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220310丛书名: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19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基础知识中学》是中公教师招聘研发人员在深入研究浙江省历年真题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此书具有以下特色:
1.正文讲解前设置备考指导,包括考情分析和题型解读两部分,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内容,学习备考方法。
2.正文采用双色设置,对常考考点进行了波浪线标准,使考生复习时明确重点所在,更有针对性。
3.精选部分真题紧附考点之后,突出真题考查形式,让考生明确考查重点。
4.知识拓展部分对重要知识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可以扩展考试的思路和知识面。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9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基础知识中学》本书编者认真研究了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说明和各地市考题的内容,在编写本书时力求涵盖历年真题考点,不断追求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全面性,在此基础上,精心选编内容,不断优化教材体系,建构了合理的知识体系。全书包含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政策法规三部分的内容,每部分自成体系,条理清晰。教材的讲解更辅以真题再现和章后的模拟练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目 录
中公名师微课视频索引
教育基础知识点索引
章教育、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牛刀小试
第二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基本规律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育目的概述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牛刀小试
第三章学校教育制度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学校与学校文化
牛刀小试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师
第二节学生
第三节师生关系
牛刀小试
第五章课程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课程概述
第二节课程设计
第三节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
第四节课程资源
第五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实施状况
牛刀小试
第六章教学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学概述
第二节教学过程
第三节教学原则
第四节教学方法
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
第六节教学评价
第七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八节教学模式
第九节教学设计
牛刀小试
第七章学校德育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德育概述
第二节德育过程
第三节德育的实施
牛刀小试
第八章班主任工作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班主任工作
第二节班级与班级管理
第三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
牛刀小试
第九章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育研究概述
第二节教育研究方法
第三节教育改革
牛刀小试
章心理学概述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心理学基本知识
第二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心理的实质
牛刀小试
第二章认知过程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感觉
第二节知觉
第三节注意
第四节记忆
第五节思维
第六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第七节表象与想象
第八节言语
牛刀小试
第三章情感和意志过程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情绪和情感
第二节意志
牛刀小试
第四章人格心理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人格
第二节需要
第三节动机概述
第四节气质与性格
第五节智力与创造力
牛刀小试
第五章儿童心理发展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人生全程发展概述
第二节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第三节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教育
第四节道德认识发展理论
第五节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
牛刀小试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发展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中学生认知发展
第二节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
第三节中学生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第四节中学生的品德与学习发展
第五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牛刀小试
第七章学习理论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学习概述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五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牛刀小试
第八章知识的学习与迁移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知识的学习
第二节技能的学习
第三节学习策略
第四节学习迁移
牛刀小试
第九章学习动机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学习动机概述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牛刀小试
第十章教师心理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师的职业角色心理
第二节教师的心理特征
第三节教师的职业成长心理
第四节教师的心理健康
牛刀小试
章教育政策法规基础知识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育政策
第二节教育法规
第三节相关教育法学基础知识
牛刀小试
第二章现行主要的教育政策及重要规定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牛刀小试
第三章现行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及重要规定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牛刀小试
第四章依法治校与依法执教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依法治校和依法执教概述
第二节学校及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预防
牛刀小试
浙江教师招聘考试笔试面授课程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473)
教育基础知识点索引
章教育、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牛刀小试
第二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基本规律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育目的概述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牛刀小试
第三章学校教育制度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学校与学校文化
牛刀小试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师
第二节学生
第三节师生关系
牛刀小试
第五章课程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课程概述
第二节课程设计
第三节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
第四节课程资源
第五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实施状况
牛刀小试
第六章教学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学概述
第二节教学过程
第三节教学原则
第四节教学方法
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
第六节教学评价
第七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八节教学模式
第九节教学设计
牛刀小试
第七章学校德育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德育概述
第二节德育过程
第三节德育的实施
牛刀小试
第八章班主任工作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班主任工作
第二节班级与班级管理
第三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
牛刀小试
第九章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育研究概述
第二节教育研究方法
第三节教育改革
牛刀小试
章心理学概述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心理学基本知识
第二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心理的实质
牛刀小试
第二章认知过程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感觉
第二节知觉
第三节注意
第四节记忆
第五节思维
第六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第七节表象与想象
第八节言语
牛刀小试
第三章情感和意志过程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情绪和情感
第二节意志
牛刀小试
第四章人格心理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人格
第二节需要
第三节动机概述
第四节气质与性格
第五节智力与创造力
牛刀小试
第五章儿童心理发展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人生全程发展概述
第二节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第三节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教育
第四节道德认识发展理论
第五节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
牛刀小试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发展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中学生认知发展
第二节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
第三节中学生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第四节中学生的品德与学习发展
第五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牛刀小试
第七章学习理论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学习概述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五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牛刀小试
