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343536
1.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中国农药研究与应用全书》其中的《农药制剂与加工卷》,全面系统介绍了我国农药剂型加工领域的新技术与新进展,包括当前主流剂型的理论基础、加工工艺、质量控制与检测方法、开发实例与典型配方等内容,还介绍了农药加工中的助剂情况、工厂管理等内容。
2.书中收录的内容大部分是通过多次实验验证并已经产业化的制剂配方与加工工艺。许多内容来源于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属于首次发表。
3.本书内容丰富全面,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与指导性。
本书在简述农药剂型加工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农药制剂研究方法以及农药制剂中的助剂、填料与溶剂,重点介绍了我国当前农药主要剂型,包括可湿性粉剂、颗粒剂、水分散粒剂、干悬浮剂乳油、可溶液剂(水剂)、水乳剂、微乳剂、水悬浮剂、悬乳剂、可分散油悬浮剂、微囊悬浮剂、悬浮种衣剂以及其他剂型[包含烟剂、泡腾剂、膏剂、热雾剂、水面扩散油(粉)剂、可乳化粉剂、水面飘浮型颗粒剂以及飞防制剂)的理论基础、加工工艺、质量控制与检测方法、开发实例与典型配方等内容。另外,还专门阐述了现代农药制剂工厂的管理,特别是农药制剂生产控制与管理的智能化理念,对农药制剂研发人员与管理人员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本书可供广大农药剂型研发及农药生产企业有关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第1章绪论001
1.1农药制剂加工的定义和意义001
1.2农药制剂的剂型分类和类型001
1.3确定农药剂型的主要因素003
1.4农药制剂质量标准004
1.4.1农药制剂质量主要检测内容的确定004
1.4.2农药制剂标准分析005
1.4.3助剂的安全性分析009
1.5农药制剂的发展趋势013
1.5.1环境友好的水性化剂型013
1.5.2发展高含量固体剂型014
1.5.3混用与混剂迅猛发展016
1.5.4缓释剂受到高度重视017
1.6我国农药制剂加工发展概况及展望018
1.6.1农药制剂发展简史018
1.6.2我国目前主要的农药制剂剂型019
1.6.3我国农药制剂登记情况021
1.6.4农药制剂工程化技术021
1.7我国农药制剂工厂发展概况及展望022
1.7.1我国农药制剂工厂的生产现状022
1.7.2制剂工程设计应重点考虑的因素022
1.7.3农药制剂工程化技术的内容023
1.7.4我国农药制剂未来展望024
1.7.5我国农药制剂研发热点026
参考文献029
第2章农药制剂研究方法030
2.1农药制剂配方研究的意义与内容030
2.2配方研究的主要依据及内容031
2.3配方单一因素研究方法031
2.3.1因素轮选法031
2.3.2对分法032
2.3.3黄金分割法033
2.3.4分数法034
2.3.5抛物线法034
2.4配方多因素研究方法035
2.4.1经验法035
2.4.2比例法035
2.4.3三角形法036
2.4.4正交试验法040
参考文献045
第3章农药制剂中的助剂、填料与溶剂046
3.1表面活性剂基础046
3.1.1表面张力046
3.1.2表面活性剂结构特征047
3.1.3表面活性剂润湿性的测定048
3.1.4表面活性剂的定性分析049
3.1.5临界胶束浓度050
3.1.6亲水亲油平衡值及在农药助剂中的应用052
3.2农药助剂的种类060
3.2.1乳化剂060
3.2.2分散剂066
3.2.3润湿剂、渗透剂073
3.2.4稳定剂075
3.2.5增效剂076
3.2.6黏着剂077
3.2.7展着剂077
3.2.8抑泡剂078
3.2.9安全剂078
3.2.10其他助剂078
3.3农药助剂的作用机理079
3.3.1乳化作用机理079
3.3.2分散作用机理080
3.3.3润湿、浸透作用机理081
3.3.4稳定化作用机理082
3.3.5增溶作用机理083
3.3.6起泡和消泡作用机理084
3.4天然物表面活性剂085
3.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结构与功能090
3.5.1聚氧乙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090
3.5.2多元醇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092
3.5.3含氮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093
3.5.4嵌段聚醚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094
3.5.5甾醇衍生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094
