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2841036丛书名: 高等院校应用型化工人才培养丛书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介绍了典型的化工专业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化工生产的基本操作技能。其内容包括绪论、化工专业实验基础、基础数据测定实验、化学反应工程实验、化工分离技术实验、化工工艺实验、研究开发实验、化工仿真实验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教材,也可作为化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实验教材,并可供从事化工生产、管理、科研和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篇 化工专业实验基础
绪论
0.1 实验目的
0.2 实验特点
0.3 实验要求
0.4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0.5 思考题
第1章 化工实验方案确定
1.1 实验技术路线与方法选择
1.2 实验内容确定
1.3 实验设计
1.4 思考题
第2章 化工实验方案组织与实施
2.1 实验设备设计和选择
2.2 实验流程组织实施
2.3 思考题
第3章 化工实验数据处理与评价
3.1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
3.2 实验数据处理
3.3 实验报告与科技论文撰写
3.4 思考题
第4章 化工仿真系统软件实验简介
4.1 系统安装使用环境
4.2 化工仿真实验内容
4.3 化工仿真实验系统启动
4.4 化工仿真实验参数选择
4.5 化工仿真实验菜单功能
4.6 化工仿真实验系统操作质量评价系统
4.7 仿真培训系统退出
4.8 化工仿真实验一般操作方法
4.9 思考题
第二篇 化工专业实验实例
第5章 基础数据测定实验
5.1 氨水系统气液相平衡数据测定实验(实验一)
5.2 二氧化碳曲线测定实验(实验二)
5.3 三元液液平衡数据测定实验(实验三)
5.4 二元系统汽液平衡数据测定实验(实验四)
5.5 液液平衡曲线测定实验(实验五)
5.6 固体小球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实验六)
第6章 化学反应工程实验
6.1 沸石催化剂的制备实验(实验七)
6.2 多孔催化剂孔径分布及比表面积测定实验(实验八)
6.3 单釜与三釜串联返混性能测定实验(实验九)
6.4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测定实验(实验十)
6.5 乙醇气相脱水制乙烯实验(实验十一)
6.6 气固相苯加氢催化反应实验(实验十二)
6.7 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反应动力学实验(实验十三)
第7章 化工分离技术实验
7.1 恒沸精馏实验(实验十四)
7.2 膜分离法制备高纯水实验(实验十五)
7.3 液液萃取塔实验(实验十六)
7.4 共沸精馏实验(实验十七)
7.5 中空纤维超滤膜分离实验(实验十八)
7.6 超滤、纳滤、反渗透组合膜分离实验(实验十九)
第8章 化工工艺实验
8.1 一氧化碳中温低温串联变换反应实验(实验二十)
8.2 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实验(实验二十一)
8.3 反应精馏制备甲缩醛实验(实验二十二)
8.4 超临界流体萃取实验(实验二十三)
第9章 研究开发实验
9.1 分子蒸馏提取不饱和脂肪酸开发实验(实验二十四)
9.2 萃取精馏制备无水乙醇开发实验(实验二十五)16
9.3 碳酸二甲酯生产工艺过程开发实验(实验二十六)
第10章 化工仿真实验
10.1 罐区系统操作仿真(实验二十七)
10.2 管式加热炉操作仿真(实验二十八)
10.3 锅炉操作仿真(实验二十九)
10.4 间歇釜反应器操作仿真(实验三十)
10.5 固定床反应器操作仿真(实验三十一)
10.6 流化床反应器操作仿真(实验三十二)
10.7 一氧化碳中低温变换操作仿真(实验三十三)
附录
参考文献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实践“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院校应当把创新能力的教育和培养贯穿于各门课程教学及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是在学生学习化工原理、分离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备基础、化工仪表与自动化、石油炼制工程、化工工艺学等专业课程之后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实验课,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巩固学生对本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工科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及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较为直观地树立起工程思想和观念,塑造工程素养,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代化化工企业逐渐实现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生产控制,大量的工作人员从繁复的操作中解脱出来,然而对现代化的员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型化工厂基本实现DCS系统中央集中控制,这样除了让员工掌握基本的化工专业操作知识外,还需要熟悉计算机DCS系统控制的相关知识。因此,现代的化工单元操作实验教学也需要跟随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本书以化工专业操作仿真教学为切入点,分类实验加综合设计型实验为主,推进化工实验教学改革。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由白红进教授担任主审,田维亮老师(第4章、第5章、第10章)、穆金城老师(第7章)、李秀敏老师(第6章6.1~6.6节)、张越锋老师(第6章6.7节、第8章)、吕喜风老师(第9章9.2~9.3节和附录、参考文献)和葛振红老师(绪论、第1章、第2章、第3章、第9章9.1节)等编写而成。非常感谢北**方仿真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覃杨工程师、尉明春工程师、杨杰工程师和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中心张秋华工程师等提供技术资料。其他兄弟院校的老师和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参与了编写讨论,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在此,对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给予热心帮助和支持的老师和同行,深表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和经验有限,时间仓促,疏漏在所难免,希望教师及同学们给予批评指正,使本书日臻完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