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4219497
深圳人眼里的深圳事,让你读懂中国奇迹。
深圳四十年神话,
中国改革开放*轰轰烈烈的现场,
现代中国精神的根据地,
梦想的实验场。
这里有人的故事,城的传说,国的精神。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40年间,深圳在各个方面都赢得了远近闻名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和现代化*罕见奇迹。本书以深圳市民的视角,结合自身的成长历程,回顾和分享近40年围绕深圳的大小事件,讲述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历史进程。以鲜活的人物和故事,再现改革开放对深圳乃至全国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深远影响。
第二章 上海滩1980
第三章 东方之珠1981
第四章 我是中国人1982
第五章 迟来的春天1983
第六章 摘星1984
第七章 顺流逆流1985
第八章 几许风雨1986
第九章 千亿个夜晚1987
第十章 大约在冬季1988
第十一章 真的爱你1989
第十二章 相逢何必曾相识1990
第十三章 一起走过的日子1991
第十四章 潇洒走一回1992
第十五章 海阔天空1993
第十六章 祝福 1994
第十七章 执着 1995
第十八章 为你 1996
第十九章 从头再来 1997
第二十章 相约九八 1998
第二十一章 希望 1999
第二十二章 再见二十世纪 2000
第二十三章 冲出你的窗口 2001
第二十四章 开往春天的地铁 2002
第二十五章 一江水 2003
第二十六章 四舍五入 2004
第二十七章 童话 2005
第二十八章 隐形的翅膀 2006
第二十九章 长安长安 2007
第三十章 北京欢迎你 2008
第三十一章 启程 2009
第三十二章 你看到的我是蓝色的 2010
第三十三章 伤不起 2011
第三十四章 炫民族风 2012-2016
第三十五章 不忘初心 2017-2018
第二章.人在旅途洒泪时1980
明白世途多么险阻,
令你此时三心两意,
看远路正漫漫,
谁为抉择容易?
前路渺茫请君三思,
问你可曾心生悔意,
要退后也恨迟,
人在旅途洒泪时。
——1980年度第3届香港十大中文金曲 关正杰/雷安娜
《人在旅途洒泪时》
我叫斯培森,在全国姓氏里“斯”是小姓,因此常被人问及是不是外国人,实际上斯姓只是鲜有名人,2006年以前,浙江诸暨还有斯宅乡建制,“斯”在当地算是大姓。“培”是斯氏族谱里录定的字,是在世斯姓族群中较高的辈分。“森”是因为哥哥、姐姐的名字里都带木字旁,父母希望我们三人长大后能够团结。
1980年,我6岁,童年在安徽黄山茶林场度过,父母都是知识青年。
我这一代人,如果上一辈家庭成分不好,或者兄弟姐妹较多的,往往要经历颠沛流离、聚少离多的童年生活。
我的祖上是浙江乡野的农夫。
到了高曾祖父的时候,由于族长的意识,始得以进学,有了基本的功名。
高祖父开始步入省城,后做到大药材商黄楚九的账房主事。
曾祖父很早过世,祖父由高祖抚养成人,在武汉上了新学堂,毕业后东渡,入读早稻田大学修金融和考古,1936年抗战前夕学成归国,在上海金城银行任高管,主要从事对日经济情报分析工作,其研究著作多已散佚,目前留传下来的仅有《中日的货币战》《战时日本经济之客观的分析》《冻结日本资金各国对日贸易的分析》等寥寥数篇。我的上一本书《金城往事》,便是以祖父经历为蓝本,讲述鲜为人知的中国金融卫国战争的往事。
我的祖母出生于武汉,是东京帝国大学的文学士,回国后在家相夫教子,与祖父一共生育了六子二女。
作为官家小姐,祖母给我的印象是威严多于亲情,而我又是个极其调皮的孩子,难得一次见面也是想方设法躲远了去,所以终究没有对她留下什么具体生动的记忆,只是从母亲的口中,知道祖母对她几近无情。在母亲生我不久,还没有足月,就被她赶出了家,身无分文,抱着我在街头流落。幸而遇到一位好心人,赠予母亲十块钱路费,才使得我们能够到外婆家里落脚。在我人格形成中,这段母亲口述的经历影响很大,勿以善小而不为,也成为我后来一直抱持的信念。
上海解放后,为稳定经济金融局面,陈毅市长特聘祖父为上海金融研究所专员,到1958年祖父受到不公平对待,被关押了二十年,期间几个子女陆续工作,祖母没有稳定收入,依靠变卖不多的家当,还有子女从月俸中省下的钱补贴开销,既要给关押在江西的祖父邮寄衣食,还要把父亲和小姑妈抚养成人,日子过得相当艰难。1978年,祖父平反回家,不久她就病逝了。
祖父平反那一年,我跟随父亲到上海过春节,我眼中的祖父,精神头很健旺,行动敏捷、步伐飞快,丝毫没有垂垂老矣的样子。他对过去的遭遇几乎绝口不提,看到我这个小的孙子显得格外高兴,愿意与我分享其乐事,眉开眼笑的样子。每天还能临帖百字,读线装书数篇,坚持不辍。
