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418123
热播电视剧《琅琊榜》围绕“扶持明君、平反冤狱、振兴山河、女子复国”四大主题展开。剧中的故事对应着怎样的时代背景?大梁、南楚、北燕、大渝、滑族等政权与金陵、琅琊、云南等地名,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梁帝、祁王、献王、誉王、靖王、霓凰郡主,以及一体三面的林殊、梅长苏、苏哲,能否寻出人物原型?赤焰军号、琅琊榜单、麒麟才子、《翔地记》,蕴藏着何等玄机?林燮蒙难、太子被废、誉王逼宫,昭示了怎样的教训?大梁悬镜司等同于明朝锦衣卫吗?究竟如何理解火寒毒与乌金丸的生克原理???
且看文史地三栖学者胡阿祥教授的精彩解说!读罢此书,您必折服于大众史学之魅力,产生回看《琅琊榜》的冲动……
目录
原道篇
节
海宴其人
第二节
《琅琊榜》其书
第三节
《琅琊榜》其剧
第四节
《琅琊榜》的热播:近年来古装剧的走向
第五节
《琅琊榜》的热播:社会反映与网民热议
明时篇
节
深层的分裂局面
第二节
复杂的民族形势
第三节
特殊的社会结构
第四节
矛盾的忠孝观念
第五节
多元的文化面貌
第六节
丰富的生活场景
第七节
怪异的时代风尚
第八节
变动的典章制度
释名篇
节
大梁
第二节
南楚
第三节
北燕
第四节
大渝
第五节
滑族
第六节
东海、夜秦
第七节
金陵
第八节
琅琊
第九节
江左
第十节
云南
寻人篇
节
梁帝
第二节
祁王、献王、誉王、靖王
第三节
林殊、梅长苏、苏哲
第四节
霓凰郡主
证事篇
节
赤焰军号与大梁火德
第二节
林燮蒙难与自毁长城
第三节
太子被废与星占吉凶
第四节
誉王逼宫与侯景之乱
第五节
以礼治国与“国之大事”
第六节
滨州侵地与士族庄园
说物篇
节
麒麟才子之麒麟
第二节
黎崇玉蝉
第三节
苏宅翠竹
第四节
秋月白、照殿红、状元红与情丝绕
第五节
火寒毒、乌金丸、毒酒
第六节
车马、军服、兵符
第七节
室内陈设与《翔地记》
第八节
太极图、祥瑞奇石
穿越篇
节
琅琊榜单
第二节
比武招亲
第三节
飞鸽传书
第四节
黑火
第五节
三省六部制
第六节
江湖
第七节
悬镜司
第八节
亲王与郡王
样章:
麒麟才子之麒麟
常言道,只有取错的名字,没有取错的外号,在《琅琊榜》中,梅长苏的“外号”便是“麒麟才子”。“得之可得天下”的琅琊阁评语,使这位麒麟才子被推到了夺嫡漩涡的中心,太子与誉王为了抢得麒麟才子,用尽手段,而得到梅长苏相助的靖王,在短短两年内就相继斗倒了太子与誉王,顺利入主东宫。权倾谈笑变,算尽天下事,梅长苏每有惊人之举,对方便会以 “麒麟才子”、“麒麟之才”称叹,而梅长苏也是安之若素,似乎他本来就应该与麒麟联系起来。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麟),牝麒也”,也就是说,麒、麟本有雄、雌之分。后来“麒麟”逐渐合为一词,这与雄为“凤”、雌為“凰”、后来合成一词的“凤凰”类似。又与龙、凤一样,麒麟也是由各种动物拼凑而成的神兽,常见的麒麟形象,集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马蹄、牛尾等等于一身,其的外形特点就是威猛,这与文弱的梅长苏当然大相径庭。
麒麟虽然外形威猛,性格却极温和,享有“仁兽”的美誉,所以用来形容谦谦君子梅长苏并无不可。“麒麟才子”的外号又在于强调才能,在历史上,以麒麟称有才者屡见不鲜,如《陈书·徐陵传》记载:“时宝志上人者,世称其有道,陵年数岁,家人携以候之,宝志手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
