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667713
第二章
FOREWORD
高考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而整个考试招生制度又是以高考制度为核心的。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会议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关系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前途命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对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招生制度的重要而精练的评价。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指出:考试招生制度“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这份纲领性文件充分肯定了考试招生制度的功能与作用,强调了改革开放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得的成就,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基本判断。确实,以往高考在科学选拔人才、保证高校生源的质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学、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维护教育公平、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流动、保持社会活力等方面,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发展,都与高考的恢复和改革密不可分。经过高考选拔的人才在接受高等教育后成为国家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和栋梁之材,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考制度的积极意义应该充分予以肯定。
同时,该实施意见也指出了目前考试招生制度存在的弊端:“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高考制度
确实存在很多局限性,因为竞争性的统一考试会诱发应试的顽症,如造成学生学习时间长、体育锻炼少、一定程度的偏科、只重分数不重平时表现,等等。虽然各种教育文件中都明文规定全面考核学生的德、智、体、美,择优录取,但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上是以“智”即高考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尤其是平行志愿录取模式,更是将分数的重要性推向极致。在某些人口大省,高考分数集中的分数段,提升一分就可能超越千人,因此学生更是竭尽全力地追求分数。
为了克服应试造成的弊端,必须对高考制度进行变革。作为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制度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刚性的约束力。高考制度的利弊都很显著,要对长久以来形成并得到多数民众拥护的高考制度进行变革,具有很大的难度,任何微小的变动都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如何使高考制度与国家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使之高效地服务于新时期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全局性问题。因此,必须在长远规划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考制度变革。
2017年是进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上海、浙江的“3 3”科目改革完成一轮进入录取阶段的年份,也是总结成效和经验、准备推广实施的重要年份,而且是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的特别年份。高考改革各方面都在推进,出现了许多新气象、新挑战、新问题,亟须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应高考制度变革的时代与社会需要,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高考制度变革与实践研究”丛书。
本丛书已列入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丛书突出高考改革进入新阶段之后的考试招生制度的变化,直面出现的新气象、新挑战、新问题,力图对高考制度变革理论、国外高校招考制度、高考改革热点与难点问题、异地高考政策与随迁子女社会融入、高考录取制度改革、试点省市高考改革、高考改革形势下的基础教育变革、高考法律问题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为高考制度变革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具有特别明显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刘海峰2017年4月12日
高校自主招生才没几年,且范围有限,便又出现走向联合的趋势。如果高校自主招生范围扩大,考生众多,高校招生工作量剧增,这一趋势还会更加明显。另外,扩大自主与公平选才往往也会产生矛盾,扩大自主是招生考试改革的一个方向,但要注意推进的范围和速度。
北京大学在自主招生中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更是引人注目。随着各
中学名单的出炉,这一话题还在发酵。模仿美国实行中学校长的办
法说了多年,现在终于有大学开始试点了。
有媒体记者问我对此方案的看法,我的回答是持积极的态度。虽然人们
的评价差异很大,例如中学的资质确定和选择问题、公平问题都广受关注,
但无论这一实验效果如何,总是一次尝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如
果效果很好,则可以逐步扩大;如果证明不可行,则不必效仿。
高考是一项高利害、高风险的考试,也是一个长期受到高度关注的焦点话题。
高校招生是牵动千家万户神经的大事,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罗大众都关心的大事。因为每个家庭在一定时候都可能与高考有关,各有各的立场和视角,谁都可以说上两句。又因为其利弊都十分显著,人们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论说高考,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看法。
由于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影响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关教育全局,各方意见不一,聚讼纷纭。为使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应在长期规划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逐步推行。以往一般高校教师对招生考试改革不太关心,高教研究界对高考改革研究也重视不够,而当自主招生等逐渐铺开之后,许多问题需要高校来解决和研究,这一局面必然要转变。
