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565042丛书名: 百科通识文库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百科通识文库共49种,涵盖30余个学科,牛津大学原版,国内各学科学者倾力翻译,短时间内助你通识百科
内容简介
《全球灾变与世界末日》地球上的生命终将结束,这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我们不断面临各种各样的威胁,从全球变暖、大海啸到小行星撞击地球、超级火山爆发和下次冰期的到来……哪些迫在眉梢?哪些属于遥远的未来?人类能够幸免于难吗?本书为你揭示灾变背后的种种原因。
目 录
图目
前言
章 地球简介
第二章 全球变暖:大量热空气?
第三章 冰期来临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大敌:火山超级喷发、大海啸和即将到来的大地震
第五章 来自太空的威胁:小行星和彗星撞击地球
后记
附录一 灾害时标
附录二 地球的地质时标
前言
章 地球简介
第二章 全球变暖:大量热空气?
第三章 冰期来临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大敌:火山超级喷发、大海啸和即将到来的大地震
第五章 来自太空的威胁:小行星和彗星撞击地球
后记
附录一 灾害时标
附录二 地球的地质时标
在线试读
星球何时相撞 月球表面数百万密密麻麻的环形山不是火山爆发的结果,而是太空物体撞击的结果,该理论的倡导者一直在为了说服科学家和大众接受这一观点而不懈努力。早在19世纪早期,德国自然哲学家弗朗茨·冯保拉·格鲁伊图伊森男爵(Baron Franz von Paula Gruithuisen)就断言,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是“远古时代宇宙撞击”的结果,但该说法遭到了“严肃”科学家的蔑视。(他还进一步声称,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月球表面存在人类和动物。毫无疑问,这与前面的断言有关。)在19世纪末期,美国地质学家格罗夫·卡尔 ·吉尔伯特(Grove Karl Gilbert)采用向粉末或软泥投射物体的方法,尝试在实验室模拟月球表面环形山的形成。但是,吉尔伯特对观测到的结果感到困惑:只有垂直投射的物体才能够产生如同月球表面上的圆形环形山。据此,W.M斯马特(W.M.Smart)于1927 年宣称,月球表面的环形山不可能由碰撞引起,因为 “陨石不会总是垂直下落”。直到看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数十亿吨炸弹爆炸的效果以后,地质学家才开始明白,如果爆炸足够剧烈,不论弹道的角度如何,都能形成圆形的弹坑。也就是说,物体撞击月球时所产生的剧烈爆炸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形成圆形陨石坑。
值得一提的是,“月球表面环形山源于撞击”这一观点又历经了25年才赢得广泛认可,而且即使在今天,面对压倒性的反面证据,仍有个别特立独行的科学家坚持认为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源于火山爆发。在科学界,要使任何新的理论得到认可无异干一场战争,地质学也不例外。正如板块构造学说的支持者*初不得不同反对力量进行艰苦斗争一样,主张地球和月球曾遭到撞击的科学家也曾同样步履维艰。
早在1905年,本杰明·蒂尔曼(Benjamin Tilghman)提出,亚利桑那州著名的巴林杰坑 (Barringer Crater,现在称之为‘陨石坑’)是“ 前所未有的巨大陨石撞击”的结果。但是,这一观点并没有说服力,因为蒂尔曼与他的同事工程师D.M.巴林杰(D.M.Barringer)经过25年的挖掘,并没有找到撞击物本身。现在大家明白了撞击物会被碰撞产生的巨大热量所蒸发,但当时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人们更相信那些提出其他形成机制的科学家。
直到二战结束,许多地球科学家的各种想法都被否定,月球环形山的撞击起源说才被接受,但是,这些科学家还是极力否定地球表面环形山结构的撞击起源说。由于地球具有更强大的引力场,被撞击的频率可能比月球高30倍,因而这种否定愈加显得离奇。然而,由于地球的动态性质,撞击坑极易被破坏,特别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所以这种否定也在意料之中。由于板块构造,尤其是板块俯冲过程——在此过程中玄武岩海洋板块在地球内部的高温下持续消耗,大约 2/3的地表在几亿年前才形成。*强烈的撞击发生在地球形成初期的几十亿年间,证明这一观点的证据只有在不受俯冲过程影响的古老的花岗岩大陆中心才能找到。因为花岗岩容易被腐蚀和风化,也许经过时间的洗礼,这些撞击坑很难再被发现。一些*古老的岩石上保留下来的撞击坑可能*多,它们分布在很偏远的地区,如西伯利亚、加拿大北部和澳大利亚。有些撞击坑非常大,只有在太空中才能看到它们的真正形状。今天,借助于人造卫星的帮助,全球已有超过 172个撞击坑得到确认,而地球容易被太空物体撞击这一观点已经像板块构造学说那样深入人心。
然而,争论还远没有结束,辩论仍然在科学界继续,特别是关于撞击的频率和规律,以及——也许是门外汉*感兴趣的——下一次大撞击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撞击发生的频率还极不明确,不同观点间存在严重的分歧,一方赞成撞击物的流量是常数,另一方则提倡所谓的集束撞击(impact clustering)。尽管地球在早期遭受了非常猛烈的撞击,但撞击匀变说 (uniformitarianism)的追随者竭力证明撞击率是均匀的、不变的。相反,他们的对手则倡导另一种相干灾变说(coherent catastrophism)理论,认为由于某种原因,地球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小行星和彗星的周期性撞击。
