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382748
穿过硝烟的军列》是志愿军15军29师师军务科**幸存者郑时文,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谱写的这只涌现出邱少云等战斗英模的英雄部队在朝鲜战场的征战历程。本书用大量作者亲眼所见的战场细节,为我们还原了在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等的惨烈战斗中,志愿军战士用生命履行军人职责的故事,真实的笔触催人泪下。作者用自己在朝鲜百姓家里养伤所见、及押送战俘并用美军战俘教授方法逃生等情节,引发人们进行战争与人深层关系的思考。
《穿过硝烟的军列——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讲述了一个学生兵在朝鲜战场600天的真实遭遇。四川解放时,他只是县中高二的学生。是去读高级工业专科学校,还是进西南军政大学,他面临选择。好不容易考上西南军政大学,朝鲜战争却爆发了,500名军校同学被补充进29师(邱少云师),开拔前线。郑家三兄弟都上前线,首长特别指示,将小一个留在师部,争取三兄弟中至少有一个活着回国,为老娘送终。第四次战役、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兄弟三人的青春与战争相伴。初恋在枪林弹雨中萌生,友谊用生死鲜血来浇灌,却都在残酷的战火中化成灰烬,但信仰与责任,由此而生……
第1章考上二野军大
第2章吹响战斗号角
第3章十八昼夜急行军
第4章第五次战役
第5章杀出一条血路
第6章遂安郡休整
第7章白桦树皮日记
第8章重返三八线
第9章上甘岭战役(一)
第10章血战上甘岭(二)
尾声
前 言
父亲年过八旬,耳背神清,却喜欢凑近身来听我们聊天。2014年春晚,有位名叫王芳的女孩子唱了歌颂志愿军战士的《英雄赞歌》,受到网上不少人吐槽,我们在饭桌上说到这件事,他突然嘟哝道:“日本鬼子每年有人烧香,我们这边唱支歌,就这样啊?”我听到后,心里咯噔了一下,忖度道:“当安倍之流大张旗鼓地祭祀那些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战犯时,我们有些人怎能以如此轻率的语言来妄评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呢?”
华夏文明的历史,是5000年一脉相传的文化史。而祖宗法度、祭祀礼仪,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一个数典忘祖、不敬先辈的人,是不能承继祖宗香火的,不可进宗祠,不可进家庙。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直处于亡国亡种的危险中。救亡图存是千百万仁人志士浴血奋斗的宗旨。中华民族的血泪史无情地证明,亡国奴是没有祖国的,既没有人格尊严,也没有生命保障。中国之强大在于民族同心,这是任何列强不愿见到的。它们欲分裂中国,必先分裂中国之人心。
我们当然要沉痛悼念那些在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但是,我们更要永远祭悼杨靖宇、赵一曼、黄继光、邱少云这些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流尽了后一滴血的先烈。正是他们无畏的牺牲,才铺平了我们民族复兴的道路。
《穿过硝烟的军列—— 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原名《我心有歌—— 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这本书2007年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以后,被誉为“朝鲜战争的补白之作”,国内几十家报刊进行了连载或发表书评,在新浪、搜狐读书的点击率几近千万,发表的短评近万条。不过,当时父亲将书稿交给我时,恰逢我刚到中国驻希腊大使馆履新,工作非常紧张,查阅文献也极困难,所以书中存有若干瑕疵。时隔七年再版,我们对书名做了修改,并对书中内容做了修订和补注,一方面是力图完善,更重要的方面,是希望力所能及地反映志愿军第15军第29师这支英雄部队的征战历程。
29师是刘伯承、邓小平从晋冀鲁豫根据地带出来的八路军部队。这支部队可不是打完上甘岭、出了邱少云以后才出名的,它在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战“羊山集战役”中,就首先攻破国民党军整编第66师师部,活捉师长宋瑞珂中将,经批准,集体立大功,这在整个解放战争中都是罕见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浴血羊山》专门讲这一段!但西南解放后,这支部队的老兵已折损大半,许多战斗骨干也充实到新建的地方政权了。入朝参战的29师,出川以前兼内江军分区,因此补充了很多四川新兵,其中包括我家乡内江、资中一带许多的乡亲。29师在朝鲜历经恶战,总伤亡人数超过4000人,涌现出不少战斗英雄,特别是邱少云烈士被中央军委列入我军“八大挂像英模”。即以父亲的亲身经历而言,郑家三兄弟一起入朝作战,堪称满门忠烈。而29师司令部在上甘岭战役后期遭遇美军空袭,包括师军务科科长张彦文在内的18名同志牺牲,仅余父亲一人幸存回国,更是悲壮、惨烈。
