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04913
编辑推荐
大学水平以上读者,佛学爱好者,佛教研究学者。
内容简介
永明延寿被禅宗法严宗列为第三代祖师,又被净土宗列为第六代祖师,其佛学论著有百余万字,佛学思想非常丰富,影响较大的有《宗镜录》《万善同归集》《心赋注》等等。延寿著作的核心内容包括“以心为本”、“宗教融通”、“悟后圆修”等等。孙劲松的《心史:永明延寿佛学思想研究》选择了“心本史观”这个角度对永明延寿的佛学思想进行系统研究,涵盖了永明延寿佛学的思想的本体论、工夫论、实践论等关键层面。
目 录
绪论 延寿生平及其心本论
第一节 延寿生平、著作以及影响
第二节 延寿的心本思想概述
第一章 心本史观
第一节 心本史观视野下的生命观、世界观与解脱观
第二节 心史视野中的人生观
第三节 延寿心本史观与中印文化之关系
第四节 佛教的心本史观与心本的佛教史观
第二章 真心与妄心
第一节 由妄心见真心
第二节 本有真心与究竟真心
第三节 八识与九识之诤
第三章 一心六度
第一节 六度在佛法中的地位
第二节 六度与福智二业
第三节 外门六度与内门六度
第四节 延寿六度学说的评价
第四章 三学相资
第一节 戒定慧相辅相成
第二节 乘戒兼急
第三节 定慧相资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一节 延寿生平、著作以及影响
第二节 延寿的心本思想概述
第一章 心本史观
第一节 心本史观视野下的生命观、世界观与解脱观
第二节 心史视野中的人生观
第三节 延寿心本史观与中印文化之关系
第四节 佛教的心本史观与心本的佛教史观
第二章 真心与妄心
第一节 由妄心见真心
第二节 本有真心与究竟真心
第三节 八识与九识之诤
第三章 一心六度
第一节 六度在佛法中的地位
第二节 六度与福智二业
第三节 外门六度与内门六度
第四节 延寿六度学说的评价
第四章 三学相资
第一节 戒定慧相辅相成
第二节 乘戒兼急
第三节 定慧相资
结论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3.五代及吴越国的佛教传播
隋唐是佛教的兴盛时期,天台、唯识、华严、禅宗等诸宗并起,诸宗相比,犹以禅宗之简约、唯识之严密而最值得推崇,译经事业也由玄奘等人的努力而达到了佛教史上的最高峰。随着佛教的发展,儒释道三教之冲突与融合交替,佛教内部的流弊也逐渐展现,导致唐武宗灭佛。武宗于会昌五年(845)颁布“废佛敕书”,史称“会昌法难”。“会昌法难”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一,佛教集团占据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腐败堕落者又为数不少;其二,唐王朝需要解决财政短缺,兵役、农桑人口不足的问题;其三,武宗自己信仰道教。武宗灭佛后,被废弃的大寺院有四千六百座,小寺院(招提兰若)四万多所,还俗僧尼凡二十六万五百人,寺田被没收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被收为两税户。只在长安、洛阳各留四寺,僧三十人;各州亦存一寺,分为三等,各留僧众二十人、十人、五人。到会昌六年(846),武宗驾崩,宣宗即位,佛教才得以再兴。
此后多年战乱,佛教在中国北方的信仰人数继续发展,但佛门内部在教义、戒律等方面却有所停滞,百余年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王朝的周世宗再次整顿佛教,这一次整顿并不是具有宗教偏向的灭佛运动。在当时,多年战乱,很多人为了躲避兵役、徭役而出家,但他们并没有完整的佛教信仰,于佛教教义也不甚了解,寺院在容纳了大量人员的同时也集聚了大量的财产。显德二年(955),国家财力拮据,周世宗下令取天下铜佛像,用来铸钱,遭到大臣的反对。世宗显然对于佛教有一定的了解,他说:“佛祖说以身世为轻,以利和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岂有所惜哉!”在周世宗看来,佛教把肉体看作自心变现的臭皮囊,以身世为轻,《金刚经》载佛陀前世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而心无怨,为了救虎可以舍身饲虎,何况只是舍铜像呢?