3.5.6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其他应用095
3.6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结构与功能096
3.7聚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结构与功能098
3.7.1聚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结构098
3.7.2聚羧酸盐表面活性剂分散稳定机理及热力学变化规律099
3.8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结构与功能108
3.8.1胺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108
3.8.2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109
3.8.3杂环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110
3.8.4疏水基通过中间键与氮原子连接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110
3.8.5聚合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111
3.8.6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111
3.9两性表面活性剂结构与功能111
3.9.1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113
3.9.2咪唑啉型表面活性剂115
3.9.3氨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115
3.10填料类型及作用116
3.10.1滑石粉116
3.10.2叶蜡石117
3.10.3硅藻土117
3.10.4高岭土118
3.10.5蒙脱土118
3.10.6白炭黑120
3.10.7海泡石120
3.10.8白云石121
3.10.9方解石122
3.10.10其他填料123
3.10.11填料的选择原则125
3.11溶剂127
3.11.1溶剂的定义127
3.11.2农药溶剂的作用127
3.11.3农药溶剂的选择原则127
3.11.4农药溶剂的分类128
3.11.5农药溶剂的应用130
3.12近10年国内外新报道的各类助剂132
参考文献141
第4章可湿性粉剂143
4.1概述143
4.2可湿性粉剂的助剂及性能144
4.2.1润湿剂144
4.2.2分散剂145
4.2.3载体145
4.2.4其他助剂147
4.3可湿性粉剂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测方法148
4.4配方的筛选148
4.4.1配方组成的选择原则148
4.4.2工艺过程的配方优化149
4.5生产工艺149
4.5.1混合工艺及设备149
4.5.2粉碎工艺及设备149
4.6可湿性粉剂应用实例150
4.7可溶粉(粒)剂151
参考文献152
第5章颗粒剂153
5.1概述153
5.1.1颗粒剂的发展简史153
5.1.2剂型特点153
5.2粒剂的配制154
5.2.1粒剂配制的类型154
5.2.2粒剂制备的主原料155
5.3粒剂的加工工艺158
5.3.1包衣造粒158
5.3.2吸附造粒160
5.3.3挤压造粒161
5.3.4挤出造粒162
5.3.5团聚造粒163
5.3.6流化造粒165
5.3.7球晶造粒165
5.4颗粒剂的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测方法166
5.4.1质量控制指标166
5.4.2检测方法166
参考文献169
第6章水分散粒剂170
6.1概论170
6.2水分散粒剂的理论基础171
6.2.1界面作用基本理论171
6.2.2水分散粒剂中水的存在形态与作用172
6.3水分散粒剂的助剂及性能174
6.3.1分散剂174
6.3.2润湿剂175
6.3.3黏结剂176
6.3.4其他助剂177
6.3.5填料180
6.4配方的筛选180
6.4.1配方组成180
6.4.2配方筛选181
6.4.3加工工艺182
6.5水分散粒剂的加工工艺183
6.5.1(混料)软材制备水分的控制183
6.5.2造粒工艺184
6.5.3干燥工艺184
6.5.4水分散粒剂配方中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84
6.6挤出造粒工艺185
6.6.1螺旋挤出造粒186
6.6.2旋转挤出造粒187
6.6.3摇摆造粒187
6.7流化床造粒工艺188
6.7.1流化床造粒简述188
6.7.2流化床造粒法的分类188
6.7.3影响造粒制品的因素188
6.7.4流化床造粒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88
6.8水分散粒剂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测方法189