第八章知识的学习与迁移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知识的学习
第二节技能的学习
第三节学习策略
第四节学习迁移
牛刀小试
第九章学习动机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学习动机概述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牛刀小试
第十章教师心理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师的职业角色心理
第二节教师的心理特征
第三节教师的职业成长心理
第四节教师的心理健康
牛刀小试
章教育政策法规基础知识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育政策
第二节教育法规
第三节相关教育法学基础知识
牛刀小试
第二章现行主要的教育政策及重要规定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牛刀小试
第三章现行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及重要规定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牛刀小试
第四章依法治校与依法执教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依法治校和依法执教概述
第二节学校及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预防
牛刀小试
浙江教师招聘考试笔试面授课程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473)
在线试读
章教育、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识记1.教育、教育学的概念(新增“教育学”)
2.教育的基本要素
理解
1.教育的本质和起源(新增考点)
2.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3.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和特点(新增“特点”)
4.国内外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观点与评价(新增“评价”)
5.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6.教育学的价值(新增考点)
7.当代教育的特征和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新增考点)
运用1.“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3.运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当前的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新增考点)
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述
教育的概念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的概念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不同于广义教育的特点:①专门化。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教职人员承担的,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专门培养人。②制度化。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教育活动,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和约束。
【单选】我国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A.孔子B.许慎
C.朱熹D.孟子
【答案】D。
教育的形态(教育的组织形式)
根据不同的标准,教育的形态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1.根据正规化程度,教育可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正规教育是指*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正规教育的特点是统一性、连续性、标准化和制度化。
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2.根据教育场所,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生活性、感染性、针对性、终身性等特点。
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环境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社会组织等给予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社会教育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群众性、补偿性、融合性等特点。
学校教育是指学校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等特点。
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一般称为“三结合”教育,也称教育合力,其中,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实践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媒介)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媒介。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2017·浙江·单选】与教育者、教育中介共同构成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的是()。
A.受教育者B.教育领导者
C.教育方法D.教育内容
【答案】A。
二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017·浙江·单选】学校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
B.是否有活动场地
C.是否有具体活动内容
D.是否有活动工具
【答案】A。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有些动物在养育幼小上虽与人类的抚育子女有些类似,但它们是一种本能活动。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全面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本质,一方面要系统分析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另一方面要客观看待教育与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2.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教育起源学说
生物起源说(论)
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有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该理论把教育的起源归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论)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心理起源说将教育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混同于无意识的模仿,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同样也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不科学的。
1.【判断】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模仿。()
【答案】√。
2.【单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认为,原始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其代表人物是()。
A.孟禄B.斯金纳
C.沛西·能D.巴甫洛夫
【答案】A。
劳动起源说(论)
劳动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家。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教育起源论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的观点出发,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个根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本身、劳动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
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除本书中介绍的三种外还有其他学说,但并不典型,也不作为重要考点。我们把其中三种典型的教育起源学说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总结成口诀,以供考生参考、记忆。
(1)(生物起源说)本能生利息:“本能”一是表示该理论的观点是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二是代表人物之一是沛西·能;“生”是指该理论名称为生物起源说;“利”表示另一个代表人物利托尔诺。
(2)(心理起源说)心理仿梦露:“心理”表示理论名称是心理起源说;“仿”表示理论内容是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梦露”表示代表人物是孟禄。
(3)(劳动起源说)米凯爱劳动:“米凯”表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米丁斯基和凯洛夫;“劳动”表示理论名称是劳动起源说。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教育活动是在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专门的教育人员,由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随时随地进行。
2.教育没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这决定了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教育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
3.教育水平低下
人类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经验很少,所传递的是以生产劳动技能和社会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的直接经验,教育内容很简单。教育方法也很单一,只限于动作示范、观察模仿、口耳相传和耳濡目染等。
古代社会的教育
1.学校的产生
学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一般认为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
学校产生的条件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第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第三,文字的创造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进行教育的工具和内容,以及进行文字教学和传授知识的社会需要;第四,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
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教育有两种形态:①专门化的学校教育;②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的非学校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2.古代中国的教育(见表1-1-1-1)
表1-1-1-1古代中国的教育
朝代教育(管理)机构教育事件
五帝成均、庠古代学校的萌芽
夏庠、序、校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商大学、小学、瞽宗、
庠、序有文字记载同时又有考古出土的实物证实学校出现在商代
商代已经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的阶段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是当时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