世宗还指出僧团的种种弊病,对僧团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此次被废的寺院有三千三百三十六所(另说为三万三百三十六所),全国还剩下寺院两千六百九十四所,僧尼的剃度也受到严格限制。周世宗此次整顿目的并非灭佛,他制定了严格的僧尼出家剃度制度,男子十五岁以上须诵经一百张或读经五百张,女子十三岁以上须诵经七十张或读经三百张,只有这样才具备出家的资格。他还规定有赡养义务者,须经双亲许可,始可剃度。世宗的做法从理论上讲无可非议,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大量地摧毁寺院,掠夺财产,导致佛教徒的反对。次年世宗死,五年后的960年,赵匡胤推翻后周建宋,下诏复寺立像,佛教始告复苏。
吴越之地素有佛教传统,其治下的天台山是天台宗的发源地,也是后来禅门法眼宗的主要道场。与中国北方的战乱与灭佛相反,吴越政局平稳,少有战乱,人口众多,生活富庶,没有后周那种财政困难,也不需要赶出僧侣参加徭役,所以南方的吴越国一直保持着比较繁荣的佛教文化。
……
隋唐是佛教的兴盛时期,天台、唯识、华严、禅宗等诸宗并起,诸宗相比,犹以禅宗之简约、唯识之严密而最值得推崇,译经事业也由玄奘等人的努力而达到了佛教史上的最高峰。随着佛教的发展,儒释道三教之冲突与融合交替,佛教内部的流弊也逐渐展现,导致唐武宗灭佛。武宗于会昌五年(845)颁布“废佛敕书”,史称“会昌法难”。“会昌法难”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一,佛教集团占据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腐败堕落者又为数不少;其二,唐王朝需要解决财政短缺,兵役、农桑人口不足的问题;其三,武宗自己信仰道教。武宗灭佛后,被废弃的大寺院有四千六百座,小寺院(招提兰若)四万多所,还俗僧尼凡二十六万五百人,寺田被没收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被收为两税户。只在长安、洛阳各留四寺,僧三十人;各州亦存一寺,分为三等,各留僧众二十人、十人、五人。到会昌六年(846),武宗驾崩,宣宗即位,佛教才得以再兴。
此后多年战乱,佛教在中国北方的信仰人数继续发展,但佛门内部在教义、戒律等方面却有所停滞,百余年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王朝的周世宗再次整顿佛教,这一次整顿并不是具有宗教偏向的灭佛运动。在当时,多年战乱,很多人为了躲避兵役、徭役而出家,但他们并没有完整的佛教信仰,于佛教教义也不甚了解,寺院在容纳了大量人员的同时也集聚了大量的财产。显德二年(955),国家财力拮据,周世宗下令取天下铜佛像,用来铸钱,遭到大臣的反对。世宗显然对于佛教有一定的了解,他说:“佛祖说以身世为轻,以利和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岂有所惜哉!”在周世宗看来,佛教把肉体看作自心变现的臭皮囊,以身世为轻,《金刚经》载佛陀前世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而心无怨,为了救虎可以舍身饲虎,何况只是舍铜像呢?世宗还指出僧团的种种弊病,对僧团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此次被废的寺院有三千三百三十六所(另说为三万三百三十六所),全国还剩下寺院两千六百九十四所,僧尼的剃度也受到严格限制。周世宗此次整顿目的并非灭佛,他制定了严格的僧尼出家剃度制度,男子十五岁以上须诵经一百张或读经五百张,女子十三岁以上须诵经七十张或读经三百张,只有这样才具备出家的资格。他还规定有赡养义务者,须经双亲许可,始可剃度。世宗的做法从理论上讲无可非议,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大量地摧毁寺院,掠夺财产,导致佛教徒的反对。次年世宗死,五年后的960年,赵匡胤推翻后周建宋,下诏复寺立像,佛教始告复苏。
吴越之地素有佛教传统,其治下的天台山是天台宗的发源地,也是后来禅门法眼宗的主要道场。与中国北方的战乱与灭佛相反,吴越政局平稳,少有战乱,人口众多,生活富庶,没有后周那种财政困难,也不需要赶出僧侣参加徭役,所以南方的吴越国一直保持着比较繁荣的佛教文化。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