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78733
《碧山10:“民宿主义”》集合数位资深民宿从业者的自述,形成一部关于民宿业态的集合文本.
本书在呈现民宿经营个案之外,亦有对建筑艺术和设计理念的剖析,以及对民宿、本地文化、本地人、外来者(包括旅行者)等诸多方面关系的思考,无论是民宿经营者、旅行者,还是设计师、建筑师、乡村建设者,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主编左靖自造“民宿主义”一词,梳理若干年来民宿的变迁与发展,为目前国内甚嚣尘上的“民宿热”贡献出一些思考。
在目前的传播语境中,“民宿”“客栈”“乡村精品酒店”已经混为一谈,俨然一体。《碧山》系列主编左靖自造一词——“民宿主义”,意指目前国内甚嚣尘上的“民宿热”,作为该系列第10种图书的主题。
全书分为专题、去国还乡、行动中的民艺、传承与表现、乡土建筑:教育与保护、艺术介入社会、品书、读影和观展九个部分。一方面,本书梳理这些年来民宿的变迁和发展,对其前路亦有所思考;另一方面,涉及更广阔的生活、文化与艺术等领域,呈现了《碧山》系列一直以来对于乡村建设的关注与努力。
卷首语 “民宿主义” 左靖
卷一 专题
一个孤独的大理民宿主的遐思 古拉格
移居莫干山 王绚鹏
从西递到碧山:猪栏酒吧十年记 寒玉
今夜,谁为你奉茶 ? 龙玉霞
乡土遗产与民宿 杜凡丁
台湾民宿的多样风景 林小熏
日本的学习型民宿 朱惠雯
卷二 去国还乡
关于茅贡计划的几个关键词 左靖
佑我后:渼陂图像史 雷子人
卷三 行动中的民艺
自然家十年工坊路 杨青
卷四 传承与表现
风雅的行进 黄玉洁
卷五 乡土建筑:教育与保护
民间的力量——“法国美小镇协会”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的启示 雷彤娜 李秋香
卷六 艺术介入社会
进入现场——“艺术介入社会”创栏语 王美钦
六环比五环多一环 陈思南
卷七 品书
归园田居 任知
卷八 读影
平行影像周七记 苏七七
卷九 观展
谷神在上海 芬雷
卷首语
2004 年的一天,在“非常越”,一家位于上海华山路的越南餐厅,当次听到寒玉想去徽州乡下找一幢老房子的想法时,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将会与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关系。那天的阳光很好,我们的笑容也很灿烂。在我看来,放下一切去农村生活,那只是延续我们建立在20世纪80年代友谊基础之上的又一次浪漫的狂想而已。没想到,狂想竟很快成为现实。在随后的日子里,我数度去徽州黟县造访决意隐居乡下的寒玉和小光,看到他们带领一班当地工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一座位于西递村的明代老宅上修修补补。彼时,我正忙于在各个城市之间奔波往返,乡村生活只是极偶尔被提及的话题。在西递那几日天马行空的畅谈中,我应景地贡献了一句“让好玩的人在一起”,竟让他俩击节叫好。他们没有料到,我也未曾预知,这两位诗人正在悄悄开创徽州民宿的先河。
读到上面的描述,可能每一个初接触“民宿”这个概念,“做一个民宿”这件事的人,容易生发这样的感受:我们业已找到一条可以对抗枯燥人生的可供选择的道路,即便有点波折,但总体浪漫,并且文艺。后来我才知道,在所有躺下来享受乡居生活的背后,总有各种不切实际,各种难言的苦恼,甚至灾难。因此,我把古拉格的《一个孤独的大理民宿主的遐思》作为开篇——在满足各位浪漫文艺的想象前,先告诉你一个不无心塞的故事。古拉格在大理双廊的遭遇,像坐过山车,也许是很多“孤独的”民宿主经历的一个普遍而符合逻辑的过程,像佛家讲的“成、住、坏、空”,每一步都在预料之中,每一环节都如期而至。昔日的理想,如今变成生命之累。古拉格在文章中提到一个词:民间之恶——“没有及时管治,让民间之恶如肿瘤迅速扩散,政令法规毫无威严”,对此,我感同身受。除了难以招架的“民间之恶”,还有时时面对的道德拷问:“就允许你们外地人赚钱,而损害村民的生计吗?你们非但不感恩,而且太自私了吧?”以及“很多语境中,乡村民宿多被寄予乡建启蒙者、践行者的人文情怀,怎么我们却成了破坏者呢?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式的委屈。民间资本如何介入一块理想之地,如何在现有的土地制度框架下健康有序成长?“激发地方社区的活力,推广地方的物产和文化”如何落实到实处?自然环境和乡风民俗如何不因开发而被破坏?乡民的权益如何保障,公共生活如何参与,契约精神又如何不被抛弃?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问题。