我的父亲生于1945年,高中毕业后由于家庭成分原因,不能报考大学,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学,在前往黄山插队时,由于担心自己的知识会在长期务农的过程中遗忘,也是担心我们子女无法得到应有的教育,就把自己所能记得的一切知识都用纸笔默写下来,直到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他在带着三个子女,没有良好复习条件的情况下,依靠这些默写下来的中文、历史、外语知识,以高中学历直接通过了研究生考试,成了安徽池州地区的文科状元。
为了解决一家人的城市户口和生计,他又放弃了学业,换回上海某辞书项目编纂处一份正式工作,把全家人带回了上海,我们一家五口得以团聚。1980年9月,我入读小学一年级,相比班上不少独自率先回城的知青子女,已经感到格外的幸福,整个家庭洋溢着团聚的喜悦,加上广播电视里源源不断地播放挥洒汗水、投身四化的感人事迹,社会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红火景象。1985年,父亲南下深圳,执教到退休,是深圳早期为数不多的正教授,也是全国范围的教授中屈指可数的高中生、研究生肄业生。
回顾我的家史,从少年时就有很清醒的意识,三五代之积,方成一代之器;而一代之不肖,则断君子之泽。如果每一代人,都把代继的优势视为一己放纵挥霍的资本,好逸恶劳、任性妄为,那么遗传给后代的就只有负资产了。不是每一代人都能享受到积累的成果,代继者的宿命往往是铺路砖,我应当效法祖辈,尽力辅助我的后代,不仅成为好子女,更重要的是成为好夫妇、好父母、好祖父母。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正式宣布在深圳、珠海、汕头设置“经济特区”。这一天,被视为深圳经济特区的“生日”。在民间记载中,深圳特区于其方生之时就经历了一场“风波”。
“圳”字在《新华字典》里译为“田间水沟”,深圳,大可以理解为深水沟,特区设立后的次争论便与它息息相关。
经过一段时间的勘测,特区规划方案基本成型,取北依梧桐山、塘朗山脉,南面濒海与深圳河之间相对平坦连片区域作为疆界,相当于现在的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四个区所在位置,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可开发面积约110平方公里。
邓小平在筹建特区时就明确表态:“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这110平方公里,即使先作局部开发,“五通一平”每平方米造价也需要将近100元,先开发哪里?钱又从哪里来?
7月27日,一场瓢泼大雨突然来袭,不到两个小时,罗湖一带已成泽国。根据记载:“市领导和来参加深圳城市规划的专家租赁的新园招待所水淹到腰际,专家们呕心沥血得到的规划设计图纸也被泡在水中,来自香港的旅客不得不卷起裤腿在粪便浮起的车站中穿过,低洼地带到处是告急、喊救声……”
在过膝大水中现场指挥救灾的市领导醒悟到,欲治深圳必先治水。
工程设计人员向市领导提交了一个惠而不费的“妙计”,市委书记在向中央领导汇报时,解释先开发和治理罗湖的理由时提出:“深圳特区原来有先开发上步和福田的方案,但都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这回一场大水使我们认识到深圳应该先开发罗湖。这样,既可扩大火车站和口岸的地域,为不久的将来兴建联检大楼和通关桥梁提供土地,又可利用开挖山上100多万立方米的土石方,填高罗湖铁路东至文锦渡路近两平方多公里的低洼地带,使其不受水淹,变成可以兴建高层楼宇的黄金用地。维持罗湖口岸人流东进西出的传统习惯。况且,罗湖接近香港,能吸引投资者,又可以节约开发的投资。”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到土地筹措建设资金模式的理论雏形。
然而,在中央3000万扶持性贷款到位后,围绕开发的论战便引爆了。有领导认为开发罗湖等于抛钱入水,得不偿失;有的领导依然坚持开发福田上步。
在当时市委主要领导的坚持下,罗湖改造工程得以上马,削罗湖山、填深圳河北面洼地的工程进展迅速,然而11月,广东省委却接到告状电报,指出工程未经市委常委会集体讨论通过。恰巧此时,为了协调蛇口通信建设问题,赶上8月另一场暴雨的时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为罗湖治水提供了坚决支持。
同志在广东省委常委会议上说:“我8月份去,就泡在水里,香港来的人,高跟鞋、丝袜子都泡在水里,罗湖、文锦渡无论如何都要搞得好。”终,罗湖开发方案由省委一锤定音。与此同时,蛇口工业区通信建设遭遇的“卡脖子”问题,也得到了顺利解决。
治水并非一日之功,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夏季特大暴雨引发的全市性内涝仍将反复出现,直到1996年后,水患问题才逐渐得到改善。
1980年,改革开放后中国个商品房小区,位于罗湖的东湖丽苑动工建设,开启了中国房地产商业发展早的篇章。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