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37508
本研究是作者在梳理和深描自己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理论与实务知识进行的探索与反思。具体而言,本书共分8章,既有理论方法,也有个案研究, 本书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倾诉”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会,对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理论与实务知识提出建设性地思考,以期读者或社会工作者能从中受到启发。本书*鲜明的创新点在于反身性的书写方式,这在社会工作教育领域还较为鲜见。
前 言
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追寻
一 实习过程中引发的研究思考
二 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多元化的启示
三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呼唤
四 社会工作学术生态建构的需要
第二章 理论综述
一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研究
二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研究
三 反身性研究
四 研究总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 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 研究方法的应用
第四章 田野行走(北京)
一 整装待发,踌躇满志
二 实地探访,出师不利
三 口述历史,渐入佳境
四 服务活动,曲径通幽
五 反身凝视,灯火阑珊
第五章 对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思考
一 价值中立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二 实习过程是“进行曲”,也是“爵士乐”
三 实务知识充满着“诗性智慧”
四 实习生要做一个“返乡的游子”
五 服务对象需要“技巧”,更需要“拥抱”
第六章 田野行走(香港)
一 实习伊始,让人欢喜让人忧
二 融入机构,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三 个案服务:在叙事中疗愈
四 社区活动、带领小组:美丽的遇见
五 探访服务机构:人间处处有真情
第七章 对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再度思考
一 人文世界,处处是田野
二 警惕“自我主义”的陷阱
三 社工容易跌倒的地方
第八章 讨论与总结
一 在田野中成长:再谈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重要性
二 在反思中前进:香港社会工作服务对内地的启示
致 谢
参考文献
后记:止笔前的思考
序 转化的实践教育、行动的研究与反身的书写
古学斌
这本专著改写于权福军的论文,我当时是她的论文导师,这样的研究和书写当然与我这个导师脱不了干系。
权福军是香港理工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办的社会工作硕士(中国)课程的第六届学员,她当时报读我们这个课程时我都有点惊讶:一个高校的教授,而且是得过各种教学奖项的老师,也是青少年研究的专家,怎么还愿意受教于我们的门下呢?按道理在学院职业生涯中走到这个位置,应该无所求了。我带着疑问,一路观察着这位年长的学生。
很奇妙的是,我发现这位学生虽然是大学教授,却没有架子,而且特别好学。对于新的知识,她都非常渴慕,不耻下问。还记得上完我讲授的质性研究方法课时,她就对我说:“古老师,我很喜欢行动研究的方法,对行动研究方法很感兴趣。”这句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们这个硕士课程基本上按照香港社会工作硕士课程体系,要求学生必须有严格的800小时实习,实习安排有三次,尤其是实习二,要求学生连续八周驻点实习。当时,权福军被安排在北京实习,督导她们这次实习的同事是叶嘉宝。她们实习的内容主要是青少年服务。实习二对学生的考验很大:一来需要离家八周;二来在老师的严格督导下,必须认真地完成密集的实习操练并书写实习报告。虽然我们的很多学生是来自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有的已经在其他学科担任博导,有的已经是资深教授,但是坦白地说,她们的实践经验是不足的。我经常发现内地社会工作教育者常常把研究、教育与专业实践分开,很少考虑、关注自己的教育与实务其实就是研究的对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一直不断地告诫学生实践的重要性,希望学生们的研究能够跟自己的实践(包括教育与实务)结合,明白社会工作知识的本质,其知识生产的目标是为了改善实务和更好地服务民众。于是,在跟学生商讨论文选题的时候,我会鼓励她们尝试用行动研究或实践研究的方法去完成论文。
还记得权福军在跟我见面的时候,谈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