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54667
导论1
第一节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1
一、 研究目的1
二、 研究意义2
三、 研究价值2
第二节研究思路、重要观点和框架安排2
一、 研究思路2
二、 重要观点3
三、 框架安排4
第三节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6
一、 研究方法6
二、 创新之处7
第一章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9
第一节双向开放:中国对外投资新战略的提出9
第二节并驾齐驱:中国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规模变化12
一、 规模变化:双向投资布局逐渐形成12
二、 原因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13
第三节协调互动:加强国家战略性投资安排16
一、 加强对外投资与金融发展和对外贸易的互动17
二、 加强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协调互动19
第二章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21第一节理论探索21
一、 历史方位:从政策性开放到体制性开放的理论渊源22
二、 时代主题:从政策性开放到体制性开放的战略升级26
三、 发展思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政策实践28
第二节创新实践:构建“1 3 7 1”自贸试验区的新格局34
一、 引资成效: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5年成果34
二、 创新引资模式: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37
三、 全面开放新格局: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40
第三章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协同推进42
第一节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政策演变42
第二节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双向投资的发展进程44
一、 中国引进外资的阶段性发展及其主要特点44
二、 中国对外投资的阶段性发展及其主要特点47
三、 中国双向投资新格局的主要特点51
第三节“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双向投资的影响52
一、 “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与中国双向投资的发展52
二、 “一带一路”建设对相关国家的影响55
三、 “一带一路”建设对各地区引进外资的影响57
第四节“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双向投资的协同发展60
一、 以“一带一路”为动力,实施双向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协同发展60
二、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实现国家和地方的协同发展61
三、 以“一带一路”为纽带,促进各地区吸引外资的协同发展62
第四章中国金融业“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政策演变64
第一节境内金融机构“走出去”的阶段性发展及其主要特点64
一、 理论与政策探索65
二、 实践案例分析69
第二节境内金融业引进外资的阶段性发展及其主要特点77
一、 理论与政策探索77
二、 实践案例分析85
第五章双边投资协定对中国双向投资的影响91
第一节双边投资协定的演进及发展趋势92
一、 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双边投资协定93
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双边投资协定的发展趋势93
第二节双边投资协定功能的经济分析97
一、 双边投资协定部分地促进投资自由化98
二、 双边投资协定的引资效果99
第三节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双边投资协定的发展110
一、 中国双边投资协定的发展演变110
二、 中国双边投资协定实践与中国双向投资131
第四节国际投资协定新趋势下中国双边投资协定的展望150
一、 国际投资协定新趋势150
二、 中国参与国际投资规则制定的必要性152
三、 未来中国双边投资协定的发展趋势152
第六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双向投资开拓空间155
第一节全球经济治理演进历程与全球经济治理中国路径156
一、 全球经济治理理念、目标、内容与机制演进历程156
二、 全球经济治理新平台167
三、 全球经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中国路径179
第二节高标准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对中国双向投资的影响187
一、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87
二、 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200
三、 高标准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对中国双向投资的影响203
第三节新时代中国实施双向投资战略协同的主要路径209
一、 世界经济形式深刻变革为双向投资提供重要的战略机遇期210
二、 通过国际经济合作平台,提升中国双向投资的政策环境211
三、 注重IMF改革、人民币国际化与双向投资的相关性212
四、 对接高标准国际投资规则,打造双向投资发展的新环境214
五、 通过双向投资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16
六、 引进高质量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协同217
第四节全球经济治理新形势下中国实施双向投资战略协同的政策建议219
一、 总体思路219
二、 对策建议220
参考文献236
总序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改革开放历程波澜壮阔,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一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中华民族沿着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续写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新篇章。
回首40年光辉历程,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充满自信。我国从农村联产承包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深圳特区创建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浦东开发开放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沿海沿边开放到“一带一路”建设,改革开放一次次突破禁区,冲破禁锢,打破常规,革故鼎新。无数雄辩的事实和辉煌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改革开放40年伟大实践昭示世人,中国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最根本的一条是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以自我革命的精神重启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推动形成新一轮改革大潮,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回首40年光辉历程,我们获得弥足珍贵的经验和启示。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成功、必然成功,根本的一条是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纵观当今世界,变革创新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推进改革创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谁更有智慧、更有勇气,敢于变革、敢于创新,谁就会抢占发展先机,谁就会居于主导地位。可以说,改革是对执政党生命力的考验,是国家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根本保证。能否改革、能否持续改革,是对当今世界各国执政党政治潜力和执政能力的最大考验。什么样的执政党具有锐意改革的哲学、文化支撑,就具有延绵不绝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就能在未来的世界发展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回首40年光辉历程,我们对于改革开放自身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成功,重要的一条是把改革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方法论的层面,用辩证思维把准改革脉搏,妥善处理各方关系,在整体谋划、系统思考中把准改革开放脉搏,在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中把改革开放全面引向深入,这是中国共产党积累的一条基本的改革经验、执政经验。
