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330510
项美丽(艾米莉·哈恩),宋氏三姐妹授权传记作家,第yi个将《论持久战》翻译成英文出版的人,《纽约客》终身专栏作家,在中国与邵洵美有着一段旷世奇恋,并与邵洵美的妻子盛佩玉(盛宣怀的孙女)相处融洽。
史料真实,并非杜撰,为了解抗战时期的旧上海,甚至中国都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比如旧上海的难民潮,犹太难民涌入并获救;上海集中营里的故事,英国作家詹姆斯·格雷厄姆·巴拉德被关进集中营的故事,成就了他*著名的自传体小说……其他珍贵史料更是不胜枚举。
内容好看,个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与家国命运纠缠交错,旧上海特殊的历史地位造就了特殊的现象。名人墨客聚在上海,外国友人纷至杳来。项美丽与邵洵美的旷世奇恋,沙逊对项美丽的情真意切,项美丽与宋氏三姐妹的故事,沙逊反对日本政府的故事……
书中涉及人物众多,他们中有爱情、有友情,有阴谋、有背叛;这本书有关于战争的残酷,也有人性的美好;有美国史料,也有中国史料;有当事人亲述,也有《财富》杂志、中国报纸的采访;当然还不乏这些人的朋友穿插其中,外国人比如海明威、中国人比如宋子文、林语堂、鲁迅等。所有这些,成就了一本既真实又传奇的历史巨著,展现了动荡中国、特定时期、一群特殊的人,演绎的一段别样中国史。
项美丽(艾米莉·哈恩),是《纽约客》杂志的知名记者,正是通过其生动翔实的写作,西方读者才得以了解真实的中国。
1935年,项美丽告别一段失败的恋情,动身前往上海。此时沙逊已经建成了华懋饭店,这个世界一流酒店,上海的地标性建筑,吸引了世界各地名流入住。项美丽与沙逊的结识,让她进入了中国外侨社交圈,海明威、卓别林、孙中山的保镖“双枪马坤”等囊括其中。
当她邂逅邵洵美后,一段旷世奇恋随即展开,真正的上海也经由这位世家子弟铺陈开来:宋子文、林语堂、鲁迅等相继出现;来自殖民国的富翁、三面间谍、鸦片鬼等熙攘期间;背井离乡的中国农民、日益绝望的白俄和犹太难民不断涌入……她好奇的天性将指引她亲身探寻。
然而,日本对上海残忍粗暴的占领一举摧毁了战前上海的繁华世界,动荡的时局引发怎样的波澜,集中营中的外侨遭遇怎样的对待?
“生动有趣……她漫游天下,追逐世上各种各样的激情,并向人们讲述其中的曲折。”
——纽约时报
“曾经,这座城市像是为给人以震慑与威吓而生,尤其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而闻名——难民和冒险者,诗人同寓言家,当地人及外来者——奇迹般地汇聚一堂。在这本书中,高泰若将这失落的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彼得·海斯勒,“纽约时报畅销书”《甲骨文》作者
“一座魅力与堕落交织的失落之城,文化冲突,诸多传奇人物——尽在本书。高泰若以处于战争和革命边缘的中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有关失落的天真与爱的故事。准备好开始一次时空之旅吧。”
——迪恩·乔布,《欺骗帝国》作者
序章
上海市朱家角水乡,2014年3月28日
……
随着对革命前上海了解的深入,我对时代中人的痴迷亦愈发深刻。如“双枪马坤”,原名莫里斯·科恩(Morris
Cohen),原本是伦敦东区出身的犹太小混混,在加拿大救下一位广东厨师后被任命为将军,参与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活动;又如苏玛丽“公主”(“Princess”
Sumaire),是旁遮普地区富有的马哈拉亚家族邦主的侄女,经过巴黎短暂的模特生涯后来到上海,以其开放的双性取向和同日本贵族、纳粹特工的高调情事令上海社会为之震惊;再如三面间谍特雷比奇·林肯(Trebitsch Lincoln),作为变形专家的他,其职业生涯可谓曲折离奇——从布达佩斯的犹太拉比之子,到蒙特利尔的新教传教士,再到上海的光头方丈,一连串如同平装惊悚小说的封底。阴谋家、两面派、投机分子和孤胆恶棍竞相上阵,以战前上海为舞台,纵横往来,同台表演。
如果说我对这座“冒险者的天堂”中聚集的各色人物称得上着迷,那么对蜜姬的感情则可以称得上是爱慕了。生于圣路易斯的她既是记者也是冒险家,经历并记录了这疯狂的乱世景象。初,刚刚失恋的她为疗伤远走他乡,乘远洋客轮从旧金山出发,终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度过了8年时光。我的初次心动源自一张拍摄于阿勒贡金酒店的女洗手间的肖像,当时,她和多罗茜·帕克①(Dorothy
Parker)正微醺地向彼此吐露秘密。照片上的她有一头清爽的短发,皮肤在黑色上衣的映衬下更显白皙,嘴唇微张,侧头凝视着左肩上一只名叫“朋克”的卷尾猴。在20世纪20年代摩登浪潮中,她看上去就像披头族的始祖,是天生的个人主义者。我开始阅读她的著作,包括与3岁的俾格米男孩穿越刚果的游记,记载着她为反对性别歧视考取威斯康星大学并成为历史上位女性采矿工程师的回忆录,以及一篇讲述她在大卫·赫伯特·劳伦斯①(D. H.