自从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发明科举考试以来,关于如何选拔人才、如何避免只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平时的水平和表现,就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考试的利弊存废、考试公平与区域定额录取、考试作弊与防止舞弊等问题,在中国都存在了上千年,尤其是如何在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之间取舍,更是一个千古难题。
因此,我们的招考改革应该鉴古知今,放眼世界,谋划未来,正如杜甫的《绝句》中所描写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章高考制度新政
高考改革应稳中求进①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在2012年自主招生中推出“自主选拔科技创新潜质人才”的新策。在首批“自主选拔科技创新潜质人才”试点的江、浙、沪三地,共有300余名学生报名,申请以科技创新潜质人才身份入读上海交通大学。校方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确定复试人选。
按照《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自主选拔科技创新潜质人才实施办法》,凡在高中阶段获得省级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或以上)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均可向上海交通大学提出申请,进行报名。考生通过面试和特色测试,便可成为上海交通大学预录取人选,虽然仍需参加所在省市高考,但高考成绩只作为终录取的参考,只要高考成绩达到当地一本线,即可被上海交通大学相关专业录取。2012年1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自主选拔科技创新潜质人才”复试在闵行校区举行,首批经过专家初审选拔出来的82名学生应邀来到学校,参加答辩、面试及特色测试。
自主招生是国家赋予高水平大学选拔人才权利的改革和创新,这次上海交通大学参照西方著名大学的招生模式,首次以申请入学的方式来选拔科技创新潜质人才,与近年来北大、清华、人大、复旦在自主招生中的一些改革类似,也是一次值得肯定的尝试。因为高考改革牵涉面太广,而自主招生范围有限,影响面可控,实际上成了中国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实验田。
高考改革可以说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中难度的问题之一。由于高考关系到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改革涉及利益再分配,往往成为教育竞争和社会竞争的矛盾集合点,因而其改革难度大、影响深、波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高考的每一步改革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
① 本文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2年1月16日。 高考制度变革综论
关注,稍有风吹草动,都会引发激烈的讨论。
经过多年的运行,高考的利弊得失都十分显著,对待同一项高考改革措施,不同的群体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看法。高考改革又是一个谁都说得出些看法来的话题,各行各业的人,任何家长、任何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从某一个角度看可能都有道理,但是将这些意见集合起来,有些可能是互相对立的。
例如,在中国这么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文化、教育水平差距相当大的国度中,对招生指标分省定额分配的意见,便聚讼纷纭,争论激烈,不同地区的人看法很不一致。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地参加高考的问题,牵涉情理与法规、落实教育平等权利与控制特大城市人口承载规模的矛盾,因此很难有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之策。北宋中叶时的欧阳修、司马光等就已遇到人才选拔中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两难选择,一千年后,我们还是难以解决这个千古难题。
在利益、观念、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不同群体的观念不同、利益不同,对高考改革的诉求也不同。民众对高考改革期望很高,诉求很多,由于关系多元利益主体,高考改革时常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矛盾不容易调和。
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我们既不能患“高考改革恐惧症”,也不要患“高考改革急躁症”,要避免改革中的急躁情绪。如何制定兼顾时代需求与易于遵行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公平与科学有时存在矛盾。高考改革如果不通盘考虑,极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局面。大众对公平的注重与追求,使得高考追求科学性和效率的努力受到制约。高考改革应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它的公平和科学选才原则,而
“万变”的是考试形式与内容,可以不断推陈出新。高考改革万变不离其宗,要尽量兼顾公平与科学,在两者产生矛盾时,要尽量在两者之间求得基本的平衡。
高考改革应该稳中求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到要“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指导考试改革试点”。相信这个教育改革决策咨询机构的成立能够切实指导和推进招生考试改革。
章高考制度新政
高考改革:让人民满意对国家有利①
以高考改革为主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社会极其关注。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会议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关系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亿万青少年学生前途命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作为一种大规模统一考试,高考也有其局限性,长期实行之后,会对中小学教育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为了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公平、科学选才,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回应社会关切,兼顾促进公平与科学选才,有不少亮点和新意。
《实施意见》首先充分肯定了考试招生制度的功能与作用,强调改革开放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得的成就,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其权威性、公平性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确实,高考在科学选拔人才、保证高校生源质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学、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维护教育公平、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流动、保持社会活力等方面,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发展,都与高考的恢复和改革密不可分。