依照中国的传统,飞禽以凤凰为首,鳞介以神龙为尊,走兽以麒麟为长,如此,以麒麟称之者,身份不会太低。比如《水浒传》中的玉麒麟卢俊义,上梁山前是大员外,上梁山后坐第二把交椅;明朝嘉靖皇帝在《送毛伯温》诗中,将毛伯温比作麒麟,而把敌人比作蝼蚁:“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然则我们从中也不难看出,麒麟纵然尊贵,但不太可能用在身份尊崇的人身上,卢俊义纵然枪棒天下无对,在梁山只能排在第二,毛伯温虽然贵为兵书尚书,毕竟还是臣属。而联系《琅琊榜》来看,林殊虽是赤焰军少帅,公主之子,但并非皇子龙孙,化名梅长苏以后,虽为江左盟宗主,江湖地位尊崇,但在朝堂之上本来也无势力,故以麒麟称之,正好对应了他的身份;况且,“麒麟儿”、“麒麟童”、“麟儿”本就是对别人家聪颖异常孩子的美称,以“麒麟才子”称呼年纪尚轻又绝顶聪明的梅长苏,也可谓相当合适。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梅长苏所从事的大业,即扶持明君、振兴山河、平反冤狱,也与“麒麟才子”名实相副。在传说中,麒麟生性善良仁慈,不履生虫,不折生草,头上虽然有角,却是“设武备而不用”。联系到现实政治,中国古人认为,只有天下太平,政通人和,王者德化,旁流四表,麒麟才会出现,所以历代帝王都视麒麟的出现为“嘉瑞祯祥”的象征,国泰民安的吉兆;反之,麒麟若是被人捕获或者射死,那就预示着王室将亡、天下易主。剧中的梅长苏,由江湖而帝都,由宗主而谋士,由谋士而客卿,他肩负着完成太子祁王建设清明政治的使命,抱持着扶助明君靖王实现正义社会的理想,祈望着以和平手段逼迫梁帝为林家与七万赤焰军魂平反昭雪,而当他以“麒麟之才”实现这一切时,现世的“麒麟”重新归隐,期待着下一个盛世的再度降临。甚至,“麒”、“麟”二字之恰恰对应了“祁”王、“林”家,这又不知是巧合呢,还是作者海宴有意为之。无论怎样,以“麒麟才子”称呼梅长苏,可谓恰当不过,名至实归。
滑族
在《琅琊榜》的剧情设计中,以秦般若为实际首领的“滑族复国”,可谓是另一条隐含的主线,并与梅长苏主导的“扶持明君、平反冤狱、振兴山河”主线,交织斗争,从而构成全剧的四大主题之一。
“滑族复国”主题在剧中的展现也是相当充分、非常复杂:
如有一群神秘的女子,她们效力于“红袖招”。红袖招明里是处风月场所,暗里则是一个间谍情报组织,主人是美艳动人、精明干练、心狠手辣的誉王谋主秦般若。这个组织只有女人,其成员都是滑族后人。滑族起先依违大梁和大渝之间,当年梁帝借助誉王生母滑族玲珑公主(祥嫔)的力量登上帝位,后来梁帝感觉到了威胁,终滑族遭受灭国之灾,而率军灭滑者正是林殊(梅长苏)的父帅林燮。滑族被灭后,滑族掌政的璇玑公主隐藏大梁民间,并遗言皇室出身的徒弟秦般若辅佐誉王、助其夺嫡、以图复国。秦般若既与梅长苏暗斗甚至明争,及至誉王逼宫失败,滑族的复国梦想也宣告破灭。
再如誉王的所作所为,与滑族脱不开干系。誉王的谋主是滑族的秦般若,誉王后来得知生母祥嫔竟是低微早逝的滑族玲珑公主,聪明倜傥、虚伪圆滑、富有野心、但本无夺嫡资格的誉王,自幼又为无子的言皇后抚养、为梁帝宠爱。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终于导致其在夏江的鼓动下,破釜沉舟,发动逼宫之役。至于阴险狡诈的悬镜司首尊夏江,也与滑族璇玑公主存有私情,故而夏江联手谢玉陷害祁王、赤焰军,既为报祁王提议裁撤悬镜司之恨,也为复赤焰军平灭滑族之仇。剧中的其他配角,如江左盟中人童路与滑族后人隽娘的感情纠葛,即被秦般若利用为打击江左盟的工具。
凡此种种,皆可见出“滑族复国”这条线索在《琅琊榜》剧中的非同一般。那么,在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中探幽索隐,我们能找到些什么与此相关或者可以比附的事实呢?