如果我们要客观地评估未来撞击对人类文明的威胁,很明显,不论撞击次数维持在目前的水平,还是在将来会更严重,我们都应该尽快确定,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前者是正确的,那么一切照常,也就是说,大约几百年发生一次陨石直径为50米、可能摧毁一座城市的撞击,几万年发生一次陨石直径为半公里、可能消灭一个小国家的撞击,而陨石直径为l公里、影响波及全球的撞击事件每60万年发生一次。很幸运的是,巨大的毁灭级事件(Extinction Level Events:ELEs)——如6500万年前终结了恐龙王国的、由10公里超大陨石引起的撞击——大约0.5至1亿年发生一次,因此,这种陨石在不久的将来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很小。基于以上撞击率,行星和彗星威胁论的支持者提出了引人深思的撞击死亡率问题。假如你能够建造一台时间机器,飞驰到1000万年以后的世界,在那里找到一个“行星记录中心”并向它咨询,你会得到一个很有趣的事实。百万年间,因空难(无疑包括太空空难)而死去的人数可能在10到15亿之间,而如果地球被两块l公里大小的物体撞击一两次,死亡总数可能为5到7.5亿以上,可见空难死亡人数是地球撞击事件中死亡人数的两倍。也就是说,在你有生之年,因行星或彗星撞击而死亡的概率是空难的一半。
如果真这样想我们就能安心了。可是换个角度看,因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而死亡的概率可能是你赢得英国彩票头奖概率的350多倍,你可能就会吓一跳。实际上,真实情况可能比这更可怕。
P218-220
值得一提的是,“月球表面环形山源于撞击”这一观点又历经了25年才赢得广泛认可,而且即使在今天,面对压倒性的反面证据,仍有个别特立独行的科学家坚持认为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源于火山爆发。在科学界,要使任何新的理论得到认可无异干一场战争,地质学也不例外。正如板块构造学说的支持者*初不得不同反对力量进行艰苦斗争一样,主张地球和月球曾遭到撞击的科学家也曾同样步履维艰。
早在1905年,本杰明·蒂尔曼(Benjamin Tilghman)提出,亚利桑那州著名的巴林杰坑 (Barringer Crater,现在称之为‘陨石坑’)是“ 前所未有的巨大陨石撞击”的结果。但是,这一观点并没有说服力,因为蒂尔曼与他的同事工程师D.M.巴林杰(D.M.Barringer)经过25年的挖掘,并没有找到撞击物本身。现在大家明白了撞击物会被碰撞产生的巨大热量所蒸发,但当时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人们更相信那些提出其他形成机制的科学家。
直到二战结束,许多地球科学家的各种想法都被否定,月球环形山的撞击起源说才被接受,但是,这些科学家还是极力否定地球表面环形山结构的撞击起源说。由于地球具有更强大的引力场,被撞击的频率可能比月球高30倍,因而这种否定愈加显得离奇。然而,由于地球的动态性质,撞击坑极易被破坏,特别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所以这种否定也在意料之中。由于板块构造,尤其是板块俯冲过程——在此过程中玄武岩海洋板块在地球内部的高温下持续消耗,大约 2/3的地表在几亿年前才形成。*强烈的撞击发生在地球形成初期的几十亿年间,证明这一观点的证据只有在不受俯冲过程影响的古老的花岗岩大陆中心才能找到。因为花岗岩容易被腐蚀和风化,也许经过时间的洗礼,这些撞击坑很难再被发现。一些*古老的岩石上保留下来的撞击坑可能*多,它们分布在很偏远的地区,如西伯利亚、加拿大北部和澳大利亚。有些撞击坑非常大,只有在太空中才能看到它们的真正形状。今天,借助于人造卫星的帮助,全球已有超过 172个撞击坑得到确认,而地球容易被太空物体撞击这一观点已经像板块构造学说那样深入人心。
然而,争论还远没有结束,辩论仍然在科学界继续,特别是关于撞击的频率和规律,以及——也许是门外汉*感兴趣的——下一次大撞击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撞击发生的频率还极不明确,不同观点间存在严重的分歧,一方赞成撞击物的流量是常数,另一方则提倡所谓的集束撞击(impact clustering)。尽管地球在早期遭受了非常猛烈的撞击,但撞击匀变说 (uniformitarianism)的追随者竭力证明撞击率是均匀的、不变的。相反,他们的对手则倡导另一种相干灾变说(coherent catastrophism)理论,认为由于某种原因,地球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小行星和彗星的周期性撞击。
如果我们要客观地评估未来撞击对人类文明的威胁,很明显,不论撞击次数维持在目前的水平,还是在将来会更严重,我们都应该尽快确定,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前者是正确的,那么一切照常,也就是说,大约几百年发生一次陨石直径为50米、可能摧毁一座城市的撞击,几万年发生一次陨石直径为半公里、可能消灭一个小国家的撞击,而陨石直径为l公里、影响波及全球的撞击事件每60万年发生一次。很幸运的是,巨大的毁灭级事件(Extinction Level Events:ELEs)——如6500万年前终结了恐龙王国的、由10公里超大陨石引起的撞击——大约0.5至1亿年发生一次,因此,这种陨石在不久的将来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很小。基于以上撞击率,行星和彗星威胁论的支持者提出了引人深思的撞击死亡率问题。假如你能够建造一台时间机器,飞驰到1000万年以后的世界,在那里找到一个“行星记录中心”并向它咨询,你会得到一个很有趣的事实。百万年间,因空难(无疑包括太空空难)而死去的人数可能在10到15亿之间,而如果地球被两块l公里大小的物体撞击一两次,死亡总数可能为5到7.5亿以上,可见空难死亡人数是地球撞击事件中死亡人数的两倍。也就是说,在你有生之年,因行星或彗星撞击而死亡的概率是空难的一半。
如果真这样想我们就能安心了。可是换个角度看,因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而死亡的概率可能是你赢得英国彩票头奖概率的350多倍,你可能就会吓一跳。实际上,真实情况可能比这更可怕。
P218-220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