但是,“物盈则亏,法久终弊”。再好的制度实行久了都会出现问题。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人人都说好,但实行多年之后,在充分发挥公平竞
① 本文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4年9月19日,原题为“让人民满意对国家有利”。 高考制度变革综论
争机制、选拔大量优秀人才的同时,高考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受到强烈的质疑,特别是对中小学教育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中学只抓智育而忽视德育和体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负担过重,等等,因此确实需要不断改革。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高校人才选拔方式改革等,都需要以高考改革为重要前提和基础,高考制度应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继续发挥出正向的功能,减少对基础教育的消极影响,从而具有长远的生命力。
公平与科学,是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两个关键词。高考改革的目
标,或者说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着眼于让人民满意与对国家有利两
个角度,即高考改革一方面要让人民满意,另一方面要对国家有利。
从根本上说,让人民满意与对国家有利两个方面应该是统一的,让人民满意就能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对国家有利终必定有利于人民,也就能让人民满意。不过,两者也有不相契合的时候。因为方案制定者或教育理论工作往往比较注重从创新人才的培养、改变应试负担的角度思考问题,相对关注科学选才方面;而普通民众比较容易从自身的立场看问题,看重改革是否公平,如果不公平,有损公平竞争和切身利益,理论上再好、看上去再美的方案都难得到认可。因此,在设计高考改革方案时,让人民满意与对国家有利两者需要兼顾,既守护招考公平,又讲求选才效率。
公平公正是社会大众对高考为关注的一个方面,也是高考制度的基本功能和精神之所在。可以说,公平竞争是高考制度的灵魂和根本。民众对高考改革的关注,公平往往是位的。老百姓希望、关注的还是高考改革要保障公平,限度地减少权力、金钱、人情等因素对考试招生的干扰。竞争激烈与否、试题难度怎样,只要对所有考生一视同仁,多数民众便能接受。再好的改革,假如没有顾及公平,老百姓便难以接受。因此,在推进高考改革多样化的同时,应尽可能维护高考制度的公平性,防止升学从“拼学”“拼分”演变为“拼爹”,这是政策制定者始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为确保招生的公平公正,让人民满意,《实施意见》提出改进招生计划
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
高校人数,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减
章高考制度新政
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加大违规查处力度,从制度上保障考试招生公平公正。《实施意见》特别强调公平,将促进公平摆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一个以公平为首的改革方案。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另一个关键词是科学。科学选才对国家有利,好能设计出既公平客观又能科学合理地选拔人才的高考改革方案。因为自从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校分层更加明显,考生素质千差万别,通过统一考试甄别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所有高校提供录取依据,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分数决定论”越来越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高考这样注重统一标准答案的大规模选拔性考试必须加以改革,改变分数至上的教育和招考模式。希望通过高考改革,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人人成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尤其是保护有天资且有志向学的青少年健康成长。
因此,《实施意见》提出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深化高考内容改革,改进录取方式,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作为一个很有新意的高考改革方案,《实施意见》在促使招考方式多样化、多元化,科学选拔创新人才方面应该说颇有作为。
总之,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既积极,又稳妥,注意回应社会关切,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而且注重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通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可以逐步推广,需要总结经验的还可以逐渐改进。现在已经有了顶层设计,通过各地和各校的试点,希望能逐步形成兼顾公平与科学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高考制度变革综论
为什么招生要向特定地区倾斜①
经过上下调研、集思广益、反复制定,2014年9月4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兼顾促进公平与科学选才两个方面。在促进公平方面,《实施意见》要求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尤为引人注目。
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措施的项,就是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包括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在东部地区高校安排专门招生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部属高校要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2017年录取率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要从2013年的6个百分点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
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采取多项措施,不断缩小区域高
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2007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为56% ,的省份与
平均录取率相差17个百分点;2013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为76% ,