首先,滑族确实存在。“滑族”作为剧中一个看似神秘的民族,在南北朝历史上竟然真的存在过,《梁书·诸夷传》中就有关于滑国的记载,鉴于剧中滑族的重要,这里全录《梁书》的《滑国传》如下:
滑国者,车师之别种也。汉永建元年,八滑从班勇击北虏有功,勇上八滑为后部亲汉侯。自魏、晋以来,不通中国,至天监十五年,其王厌带夷栗陁始遣使献方物。普通元年,又遣使献黄师子、白貂裘、波斯锦等物。七年,又奉表贡献。
元魏之居桑乾也,滑犹为小国,属芮芮。后稍强大,征其旁国波斯、盘盘、罽宾、焉耆、龟兹、疏勒、姑墨、于阗、句盘等国,开地千余里。土地温暖,多山川树木,有五谷。国人以麨及羊肉为粮。其兽有师子、两脚骆驼,野驴有角。人皆善射,著小袖长身袍,用金玉为带。女人被裘,头上刻木为角,长六尺,以金银饰之。少女子,兄弟共妻。无城郭,氊屋为居,东向开户。其王坐金床,随太岁转,与妻并坐接客。无文字,以木为契。与旁国通,则使旁国胡为胡书,羊皮为纸。无职官。事天神、火神,每日则出户祀神而后食。其跪一拜而止。葬以木为椁。父母死,其子截一耳,葬讫即吉。其言语待河南人译然后通。
我们再参考《魏书》、《周书》、《北史》等史籍的记载以及学界的研究,可以获得的认识是:滑国为中亚大国,王都在拔底延城(位于今阿富汗北部伐济腊巴德),在东汉时是亲汉的西域国家,魏晋以来与内地断绝往来,至梁天监十五年(516年)起,与萧梁通好,贡献方物,后为突厥所灭,部落分散中亚各地,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有趣的是,《琅琊榜》剧中的滑族非常凸显女性形象,领导滑族复国运动者,皆为智勇兼备的女性,而这与西域的滑国颇为相似,如上引史料中所谓的“少女子,兄弟共妻”,王“与妻并坐接客”,换个角度思考,实际反映了滑国的一妻多夫制,暗示了女性在这个国家的特殊地位,或者滑国就是个以女性为主宰的母系氏族社会,是个地地道道的“女儿国”。
其次,剧中滑族的得名缘由。据上所言,历史上尽管存在真实的滑国,但地处西域也就是今天的中亚,并不是梁朝的近邻,也不在梁朝的边疆或者境内;又历史上的滑国尽管与梁朝有遣使奉表、贡献方物的关系,却并非“亡国灭族”于梁朝,而是灭亡于突厥,所以与大梁朝廷、江左盟也不可能会有那么多的爱恨情仇。如此,《琅琊榜》小说与剧中的“滑族”,或许受到了真实的西域滑国的启发,而具体到“滑族”之“滑”的得名,可能还能另寻缘由。
熟悉中国史籍的朋友,应该知道著名的“蛮夷猾夏”的说法。《尚书·舜典》:“蛮夷猾夏,寇贼奸宄”,唐朝经学大师孔颖达解释说:“猾,乱也。夏,华夏。群行攻劫曰寇,杀人曰贼,在外曰奸,在内曰宄。言无教所致”;又《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蛮夷猾夏,周祸也”,孔颖达解释说:“猾夏,乱诸夏。”如所周知,汉族的前身与雅称是“华夏”,“华夏民族,就是区别于蛮夷戎狄的、文化灿烂、如同花一样美丽的夏人”,至于“蛮夷戎狄”或者“南蛮、东夷、西戎、北狄”,则是中国传统史籍中对于非华夏族、非汉族的习惯称呼,而“蛮夷猾夏”,就是蛮夷戎狄扰乱、威胁、侵略华夏的意思。
进一步说,如果从文字方面考究,我们还会揭开“滑族”之“滑”的奥秘。原来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只有“滑”字而没有“猾”字,“滑”字的意思,既本指水的滑溜,也引申指水声、水流的混乱,再引申就指一般的乱了。后来大概由于篆体的(滑)字偏旁容易与“犭”混淆,于是出现了“猾”字。换言之,“蛮夷猾夏”更加原始的写法,应该是“蛮夷滑夏”,这方面的例证其实很多,如东汉王符《潜夫论》之“蛮夷滑夏,寇贼奸宄”,