6.9水分散粒剂的典型配方189
参考文献195
第7章干悬浮剂196
7.1概述196
7.1.1干悬浮剂与悬浮剂的异同196
7.1.2干悬浮剂与水分散粒剂的区别196
7.1.3干悬浮剂的特点197
7.2干悬浮剂的配方设计197
7.2.1载体198
7.2.2黏结剂198
7.2.3分散剂198
7.2.4润湿剂198
7.3湿粉碎技术198
7.3.1农药参数198
7.3.2干悬浮剂砂磨198
7.3.3研磨介质参数199
7.3.4过程参数对磨效的影响199
7.4干悬浮剂生产设备200
7.4.1压力式喷雾干燥器200
7.4.2喷雾造粒条件控制200
7.4.3喷雾造粒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201
7.5干悬浮剂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测方法202
7.6干悬浮剂经典配方案例203
参考文献203
第8章乳油204
8.1乳油概述204
8.1.1基本概念204
8.1.2乳油的质量评价体系208
8.1.3乳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210
8.2乳油的理论基础214
8.2.1HLB值在乳油制剂中的应用214
8.2.2溶解作用214
8.2.3乳化作用215
8.2.4增溶作用215
8.3乳油的开发方法216
8.3.1乳油配方初始筛选方法216
8.3.2乳油的基本要求221
8.3.3乳油的设计思想222
8.3.4实验室配制223
8.4未来乳油的发展方向及改进224
8.4.1乳油的技术层面改进224
8.4.2乳油物理稳定性的评估228
8.5乳油开发实例229
8.5.1精喹禾灵简介229
8.5.2乳油配方研究229
8.6乳油常用调试方法和技巧及常用的乳油单体231
8.6.1乳油调试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231
8.6.2高浓度乳油配方调试建议232
8.7乳油生产的工程化技术234
8.7.1乳油加工工艺234
8.7.2乳油加工的主要设备234
8.7.3乳油的安全化生产236
8.8乳油典型配方举例238
参考文献241
第9章可溶液剂242
9.1概述242
9.1.1可溶液剂的概念242
9.1.2可溶液剂的特点242
9.1.3可溶液剂的发展概况242
9.2可溶液剂的理论基础243
9.2.1溶解机理243
9.2.2增溶作用247
9.2.3助溶剂的助溶作用250
9.2.4表面活性剂的增效作用251
9.2.5无机盐的增效作用252
9.3可溶液剂的组成及加工工艺253
9.3.1可溶液剂的配方组成253
9.3.2可溶液剂的加工工艺256
9.4可溶液剂的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测方法256
9.4.1可溶液剂的质量控制指标256
9.4.2可溶液剂的检测方法257
9.5可溶液剂实用配方举例258
参考文献259
第10章水乳剂260
10.1概述260
10.2水乳剂的理论基础260
10.2.1水乳剂不稳定的表现形式260
10.2.2水乳剂稳定性的控制261
10.3水乳剂的开发思路262
10.4水乳剂的研发理论264
10.4.1稳定性机理研究264
10.4.2水乳剂长期物理稳定性的评估266
10.4.3水乳剂配方开发研究方法268
10.5水乳剂的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测方法270
10.6水乳剂典型配方271
参考文献272
第11章微乳剂273
11.1概述273
11.1.1微乳剂的发展简史273
11.1.2剂型特点273
11.1.3微乳剂的不足之处274
11.2微乳剂的物理稳定性274
11.2.1微乳剂浊点274
11.2.2微乳剂低温稳定性275
11.3微乳剂的配方组成及加工工艺276
11.3.1微乳剂的配方组成276
11.3.2微乳剂的加工工艺278
11.4微乳剂的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测方法279
11.4.1微乳剂质量控制指标检测方法279
11.4.2微乳剂质量控制指标建议值280
11.5微乳剂的典型配方280
参考文献281
第12章悬浮剂282
12.1概述282
12.1.1悬浮剂的发展简史282
12.1.2剂型特点283
12.2悬浮剂的理论基础283
12.2.1悬浮体系的流变性能283
12.2.2黏度、粒径、Zeta电势与悬浮率的关系284
12.2.3稳定性机理研究284
12.2.4悬浮剂长期物理稳定性的评估285
12.3悬浮剂的配方组成287
12.3.1有效成分287
12.3.2分散剂287
12.3.3润湿剂289
12.3.4增稠剂291
12.3.5稳定剂292
12.3.6抗冻剂292
12.3.7pH调节剂292
12.3.8消泡剂292
12.3.9防腐剂292
12.3.10增效剂292
12.3.11悬浮剂配方开发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293
