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7096214
内容简介
微尘*的《永不凋零的心(精)》是一本关于如何提高“心理自助”能力的小书。分四章介绍个人的“心理自助”基本能力——*多地认识自己;*透地了解社会;*准地辨别真爱;*好地炼造品格。
目 录
对人生和生活的看法
生活中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
人生是条灰暗的长路,幸好这路上繁星点点
黑暗的用处是让我们更加崇敬光明
我们的负面情绪都是来自于我们的无知
既然我们都还得活着,就一定要想办法活得更好
要想活得更好,需要增强四种心理自助能力
种能力:更多地认识自己并控制自己
“欲望”是影响我们思维和行动的重要成分,必须得到指引和掌控
我们每个人都由三个“我”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我们的烦恼和痛苦是源于三个“我”关系处理得不好
如何让我们身体里的三个“我”好好相处?努力满足“本我”的基本需要,但同时控制“本我”不正确的、过度的、不切实际的“贪”欲
澄清我们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认真想想我们的“超我”究竟是什么样的
客观检验“自我”的行为内容,寻找出真正契合我们自己实际情况的“自处”和“处世”模式
第二种能力:更透地了解社会并适应环境
我们当下正生活在一个既美好又荒谬的社会中
人性的驱使、文化的浸染、体制的结构、利益集团的分冶影响了我们这个社会的主要运作模式
向着更文明更美好的社会前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不管这个过程有多么缓慢
第三种能力:更准确地辨别真爱,正确地爱与被爱
让我们神魂颠倒的爱情,基于性欲,也高于性欲
亲情是把所亲之人不断推离我们,使他走向自立自由的一种能力和胸怀
不同的友情散发出多样的芬芳,温润了人生每一个阶段
人情是人性的光辉闪烁出的点点光亮,弥散在这个尘世间
第四种能力:更好地炼造并不断完善自我品格
自我人格完善就是能做到“自己管理自己”
当我们感觉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往往是强烈的责任感挽留住了我们
持续学习的能力是人不断得到进化的根本原因
后记
生活中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
人生是条灰暗的长路,幸好这路上繁星点点
黑暗的用处是让我们更加崇敬光明
我们的负面情绪都是来自于我们的无知
既然我们都还得活着,就一定要想办法活得更好
要想活得更好,需要增强四种心理自助能力
种能力:更多地认识自己并控制自己
“欲望”是影响我们思维和行动的重要成分,必须得到指引和掌控
我们每个人都由三个“我”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我们的烦恼和痛苦是源于三个“我”关系处理得不好
如何让我们身体里的三个“我”好好相处?努力满足“本我”的基本需要,但同时控制“本我”不正确的、过度的、不切实际的“贪”欲
澄清我们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认真想想我们的“超我”究竟是什么样的
客观检验“自我”的行为内容,寻找出真正契合我们自己实际情况的“自处”和“处世”模式
第二种能力:更透地了解社会并适应环境
我们当下正生活在一个既美好又荒谬的社会中
人性的驱使、文化的浸染、体制的结构、利益集团的分冶影响了我们这个社会的主要运作模式
向着更文明更美好的社会前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不管这个过程有多么缓慢
第三种能力:更准确地辨别真爱,正确地爱与被爱
让我们神魂颠倒的爱情,基于性欲,也高于性欲
亲情是把所亲之人不断推离我们,使他走向自立自由的一种能力和胸怀
不同的友情散发出多样的芬芳,温润了人生每一个阶段
人情是人性的光辉闪烁出的点点光亮,弥散在这个尘世间
第四种能力:更好地炼造并不断完善自我品格
自我人格完善就是能做到“自己管理自己”
当我们感觉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往往是强烈的责任感挽留住了我们
持续学习的能力是人不断得到进化的根本原因
后记
在线试读
我们这里所提到的欲望只是一个中性的词,是指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成分,比如什么胺什么酚之类的,无任何褒贬义。欲望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对错、高低贵贱之分,它只是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体里的一种物质罢了(当然,对欲望更全面更透彻的科学研究和实验论证还有待时日),而且,正是适当的适度的欲望推进了我们个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比如说我们想繁衍生殖的欲望推动了我们去主动寻找合适的伴侣,于是许多真实美丽的爱情故事、许多幸福美满的家庭、许多健康可爱的孩子由此而生;我们想过得更舒适安逸的欲望推动了我们去发明创造,去努力工作,于是洗衣机、电冰箱、汽车、漂亮衣服、花园洋房、卫星火箭等东西由此而生,等等。但是,也正是不当的过度的欲望带来了我们个人和人类社会的重重苦难,从婚外情到包二奶,到有几十个性伴,从职场上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竞争,到为了攫取更大利益而发生的带血害命的斗争甚至战争,每一种苦难的背后都隐隐约约显现了欲望的影子。
所以说,作为人体内客观存在的物质成分,在特定情境下对特定事物适当的适度的欲望,于我们自己和他人都是有益的。但不当的过度的欲望,可以称之为“贪欲”,则对我们个人和他人无益,有某种负面的、甚至毁灭性的作用。欲望的好与坏就在一个“度 ”上,我们都是人,我们不是神,所以我们不可能把伴生在我们身体里的欲望连根铲除,我们可做的就是认识它、引导它、控制它。所谓“善恶一念问” 的确真实存在,神与人、好人与坏人、人与魔之间真真原本就只隔着一不小心就会逾越的限度。分分钟,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我们埋藏在心里的欲望就会跑出来,我们拉也拉不住、拽也拽不回,直把我们拖向那未知的沼泽地、炼狱界。分分钟,只要我们不加以注意,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从好人变成坏蛋、从人变成鬼变成魔,只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伴生着欲望的因子,我们身体里的本欲会在种种我们无法觉知到的情况下带我们走向那无法预知、无法掌控的未来! 也可以这么说:个人的贪欲会导致个人和他人的苦难,而集体的贪欲则会导致自己和社会的灾难。因为虽然原本欲望只是个人的事,但当多个人的欲望达成某种一致的时候,这种欲望就上升为集体意志、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国家意志、种族文化等等,千百年来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主宰、控制、影响着一切。
