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8613916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唐寰澄(1926~2014)先生为著名的桥梁设计专家、桥梁美学家和桥梁史学家。1926年9月29日出生在金山县。1948年,毕业于上海国立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中铁大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5年获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建筑和引桥设计首奖。2008年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奖——桥梁大奖。2014年被中国科学院评为“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之一。唐寰澄老先生一生集桥梁设计、桥梁美学、桥梁史学的技术、知识于一身,著书过膝,留下了大量的原始文字、照片资料。《唐寰澄文集》集老先生遗留的资料、文献之精华,全集分三本十二卷,较完整地反映了唐寰澄老先生的一生生命轨迹和人格魅力。
内容简介
唐寰澄(1926~2014)先生为著名的桥梁设计专家、桥梁美学家和桥梁史学家。1926年9月29日出生在金山县。1948年,毕业于上海国立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中铁大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5年获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建筑和引桥设计首奖。2008年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奖——桥梁大奖。2014年被中国科学院评为“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之一。唐寰澄老先生一生集桥梁设计、桥梁美学、桥梁史学的技术、知识于一身,著书过膝,留下了大量的原始文字、照片资料。《唐寰澄文集》集老先生遗留的资料、文献之精华,全集分三本十二卷,较完整地反映了唐寰澄老先生的一生生命轨迹和人格魅力。
前 言
知晓上海金山区档案馆将唐寰澄先生列为该区20世纪当地知名人士,有意收藏其所有日记、手稿、照片、底片、信件、设计底稿等所有亲笔记录的文献原件,并在唐寰澄长子唐浩的整理下,金山区档案馆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仍将其结集正式出版发行《唐寰澄文集》,甚是欣慰。特撰此小文以示怀念。我与唐寰澄先生乃亲姑表兄妹,称其为寰澄哥哥,因为年龄悬殊较大,且居住不在一地,所以儿时交往比较少,只记得我小时候抗战胜利回金山朱泾外婆家时他不在,上世纪50年代初到上海徐家汇看望外婆时,寰澄哥哥已经在上海交大念大学了。他回到家里根本不跟我们这些小孩子一起玩,不是看书就是摆弄乐器,我们只能仰视这位多才多艺的大哥哥。1955年,我在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学建筑,当年寰澄哥哥设计的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建筑获奖并被周恩来总理钦点实施,在我们建筑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因为他是学土木结构的而不是建筑设计师。正如梁先生所说“这次方案,建筑界败于年轻的结构工程师之手,在建筑思想上值得进行检讨。”而我当时却很为有寰澄这样的哥哥感到骄傲自豪,这是他对中国古建筑执着热爱和深入研究的结果。我毕业后为支援大西北,去到西安在西北建筑设计院工作,致力于探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中国建筑创作之路,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寰澄哥哥却不幸“年少得志”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命运多舛,三番五次被贬于大桥工地劳动。时势造人亦毁人。寰澄哥哥没有被“命运”压垮,他仍坚持他的专业学习、古代桥史研究、桥梁美学探讨直到改革开放迎来了他的又一个春天。上世纪80年代,寰澄哥哥为茅以升老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桥梁技术史》来陕西考察黄河风陵渡古桥遗址,我们再次见面。因为我要出差,即委托我的先生韩骥陪同前往。自此他又多次来陕考察,均由我介绍文物部门朋友和领导接待。寰澄哥哥学贯中西、通古博今,技术和艺术功底深厚,见解超人。为此陕西文物界对他的学问和知识也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敬佩。他有一次去山西蒲津浮桥铁人、铁牛考古发掘现场,因劳累突发病,是用担架坐火车抬回西安的,可见他对事业的孜孜不倦和忘我精神。寰澄哥哥退休后乃受聘于广东虎门咨询公司,为琼州海峡跨海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负责人,历时8年,五次参加“台湾海峡跨海工程研讨会”,并做《琼州海峡跨海工程QSC发展和台湾海峡跨海工程TSC论证意见》的专题报告。针对台湾海峡,建议跨台湾海峡至少修建二条通道,即南北两线。南线自福建厦门岛连金门岛(约15公里),金门岛连澎湖列岛(约50公里);北线自福建平潭到台湾新竹(约140公里),南北两线之间还可修若干比较线。至今这南北方案仍为海峡两岸桥梁界研究的焦点。现在我亦步入耄耋之年,回忆起人生的一段段经历颇多感慨。能将一生的研究进行整理,付之一梓交与后人评说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为此忠心感谢金山区档案馆及整编者。《唐寰澄文集》的出版,其丰富的内涵、涉及门类之广,希望能给桥梁专业的内外读者带来启迪和念想。 张锦秋(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5年8月18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