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598267
编撰简言 ………………………………………………………… 岑仲勉 1
隋 唐 史
隋史 ………………………………………………………………………… 3
第一节 隋杨之先世及其统一 ………………………………………… 3
第二节 改地方三级制为变通的两级制———中央集权之中心工作 …… 4
第三节 国防设备之概况 ……………………………………………… 8
第四节 突厥之起源及为患中国 …………………………………… 12
第五节 突厥与东罗马之发生关系———丝绢贸易 ………………… 14
第六节 突厥之内争、分裂及南附 …………………………………… 16
第七节 突厥文化、风俗与我国之比较 ……………………………… 18
第八节 平陈 ………………………………………………………… 22
第九节 隋代三大工程———建筑与水利 …………………………… 24
第十节 杨氏家庭之变———专制之毒 ……………………………… 31
第十一节 炀帝之穷奢极欲 ………………………………………… 33
第十二节 疆域之开拓 ……………………………………………… 35
第十三节 隋对西北之交通 ………………………………………… 37
第十四节 对北方交通及所谓“铁勒” ……………………………… 42
第十五节 印刷术发明 ……………………………………………… 49
第十六节 西乐输入 ………………………………………………… 51
第十七节 三伐高丽 ………………………………………………… 54
第十八节 隋代经济发展之概况 …………………………………… 58
第十九节 义师蜂起 ………………………………………………… 61
附录一 试用辩证法解说隋史之一节 ……………………………… 71
附录二 论陈亡之必然性 …………………………………………… 75
唐史 ……………………………………………………………………… 77
第一节 李唐之先世及其统一 ……………………………………… 77
第二节 太宗克定突厥及漠北 ……………………………………… 79
第三节 太宗平服西域 ……………………………………………… 86
第四节 贞观之治 …………………………………………………… 91
第五节 宰相制度之屡变 …………………………………………… 93
第六节 门第之见与郡望 …………………………………………… 99
第七节 高宗继成大业 ……………………………………………… 103
第八节 新罗、渤海及日本之汉化 ………………………………… 109
第九节 昭、乾二陵及其特点 ……………………………………… 114
第十节 高、玄二宗频幸东都及武后长期留居之问题 …………… 118
第十一节 隋、唐之漕运 …………………………………………… 122
第十二节 唐之中衰 ………………………………………………… 125
第十三节 武则天之为人 …………………………………………… 129
第十四节 隋及初唐佛教之盛况佛道之争 ………………………… 131
第十五节 佛教在唐之宗派、信仰及宣传方法 …………………… 136
第十六节 佛徒撰译之文艺价值 …………………………………… 142
第十七节 文字由骈俪变为散体 …………………………………… 146
第十八节 进士科抬头之原因及其流弊 …………………………… 151
第十九节 开元之治及乱机所伏 …………………………………… 159
第二十节 自府兵起源以至于隋 …………………………………… 163
第二十一节 唐之府兵及9 9骑3…5…C…F…3…6………………………… 172
第二十二节 边兵 …………………………………………………… 182
第二十三节 西方乐曲影响于开元声律及体裁从《实践论》看诗词
与音乐之分合 ………………………………………… 191
第二十四节 盛唐、中唐、晚唐之诗人 ……………………………… 198
第二十五节 四镇始末及其南方屏障 ……………………………… 204
第二十六节 突骑施兴废及大食东侵 ……………………………… 206
第二十七节 安史之乱 ……………………………………………… 213
第二十八节 藩镇之祸 ……………………………………………… 221
第二十九节 西南之开发 …………………………………………… 228
第三十节 吐蕃乘虚攻陷河、陇及安西、北庭 ……………………… 229
第三十一节 南诏之兴 ……………………………………………… 237
第三十二节 安史乱中之回纥———不与吐蕃合作 ………………… 246
第三十三节 唐之马政 ……………………………………………… 250
第三十四节 西方宗教之输入 ……………………………………… 253
第三十五节 宦官之祸 ……………………………………………… 264
第三十六节 北魏均田之缘起及其制度 …………………………… 270
第三十七节 唐之均田 ……………………………………………… 279
第三十八节 租庸调及杂征徭 ……………………………………… 285
第三十九节 租庸调变为两税 ……………………………………… 293
第四十节 户口升降及收支大账 附和籴 ………………………… 299
第四十一节 中唐后理财之言论及方法 …………………………… 313
第四十二节 钱币及矿冶 …………………………………………… 321
第四十三节 庄田 …………………………………………………… 326
第四十四节 武宗之攘外安内 ……………………………………… 329
第四十五节 牛李之李指宗闵(宋祁说)李德裕无党(范摅、《玉
泉子》、裴庭裕及孙甫说) …………………………… 333
第四十六节 吐蕃之衰及河陇恢复 ………………………………… 354