于是乎,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欲望里折腾,在别人的欲望中翻滚,在错综复杂、密布交织的各种欲望中尝尽酸甜苦辣。这使人生似乎苦难无穷无尽,就像一条灰暗的长路,长路的尽头是生命的终结。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会去辨清欲望—— 我们自己的欲望和他人的欲望;学会把我们自己的欲望控制在现实可行、正确可求的度里,不使其过度而成为“贪欲”;学会看清他人的欲望,用安全正确的方法与之相处;学会正确认知并运用我们的欲望以及他人的欲望。现阶段,我们还没有必要强求做到“无欲无求”,人的思想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尚需历练才能达到新境界,但我们可以尝试去做到—— “君子有欲,求之有道”! 而判断我们自己的欲望或者他人的欲望是否过度,是一个极其复杂、难以找到确切答案的大难题,这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生长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各种因素息息相关。成长经历、生长环境不同,会导致每个人形成的观念不同,对欲望的“度”的判断标准自然也不同。但不管是出生于贵胄之家,还是贫寒百姓,归根到底,大家都是人,是富不过一日三餐、一张床,来时赤条条、去时归于尘土的人,想让自己生活得好的欲望都是我们本能的欲望,也是适度可行的,但如果这些欲望已经超越了现时社会里大众化的道德评价标准和基本法律准则,如果这些欲望的达成已经远超出满足自身需求的范围而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妨碍了他人的正常欲望,甚至是必须以掠夺他人的正常需求为条件,那我们可以判定这些欲望是过度的。还有一种判断的办法,就是在实现自己欲望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真心地去感受这些欲望给我们自己带来了什么,适度的欲望必不会让我们身心受熬煎,而凡让我们内心如炼狱、良心受拷问的欲望,在当下,应该不会是一种适度的、适宜的欲望,这时,我们就该尝试着去放下、放弃这些欲望。
……
所以说,作为人体内客观存在的物质成分,在特定情境下对特定事物适当的适度的欲望,于我们自己和他人都是有益的。但不当的过度的欲望,可以称之为“贪欲”,则对我们个人和他人无益,有某种负面的、甚至毁灭性的作用。欲望的好与坏就在一个“度 ”上,我们都是人,我们不是神,所以我们不可能把伴生在我们身体里的欲望连根铲除,我们可做的就是认识它、引导它、控制它。所谓“善恶一念问” 的确真实存在,神与人、好人与坏人、人与魔之间真真原本就只隔着一不小心就会逾越的限度。分分钟,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我们埋藏在心里的欲望就会跑出来,我们拉也拉不住、拽也拽不回,直把我们拖向那未知的沼泽地、炼狱界。分分钟,只要我们不加以注意,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从好人变成坏蛋、从人变成鬼变成魔,只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伴生着欲望的因子,我们身体里的本欲会在种种我们无法觉知到的情况下带我们走向那无法预知、无法掌控的未来! 也可以这么说:个人的贪欲会导致个人和他人的苦难,而集体的贪欲则会导致自己和社会的灾难。因为虽然原本欲望只是个人的事,但当多个人的欲望达成某种一致的时候,这种欲望就上升为集体意志、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国家意志、种族文化等等,千百年来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主宰、控制、影响着一切。
于是乎,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欲望里折腾,在别人的欲望中翻滚,在错综复杂、密布交织的各种欲望中尝尽酸甜苦辣。这使人生似乎苦难无穷无尽,就像一条灰暗的长路,长路的尽头是生命的终结。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会去辨清欲望—— 我们自己的欲望和他人的欲望;学会把我们自己的欲望控制在现实可行、正确可求的度里,不使其过度而成为“贪欲”;学会看清他人的欲望,用安全正确的方法与之相处;学会正确认知并运用我们的欲望以及他人的欲望。现阶段,我们还没有必要强求做到“无欲无求”,人的思想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尚需历练才能达到新境界,但我们可以尝试去做到—— “君子有欲,求之有道”! 而判断我们自己的欲望或者他人的欲望是否过度,是一个极其复杂、难以找到确切答案的大难题,这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生长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各种因素息息相关。成长经历、生长环境不同,会导致每个人形成的观念不同,对欲望的“度”的判断标准自然也不同。但不管是出生于贵胄之家,还是贫寒百姓,归根到底,大家都是人,是富不过一日三餐、一张床,来时赤条条、去时归于尘土的人,想让自己生活得好的欲望都是我们本能的欲望,也是适度可行的,但如果这些欲望已经超越了现时社会里大众化的道德评价标准和基本法律准则,如果这些欲望的达成已经远超出满足自身需求的范围而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妨碍了他人的正常欲望,甚至是必须以掠夺他人的正常需求为条件,那我们可以判定这些欲望是过度的。还有一种判断的办法,就是在实现自己欲望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真心地去感受这些欲望给我们自己带来了什么,适度的欲望必不会让我们身心受熬煎,而凡让我们内心如炼狱、良心受拷问的欲望,在当下,应该不会是一种适度的、适宜的欲望,这时,我们就该尝试着去放下、放弃这些欲望。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