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761949
好玩耐看的书,五千年古人生活趣事娓娓道来,抽丝剥茧讲故事。
好看的休闲读物,在轻松愉快中懂历史长知识。
本书内容采自古代野史杂闻、笔记小说,故事无一字无来历,但故事无一个不耐读、不好玩,作者所搜罗的这些故事,从饮食男女到百业百态,呈现出的是活在历史书背后的人们的故事。
老猫带你扫一扫历史的犄角旮旯,看看军政大计,宫斗权谋之外,人们真正的生活和生活里那些不足与人道的乐趣。
男 女
有才的妖精们
择夫有学问
乱世看红颜
一言难尽话姻缘
伯虎何曾点秋香
王紫稼与李森先
后 院
男女酒事
饮 食
水 厄
对花酌美酒
古人吃的果子
吃素与吃荤
馒头的变化
肚 量
措大的辛酸
舌尖上的历史
百 戏
古代流行歌
玩 戏
古代服饰风尚
马球与外交
棋无
戏谑的智慧
百 业
方士名医
古代的假古董
偏方与妙药
富贵竞豪奢
贼功夫
宋金谍事
灾梨祸枣涂注乙
百 态
升官有门径
二和精
各种混法
走后门的风险
二代不成器
辩才无双
敏感词
杂 志
称呼,水很深
要 脸
鳌头独占
神童的辛酸
正旦大朝会
神 物
禽 兽
招财不止是猫
悲催的老虎
平乱马一匹
铁莫过狗哥们儿
鱼有八卦
升官有门径
据说有些官员三年不升迁就会产生心理躁动。其实完全不必躁动,想升官还是有办法的。多读点古书,就知道升官有诀窍,熬年头熬资历笨,关键是要有眼力见儿。
唐朝初年,有个叫吉善行的,就平白无故地给自己弄了个朝散大夫当。原因呢?他到处跟人说他在羊角山遇见了一个白衣老爷爷,那老爷爷对他说:“我是太上老君,你回去跟唐家天子说,我是他的老祖。今年无贼,天下太平。”就这么一个不着边际连影儿都没有的事儿,传到李渊的耳朵里去了,马上给吉善行升官,还在羊角山立庙致祭,把那里的浮山县改名叫神山县。要说吉善行运气好,也不全对,人家还是有政治头脑的,就明白新皇帝得给自己找个靠谱的祖宗,吹牛必须找到正确的方向。
当然,这也是吉善行碰巧了,投了皇帝所好。要是不知道皇帝好哪口儿怎么办?那就得来笨办法,做小伏低,到处磕头作揖。
宋孝宗年间,四川人许志仁就是这么干的。此人候补官员之时,住在临安袁家汤店,钱都花光了,也没谋得个一官半职。他想了个办法,见着士大夫打扮的,就给人作揖,坚持不懈,天天如此。很多读书人、官员见了觉得可怜,往往给他点钱。结果,还真给他等来了贵人。
这天,恰巧一位曾参政陪着宋孝宗微服私访到了汤店,许志仁上前就作揖,宋孝宗愣了,心说这人谁啊我又不认识,这是干吗?皇帝结账走人,故意把扇子落在桌子上。许志仁赶紧拿了扇子追到外边,又作了个揖。宋孝宗就问:“你是干吗的?”小许赶紧把自己的遭遇说了一遍,可没敢说躁动,就是说穷。宋孝宗想了想说:“你这人挺懂事儿的。这样吧,这位是曾参政,他欠着四川阆州太守二十两黄金,明天让他给你写封推荐信,你去阆州谋个差事,二十两黄金的欠款,就给你当路费得了。”
喜从天降啊。许志仁第二天就带着信拿着钱回四川了。到了阆州交差,太守一看信就跪了——这可不是一般的信,这是御笔圣旨。内容是许志仁任阆州知州,前任官升为利州西路提刑。至于二十两黄金欠款,根本没有的事,这钱就是皇帝赏给小许的。
作揖生生作出个市长来。所以,升不了官千万别躁动,一定要耐心作揖,想想上上下下的人作揖都做到了吗?功夫下得怎样?只要作揖功夫到家,迟早能升官。
反应快,也是升官必须有的素质。有一天宋孝宗叫了个寺丞(级别较低的官员)给自己念书,念的是宋高宗时候的事迹。念着念着,寺丞忽然哭了。宋孝宗问:“你怎么了?”答:“想起了先帝的旧恩,忍不住落泪。”宋孝宗是个很孝顺的孩子,被寺丞这么一带,自己也落了眼泪。等到这一段念完,寺丞已经泪如雨下。
