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64350
内容简介
武汉四中·博学中学是一所曾创造过3个世纪教育辉煌的百年老校,是学校师生们共同潜心著写的教育诗章。本书是在查阅大量原始档案资料,并进行大量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整理完成的,史料真实,表达朴素,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书中*的亮点是“厚重博学”部分,不仅是对史话题材的创新,而且是回归教育本质,对教育人以及被教育者的教育地位的认定。
目 录
序
一 跨越三个世纪
1.初创时期(1899~1928)
2.鼎盛博学(1928~1937)
3.避难西迁(1937~1946)
4.筚路蓝缕(1946~1952)
5.改制四中(1952~1966)
6.十年浩劫(1966~1976)
7.契机发展(1977~2003)
8.突飞猛进(2003年至今)
二 厚重博学
1.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
2.特色鲜明的育人文化
3.独具魅力的校友文化
4.群星璀璨的英才文化
附录
附录一 武汉四中·博学中学历任校长(院长)
附录二 袁隆平对母校汉口博学中学(现武汉四中)的回忆
附录三 校友总会赠予袁隆平的书法作品——《隆平赋》
附录四 博学·博仁·博爱之源
一 跨越三个世纪
1.初创时期(1899~1928)
2.鼎盛博学(1928~1937)
3.避难西迁(1937~1946)
4.筚路蓝缕(1946~1952)
5.改制四中(1952~1966)
6.十年浩劫(1966~1976)
7.契机发展(1977~2003)
8.突飞猛进(2003年至今)
二 厚重博学
1.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
2.特色鲜明的育人文化
3.独具魅力的校友文化
4.群星璀璨的英才文化
附录
附录一 武汉四中·博学中学历任校长(院长)
附录二 袁隆平对母校汉口博学中学(现武汉四中)的回忆
附录三 校友总会赠予袁隆平的书法作品——《隆平赋》
附录四 博学·博仁·博爱之源
前 言
序
大型系列文化丛书《中国史话》旨在弘扬传承百年名校的历史文化,我校作为百年名校之一,忝列其中。作为《武汉四中史话》的编委会主任,我颇为欣慰,倍感传承使命之重。
武汉四中·博学中学前身是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创办的博学书院,始创于1899年。创校之初即提出“勤朴博学”的校训,旨在勖勉师生既要有勤奋朴实的治学精神,又要有广泛涉猎文史、理工、自然、外文、体育、艺术等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百十年来,学校虽遭日寇八年蹂躏和“文革”十年浩劫,但教学器材、书籍报刊和档案资料幸能保存,得益于一代代的学子和教职员工,秉承先师“勤朴博学”的遗训,行化雨之春风,健自强之远志,情愫于斯,才智于斯。
百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余年来,学校的办学理念由“学有所长”延伸为“开放创新,个性发展”。学校的育人环境日益和谐,教学设施日臻完善。学校坚持素质教育,提升育人质量;注重科研兴校,实现专业化、多元化发展;注重特色创新,打造名校品牌。业绩显著,声名鹊起。
百十年来,学校人才辈出,正可谓人杰地灵,俊采星驰。从这里走出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林华宝、外交部常务副部长浦寿昌、中国中东特使孙必干、农业部副部长杨显东、神舟飞船测控总指挥陈长贵、国家一级演员何祚欢、赛艇世界冠军刘卫平、全国首届运动会百米冠军李必华等,走出了数以千计的科学家、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医学家和体育健将。仅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任教的知名教授就有100多位是武汉四中·博学中学的校友,他们是武汉四中的骄傲和自豪,也是武汉四中辉煌校史的亮点!
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在编撰史话期间,学校先后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确定撰写的主旨、内容、范围等,并对书稿反复审阅,以期与时俱进,以史为鉴,温故知新,感恩先贤,激励来者。
《武汉四中史话》是弘扬传承中华百年名校历史文化的形象载体,是本校广大师生及历届校友系统、全面地了解我校历史文化的普及读物;同时,本书也有助于社会各界清晰地了解我校的历史文化;更有助于我校新生从踏进武汉四中·博学中学之日起就树立“知我校史,成就梦想”的理念。本书的编辑出版,可以说功在当代,惠及后代!