莫干山无疑是这一轮民宿热的焦点所在。在“上物溪北农舍”已经成为历史的今天,回顾这一由社区营造种子抽芽生发出来的民宿,让人觉得民宿的原生地台湾,果然在经营理念上高出大陆的那些“地产化民宿”一大截。在《移居莫干山》一文中,来自台湾的王绚鹏把具有社区营造色彩的民宿理念带到了莫干山。营造一间民宿,首先是所谓场所精神的订立,在建筑形式的设计上,无论是外在风貌,还是内在气质,以及具体建造过程中的社区参与,无不是从对本土文化的自重开始的。在文章后半部分,作者对目前泛滥的大陆民宿热的思考,相信会给后来者带来启发。
再来看看日本。在这个民宿的发源地,民宿已经完成了多次转型。《日本的学习型民宿》一文中提到的“学习型民宿”则是继民宿积极参与社区营造之后,发展出来的独立于旅游业的民宿形态。在某种意义上,“学习型民宿”被视作一种“自然学校”。据称,这类民宿甚至可以为现行的社会发展模式提出替代方案。在这里,自然农法、社区货币、共同体、公平贸易等课程会满足你对社会发展新模式的了解。如果说,乡村精品酒店已经溢出了民宿的概念,让人困惑,那么“学习型民宿”则是另一种意义的溢出,给人带来惊喜。
2004 年至今,我经历了猪栏酒吧乡村客栈从一家发展成三家,见证了它们在乡村文化保护和促进中所给予人们的启示。 2015年初,我决定把自己修缮的一幢清末民初的徽派老宅作为民宿对外开放,之前它用于自住和接待外地友人。这间民宿,被我视作古建筑活化利用的一个案例,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我目睹了它的起落直至关闭。有了这样的经历,我才想提出一点短浅见识,“民宿”“客栈”“乡村精品酒店”有着各自不同的内涵,兹择要列举如下:民宿—主人为原住民,自宅,家庭旅馆,家庭副业;客栈—主人为外来人,经营场所是租用或购置,有情怀的商业,粗放式的家庭作坊式管理,雇用本地人,部分参与社区营造;乡村精品酒店—主人为外来人,职业经理人,经营场所是租用或购置,企业化,商业化,部分地产化。但在目前的传播语境中,“民宿”“客栈”“乡村精品酒店”已经混为一谈,俨然一体。我不好说,这几年的发展,“民宿”已经被重新定义;我也无意通过编一本书去进行所谓的“正本清源”。因此,我生造一个“民宿主义”作为本书的主题,意指目前国内甚嚣尘上的“民宿热”:民宿似乎是一剂良药,既可以解决“诗与远方”,又可以指明资本出路,已经少有人愿意耐心去了解这些年民宿的变迁和发展。《碧山》愿意借此专辑,贡献出一些思考。
一个孤独的大理民宿主的遐思
古拉格
这个冷雨夜,我缩在大理古城一栋民居的沙发里,天气反常,接连两夜的大雨还未完全停歇,人们早早回到家中取暖,有的甚至烧起了炉子。窗外的苍山之巅已披上一层白雪,分不清这是秋天还是冬天了。
6年前的今天,2010年10月10日,一个“十足十全十美”的日子,我在飞往大理的空中俯瞰雾霾中的广州城,正如2003年在南下广州的火车上回望暮色中的南昌街巷。从体制内省报到高擎理想主义大旗的市场化媒体,再到老无所依的大理乌托邦,每一次离开,都是到了时候。只是5年前的广州大道中,还不至于像今天这般惨烈,昔日豪聚的战友们已作鸟兽散,理想主义沦为遭人耻笑的遮羞布。后来好些朋友说我走得真及时,但我自己明白,倒不是我真的看到了纸媒的末日,而是发现自己被两种病缠身。种是“媒体职业病”:居无定所、风餐露宿,奔波在自然和人性双重灾难的现场,半夜醒来不知身处何方。被怀疑、被驱逐、被利用、被背叛、被打压、被揶揄,不知不觉自己也变成了阴谋论、偏执狂、易怒者、精神洁癖、观念先行、机会主义者,对时代、人性和幸福生活的绝望者、轻度抑郁者,转而恼怒于选择了这份职业。第二种是“城市病”:雾霾、毒奶粉、转基因、潲水油、重金属、飞车抢夺、交通拥堵、生化隐患、职场倾轧、人情冷漠,无论在家里煮一把绿莹莹的蔬菜,还是赶公车去赴一场美丽的约会,危机都无处不在。城市之大,足以让每一个人都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虚无。为缓解城市病,我每年都要拿出一个月以上的时间,独赴西藏、新疆等地来一场艰苦卓绝的山野徒步,那会是我一年中快活的时光。
和许多大理新移民一样,我们乐意自嘲是失败者(loser),去你的城市精英,去你的家国大义,老子不和你们玩了!那时的大理还很安静,经历过20世纪90年代大众旅游业的辉煌后,大理被临近的丽江超越,沦为陪衬,在其阴影下偏安一隅,游客在南门城墙下和三塔外拍几张照片后就匆匆离开。但这正是我们的理想国:外来人谦卑,本地人温和,一并在古城人民路、在城外村落里各自安生,慵懒在高原煦日普照下的暖风与花香里。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惊诧于大理这个地方的存在。它就像回不去的童年,抵不到的将来,失落的河山——又在梦里重现。我在一家小民宿的多人间住下,广州运来的17个大包裹堆在房东的杂物间里,但很少去翻动,因为大理的生活需求太简单了。我跟着几个朋友跑去怒江和独龙江探秘,差点被大雪封在山里。依稀想过做户外旅行写手,或者开一家民宿,然而总是拖拖拉拉。转眼就是来年的春天,对生活着落仍是不急,只要别让我回城市。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