12.4悬浮剂开发实例296
12.4.1悬浮剂的典型配方296
12.4.2应用实例296
12.5喷雾药液物化性质研究299
12.6悬浮剂生产的工程化技术300
12.6.1悬浮剂加工工艺301
12.6.2悬浮剂的研磨设备302
12.6.3悬浮剂的安全化生产306
12.7悬浮剂应用实例308
12.7.1商品化的悬浮剂品种308
12.7.2悬浮剂产品的应用效果308
12.8悬浮剂的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测方法311
12.9悬浮剂实用配方举例313
参考文献322
第13章悬乳剂324
13.1概述324
13.1.1悬乳剂基本概念及其特点324
13.1.2悬乳剂组成、配方及要点324
13.2悬乳剂的配方组成与加工条件325
13.2.1悬乳剂配方的基本组成325
13.2.2悬浮剂的加工条件325
13.2.3悬乳剂中活性成分和溶剂的要求326
13.3悬乳剂的助剂326
13.3.1分散剂327
13.3.2润湿剂328
13.3.3乳化剂329
13.3.4增稠剂329
13.3.5防冻剂330
13.3.6消泡剂330
13.3.7溶剂331
13.4配方研发与加工工艺332
13.4.1悬乳剂配方研发332
13.4.2加工设备和工艺332
13.5悬乳剂生产的工程化技术333
13.6悬乳剂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测方法335
13.7悬乳剂配方问题总结及建议335
13.7.1悬乳剂的配方问题335
13.7.2农药悬乳剂的稳定性336
13.7.3悬乳剂的配方举例337
13.8悬乳剂典型配方339
参考文献340
第14章可分散油悬浮剂341
14.1概述341
14.1.1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发展简史341
14.1.2剂型特点342
14.2可分散油悬浮剂的配方组成及加工工艺343
14.2.1可分散油悬浮剂的配方组成343
14.2.2润湿分散剂在油悬剂中的应用理论345
14.2.3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加工工艺347
14.3可分散油悬浮剂存在的问题348
14.3.1不稳定性348
14.3.2絮凝和聚集349
14.3.3奥氏熟化349
14.3.4分层和粒子沉积349
14.4助剂性能及用途350
14.4.1油基350
14.4.2结构稳定剂351
14.5可分散油悬浮剂产品介绍及配方举例354
14.5.1当前国内产量较大的油悬剂产品介绍354
14.5.2油悬剂产品配方举例356
14.6可分散油悬浮剂体系不稳定性的原因与体现及解决建议359
14.6.1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剂型不稳定的原因与体现359
14.6.2可分散油悬浮剂不稳定的解决方案361
14.7可分散油悬浮剂乳化剂和分散剂的筛选361
14.8可分散油悬浮剂乳化剂分散的调整方法和判定362
14.8.1乳化分散的调整方法362
14.8.2油悬剂中的乳化分散问题的判定362
14.9可分散油悬浮剂质量控制指标和检测方法363
14.10可分散油悬浮剂典型配方363
参考文献365
第15章微囊悬浮剂367
15.1概述367
15.1.1微囊概念及组成367
15.1.2农药微胶囊制剂的发展概述368
15.2农药微胶囊常用的囊壁材料369
15.2.1天然高分子材料369
15.2.2半合成高分子材料370
15.2.3全合成高分子材料371
15.3农药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及原理372
15.3.1物理法372
15.3.2物理化学法372
15.3.3化学法373
15.3.4原位聚合法373
15.3.5界面聚合法378
15.3.6相分离法380
15.4农药微胶囊的释放机理388
15.4.1农药微胶囊囊芯释放理论388
15.4.2影响微胶囊释放的因素389
15.5农药微囊悬浮剂的开发391
15.5.1配方的组成391
15.5.2微囊悬浮剂的开发实例395
15.5.3国内外农药微囊悬浮剂简介399
15.6农药微囊悬浮剂的性能测定400
15.7智能控释农药微胶囊402
15.7.1响应不同刺激信号的智能材料的种类402
15.7.2智能控释农药微胶囊403
参考文献405
第16章悬浮种衣剂407
16.1概述407
16.1.1悬浮种衣剂的发展简史407
16.1.2基本概念407
16.1.3种衣剂的分类408
16.2悬浮种衣剂的配方与加工工艺410
16.2.1悬浮种衣剂的主要组成与技术要求410
16.2.2悬浮种衣剂的配方组成与加工工艺411
16.3悬浮种衣剂理论基础和存在问题412
16.3.1悬浮种衣剂基础理论知识412
16.3.2悬浮种衣剂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413
16.4悬浮种衣剂质量控制指标和检测方法415
参考文献416
第17章其他制剂417
17.1烟剂417
17.1.1烟剂定义417
17.1.2烟剂农药特点417
17.1.3烟剂品种418