本书付印前,承蒙《中国史话》编撰委员会专家学者惠予审阅、悉心指导,在此,谨致深切的感谢!
武汉四中校长 朱天元
大型系列文化丛书《中国史话》旨在弘扬传承百年名校的历史文化,我校作为百年名校之一,忝列其中。作为《武汉四中史话》的编委会主任,我颇为欣慰,倍感传承使命之重。
武汉四中·博学中学前身是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创办的博学书院,始创于1899年。创校之初即提出“勤朴博学”的校训,旨在勖勉师生既要有勤奋朴实的治学精神,又要有广泛涉猎文史、理工、自然、外文、体育、艺术等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百十年来,学校虽遭日寇八年蹂躏和“文革”十年浩劫,但教学器材、书籍报刊和档案资料幸能保存,得益于一代代的学子和教职员工,秉承先师“勤朴博学”的遗训,行化雨之春风,健自强之远志,情愫于斯,才智于斯。
百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余年来,学校的办学理念由“学有所长”延伸为“开放创新,个性发展”。学校的育人环境日益和谐,教学设施日臻完善。学校坚持素质教育,提升育人质量;注重科研兴校,实现专业化、多元化发展;注重特色创新,打造名校品牌。业绩显著,声名鹊起。
百十年来,学校人才辈出,正可谓人杰地灵,俊采星驰。从这里走出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林华宝、外交部常务副部长浦寿昌、中国中东特使孙必干、农业部副部长杨显东、神舟飞船测控总指挥陈长贵、国家一级演员何祚欢、赛艇世界冠军刘卫平、全国首届运动会百米冠军李必华等,走出了数以千计的科学家、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医学家和体育健将。仅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任教的知名教授就有100多位是武汉四中·博学中学的校友,他们是武汉四中的骄傲和自豪,也是武汉四中辉煌校史的亮点!
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在编撰史话期间,学校先后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确定撰写的主旨、内容、范围等,并对书稿反复审阅,以期与时俱进,以史为鉴,温故知新,感恩先贤,激励来者。
《武汉四中史话》是弘扬传承中华百年名校历史文化的形象载体,是本校广大师生及历届校友系统、全面地了解我校历史文化的普及读物;同时,本书也有助于社会各界清晰地了解我校的历史文化;更有助于我校新生从踏进武汉四中·博学中学之日起就树立“知我校史,成就梦想”的理念。本书的编辑出版,可以说功在当代,惠及后代!
本书付印前,承蒙《中国史话》编撰委员会专家学者惠予审阅、悉心指导,在此,谨致深切的感谢!
武汉四中校长 朱天元
在线试读
1911年10月9日,被推举为武昌起义革命军参谋 长的孙 武在汉口租界宝善里试验炸弹,不慎爆炸,手脸受伤 。李赐生 迅速给他包扎伤处,背其下楼,巧妙躲过盘问,逃到 租界的同 仁医院,并让医生迅速给孙武进行医治。
这次爆炸,引起了清军全城大搜捕。革命形势空 前危急。
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等 ,起义秘 密泄露。湖广总督博尔济吉特·瑞澄下令关闭四城, 四处搜捕 革命党人。
情急之下,孙武决定立即于10月9日晚12时发动 起义。
但武昌城内戒备森严,各标营革命党人无法取得联络 ,当晚的 计划落空。
10月10日,李赐生冒着生命危险,引导从南昌紧 急赶回汉 口的共进会党人邓玉麟拜见孙武,决定更改原来推迟 起义的打 算,提前举行起义。武昌起义遂在10月10日当天仓促 举行。
李赐生立即赶往武昌,向湖北新军秘密传令,约 定以枪声 为号,于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
李赐生传令武昌时,腰间秘藏了两面九角十八星 旗和一把 手枪。
10月10日当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 了武昌 起义的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 ,吴兆麟 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第八营革命党人缴获步枪数万 支,炮数 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_丁程 队的革命党 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