辞别皇帝出来,这位寺丞赶紧摘了帽子,原来是一只蜈蚣爬进了他的帽子里,把他给咬哭了。但他反应快啊,说的那话多合皇帝心思啊,第二天就升了吏部侍郎。至于头顶上的伤,几个月才好,但那已经是小事了。
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巴结皇帝,这时不能闲着,巴结直接的上司也是必要的。南宋宁宗时期的权相韩胄,曾经在杭州吴山造了个大花园。这个花园的特色,就是很像农村,竹篱茅舍,一派田园风光。落成的时候韩胄前去参观,心中非常高兴,临走说了一句:“园子盖得真不错,的遗憾就是欠缺点鸡犬之声。”结果刚出了园子没几步,就听见园子里鸡叫犬吠,煞是热闹。回头一看,原来是杭州府尹在后面学的。韩胄开怀大笑,“益亲爱之”。你看,当官一定要有一技之长,“只须三寸舌,做得万般声”。即便没有,关键时刻也要放下架子,扮演个小动物卖萌,摇尾乞怜才能求荣达。光躁动有什么用啊?
推卸责任,不该担的事情不担,该担的,能担也不担,这也是为官之道,必须要会。北宋末年,河南闹起了蝗灾,当地地方官怎么也无法扑灭,眼看就要绝收了。这时有人进言,说这里的蝗虫都是隔壁雍丘县轰过来的,应该告诉隔壁的县令,不要干损人利己的事情。地方官一想,这可是个洗清自己的好理由,于是一面大张旗鼓宣传各地要守本分,自己的蝗虫自己埋,一面写了公文,指责隔壁的雍丘县往邻县驱赶蝗虫,希望立刻停止这种做法。你看,这么一折腾,蝗灾的责任不就撇给邻县了吗?可是邻县的县令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是大书法家米芾。米芾一瞧公文,哈哈大笑,立刻回信写道:“蝗虫原是飞天物,天遣来为百姓灾。本县若还驱得去,贵司却请打回来。”得,踢皮球失败了。
后一个办法,就是要抓住上级的小尾巴。有了上级的把柄,不仅自己犯了错能转危为安,还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与上级化敌为友,起到共同达到高潮的良好效果。
这个典型案例,来自北宋著名高官文彦博。当时,文彦博还没特别显达,只不过是成都太守。四川是个啥地方大家都知道,美女特别多,但文彦博作风严谨,尤其是男女关系方面,相当谨慎,即便是“妓女满前”,也“未尝一顾之”。可就是这么一个正派官员,因为一件小事,沦陷了。
在一次宴会应酬上,文彦博的衣服没穿好,扣子开了。这太不体面了。文彦博赶紧系扣子,可越急越系不上。这时候名妓秦凤仪走了过来,靠在他身边,帮他系好扣子。文彦博很自然地转头,对秦凤仪笑了笑。秦凤仪娇声细语地说:“原来领导也有正眼看人的时候啊?”
就这么一句话,把文彦博的心都说酥了。从此以后,每有应酬,文彦博一定要带着小秦。很快,风言风语传到朝中,说文彦博道德败坏,破坏干部声誉云云,朝廷立刻派御史何郯到成都调查,要办了文彦博。
朝廷来人了,文彦博大为紧张。这时有人把何郯的小把柄告诉了文彦博:“您别紧张。告诉您,一点事儿都没有。”原来,何郯曾经去过汉州,当地招待他,请女演员跳舞,有个姓杨的姑娘特别招人喜欢,何郯曾经给她起了个外号叫“杨台柳”,还作《竹枝词》一首:“蜀国夫人号细腰,东台御史惜妖娆。从今叫作杨台柳,舞尽春风万万条。”这诗谱上了曲子,姑娘们边舞边唱——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干女儿人皆有之嘛,大家都有共同的爱好,怕啥啊?