一是妥善处理顶层设计与基层积累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更加注重对一些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开展一系列先行先试的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然后再把基层积累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提升到国家顶层设计的层面。当然,决定在哪些领域改革、试点哪些举措、在哪些区域试点,这要从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角度去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历程一再明示,基层积累要在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顶层设计也要在基层积累的基础上来谋划。
二是妥善处理系统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必须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协调性,不可能再像改革初期在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那样,单兵突进,而是要把改革从以经济为主,延伸到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各个领域。同时,改革又不能平均用力、齐头并进,搞一刀切、齐步走,而是要确立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寻找到把改革推向纵深的着力点。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这两者必须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三是妥善处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关系。搞改革肯定要打破现有的工作格局和体制机制,必然会有风险,不会四平八稳。触动利益的改革,不可能都是敲锣打鼓、欢欢喜喜、轻而易举。各级干部都要有胆量和魄力,必须解放思想,拿出勇气,认准的事就要甩开膀子大胆地干。还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出改革的具体举措一定要充分研究、反复论证、科学评估,做到稳妥审慎,稳扎稳打,蹄疾步稳。
坚持和推进全面改革开放,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一条,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落实人民中心思想不松劲。我们要始终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紧紧依靠人民的力量推动改革。我们要紧紧围绕人民所思所想所盼,深入开展社会化宣传教育活动,为改革开放事业凝聚力量人心,营造有利氛围。尤其要增强党员干部对改革开放事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真心诚意接受改革、拥护改革,引领社会成员自觉地把个体的命运与改革开放事业的兴衰成败相联结,牢固树立以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衡量改革发展成败的标尺的执政理念。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我们已经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期,处于迈入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关键期,美好的目标就在眼前,更大风险和考验也摆在面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改革开放40年伟大历程告诉我们,始终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坚定不移,坚韧不拔,不断把改革开放向全面、系统、纵深推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唯一选择。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的战略安排和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继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一以贯之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承担了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先试任务。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是通过负面清单的方式解决政府管得太多、太全的问题,探索形成以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为核心,以创新方式、提高效能为重点,符合现代治理体系要求、对标国际高标准贸易规则的政府服务管理新模式;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是要让我国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发展模式切换中,能够走到世界前列;上海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推出“1 6”文件,是要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上海率先出台国资国企改革“20条”,是要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的转变;上海积极探索司法体制改革,是要率先建立符合司法规律和职业特点的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此外,上海还承担了“营改增”税制改革、群团改革、高考综合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等等。这一系列改革使得我们的各项制度、政策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种勇于改革、善于改革的精神,也成为上海和国家保持发展活力、前进动力的重要支撑和思想驱动。在庆祝改革开放40年之际,总结上海经验,为深化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源源不断提供上海的新思考和新方案,是我们责无旁贷的时代重托与使命担当。
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为契机,继承和发扬改革开放精神,把我国改革开放基本进程、主要成就、基本经验和内在规律系统总结好、深入挖掘好、广泛传播好,切实转化为学习思考能力、理论创新能力和学术原创能力,使之成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我们要更好地结合当代中国实际,立足各自学科领域,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价值导向,以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以中国实践丰富中国理论,在守正出新、博采众长中推进理论和学术创新,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史和相关理论研究,为形成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植根中国的学术体系、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贡献。
2017年,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办公室、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启动实施了上海市“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研究。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上海多所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历时一年辛勤工作,爬罗剔抉,刮垢磨光,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按照“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研究路径,在回顾中国和上海40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尊重学术规律,凝练理论思考,打造标识概念,构建话语体系,取得了“纪念改革开放40年”系列研究成果。现在选取其中的一部分,汇编成这套“上海市纪念改革开放40年研究丛书”。本丛书囊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哲学、法律、科技、教育、国际关系等多个学科领域,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全方位阐释和理论解读,对当下我国发展面临的众多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展开学理论证,谋划应对举策,为我国改革开放再出发提供学术性探索和学者版建议。本丛书能够代表上海学术界对于改革开放40周年的思考水准,呈现了上海社科理论界应当具有的历史责任,反映了社科理论界对我国改革开放未来发展和综合国力继续提高,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
是为序,以纪念改革开放40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