李赐生高举九角十八星旗,手持手枪,引导二十 九标蔡济 民部攻打蛇山,亲手扯下了清王朝的龙旗,将一面九 角十八星 旗插上了蛇山高地,另一面挂在了咨议局大门口。10 月11日 上午,李赐生又从汉口送来仅存的东京同盟会预拟的 起义文告 一份,革命军当即照抄多份,并将其到处张贴,告示 江城父 老,安抚民心。
被起义震惊得惊慌失措的清军立即集结大量兵力 ,三军齐 进,向武汉进行疯狂的反扑。在与清军鏖战之际,李 赐生奉命 乘坐快轮到湖南求援。在他25岁生辰的那天,李赐生 率领两 船约4000人援军奔向武汉。李赐生担任少将督战员, 以少将 军衔增调部队以加强火力,同时手持黎元洪大令,军 前督战, 出生入死。
武昌起义后,英勇善战的李赐生被誉为孙武手下 “龙将”。
民国元年(1912),黎元洪特地在美国为武昌起 义定制了 武汉纪念章金质100座,银质1000座,铜质1万座,赠 送给 武昌起义的有功之臣及将士。李赐生因少将督战,拿 旗过江之 功,获金章一座。
李赐生的父亲李汉卿也是辛亥革命元勋之一。民 国13年 (1924)李汉卿在协和医院病逝。当时孙武以“陆军 步兵中 将,勋二位,一等大授宝光章,义威将军”勋名,致 挽联: “有子佐革命,革命成功,功成身退;乃翁本基督, 基督博 爱,爱博人寰”。
李赐生后来在北伐军中担任稽查主任、江汉关特 派员。抗 战爆发后,李赐生到湘潭避难,后来又赴贵阳和儿子 李志新住 在一起,抗战结束后返回武汉,于1950年病逝。
……P108-110
这次爆炸,引起了清军全城大搜捕。革命形势空 前危急。
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等 ,起义秘 密泄露。湖广总督博尔济吉特·瑞澄下令关闭四城, 四处搜捕 革命党人。
情急之下,孙武决定立即于10月9日晚12时发动 起义。
但武昌城内戒备森严,各标营革命党人无法取得联络 ,当晚的 计划落空。
10月10日,李赐生冒着生命危险,引导从南昌紧 急赶回汉 口的共进会党人邓玉麟拜见孙武,决定更改原来推迟 起义的打 算,提前举行起义。武昌起义遂在10月10日当天仓促 举行。
李赐生立即赶往武昌,向湖北新军秘密传令,约 定以枪声 为号,于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
李赐生传令武昌时,腰间秘藏了两面九角十八星 旗和一把 手枪。
10月10日当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 了武昌 起义的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 ,吴兆麟 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第八营革命党人缴获步枪数万 支,炮数 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_丁程 队的革命党 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
李赐生高举九角十八星旗,手持手枪,引导二十 九标蔡济 民部攻打蛇山,亲手扯下了清王朝的龙旗,将一面九 角十八星 旗插上了蛇山高地,另一面挂在了咨议局大门口。10 月11日 上午,李赐生又从汉口送来仅存的东京同盟会预拟的 起义文告 一份,革命军当即照抄多份,并将其到处张贴,告示 江城父 老,安抚民心。
被起义震惊得惊慌失措的清军立即集结大量兵力 ,三军齐 进,向武汉进行疯狂的反扑。在与清军鏖战之际,李 赐生奉命 乘坐快轮到湖南求援。在他25岁生辰的那天,李赐生 率领两 船约4000人援军奔向武汉。李赐生担任少将督战员, 以少将 军衔增调部队以加强火力,同时手持黎元洪大令,军 前督战, 出生入死。
武昌起义后,英勇善战的李赐生被誉为孙武手下 “龙将”。
民国元年(1912),黎元洪特地在美国为武昌起 义定制了 武汉纪念章金质100座,银质1000座,铜质1万座,赠 送给 武昌起义的有功之臣及将士。李赐生因少将督战,拿 旗过江之 功,获金章一座。
李赐生的父亲李汉卿也是辛亥革命元勋之一。民 国13年 (1924)李汉卿在协和医院病逝。当时孙武以“陆军 步兵中 将,勋二位,一等大授宝光章,义威将军”勋名,致 挽联: “有子佐革命,革命成功,功成身退;乃翁本基督, 基督博 爱,爱博人寰”。
李赐生后来在北伐军中担任稽查主任、江汉关特 派员。抗 战爆发后,李赐生到湘潭避难,后来又赴贵阳和儿子 李志新住 在一起,抗战结束后返回武汉,于1950年病逝。
……P108-110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