西周国学、乡学形成了“学在官府(学术官守)”“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官学体系格局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
战国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养士之风大盛
诸子百家争鸣,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一所著名学府,是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是学术自由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
识记1.教育、教育学的概念(新增“教育学”)
2.教育的基本要素
理解
1.教育的本质和起源(新增考点)
2.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3.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和特点(新增“特点”)
4.国内外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观点与评价(新增“评价”)
5.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6.教育学的价值(新增考点)
7.当代教育的特征和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新增考点)
运用1.“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3.运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当前的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新增考点)
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述
教育的概念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的概念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不同于广义教育的特点:①专门化。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教职人员承担的,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专门培养人。②制度化。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教育活动,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和约束。
【单选】我国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A.孔子B.许慎
C.朱熹D.孟子
【答案】D。
教育的形态(教育的组织形式)
根据不同的标准,教育的形态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1.根据正规化程度,教育可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正规教育是指*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正规教育的特点是统一性、连续性、标准化和制度化。
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2.根据教育场所,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生活性、感染性、针对性、终身性等特点。
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环境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社会组织等给予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社会教育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群众性、补偿性、融合性等特点。
学校教育是指学校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等特点。
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一般称为“三结合”教育,也称教育合力,其中,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实践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媒介)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媒介。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2017·浙江·单选】与教育者、教育中介共同构成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的是()。
A.受教育者B.教育领导者
C.教育方法D.教育内容
【答案】A。
二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017·浙江·单选】学校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
B.是否有活动场地
C.是否有具体活动内容
D.是否有活动工具
【答案】A。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有些动物在养育幼小上虽与人类的抚育子女有些类似,但它们是一种本能活动。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全面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本质,一方面要系统分析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另一方面要客观看待教育与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2.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教育起源学说
生物起源说(论)
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有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该理论把教育的起源归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论)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心理起源说将教育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混同于无意识的模仿,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同样也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不科学的。
1.【判断】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模仿。()
【答案】√。
2.【单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认为,原始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其代表人物是()。
A.孟禄B.斯金纳
C.沛西·能D.巴甫洛夫
【答案】A。
劳动起源说(论)
劳动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家。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教育起源论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的观点出发,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个根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本身、劳动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
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除本书中介绍的三种外还有其他学说,但并不典型,也不作为重要考点。我们把其中三种典型的教育起源学说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总结成口诀,以供考生参考、记忆。
(1)(生物起源说)本能生利息:“本能”一是表示该理论的观点是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二是代表人物之一是沛西·能;“生”是指该理论名称为生物起源说;“利”表示另一个代表人物利托尔诺。
(2)(心理起源说)心理仿梦露:“心理”表示理论名称是心理起源说;“仿”表示理论内容是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梦露”表示代表人物是孟禄。
(3)(劳动起源说)米凯爱劳动:“米凯”表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米丁斯基和凯洛夫;“劳动”表示理论名称是劳动起源说。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教育活动是在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专门的教育人员,由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随时随地进行。
2.教育没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这决定了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教育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
3.教育水平低下
人类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经验很少,所传递的是以生产劳动技能和社会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的直接经验,教育内容很简单。教育方法也很单一,只限于动作示范、观察模仿、口耳相传和耳濡目染等。
古代社会的教育
1.学校的产生
学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一般认为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
学校产生的条件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第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第三,文字的创造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进行教育的工具和内容,以及进行文字教学和传授知识的社会需要;第四,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
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教育有两种形态:①专门化的学校教育;②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的非学校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2.古代中国的教育(见表1-1-1-1)
表1-1-1-1古代中国的教育
朝代教育(管理)机构教育事件
五帝成均、庠古代学校的萌芽
夏庠、序、校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商大学、小学、瞽宗、
庠、序有文字记载同时又有考古出土的实物证实学校出现在商代
商代已经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的阶段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是当时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
西周国学、乡学形成了“学在官府(学术官守)”“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官学体系格局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
战国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养士之风大盛
诸子百家争鸣,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一所著名学府,是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是学术自由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