文彦博立刻要求大家对这个内部消息保密,然后做了一系列安排。等何郯来了成都,文彦博为他举办了盛大的招待宴会。宴会上,歌舞声起,姑娘们舞蹈着出现在何郯面前,当时何郯的眼睛就湿润了。为啥啊?因为姑娘们唱的是何郯的《竹枝词》,领唱的女孩,正是刚被秘密接到成都的“杨台柳”。
旧爱相逢,还调查个啥啊,何郯喝了个大醉。不久就回京,告诉圣上,文彦博是个好官,刚正清廉,少有的好官。文彦博后来成为四朝重臣,史书评价:“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你看这境界!
所以啊,光躁动有啥用啊?想升官,一定要学着点,有点智力有点技术含量才行。
后一点,想升官还得宽容,对网上骂娘的人,要淡定,别一说就气急败坏的。唐朝有个文人公知王严光,自称“钓鳌客”,见着当官的就问人家要绳子要生铁,说是要造钓具去东海钓鳌。谁不给,就把名字记下来。有人问你记这个干啥啊?他说:“等我钓鳌的时候,用这些二货当饵料啊。”
这么骂当官的,没人愿意和他较真。到了安史之乱后,经济萧条。各地官员的交通工具,只有正职才有马,副职以下都只能骑驴。王严光作诗说:“郡将虽乘马,群官总是驴。”这话说得又搞笑又痛快,官员们还真不敢叫他去喝茶,谁叫,谁就是驴。
走后门的风险
贺知章告老还乡之际,找唐玄宗走后门去了。他的诉求是啥呢?“臣有个小儿子,还没起大名呢。想请陛下给起个名儿,这样我回乡了,一说皇上给我儿子起名了,那多显摆呀。”
这个好办,唐玄宗张口就来:“老贺啊,为人之道,在乎的就是信义。有信义的人,一生顺遂。老贺,看你就知道,你儿子将来一定是个讲信义的人。孚,就是信义的意思,你儿子就叫贺孚吧。”
贺知章千恩万谢出来,一脑门子郁闷。沉默良久,说:“这……陛下也太逗了吧。我浙江人,我们那儿的方言,孚是瓜下之子。我拿乡音跟老家人一说,我儿子不就被人叫贺瓜子儿了吗?”
这后门走得憋屈,老贺回家只好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不提皇帝起名儿的事儿了——“乡音无改鬓毛衰”,那是愁这名儿愁的。老贺的小儿子,也只能叫贺孚,叫了一辈子。
贺知章这后门走得不理想,还总算是走成了。还有一位大臣找皇帝走后门,愣是给走拧了。这位叫向敏中,宋真宗很敬重的一位大臣,老实、勤勉还廉洁。向皇帝开口,那肯定是遇见难事儿了。
向敏中有个女婿叫皇甫泌,这小子,可真不是个东西,在外面养了好多小老婆,经常夜不归宿,生生把向敏中的闺女给气病了。向敏中的老婆也急了,跟向敏中发火,非让他想辙。向敏中心说这怎么想啊?想来想去,只能离婚。可当时要离婚可难听啊,还是女方休男方,除非……除非皇帝发句话。
有一天,向敏中跟皇帝谈完正事,鼓足勇气,想讲讲自己的苦恼,可没想到皇帝脸色不太好,似乎是不舒服,一说完话就要走。向敏中赶紧说了句:“臣有个女婿叫皇甫泌……”皇帝边走边说:“很好很好,我明白。”
再想说什么,皇帝已经走远了。
向敏中下了殿,难过得抹了把眼泪,还在琢磨呢,皇帝明白啥啊?
第二天,诏书下来了,皇甫泌升官了。合着皇帝是觉得向敏中想给女婿谋个好差事。这不全拧了吗?
向敏中下定决心,下次见着皇帝的时候,一定得把心里话说出来。可是……没有下次了,当天晚上,向敏中的女儿因病去世了,这婚竟然就没离成。
还有一起走后门夭折的故事,那可真是好险。
宋仁宗时期,集贤殿学士刘沆想推荐一个叫刁约的当三司判官,跟首辅陈执中说了。陈执中开始不同意,禁不住刘沆软磨硬泡啊,后勉强同意。俩人写了折子,去找皇帝批准。一到皇帝那儿,皇帝开口就问:“益州重地,谁去合适啊?”
