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193922
编辑推荐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领袖,是“先进的中国人”,这是人所共知的。但他的变法思想源自《公羊》,后自《春秋》,论者却较少。本书就清代今文经学的复兴和发展,以至由“家学”到“显学”,进行了必要的求索,对庄存与、刘逢禄而龚自珍、魏源以至康有为、梁启超进行了认真的探讨。
目 录
庄存与年谱
序
凡例
卷一年谱
卷二味经
卷三流风
卷四碑传
引用、参考要目
附录一
庄存与和汉学、宋学
庄存与的尊《春秋》、崇《公羊》
庄存与和《春秋正辞》
庄存与和和珅
附录二
庄、刘和龚、魏
龚自珍与经今文
魏源的“变易”思想和《诗》、《书》古微
重论康有为与今古文问题
附录三
从“家学”到“显学”
家世·治学·撰述
序
凡例
卷一年谱
卷二味经
卷三流风
卷四碑传
引用、参考要目
附录一
庄存与和汉学、宋学
庄存与的尊《春秋》、崇《公羊》
庄存与和《春秋正辞》
庄存与和和珅
附录二
庄、刘和龚、魏
龚自珍与经今文
魏源的“变易”思想和《诗》、《书》古微
重论康有为与今古文问题
附录三
从“家学”到“显学”
家世·治学·撰述
媒体评论
清乾、嘉间,宋学高踞堂庙,汉学“如日中天”,今文经学“翻腾一度”,褎然成家,创始人是江南古城常州的庄存与(1719-1788)。
庄存与“幼入塾,即以古人自期”,“研经求实用”,笃志深邃,穷源入微,独有会心。乾隆后期,吏治日坏。庄存与阅赵汸《春秋属辞》而善之,以《春秋》为经世之书,不拘汉、宋,欲祛门户,复兴今文。他的外孙刘逢禄发挥“庄氏之学”,由《公羊》延伸到《诗》、《书》。龚自珍、魏源从其学。甲午战争后,康有为利用今文学说,发动“公车上书”,推动变法维新,清代今文经学由“家学”而为“显学”。
庄存与“幼入塾,即以古人自期”,“研经求实用”,笃志深邃,穷源入微,独有会心。乾隆后期,吏治日坏。庄存与阅赵汸《春秋属辞》而善之,以《春秋》为经世之书,不拘汉、宋,欲祛门户,复兴今文。他的外孙刘逢禄发挥“庄氏之学”,由《公羊》延伸到《诗》、《书》。龚自珍、魏源从其学。甲午战争后,康有为利用今文学说,发动“公车上书”,推动变法维新,清代今文经学由“家学”而为“显学”。
在线试读
前言
清代经今文学是在江南古城常州“复兴”的。
清代经今文学的创始人是庄存与(1719—1788年),在清代中叶,以一甲第二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湖北、湖南、浙江等省主考官、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著有《春秋正辞》、《春秋要指》、《尚书既见》等,汇为《味经斋遗书》。
庄存与治学不拘汉、宋,讲求“微言大义”。他的外孙刘逢禄发挥外家“庄氏之学”,由《公羊》延伸到《诗》、《书》。龚自珍、魏源从其学,以为刘逢禄是“由董生《春秋》以窥六艺条贯,由六艺以求圣人统纪,旁搜远绍,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虽盛业未究,可不谓明允笃志君子哉?”魏源:《刘礼部遗书序》,见《魏源集》,242~243页,北京,中华书局,1976。
随着外敌的入侵,清朝的衰落,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利用今文“微言”,推动变法维新,清代经今文学由“家学”而“显学”,地点也就不限于常州了。
本书除将《清代经今文学的复兴》专题论述和《庄存与年谱》编入外,并将历年有关笔记和论文作为附录,辑为是书。由于我是常州人,母亲又是庄氏后裔,故将《家世·治学·撰述》赘于书后。
清代经今文学是在江南古城常州“复兴”的。
清代经今文学的创始人是庄存与(1719—1788年),在清代中叶,以一甲第二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湖北、湖南、浙江等省主考官、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著有《春秋正辞》、《春秋要指》、《尚书既见》等,汇为《味经斋遗书》。
庄存与治学不拘汉、宋,讲求“微言大义”。他的外孙刘逢禄发挥外家“庄氏之学”,由《公羊》延伸到《诗》、《书》。龚自珍、魏源从其学,以为刘逢禄是“由董生《春秋》以窥六艺条贯,由六艺以求圣人统纪,旁搜远绍,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虽盛业未究,可不谓明允笃志君子哉?”魏源:《刘礼部遗书序》,见《魏源集》,242~243页,北京,中华书局,1976。
随着外敌的入侵,清朝的衰落,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利用今文“微言”,推动变法维新,清代经今文学由“家学”而“显学”,地点也就不限于常州了。
本书除将《清代经今文学的复兴》专题论述和《庄存与年谱》编入外,并将历年有关笔记和论文作为附录,辑为是书。由于我是常州人,母亲又是庄氏后裔,故将《家世·治学·撰述》赘于书后。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