的省份录取率也达到70% ,两者的差距缩小到6个百分点。《实施意见》提
出,到2017年,两者的差距要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从6个百分点到4个
百分点,虽然只有2个百分点之差,但要实现并不容易。俗话说:“百上加
斤易,千上加两难。”在高考录取率省份与全国平均高考录取率的差距
已经降到6个百分点的情况下,要进一步缩小2个百分点,任务十分艰巨。
特别是在高校大规模扩招已经结束,每年增加的招生计划有限的情况下,更
是如此。
① 本文发表于《光明日报》2014 年10月9日。 章高考制度新政
部属高校要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虽然部属高校属地招生的计划比例已经从2007年的34% 降至2014年的22% ,但还要继续努力,严加控制,加大投向中西部及入取率偏低的地区,尤其是没有部属高校的省区。控制属地招生比例不仅要看部属高校在本省市招生的比例,更应该考虑该省市部属院校的数量、录取人数占全体考生的比例。因为目前我国部属高校布局很不平衡,多个人口大省只有一所部属高校或“985工程”高校,而一些人口较少的直辖市有多所部属高校或“985工程”高校,因此控制属地招生比例还应根据具体高校的情况区别对待。
《实施意见》还提出,要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国家将继续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将明显增加,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总的来讲相当有道理。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水平确实有所差异,城乡差距更是明显,很多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条件远不如城市学生,起跑线就不同。如果不考虑政策倾斜的话,重点高校录取农村学生的比例还会有所下降。近年来国家开始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比如2008年开始实施的“支持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这很有必要。这样做可以促进重点大学的录取人数相对均衡,至少不太会出现重点高校尤其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一流高校的生源高度集中在一些省会城市的所谓“超级中学”“明星高中”,而有的县几年出不了一个的现象。
高考制度本身就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制定高考改革政策时应该要有维护社会公平的意识。要使政策落到实处,还要制定一些比较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或者办法。
之前我在接受搜狐网采访的时候就曾说过,如果没有一个刚性的操作规程,就有可能出现新的“高考移民”等现象,所以“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还需要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以促进选拔的公平性、客观性。另外,户籍改革之后,农业户口逐渐取消,对农村考生需要有明确的界定。
近来有媒体报道,不少县城里的富裕家庭不再送孩子去省城读书,而是
高考制度变革综论
送往贫困县的高中就读,与农村孩子争夺政策照顾的机会。于是要求堵住政策漏洞的呼声渐起,甚至有人质疑招生向贫困地区倾斜的政策。我认为,要将这一善政用好,确实需要进一步制定更加精细的政策,主要是防止新的
“高考移民”。
其实,无论采用什么招考方式,那些在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较丰厚的家庭中生长的孩子,如果能够做到与贫困家庭孩子同样刻苦攻读,往往还是能够获得一定的优势,考上理想的大学。因此,即使有部分考上重点大学的机会被农村中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获得,只要他们是通过自身勤奋学习而获得成功,“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这一政策就有其积极意义。
我国台湾地区从2006年开始逐步实行高校招生中的“繁星计划”,即为实现“高中均质、区域均衡”理念,对近三年未曾有学生进入名牌大学的高中,给予这些学校一两个名额,让学校来选择其优秀的学生进入名牌大学,以弥补城乡差距。这些高中大部分位于较偏远的地方,“繁星计划”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初衷。这对我们具有启发意义。
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能够吸引原本要想方设法争取去省城或个别“超级中学”就读的优秀学生留在本地就读,通过政策照顾考上重点高校,可以部分改变现在考取重点高校的学生过度集中于“明星高中”的状况,对平衡高中教育生态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即使无法做到尽善尽美,还是要实施向特定地区倾斜的招生政策,逐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的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
章高考制度新政
高考命题从分到统的历史逻辑①
2015年初,时任部长袁贵仁曾表示,2015年将扩大3个省份在高考中使用国家统一试卷,2016年再扩大7个省份,即2016年将有25个省份在高考中使用由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试卷。
如此看来,高考命题又走到了分久必合的阶段。
1952年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建立以后,实行全国统一命题考试。1958 年,曾试行分省命题,但仅实施了一年,又回到全国统一命题模式。1966— 1976年“文革”期间,高考中断11 年,1977年恢复高考,因为非常匆忙,所以实行分省命题,到1978年又实行全国统一命题。1985年,上海首先开始高考改革试点,开始单独命题。2002年,北京也开始实行自主命题。2004 年,实行自主命题的省份一下子从原先的2个直辖市增加到11 个。到2006 年,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 实行分省命题的省份已达16个,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2014年。
之所以会有约半数省份自主命题,部分原因是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各地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不平衡以及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分省命题有利于根据各省新课改的不同进度进行高考,有利于体现各省的特点,减少因地域差异带来的考试偏向问题。而直接的动因还是降低大范围的高考安全风险。如果一个省泄题了,或者一个省的试卷被盗窃了,多影响一个省的考生,而不会引起全国性的变动,造成大范围的公共安全事件。
分省命题改革实践中,各省市都展示出了鲜明的特色。各省市结合自身教育发展实际,在命题形式与内容上进行创新,在试卷结构、命题选材、题
① 本文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5年3月12日。 高考制度变革综论
目类型等方面,都有所探索。分省命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地方政府对基础教育的统筹管理,增加省级考试机构的专业性,促进地方考试机构研究考试科学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