父亲是西南军政大学学员。当时,部队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所以他在师部承担了一些文字工作。他在上甘岭战役期间撰写的《一个苹果的故事》于1953年1月25日在上海《新闻日报》首次发表后,激起巨大反响,后来收入我国小学语文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少年。多少年来,他好学不倦,笔耕不息,就是期望为英年早逝的英雄们留下只言片语,以缅怀那些与他一起离开四川出国作战的同志们。
北行的军列,搭载了好多十七八岁的娃娃。29师入朝后,先后与美军第2师、第3师、第7师、第25师、第187空降团、英军第29旅、加拿大步兵第25旅作战,这些外国老兵不少在欧洲战场上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早已娶妻生子,而我们的娃娃好多连女人的手都没拉过,好多还没长到步枪高,就远离爹娘,要与那些久经沙场的敌人拼死肉搏。这是怎样的情景啊?我整理父亲文稿时了解到,这些娃娃好多没读过啥书,行军途中随口哼唱的都是当年四川的民谣。为此,我专门收集了民国时期在蜀中一带传唱的民谣,插在每一章的开篇。我想,那些年轻的战士们已经永远定格在他们的少年时期了,而他们的耳朵里面永远保留着的大概还是这些四川的民谣,且让沾带着家乡泥土气息的风再吹一会儿,吹送几丝儿给这些长眠在异国他乡的人儿吧!
我们叙述战争不是延续仇恨,而是企盼和平。2007年春天,我在雅典陪同一位军委首长为希腊无名烈士墓献花。在宪法广场走向陵墓时,我向首长汇报陵墓后墙上镌刻的历次战役名称。当说到朝鲜战争时,首长的步伐稍微迟疑了一下。我立即报告:“志愿军确实把希腊营打得够呛,但我们今天早已跨过战争的鸿沟,维护和平已成为两军共同的使命。和平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精髓,希腊作为奥林匹克的故乡,正全力支持北京举办奥运会,希腊还曾出动军舰帮我们撤侨。”首长点点头,以凝重的神情抚平花圈的缎带。是的,冷战已经结束,我们与当年的敌人无须再通过步枪的准星互相瞄准。一个互利共赢的世界、一个各国人民都分享和平的时代,需要我们共同去维护、去筑建。
想到家父以80岁高龄,以他那沙哑的嗓音来唱志愿军的“英雄赞歌”,想到他对长眠在异国的战友们那份深厚的情怀,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同意网上对王芳姑娘的吐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赤子之心,天地可鉴!试想一想,日本首相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固然可恨,但是,如果当年的敌国都要顽固悼祭那些屠杀我们同胞的恶魔时,我们自己又怎能够嘲笑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呢?
我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来整理、核订父亲这部书稿的。
郑曦原(郑时文之子)
2014年3月16日,记于北京
我是1933年8月出生的。我的家乡资中是四川盆地中部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县城,依山傍水,城内的老街用青石板铺成,老屋拱斗串架,粉墙黛瓦,院落和院落之间有风火垛子隔开,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在傍晚的昏暗中透射出朦胧的曲线。炊烟从古朴清幽的老院子里面飘出来,散发着呛人的柴火味。翠花街上有一个洋人办的福音堂,传出迟缓的钟声。县城背后是重龙山,山上有一个唐朝的古庙,沉闷的暮鼓伴随着四川特有的细雨,点点敲打着沉睡的古镇。
“资中开船吃枇杷,登瀛五里杨柳垭。”苍凉雄浑的沱江号子把资中的名声远播千里。县城南门滨临沱江,江面宽广,波平如镜。江心有个沙洲,芦苇森森,飞鸟成群。洁白的芦花在秋风中如雪一样飞扬。夜幕降临后,野渡上有点点渔火,光影朦胧,随着波涛缓缓起伏。隐约传来船老板喝斥婆姨的吼声,像是发怒,更像亲昵。徐徐江风吹拂着两岸成熟的红橘,坡上是密密的甘蔗林,甜蜜的芬芳令人陶醉。
县城北关外面叫“谷田坝”,平坦开阔,土地肥沃。金秋时节,沉甸甸的稻谷一片金黄,在秋风吹拂下如金浪荡漾,如黄云飘舞。稻子收割以后,田坝关满秋水,白茫茫一片,风荡起涟漪,景色十分迷人。
资中小吃给我的童年留下印象深。我是郑家老幺。抗战期间,大哥到湘西打游击去了,姐姐到乡村小学教书,三哥和四哥出去当学徒,家道中落,爹患了重病,平时只有我陪着娘。娘会讲客家话,外公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袍哥元老,在资中很有名望。娘把家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坚持供我读书。她喜欢带我到县街小东街逛小吃店:家卖油炸马蹄泡,配豌豆泥和牛肉汤,酥酥的,香得人直吞口水;第二家卖羊肉汤锅,店家在子时杀羊熬汤,熬到天亮,汤就白稠得像牛奶,加上葱花、姜末和羊杂,配油炸粑吃;第三家是“刘卖面”,远远就听到幺师的吆喝:“刘师娘,2两干捞带黄,外加两格蒸笼!”勾得人走不动脚!