第四十七节 西北之内附部落 ……………………………………… 357
第四十八节 外族之徙入与汉化(附蜑之名称) …………………… 362
第四十九节 唐末之一瞥及其史料 ………………………………… 378
第五十节 农民受严重压迫及其反抗 ……………………………… 383
第五十一节 大革命之爆发———领导者黄巢 ……………………… 389
第五十二节 沙陀之起并辨石晋不是突厥族沙陀 ………………… 430
第五十三节 职官概论 ……………………………………………… 436
第五十四节 散官、爵、勋及赐 ……………………………………… 442
第五十五节 俸料、公廨本钱及职田等 …………………………… 444
第五十六节 地方区域及社会组织 ………………………………… 447
第五十七节 手工业及物产 ………………………………………… 450
第五十八节 市虚及商务 …………………………………………… 467
第五十九节 交通之设备及程途 …………………………………… 480
第六十节 黄河及河源发见 ………………………………………… 490
第六十一节 水利 …………………………………………………… 498
第六十二节 学术与小说 …………………………………………… 510
第六十三节 历法、天文 …………………………………………… 515
第六十四节 艺术 …………………………………………………… 521
第六十五节 乐、舞及百戏 ………………………………………… 532
第六十六节 服饰 …………………………………………………… 538
第六十七节 社会杂缀 ……………………………………………… 540
第六十八节 从语与文之关系略记唐代俗语 ……………………… 544
后记 ……………………………………………………………………… 551
参考书目 ………………………………………………………………… 553
附图
一、
唐西京外郭城图(原为隋之大兴城) …………………………… 26
二、
通济、永济二渠(附古汴水) ……………………………………… 30
三、
裴矩的西域三道 ………………………………………………… 41
四、
漠北交通五道略图 ……………………………………………… 45
五、
初唐极北与我交通之部落 ……………………………………… 84
六、
高仙芝西征路程概略 …………………………………………… 207
七、
大食东侵的形势 ………………………………………………… 212
八、
吐蕃侵占河陇及建中后之唐蕃边界 …………………………… 236
九、 六
诏住地及其通路 ……………………………………………… 244
一〇、
黄巢南北大转战经途略图 …………………………………… 427
一一、
西南洋航行之东段 …………………………………………… 484
一二、
西南洋航行之西段 …………………………………………… 488
一三、 唐代黄河之下游 ……………………………………………… 497
编 撰 简 言
郭沫若先生曾言,写语体比写文言字数要增三分之一。 现在讲义油 印,字体已缩至小无可小,加以纸张、页数之限制,为适应本校经济状况, 自不得不采用文言。 中古史料全是文言,如翻作语体,稍不留神,即失去或违反原文之意 义;而且无数名词,难以转俗,势不能不多插引号“ ”,文语夹杂,阅览时更 增一层困难。 同时,不了解文言,就无法直接阅读古文;学生在高中之日,既多专攻 语体,如大学仍不授以浅易文言,为之引导,则到将来自己阅读时候,必发 生许多误解,展转贻累,为害不浅。 近年学者,甚至旧日名家,圈点古书, 往往失句,欲救其弊,是须预防。 中国新史学研究会规定:“各通史组都在讨论教学提纲,各断代史组 都在讨论历史事件或历代人物。”本讲义之编撰,大致与此一规定相符,极 力避免与通史之讲授相复,无使徒耗光阴,不裨实用。 详言之,编撰目的, 即在向“专门化”之途径转进,每一问题,恒胪列众说,可解决者加以断论, 未可解决者暂行存疑,庶学生将来出而执教,不至面对难题,即从事研究, 亦能略有基础。 通史讲授,多浑括全朝,然有利亦有弊,其结果往往抹煞多少时间性。 本篇编次,有时序或重点可循者,仍按后先叙述,不特求与通史避复,亦以补其所略。 苏轼称韩文起八代之衰,此以名家之言而漫不加察者也。 由骈文转 为散文,高、武间陈子昂实开其先,唐人具有定论,继陈而起之散文作家, 实繁有徒,下逮韩、柳,完全踏入锻炼之途,唐文至此,已登峰造极。 稍后, 即转入樊宗师之涩体,终唐之世,无复有抗衡者。 欧阳修作文重简(如《新 唐书》)、炼(如《醉翁亭记》),故盛推韩,由今观之,韩可谓为“散文之古 文”,去古愈远,然可信当时一般人读之,亦非明白易晓者。 故推究唐文改 革,分应附于高、武之间,以纠正九百年来之错觉,此又历史时间性不可抹 煞之一例。 汉武力征匈奴,匈奴不得志于东,乃转而西向;亚历山大王之拓境,接 于今新疆之西边;帖木儿方整军东征,偶然殂谢。 此等大事,我国史家多 熟视无睹。 余曾谓读愈古之史,愈须通晓世界史,最近亦有联系世界史之 揭示。 今试就突厥言之,彼得周、齐岁馈缯绢,不适于用,谋专利转鬻于波 斯;波斯弗应,又远求之东罗马。 夫于是产生突厥、波斯之战争,产生波 斯、东罗马之廿年战争,其导线则不外我国之丝业。 世界上无绝对孤立之 民族或国家,对于其他民族或国家,彼此总会发生多少相互的影响,故凡 关于对外事件,本篇尤郑重视之。 历朝制度、名物,每更一姓,虽必有所易,然易者其名,不易者其实。 甚至外族侵入,仍有相联之迹(如唐府兵与元怯薛,特勤与台吉,莫离与贝 勒等),故每论到典章、文物,非徒略溯其始,抑且终论其变,求类乎通史之 “通”,不锢于断代史之“断”。 凡斯管见,约陈数端,愿与同事、同学切商之。
岑仲勉
一九五〇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