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5714702
内容简介
《<现代评论>的文化视野:20世纪20年代媒体与社会个案研究》以《现代评论》刊载的文化教育及科技方面的内容为研究对象,梳理概括重要作者的主张,剖析总结诗歌等形式的文学作品的流派和风格,探寻评价各种文化建设观点的源流及其利弊得失,并关注历史大环境的影响,紧密联系新文化运动和风云激荡的政治形势的大背景进行学术讨论。
目 录
前言/1
章中国文化与西洋近代文化比较/1
一、关于中西文化的定位/1
二、正视西方文化,努力建没国家/17
第二章引进新文化的同时,是否还观照旧文化? /21
一、同人间围绕“整理国故”的争论/21
二、知识界对“整理国故”的看法/31
三、争论带给胡适的思考与选择/36
第三章有关捍卫白话文地位的论辩/38
一、文言文不利于繁荣文化和普及教育/39
二、恐“白”症的病因:自私与无知/40
三、提倡白话文并非源于不擅文言文/42
四、论辩的回响/45
第四章《现代评论》的戏剧传播/47
一、中国近代戏剧演进的简单回顾/47
二、对中国戏剧发展道路的理论探讨/49
三、对剧本创作(翻译)的高度重视/58
四、戏剧批评/65
五、欧美戏剧经验、理论的引进/68
第五章《现代评论》与新诗/72
一、重视新诗的背景/72
二、诗人、诗作面面观/75
三、新诗艺术的积极探索/81
四、译诗/109
五、诗评论/111
第六章《现代评论》与小说/121
一、小说发表的数量/121
二、作家群体多元,年轻人为多/122
三、多体裁、多题材、多主题、多风格/125
四、小说成就评议/134
第七章对出版事业的诉求/140
一、对出版界的总体看法/140
二、对出版物具体问题的批评和剖析/146
三、繁荣出版界的路径/155
第八章新闻观/166
一、对国际新闻的重视,对外国媒体的借鉴与批判/166
二、聚焦经济报道及其价值取向/176
三、对新闻自由的矢志追求/179
四、对民族报业的反思与期待/191
五、对新闻事实准确性、全面性的尊重与探求/197
第九章对教育事业的关注/203
一、对教育基本形势的判断/204
二、对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批评和分析/207
三、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重视和强调/211
四、教育独立的思想/224
第十章高举科学的旗帜/233
一、关于科学报道的基本情况/233
二、对中国科学现状的认识/234
三、对科学地位的认识及呼吁/237
四、对科学精神的提倡/238
五、科学的普及性宣传/243
六、对中西医的对比/245
七、科学宣传中的成绩与局限/250
后记/251
章中国文化与西洋近代文化比较/1
一、关于中西文化的定位/1
二、正视西方文化,努力建没国家/17
第二章引进新文化的同时,是否还观照旧文化? /21
一、同人间围绕“整理国故”的争论/21
二、知识界对“整理国故”的看法/31
三、争论带给胡适的思考与选择/36
第三章有关捍卫白话文地位的论辩/38
一、文言文不利于繁荣文化和普及教育/39
二、恐“白”症的病因:自私与无知/40
三、提倡白话文并非源于不擅文言文/42
四、论辩的回响/45
第四章《现代评论》的戏剧传播/47
一、中国近代戏剧演进的简单回顾/47
二、对中国戏剧发展道路的理论探讨/49
三、对剧本创作(翻译)的高度重视/58
四、戏剧批评/65
五、欧美戏剧经验、理论的引进/68
第五章《现代评论》与新诗/72
一、重视新诗的背景/72
二、诗人、诗作面面观/75
三、新诗艺术的积极探索/81
四、译诗/109
五、诗评论/111
第六章《现代评论》与小说/121
一、小说发表的数量/121
二、作家群体多元,年轻人为多/122
三、多体裁、多题材、多主题、多风格/125
四、小说成就评议/134
第七章对出版事业的诉求/140
一、对出版界的总体看法/140
二、对出版物具体问题的批评和剖析/146
三、繁荣出版界的路径/155
第八章新闻观/166
一、对国际新闻的重视,对外国媒体的借鉴与批判/166
二、聚焦经济报道及其价值取向/176
三、对新闻自由的矢志追求/179
四、对民族报业的反思与期待/191
五、对新闻事实准确性、全面性的尊重与探求/197
第九章对教育事业的关注/203
一、对教育基本形势的判断/204
二、对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批评和分析/207
三、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重视和强调/211
四、教育独立的思想/224
第十章高举科学的旗帜/233
一、关于科学报道的基本情况/233
二、对中国科学现状的认识/234
三、对科学地位的认识及呼吁/237
四、对科学精神的提倡/238
五、科学的普及性宣传/243
六、对中西医的对比/245
七、科学宣传中的成绩与局限/250
后记/251
在线试读
余上沅考虑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器物”层面,即戏剧的表现形式没有解决好,包括旧戏的扬弃和对西洋戏综合、有机的借鉴。余上沅主张对传统戏剧的形式“都可保存,都该整理,都该和钟鼎籍册一律看待”。当然这项工作要讲求方法。在引进西洋戏的过程中,有些生吞活剥,不注意有机整合:
剧本是剧本(有剧本已经是进步),演员是演员,布景是布景,服装是服装,光影是光影,既不明各个部分的应用方法,更不明整个有机体的融会贯通。彼此龃龉,互相争斗,台上的空气松懈,台下的空气破裂,外国已有的成绩,又不肯去(其实是不能去)详细的参考。这样的苍蝇碰天窗,戏剧那有出头的希望!
陈源看待新剧和旧剧的角度和以上几人有所不同。他在《民众的戏剧》文中基于“旧戏是应当改良的,新戏是应当提倡的”的立场,以为一个时期以来提倡新剧的人“大都走进了‘此巷不通’的死胡同”。他主要提出了以下看法。,他认为提倡新戏者似乎坠人了“为新戏而新戏”的陷阱不能自拔。这些人自己也未必就很欣赏新戏,但“为了提倡新戏”,却也舍得做出自我牺牲,凡上演新戏,一定去剧场观看,尽管味同嚼蜡,哈欠连天,“无异乎临刑”,也还是坚持到底,“恭恭敬敬,肃然穆然”。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