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656523
上海是一座如此有“魔力”的城市,它承载的风云变幻,都市传奇,平民故事……无不吸引着研究者的目光,希望从中解读出这座城市成长发展的历史密码,本书正是其中一项研究的结晶。透过多位作者的视角,读者能够看到20世纪上海作为现代都市的多重镜像,触及百年前不同阶层、身份人群的生活角落,发现历史长河表面下的不曾停歇的潜流……都市上海前世今生的某些有趣或关键的片段就在本书书页中得以呈现。
本书从清末民初这个新都市成型之初开始,讲述了20世纪上海与中国现代性的故事。自晚清以来,在黄浦江畔的滩涂和农田之上,一座大都市拔地而起。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龙头城市,激发着人们对于都市繁荣昌盛、现代化优雅生活、工作和赚钱机会的无限想象和憧憬。现代上海将中国近代天翻地覆的现代化转型浓缩在了这座城市短短一个半世纪的成长过程中,凝聚在她那独特的都市空间和景观中,体现在她的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的变迁中,也见证了都市社会新的技术、组织形式和人际网络的形成。这是一部关于一个都市的传记。从她的出生到成长演变,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些特点,一些动人的故事,我们希望揭示的正是城市的这些日常及其背后的现代性逻辑。
目 录
导言 姜进
第一部分 都市初长成——空间、景观、人群
“十里洋场”与“独上高楼”:民初上海遗民的都市想象与生活世界/陈丹丹
从“隐逸”到“入世”——徐园与近代上海绅商的变迁(1883—1919)/赵莹莹
“盛出丧”:民初上海城市景观与大众的兴起/何其亮
第二部分 都市渐繁华——新经济、新生活、新身份
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民国早期上海经济学知识的生产/[美]顾德曼
阔太太的上海租界生活——庄德华一瞥/王燕
牛奶与近代上海都市想象——从施蛰存小说《牛奶》谈起/王书吟
第三部分 都市新文化——性别、女体与艺术变迁
流行与荣耀——梅兰芳京剧改革的都市性与民族性(1913—1938)/黄蓓蓓
从《妇女杂志》广告看女性日常生活的更张(1915—1931)/王瀛培
海上繁华:月份牌画里的民国与世界/陈瑞林
第四部分 都市社会——组织、技术与日常生活
城市知识精英与“权力的文化网络”:以北京为比较背景的近代上海地方社会(1900—1937)/许纪霖
“与鬼为邻”——上海寄柩所内的难民生活(1947—1949)/阮清华
社会性别、技术条件与上海计划生育的开展(20世纪50—60年代)/[日]小浜正子
上海美食街的诞生:云南南路和小绍兴鸡粥店叙事/[日]岩间一弘
第五部分 进一步的讨论
都市想象、日常生活与政治经济:遂昌会议讨论辑录/整理:林存秀 黄蓓蓓 姜进
后记
导 言(节选)
姜进
有一句名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古城约建于公元前7世纪,经历古罗马的共和时代、帝国时代、蛮族统治的“黑暗时代”、中世纪教皇时代到近现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今的罗马城本身,就是一部欧洲建筑史和文化史,展现着古罗马时代穹顶的先贤寺,中世纪梵蒂冈的教堂宫殿,以及近现代的宏伟建筑。
与罗马城将近三千年的辉煌历史相比,中国的名城上海仿佛是一夜之间建成的,是奇迹。上海作为地名虽然有近千年的历史,可是一直到1845年开埠之前,上海只是松江府治下的一个县城。上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松江一条叫作“上海浦”的支流,就是今天外滩至十六铺一段的黄浦江。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为上海有建制之始。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设立上海县,是为上海建城之始,辖于松江府。明末,华亭、上海、青浦3县并属于松江府。现代都市上海,诞生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时间是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根据《南京条约》,上海开埠。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上海县洋泾浜以北一带划为洋人居留地,后形成英租界,再扩展而成公共租界。在英租界西南,又有了法租界。上海从此进入半殖民地时代,开始了其近代城市化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7日,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建立了上海特别市,从此成为中央政府的直辖市。
1949年以后,上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城市发展方面却止步不前。改革开放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在中断了近半个世纪之后再一次向世界敞开了大门,再度崛起于东方,成为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的龙头,全球资本、物质、文化、人员流动的中心之一,成为新一轮全球化中的一个奇迹。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努力提高自己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欲将自己打造成21世纪世界金融、经贸中心和国际大都会。上海在世界城市的想象中,将自己融入全球化的金融、物质、文化流,这些努力改变着这个城市的日常生活模式,使城市迅速走完后革命、后冷战的过渡时期,冲向一个未知而值得憧憬的全球化未来。
在此宏观背景下,以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史研究中心为纽带的一群海内外学者将关注的重点转向日常生活,探寻自清末以来关于上海的各种都市想象,追踪这座城市的景观和日常生活的历史变迁,观察都市想象与日常生活变迁之间的动力学过程。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包括在地居民的谋生之道、生活方式、身份认同、社会网络,以及他们的意义和想象的世界。我们的研究将当下的上海置于半殖民地时代和革命时代两重历史层积之上,关注上海在当下以世界城市为目标的自我更张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国家、民族以及带有传统“均贫富”思想的社会主义理想这些问题的。