那时正是抗战时期,重庆是陪都,四川是抗战大后方。美国人修的宏仁医院是川南地区少有的现代医院,救治了不少伤兵。日寇封锁严重,汽油奇缺,国民政府宣布资中、内江一带的甘蔗全部征收为国家战备物资,一夜之间建起好多酒精厂,日夜不停地生产酒精替代汽油,用于运输抗战物资。大半个中国已经沦陷,国民政府只能从四川征兵,很难找到青壮男人了。长沙会战时,送回来的阵亡通知书如雪片一般。
好不容易盼到抗战胜利了,国文老师在课堂上读《新华日报》社论:“自武汉失守以后,四川成了正面战场的政治、军事、财政、经济的中心,随着正面战线内移的军民同胞,大半居于斯、食于斯、吃苦于斯……现在抗战结束了,我们想到四川人民,真不能不由衷地表示感激!”可是,还没等到感激,重庆谈判失败,内战爆发,四川变得更加破败贫困、民不聊生了。我们四川就像被孩子们吸干了乳汁的母亲,真是无助又无奈。
1949年12月初,蒋介石离开成都,国民党在四川大势已去。资中县立中学内也弥漫着兴奋和期待的气息。有一位邮政局的大叔说是地下党,在他和一个美术老师鼓动下,我们一群家境贫寒的同学准备好锣鼓和红绸来到江边,划船过江去欢迎解放军。不料,我们的船刚刚划到江心,就遭到了国民党飞机的警告性扫射,吓得大家不顾严寒跳进江里,泅渡逃命。
解放军何时打进资中城呢?这就要说到资中的茶馆。只有茶馆里面才可能探听到各种消息。资中的茶馆在解放前非常有名。为啥呢?有两个原因,首先,正是资中的袍哥们在茶馆议定全川暴动的日期,并写在竹板倒进江里做成“水电报”,顺江而下,周知了各路袍哥,也震动朝廷,急调铁路督办大臣端方率湖北新军进川镇压,造成武昌兵力空虚,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而端方行军到资中被杀,更是砍断清廷擎天大柱。所以,辛亥革命是“花开资中、果结武昌”。正因如此,国民政府把资中袍哥领袖尊为“民国元勋”,对他们平日活动的茶馆自然也高看几眼。
第二个原因,资中人开茶馆要用滤缸,就是从沱江取回活水后,要用四口沙缸层层过滤。这种沙缸上下四层,缸中先放半缸鹅卵石,上铺河沙,再铺棕树皮,江水从缸底插的一根竹管流入石阶下的第二口缸;这口缸的底部先放7个拳头大小、七棱八翘、周身都是洞洞眼眼的麻子“鹅卵石”,再放30个核桃大小的“小麻子鹅卵石”,再铺河沙、棕树皮,滤过后流入第三口缸;这口缸的底部先放一尺深的“小麻子鹅卵石”,再放一层用青杠树烧成的杠炭,再放一层“炭精”,再铺河沙和棕树皮,使水滤过以后流入第四口缸贮存备用。滤缸里面用的河沙很有讲究,必须用沱江离资中县城十多里的洞子口、乌龟滩一带的又白又粗的白沙,据说别处的都不行。这样层层滤过的水,清纯、甘甜,贮在缸里放上三五个月都不会发臭。取这种水烧开,滚烫的沸水从茶博士长长的壶嘴倒进盖碗,把茉莉花茶冲得泡沫四起,那沁人肺腑的香味就会四散弥漫开来,让人精神焕发。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