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237311丛书名: 面向21世纪课程教学案例系列
编辑推荐
本书既可作为独立的经济法案例教材,也可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经济法》(第四版)(杨紫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的配套用书。适合大专院校学生使用。
内容简介
本书既可作为独立的经济法案例教材,也可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经济法》(第四版)(杨紫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的配套用书。因此,章节和知识要点与该教材配套,但案例、分析的内容体现本书作者的探索。
目 录
第一编 经济法总论
第一章 经济法的概念
本章要点
案例分析
经济法在德国的产生
案例思考题
《中华人民共和圉可再生能源法》中法律规范的部门法属性
第二章 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本章要点
案例分析
经济法在德国的产生
案例思考题
日本经济法的兴起
第三章 经济法的地位
本章要点
案例分析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
案例思考题
抢盐“风波”与价格规制
第四章 经济法的理念和基本原则
本章要点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中国人民银行行使利率调整权连续五次上调存贷款利率
案例分析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预算审批权——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批准国务院调整中央预算方案
案例思考题
2011年我国税收收入状况
第五章 经济法的体系和渊源
本章要点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桂中岳等30名代表提出《关于制定税收基本法的议案》
——税收法律体系与税法体系
案例分析二:SARS期间价格规制行为所依价格法规范的效力渊源
——价格法的渊源
案例思考题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修改
第六章 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
本章要点
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制定
案例分析二:“地下钱庄”等查禁案和相关制度的完善
案例思考题
中国《反垄断法》制定过程
第二编 经济法主体
第七章 经济法主体的一般原理
本章要点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从某银行2006年年报看经济法主体资格的重叠性
案例分析二:某银行的成立及业务
案例思考题
张某以何种身份成为经济法主体?
……
第三编 市场监管法
第四编 宏观调控法
后记
第一章 经济法的概念
本章要点
案例分析
经济法在德国的产生
案例思考题
《中华人民共和圉可再生能源法》中法律规范的部门法属性
第二章 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本章要点
案例分析
经济法在德国的产生
案例思考题
日本经济法的兴起
第三章 经济法的地位
本章要点
案例分析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
案例思考题
抢盐“风波”与价格规制
第四章 经济法的理念和基本原则
本章要点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中国人民银行行使利率调整权连续五次上调存贷款利率
案例分析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预算审批权——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批准国务院调整中央预算方案
案例思考题
2011年我国税收收入状况
第五章 经济法的体系和渊源
本章要点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桂中岳等30名代表提出《关于制定税收基本法的议案》
——税收法律体系与税法体系
案例分析二:SARS期间价格规制行为所依价格法规范的效力渊源
——价格法的渊源
案例思考题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修改
第六章 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
本章要点
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制定
案例分析二:“地下钱庄”等查禁案和相关制度的完善
案例思考题
中国《反垄断法》制定过程
第二编 经济法主体
第七章 经济法主体的一般原理
本章要点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从某银行2006年年报看经济法主体资格的重叠性
案例分析二:某银行的成立及业务
案例思考题
张某以何种身份成为经济法主体?
……
第三编 市场监管法
第四编 宏观调控法
后记
在线试读
【分析】
本案例所涉及的理论问题主要是法律体系构造和经济法地位问题。
改革开放,特别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的1992年以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样,法律体系及其合理构造便成为立法理论和实践中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合理的法律体系构造,有助于现实法律的内在逻辑的体系化,有助于增进立法的自觉性,提升立法效率,促进立法社会功能的实现。尽管法的体系与法律体系有很大的区别,但二者在立法实践上会形成相应的联结。如果没有对法的体系及其构成的研究成果,没有法与社会关系基本理论作为基础,没有在此基础上的调整对象理论和部门法划分理论,也就没有对法的体系的基本认识,也就难以形成对法律体系内部构成理论的认识。当然,没有对法律体系构成的理论认识,也就很难有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自觉的立法行为。正是在这一内在关系上,才形成了法的体系的抽象理论和建立法律体系的立法实践之间的逻辑链。在这个逻辑链中,经济法在法的体系中的部门法地位和在法律体系中的法律部门地位,构成了内在逻辑的联结。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都着力将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作为其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在前几届立法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这两届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努力,到2001年初第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召开时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已经制定了390多件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同时,国务院制定了800多件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制定了8000多件地方性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基本涉及构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各个法律部门,并且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也大多已经制定出来。因此该报告认为“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
我们同样不难理解,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工作报告在宣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基本形成的同时,着重阐述法律体系的构成及其法律部门的划分问题。报告强调:“常委会根据立法工作的实际需要,初步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划分为七个法律部门,即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不过,该报告在分别阐述七大法律部门时,也认为其中的某些措词也都有作学术上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
本案例所涉及的理论问题主要是法律体系构造和经济法地位问题。
改革开放,特别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的1992年以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样,法律体系及其合理构造便成为立法理论和实践中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合理的法律体系构造,有助于现实法律的内在逻辑的体系化,有助于增进立法的自觉性,提升立法效率,促进立法社会功能的实现。尽管法的体系与法律体系有很大的区别,但二者在立法实践上会形成相应的联结。如果没有对法的体系及其构成的研究成果,没有法与社会关系基本理论作为基础,没有在此基础上的调整对象理论和部门法划分理论,也就没有对法的体系的基本认识,也就难以形成对法律体系内部构成理论的认识。当然,没有对法律体系构成的理论认识,也就很难有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自觉的立法行为。正是在这一内在关系上,才形成了法的体系的抽象理论和建立法律体系的立法实践之间的逻辑链。在这个逻辑链中,经济法在法的体系中的部门法地位和在法律体系中的法律部门地位,构成了内在逻辑的联结。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都着力将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作为其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在前几届立法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这两届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努力,到2001年初第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召开时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已经制定了390多件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同时,国务院制定了800多件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制定了8000多件地方性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基本涉及构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各个法律部门,并且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也大多已经制定出来。因此该报告认为“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
我们同样不难理解,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工作报告在宣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基本形成的同时,着重阐述法律体系的构成及其法律部门的划分问题。报告强调:“常委会根据立法工作的实际需要,初步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划分为七个法律部门,即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不过,该报告在分别阐述七大法律部门时,也认为其中的某些措词也都有作学术上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