2010年6月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上海:大都市的想象与日常生活的更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在全球化背景下召开的这次会议上,来自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区的学者共聚一堂,跨学科、多角度地探讨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想象及发展过程,是新时代都市历史研究的一次创新性学术会议,也对中国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盛会之后,意犹未尽。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史研究中心和历史系的同人们于次年7月在浙江遂昌再举办了一次题为“上海:都市想象与日常生活”的小型学术工作坊,邀请专家学者以自己的案例围绕这一主题开展进一步的探讨,以期最后形成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充分的高质量论文集,进一步推动都市研究这一领域的发展。在两次会议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了其中的十三篇论文,反复修改后,终于编撰成集。在此恭献给同行及对于都市研究有兴趣的普通读者,以激发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
后记
终于到了写后记的时候了。这本论文集缘起于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史研究中心与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的一项合作研究项目,标题为“上海:世界城市的想象与日常生活之更张”。本书是这个研究计划的一项主要成果,也是最终成果。首先要感谢的,是促成并深度参与了这项合作研究的耶鲁大学资深教授、时任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所长的肖凤霞女士,以及时任该所学术秘书的余国良博士,在两位学者的策划和支持下,上海史研究成为该所全球史研究的一部分而拥有了跨越国界的意义。在接下去的数年里,上海史研究中心进一步与哈佛燕京学社合作,形成了剑桥、香港、上海三地合作交流的模式,产生了一系列的成果,本书是其中的一项,为三方合作研究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此我要感谢哈佛燕京学社社长、哈佛大学政治系裴宜理教授的深度参与以及她领导下的哈佛燕京学社为此项研究所提供的大力支持;感谢哈佛燕京学社副社长兼项目经理李若虹博士及学社各位行政人员高效率的支持和帮助。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史研究中心的诸多同事和朋友都参与了此项研究,张济顺、许纪霖、王笛、冯筱才、刘昶、李世众、唐小兵、阮清华、王燕等作为作者和遂昌会议与谈学者对本书有所贡献。本书的作者有三分之一是在北美和日本大学任教的杰出学者,还有多位国内大学不同学科的都市研究学者,体现了国内与国际学术的交流与同辉。在此一并致谢。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近现代史的历届研究生也以各种方式参与了此项研究。大家一起承担了繁杂的会务工作,林存秀、黄蓓蓓帮助整理了会议记录,王骏光、王胡伟帮助编辑校对了书稿。更可喜的是,同学们在参与当中成长,积极撰文参会,赵莹莹、王书吟、黄蓓蓓、王瀛培加入了本书的作者行列。
感谢上海辞书出版社一直以来对上海史研究的大力支持。出版社以《辞海》的编撰为标准,拥有一支高度专业化的编辑队伍,也富有精益求精做书的精神。出版社史地编辑中心主任王圣良编审的眼光和耐心,本书责编陆琦杨的辛勤劳动,是本书出版质量的保证。深表感谢。本书是《娱悦大众:民国上海女性文化解读》(姜进等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的姊妹篇。《娱悦大众》由当时出版社的副总编余岚和此书责编王继红两位女将把关操作,做成了一部十分漂亮的书,恰如其名。其实连书名都托余岚所赐,十分得当。我的博士生李斌充当了此书的文字编辑,在王继红的指导下,一遍一遍地看书稿和校样,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当时因为我的疏忽,没有后记,没能对这几位功臣表达感谢,一直耿耿于怀。现趁此姊妹篇出版之际,郑重致谢,聊补过去的遗憾。
过去的十多年,见证了中国学术国际化的一个高潮。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总体格局中,人文社会研究学科在本世纪之初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国际合作的一个高潮。地处上海、有着深厚人文社会研究底蕴的华东师范大学在此浪潮中领风气之先,与欧美日韩顶尖学府及其学者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合作。我于2004年从美国回到母校任教,正逢其时,遂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学术开放的潮流中,成为中国学术走向国际的一个践行者,与有荣焉。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和教育部985计划对此项研究以及使此项研究成为可能的国际学术合作交流的大力支持,使这本文集有幸成为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众多成果中的一项。
当我写下这篇后记时,美国大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民主党候选人拜登与现任总统、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之间处于胶着状态,胜负未卜。在过去四年的特朗普任期里,美国传统孤立主义有所回潮,特朗普政府屡屡从国际组织中“退群”,特别对中国推行孤立和对抗政策,而欧洲也有右翼民粹主义回潮,再加上新冠病毒瘟疫在各大洲蔓延,全球化浪潮遭遇逆流,世人对世界前途不无担忧。在此时刻,这本文集的出版,与世界大局而言微不足道,但对文集的作者、与谈学者和主编来说,仍不失为个体亲身参与全球化过程的一个见证。是为记。
姜进
写于淮海鑫城苑小楼书斋
2020年11月4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