17.1.4作用原理418
17.1.5防治范围与使用条件418
17.1.6施药时间与方法418
17.1.7施药剂量418
17.1.8注意事项419
17.2泡腾剂420
17.2.1泡腾片的概念和作用原理420
17.2.2泡腾片的特点420
17.2.3泡腾片的常用辅料420
17.2.4泡腾片的常用制粒工艺422
17.2.5泡腾片制备过程中常见的问题423
17.3膏剂423
17.3.1概述423
17.3.2软膏剂的基质424
17.3.3软膏剂的附加剂428
17.3.4软膏剂的制备及举例428
17.3.5软膏剂的质量检查429
17.4热雾剂430
17.4.1概念430
17.4.2烟雾机430
17.4.3热雾剂的应用431
17.5水面扩散油(粉)剂432
17.5.1概述432
17.5.2性能测定433
17.5.3小结与讨论435
17.6可乳化粉剂435
17.6.1可乳化粉剂的特性435
17.6.2可乳化粉剂配方研究435
17.7水面漂浮性颗粒剂438
17.8飞防制剂439
17.8.1飞防助剂439
17.8.2飞防助剂对18%草铵膦水剂性能影响举例443
17.8.3飞防设备451
17.8.4飞防制剂455
参考文献458
第18章农药制剂的生物活性测定460
18.1概述460
18.1.1农药制剂的生测内容460
18.1.2农药及其制剂生测试验设计的原则461
18.2杀虫剂的生物测定461
18.2.1杀虫剂毒力测定与评价461
18.2.2杀虫剂生物测试实例463
18.3杀菌剂的生物测定466
18.3.1杀菌剂毒力测定与评价466
18.3.2杀菌剂生物测定实例469
18.4除草剂的生物测定470
18.4.1除草剂活性测定与评价470
18.4.2除草剂生物活性测定471
18.5混剂的活性与评价475
18.5.1杀虫、杀菌剂混剂的活性与评价475
18.5.2除草剂混剂的活性与评价476
18.6作物安全性的测定与评价478
18.6.1杀虫、杀菌剂作物安全性的测定与评价478
18.6.2除草剂作物安全性的测定与评价478
18.7制剂的田间药效试验480
参考文献481
第19章农药制剂工厂482
19.1概述482
19.1.1农药制剂工厂总体布局设计482
19.1.2农药企业面临的形势483
19.1.3农药制剂工厂管理流程新解484
19.1.4农药制剂工厂建设方案485
19.1.5农药制剂工厂建设的规范流程485
19.2农药制剂车间的工艺设计486
19.2.1农药制剂车间工程建设的现状486
19.2.2农药制剂车间工程项目工艺设计的内容486
19.2.3生产工艺流程设计和优化487
19.2.4定型设备选型和非标设备设计487
19.2.5车间整体布局设计488
19.2.6管道设计489
19.2.7除尘、除味系统及微负压车间设计490
19.2.8安装设计490
19.2.9以水乳剂为例的安全化生产流程491
19.3交叉污染493
19.3.1预防交叉污染方针及体系的建立494
19.3.2工厂预防交叉污染管理层职责494
19.3.3人员的信息交流494
19.4设计和规划生产单元495
19.4.1生产单元的分隔495
19.4.2交叉污染风险评估中的关键因素496
19.4.3评估清洗能力497
19.5生产单元的隔离497
19.6危险因素498
19.6.1危险因素498
19.6.2同时操作时设备隔离对发生交叉污染事故的可能性影响情况498
19.6.3导致交叉污染发生的12个危险源要素499
19.6.4产品生产过程中相对工艺发生交叉污染危险性要素500
19.6.5非同时的操作500
19.6.6非同时的操作控制措施500
19.7清洗要求501
19.7.1生产设备清洗标准限值501
19.7.2除草剂清洗标准限值502
19.7.3杀虫剂的清洗水平503
19.7.4杀菌剂的清洗水平505
19.7.5活性成分浓度低于1g(a.i.)/kg的制剂产品清洗水平505
19.8生产设备的清洁清洗505
19.8.1一般的清洗程序505
19.8.2目视检查506
19.8.3生产单位(设备)湿洗506
19.8.4生产单位(设备)采用干洗506
19.8.5清洗能力验证507
19.8.6清洗介质的回收507
19.8.7设计设备提高清洗效率507
19.8.8设备清洗关键重点区域介绍508
19.9清洗流程及实例511
19.9.1清洗流程511
19.9.2清洗实例分析512
19.10农药制剂工厂仓库516
19.10.1仓库现场鉴定进场货物516
19.10.2仓库贮存管理516
19.10.3适用于所有仓库的更多标准517
19.11数字化农药制剂车间518
19.11.1数字化农药制剂车间的概念518
19.11.2农药制剂加工数字化的核心内容518
19.11.3数字化执行层519
19.11.4数字化农药制剂车间的优势519
19.12未来农药制剂加工工厂的发展方向520
19.12.1安全、环保、健康是农药制剂工厂运营的底线和基础520
19.12.2品质、高效是农药制剂工厂的生命521
19.12.3智能化农药制剂工厂是未来发展的趋势521
19.13二维码整体解决方案524
19.13.1农药标签新规定524
19.13.2二维码在农药标签上的应用524
19.13.3二维码的价值525
参考文献526
附录527
附录1农药剂型名称及代码(GB/T 19378—2017)527