Lawrence)的新墨西哥农场做带路者的文章,在那里,她爱上了西部牛仔和玉米威士忌。我欣赏她的风格——时尚上独树一帜,行文如清风拂面;也欣赏她不慕虚荣、不偏不倚的秉性;更欣赏她易碎却无畏的心。在那本关于亚洲冒险历程的书中,她以笔者的身份带领我游历了我所期待的一切:我仿佛成了时代中人,搭乘黄包车遍历旧上海的街区,深入麻将声回荡的小巷,鼻间充盈着杏仁甜汤、鸦片和飞利脱杀虫剂的气味。
我渐渐开始深入了解她的朋友们。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富有的银行大班。她总是喜欢在诸如仙乐斯夜总会之类的场合抽烟,然后看着他们流露出惊讶的神情。当然也少不了他们的太太,尤其是弗丽茨夫人(Bernadine
Szold-Fritz),她的沙龙也是中国和欧洲知识阶层的交流之处(弗丽茨夫人深深迷恋着邵洵美,或许后来会因将蜜姬介绍给他一事而后悔)。还有像玛莎·葛尔红(Martha Gellhorn)这样的流动新闻记者,同样来自圣路易斯的她正与海明威(Hemingway)享受蜜月之旅,同时查探蜜姬与中国军方的联系。此外也有身在中国的外国新闻工作者——“密苏里新闻帮”。其中,约翰·B. 鲍威尔(John B. Powell)是一位常年叼着玉米斗的主编,负责《密勒氏评论报》的经营和出版,另外还有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曾跟随赶骡人深入陕西省遥远的山区,时间发回有关和他领导的军队的一手报道。
她所有的朋友之中,耐人寻味的要数孟买的第三男爵维克多·沙逊爵士(Sir Victor
Sassoon),他曾在自家顶层豪华公寓内的工作室为蜜姬拍摄裸照,而后又送了她一辆浅蓝色的雪佛兰跑车代步,一时流言四起。维克多爵士是曾任职于巴比伦王朝的古老塞法迪犹太家族的后代,且声称自己是大卫王的后人。尽管如此,他却操着一口极佳的牛津英语。在全世界滑向大萧条之际,他依然身穿燕尾服,戴着单边眼镜和礼帽流连于上海时髦的夜总会之间,形同大富翁游戏中“机会卡”上的富豪的现实翻版。
蜜姬的朋友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以中国沿海地区天然统治阶级自居的特权外侨。比起自称“上海人”,他们更喜欢“上海登陆者”这个并不恰当的称谓,也许因为这之中蕴含了些许岛民的意味,将他们和包围他们的平民百姓区别开来。为了融入上海,她开始学习说上海话,随后又开始学习中文的读写;她的诸多公寓也成了中国作家的沙龙和共产党游击队员逃亡途中的藏身之所。正是因为她与邵洵美的这段情谊,终促成她为中国政治世家作传一事,并因此备受瞩目。也是这段持续的关系,在日占时期救了蜜姬一命,却成为邵洵美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
①美国幽默家、作家、批评家。
①英国小说家、批评家、诗人、画家。代表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