哥儿俩还琢磨呢,皇帝已经有了答案:“定州知府宋祁人不错,调过去吧。”
陈执中反对:“四川人又吃又玩的相当腐化,宋祁是个爱吃爱玩的人,去了还不玩疯了?恐非其人。”
宋仁宗反驳:“你们说,就刁约那种纵饮无度的人都能当官,宋祁有什么不能去四川的啊?”
这话把哥俩的汗都说下来了。幸亏啊,万幸啊,这折子还没递出去呢。行行行,宋祁去成都吧,至于刁约——唉,还提他干什么啊。
这二位逃过一劫,还有两位,真的走后门把自己给走惨了,因为这后门走得多余。
也是唐玄宗的故事。有次唐玄宗宴请番客,叫了位艺人,搞了个朗诵会。这位朗诵者叫唐崇,字正腔圆,声音洪亮。他声情并茂地歌颂了大唐的盛德、朝廷的和谐欢乐、四方国家的崇敬羡慕,唐玄宗听得非常开心。这种开心,唐崇自然也看出来了。
唐玄宗身边有个“长人”,就是常在皇帝旁边伺候的人,叫许小客,和唐崇是哥们儿。唐崇想当宫内教坊的判官,跟许小客念叨了几次。这天许小客下来就跟唐崇说:“今日崖公(宫里对皇帝的称呼)很蚬斗(也是宫里的话,高兴的意思),本想帮兄弟开口的,一犹豫,没敢。”唐崇马上把这话理解为许小客问他要东西,立马送了他两束绢。
几天后,许小客和唐玄宗勾肩搭背地走在宫里。许小客突然说:“俺有件事儿……”唐玄宗一把推开他,严肃起来:“什么事?”许小客赶紧说:“是教坊里的事,那个唐崇……”
话刚出口,唐玄宗说:“唐崇想当教坊判官是吧?”
许小客马上拜下去了:“陛下是真圣明,还没说呢就知道了。”
皇帝说:“那天唐崇表现不错,本来就该赏他,判官何虑不得啊?这样吧,明天让他到玄武门来。”
这就是要升官了啊,许小客兴高采烈地去找唐崇,唐崇也美得一蹦老高。他俩都不知道,皇帝回去就交代卫队:“明天在玄武门,唐崇一来,就骑马过去踩死他。”
唐崇没死,唐玄宗对教坊负责人说:“唐崇是什么人,敢让许小客奏事。打板子,发配五百里以外。许小客,再也不用来了。”瞧,走个后门,好事变坏事,俩人都倒了霉。这后门,还不如不走呢。
唐玄宗这么烦走后门的,那么走后门就有可能变成官员们构陷对手的方法。这话怎么讲呢?这就得提到一个叫魏知古的家伙。魏知古是宰相姚崇推荐出道的,可后来,俩人有了别扭。当时魏知古代理吏部尚书去东都洛阳选拔官员,就动上小心眼儿了,因为姚崇的俩儿子都在洛阳当官,肯定要找他走后门啊。
果然,姚崇的俩儿子央求魏知古照顾照顾自己。魏知古回来就把这个“后门”向唐玄宗汇报了。某日,唐玄宗召见姚崇,故意问他:“老姚,你有几个儿子?都在哪里当官啊?”
姚崇心里立马明白了,回答:“臣有三个儿子,两个都在洛阳当官,为人多欲而寡交,是不是又去麻烦魏知古了?我还没来得及问他们呢。”
皇帝本来想敲打敲打老姚的,听他这么一说,觉得老姚实在,挺高兴,就说:“嘿,你怎么知道的?”
姚崇答:“魏知古是我推荐出来的,我那俩儿子傻,就知道我和魏知古有交情,不知道我们俩已经闹矛盾了。肯定会去求他啊。”
这么一说,唐玄宗也懂了,这是魏知古要黑老姚啊,非要贬斥他。老姚赶紧劝:“千万别,这是我儿子不懂事走后门,搅乱了陛下选才。陛下不处分我已经够可以的了,还要处分知古,那大家肯定说你偏心,我就更担待不起了。”
姜还是老的辣,姚崇就这么化解了危机,还巩固了形象。魏知古呢?皇帝给他来了个平级调动,心眼儿多啊,当工部尚书得了,别吏部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