个人的讲话我都喜欢听,而是有一点深深地吸引了我,那就是在每次政务会议上,周总理总有一篇讲话,得到的教益很深很深,对我就像是上了一次大课,所以我舍不得不来。周总理的讲话见解精辟,纲举目张,其水平之高是一般领导人所达不到的。然而它的最大特点还不在此,而在于周总理在讲话中把其他人发言时哪怕有一点可取之处,也吸收进去,加以肯定;同时对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与会人员发表的并不正确的意见,采取极其高明的方式实际上加以纠正,使人真正心悦诚服。”
罗隆基上述这些话是真诚的,证明了周总理主持会议、发表讲话,的确收到最佳的政策效应。周总理说过:“为什么政务会议每个星期开一次呢?难道我也是闲着没事干,高兴每个星期开一次会吗?不是的。这是有好处的。”好处在哪里?从根本上说,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是按《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民主集中制处理国家事务。从作为建设国家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完全有必要虚心听取各种意见,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民日报》1994年5月25日。。
新政权精心安排非党人士担任重要职务,不是把他们当个摆设,做做样子,而是要求党的各级干部认真切实负起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的责任的同时,还要让非党人士有职有权。这一点无论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还是政务院总理周恩来都十分重视。他们提出“一份职务,一份权力,一份责任,三者不可分离”的原则,指示在政府中担任各级正副领导职务的人员之间进行适当分工,要求共产党员尊重非党员的职权,在他们职权范围内,使他们有可能与闻一切应该与闻的事情,同他们商量一切应该商量的事情,向他们报告和请示一切应该报告和请示的事情。同时,帮助他们积极履行责任,做出成绩。
中财委主任陈云不仅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也注重新老干部的团结,尤其是对党外民主人士。在他的主持下,中财委党组专门下发过一个要求党内同志做好党外人士团结工作的通报。通报指出:(一)要使党外人士有职有权,这不是句空话,共产党员应保证这句话不折不扣地实现,不能因为党内已有决定,就不去同党外人士商量。该商量的必须商量,该请示的必须请示,该经过的必须经过,在工作中遇到党外人士有不同意见时,不应作硬性规定。(二)一切重要决定,必须应该有参加的党外人士参加决定。这绝不只是形式,而应该取得他们的实际同意,使他们真正感觉到有参加决定大事之权。(三)有些日常处理的重要事情(如电报、公文)和上级来的指示、下级来的报告,均应使应该看到的党外人士看到,使他们知道每天在做什么事情。(四)用人也应与党外人士商酌,党外人士所举荐的人,更应该慎重考虑,能用尽量予以录用。陈云不仅这样要求下面,而且自己率先垂范。担任中财委副主任的马寅初因兼任浙江大学校长,经常不在北京,陈云总是将中财委的一切重大事情,用电报形式及时向他通报,并征求他的意见。
当时,中财委领导了21个部和直属局,各部的部长对本部的工作作报告,非党人士担任部长的就由非党人士作报告,如轻工业部就让黄炎培作报告,水利部就让傅作义作报告。开始他们情况不熟,报告后由副部长补充。久了情况熟了,连补充也不需要。同时有任务也责成他们负责完成,比如河水决口,要水利部负责,傅作义自然会下去布置。有职、有权、有责,自然就发挥出他们的积极性了。
再有,就是允许党外人士议政,提出批评和建议。任何工作都有可能存在不足或缺点错误,敢不敢让人批评,反映了人民政府有无气魄和胸襟,更体现了政治上是否成熟和有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不怕批评,而且欢迎批评,主动征求批评。1950年5月,毛泽东收到黄炎培反映苏南川沙、奉贤等县征粮工作中存在偏差的意见后,两次发电报要求苏南区委书记陈丕显派人或亲自去调查此事,叮嘱他“按照实事求是精神,有则说有,无则说无,是则是,非则非,逐一查明,并加分析具报”。在土改中,北京市组织北大、清华等高等学校教授分赴华东、中南、西北三大区实地考察,回来后许多人写文章,作报告,畅谈感想,反映甚好。毛泽东很重视这个经验,要求《人民日报》转载他们的文章,并多次致电各地负责干部,强调只要民主人士、大学教授愿意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不要对他们戒备,不要只让他们看好的,也要让他们看坏的,要让他们议论纷纷,自由发表意见。同样,毛泽东在镇反运动中,也反复强调民主人士与闻镇反、参加审案。
这些做法,在实践中坚持下去,逐渐地形成了一套可遵循的具有操作性的程序、规定和办法,并成为一项制度。把这项制度加以理论化,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