附录2农药产品控制项目及评审要求531
附录3表面活性剂常用缩略词释义545
附录4为本书提供相关资料和科研数据的企业549
索引550
农药包含原药与制剂,作为农资产品,必须将农药原药转变为制剂后才能够在农作物上施用,所以农药制剂加工是农药工业全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邵维忠主编的《农药助剂》、2003年凌世海主编的《固体制剂》与郭武棣主编的《液体制剂》等著作的出版,为农药制剂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应用技术指导。
国家“十一五”与“十二五”期间,农药制剂与助剂科研项目被列入科技部组织实施的“科技支撑计划”,显著地推动了我国农药制剂工业化与商业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目前我国农药工业产值已经跃居世界首位,农药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以前国外的制剂与助剂品种,现在国内的几乎全部能够替代。近20年,国内农药制剂领域涌现出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与新品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农药生产大国。
保障粮食安全,体现国家意志,中国不仅要做农药工业的大国,还要做农药工业的强国。农药制剂的发展方向要求高效性、安全性、水性化,从而达到国产农药的高质量与高利润,实现这一目标任重道远。
在此背景下,2016年6月19日,宋宝安院士与钱旭红院士在京组织召开编写《中国农药研究与应用全书》动员会议,其中《农药制剂与加工》指派我来组织编写,多位同仁参加了本书的撰稿工作。
国内许多制剂专家共同表示,希望写出一本高度实用性的经典作品,并且给予热情指导,出谋划策,主动提供相关资料。为了实现大家的共同愿望,在《农药制剂与加工》的编写过程中,笔者们百忙中抽出时间,在上海共召开了5次写作讨论会议,30多次网络交流会议,征求了60多家制剂企业与科研单位的需求意见,对书籍选用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证,达成共识,历经2年多时间,将本书编写完成。
本书由19章与4个附录组成。编排方式以凌世海、郭武棣与邵维忠三位先生分别主编的同类书籍的分类方法为参照,将助剂与年产万吨以上的制剂类型以独立章节论述,其中第17章还归纳介绍了8种小吨位的农药剂型。在吸取了前人优秀的农药制剂加工经验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近20年的新技术、新成果、新的制剂品种与特色助剂。书中收录的内容大部分是通过多次实验验证并已经产业化的制剂配方与加工工艺。许多内容来源于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属于作者的首次发表。
各位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实行分工合作,每章内容2次交叉审核,力争内容无误,文字简洁。书中还吸收了部分对农药剂型开发具有指导意义的医药制剂工艺;专门阐述了现代农药制剂工厂的管理,体现了农药制剂生产控制与管理的智能化理念;新增了世界先进的针对具体作物病虫害防治对象而推出的农药制剂品种目录,为农药制剂研发人员针对植保新问题进行农药复配配方设计,提供了翔实的参考资料。
本书还有一个突出的地方是对国内助剂的介绍,与以往不同的是目前几乎所有国际上的农药助剂在国内都有可替代产品,这是我国近些年来在新材料合成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对今后我国农药制剂加工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非凡。
本书写作分工:第1章由戴权编写,第2、5、9章由张雷编写,第3、6章及17.1~17.5、17.7~17.8节由任天瑞编写,第4、10、11章由王信幸编写,第7章由陈福勇编写,第8、13、14章由刘志文编写,第12章、第17.6节由张国生编写,第15、16章由罗湘仁、张博编写,第18章由陈杰编写,第19章由陆东亮、戴权编写。张树鹏负责全书的整理,姚再男参加了本书大纲编撰部分内容的策划工作,任天瑞负责本书总撰稿与总审稿工作。
本书除编写人员名单中列出的作者外,还有相关企业的李卫国、王随家、林继洋等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另外,任帅臻、项汉、廖少玮、郭旭、史雅丽、代晶晶、何炼、张振兵、朱红、翁雨佳、董秀莲、张丽萍、胡国耀、李文刚、邱俊云等研究生,参与了本书的文献调研、分子式输入与文件整理,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和疏漏之处,恳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任天瑞
2019年3月28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