东晋袁宏《祭牙文》之“戎狄滑夏,虔刘生民,蠢尔东胡,被发左衽”,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之“蛮夷滑夏,周祸也”,《大明宪宗纯皇帝宝训》之“蛮夷滑夏,自古有之,要在边将羁縻得宜,使不敢越境为乱而已。曷尝以殄灭为快”,清朝顾炎武《日知录》之“六经所载,帝舜滑夏之咨”,“猾夏”都作“滑夏”。而写到这里,笔者不禁要为海宴之“滑族”命名击节赞叹,因为“滑族”作为依违大梁、大渝之间的一国,若是偏向大渝,那就的确成为大梁之“蛮夷滑夏”一般的严重威胁了。
第三,滑族的命运或有蛮族的影子。如上所述类似剧中“滑族”的民族,在梁朝是否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看看当时蛮族的情况。
南朝时期,作为专称的蛮族,人数众多,据朱大渭先生的估计,约在140万人左右。蛮族又主要分布在汉水流域、长江中游,这是南朝重要的军事区域,不仅地当腹心,而且北接北魏、西魏等敌对政权。南朝政权包括梁朝在内,为了统治的稳固,为了劳动人手的增加,必然要加强对蛮族的控制。除了与汉人错杂居住、已经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以及深山远夷未与汉人接触两种情形外,南朝政府对待蛮族,或者迫使其归降,纳入州郡县系统,以征取赋役,或者“以夷制夷”,敕封其首领,设置统治较为宽松的特殊政区,又或者直接武力讨伐,虏其生口,括其钱财。
与剧中的“滑族”依违“大梁”与“大渝”之间、终导致亡国灭族的情节相似,历史上的梁武帝发迹之地、南朝的汉水流域,因为蛮族的势力为强盛、紧邻北魏与西魏,而且多不宾服、恃险为乱或者首鼠两端,所以南朝的征伐费力多、耗时久,被征服蛮族的命运也悲惨,如《宋书·夷蛮传》“史臣曰”:“命将出师,恣行诛讨,自江汉以北,庐江以南,搜山荡谷,穷兵罄武,系颈囚俘,盖以数百万计。至于孩年耋齿,执讯所遗,将卒申好杀之愤,干戈穷酸惨之用,虽云积怨,为报亦甚”,又《通典·边防三》:“自后魏与宋、齐、梁之时,淮、汝、江、汉间诸蛮渠帅互有所属,皆授封爵焉”,“梁武帝遣兵沿沔破掠诸蛮,又遣蔡令孙等三将步骑五千侵南荆之西,沿汉上下,破掠诸蛮”,又《宋书·文帝纪》:雍州刺史、宁蛮校尉武陵王刘骏“讨缘沔蛮,移一万四千余口于京师”,《宋书·沈庆之传》:“前后所获蛮,并移京邑”,又《隋书·南蛮传》:“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其俗断发文身,好相攻讨,浸以微弱,稍属于中国,皆列为郡县,同之齐人”,如此等等的史料还有许多,不再多引,而综合以观,剧中“滑族”被灭国屠城,大梁京城金陵滑族后人众多,而且这些人已经融入大梁民间、与大梁子民无异等等,真与南朝汉水流域的蛮族何其相似乃尔!
当然,与南朝汉水流域的蛮族历史并不相似者,是滑族后人锲而不舍的复国追求。而在笔者的知识储备中,这样的复国追求,既见于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慕容氏此伏彼起的五个燕国,即慕容廆之子慕容皝开始的前燕、慕容皝之子慕容垂开始的后燕、慕容皝之孙慕容冲开始的西燕、慕容皝之子慕容德开始的南燕、慕容垂养子慕容云(本姓高,出身高句丽王族)开始的北燕;也见于金庸先生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重要角色慕容复。慕容复面如冠玉,文武双全,潇洒闲雅,机警多智,出身武林世家,而真实身份即是“五燕”慕容余脉。作为没落的天潢贵胄,翩翩公子慕容复以复国称帝为的追求,后也因复国屡屡受挫而致发疯。或许,《琅琊榜》电视剧中滑族复国的情节,又受到了这样的历史与小说的启发吧。
胡阿祥:《正名中国:胡阿祥说国号》第二讲“夏:以蝉为号”,中华书局,2013年版。
朱大渭:《南朝少数民族概况及其与汉族的融合》,《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1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