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558247
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取决于文明的新生;成为区域直至世界的文明中心,是一个民族崛起的标志。当一个民族曾经的辉煌化成历史,那么她的文明体系也一定先行衰落。在公元后的两千年里,中华汉唐帝国、罗马帝国、大英帝国、法兰西共和国、日本国、美利坚合众国轮番扮演东西方世界历史舞台上文明的主角。然而,就像花朵艳丽的时刻也就预示着它即将枯萎一样,文明之花似乎也遵循着某种神秘的季节开放、凋零。
追寻世界主体文明演变历程,可见“文明中心移动”的神秘轨迹。从“东洋史就是中国史”到“东洋成为日本代名词”,过去东方世界经历了怎样一番“文明中心”大挪移?今日被西方视为“无脊椎”东方,“经济崛起”的中国与“迈向正常化国家”的日本,谁能修成正果、重鼎“东方文明中心”?谁又能超越美国、使世界文明中心由西方移回东方?
本书以独特的视野,还原一段跌宕起伏的东洋变迁史,揭开东方文明起落谜团,在世界主体文明演进大势及东洋古之未有之大变局中,探寻东方文明的新生之路——以“汉魂、汉才、仁道”为核心的华夏文明能否再盛、重回东方乃至世界文明中心。
章西方不亮东方亮——华夏文明,点亮东洋
1.合战白江口——大唐战船,虎踞东洋
2.东洋无疆界——日本名流,中国“渡来”
3.东土有“共主”——西域君主,流亡中国
4.唐朝皇帝管中国的事,也管外国的事
5.西方不亮东方亮——壮哉“汉才”,世界“封顶”
第二章汉魂“失血”——两宋开启华夏文明“东逝水”
1.中原经济大国之悲惨世界
2.宋金之战——并非羊与狼的战争
3.汉魂失血——两宋何以开启“华夏被征服”历史
4.岳飞案不是简单冤案,而是汉魂分水岭
5.滚滚汉江东逝水——宋末帝蹈海,许子元流亡日本
第三章撕裂的东洋——华夏“陆沉”引发日本“继大统”冲动
1.东陆突现新王者——蒙古人崛起的神秘外因
2.全民皆兵与一亿土豆——汉和“魂差”致抗蒙两样结果
3.撕裂的东洋——南宋灭亡引发日本“继大统”冲动
第四章汉才脱水——明清“自闭”送东洋
1.复国未复兴——大明王朝“去势”华夏文明
2.日本不拜大明使者
3.郑和下东洋——寻人、告状、炫富
4.关门大吉——宁波事件后,华夏文明并发“自闭症”
5.又见胡虏据中原——清兵入关,明朝“后一个学种”流亡日本
6.汉才脱水——大清是19世纪世界“内陆国”
7.别了,“中国中心论”——日本人的新世界观
第五章必亡之道——仁道不人,王道不王
1.中原王道曰“五祖”
2.内外有别——“圈中狼”之“能量守恒定律”
3.“仁道外战”样本——打下的疆域吐回去、抓到的敌首放回去
4.王道圈里繁衍着“不可救药的狼和羊”
5.“着了此道”都退化
6.中原狼道,必亡之道
第六章世界变了——“洋才”问世,西风吹起东风破
1.西洋有个好传统——恺撒也是选出来的
2.海上生王者——西洋层出“海王星”
3.“英才”问世——世界文明中心“西移记”
4.“法才”升级——拿破仑的战斗力从何而来
5.“德才”无敌——疑似“世界军事强国”
6.西风吹起东风破——美船袭日、英法双杀大清国
第七章东洋滞变——日本“单骑”取“真经”
1.文明也怕货比货——西洋“三进”,东洋“三滞”
2.中日两版“西游记”——清国忙军购,日本取政经
3.“仁道”救不了中国,“武士道”却救了日本
4.明治和慈禧是两种不同的“狼”
5.一同西学,两样结果——琉球打响枪,东洋考场5∶0
第八章另类骄傲——日主东洋五十年
1.另类骄傲——“东洋”成为日本代名词
2.新东洋VS老东洋——“新日本”如何看“旧中国”
3.东方后生很纠结——向西?向东?
4.平分中国——日俄战争的东方预言意义
5.致命的隐患——“德粉”日本的“民族优劣论”与“半拉子宪政工程”
第九章后生可畏——西洋亦出“优生儿”
1.西洋“优生儿”
2.超越英帝国——美国发明了“新征服经”
3.西洋有了新领袖——山姆大叔的“世界正统”之旅
第十章太平洋战争——东西“后生”总对决
1.东方“后生”,意在世界
2.恶霸与善霸——东西“后生”不同道
3.太平洋战争——东西“后生”总对决
4.再度归“西”——战后日本成“美粉”
第十一章东方新曙光——华夏文明的两次短暂复兴
1.华夏初醒——“汉才”东渐、“汉魂”狮吼
2.谁阻断了华夏文明次复兴
3.民国为何未亡于日本
4.从“战胜国”到“世界四强”——华夏文明的战时复兴
5.好景不长——从“图存”到“争雄”,这股“血”如何才能“总是热”
第十二章百年东洋战史,三分天下文明
1.受人欺负——被野蛮征服的“文明”,非“伪”即“弱”
2.欺负别人——虎狼之师“半开化”
3.主导世界——什么样的文明才能缔造“领袖国”?
第十三章 后现代困局——这里没有“领袖国”
1.这里,险些点燃“第三次世界大战”
2.文明之困——西洋有北约,东洋有什么
3.非正常国家——戴着“紧箍” 的东瀛使者
4.生意大伴非领袖——华夏文明圈的现实尴尬
第十四章众矢之的——21世纪,东洋又临“古之未有之大变局”
1.美国进来了,大东洋座次怎么排?
2.日本“回来了”,历史会不会重演?
3.美主亚太,因为东方“无脊椎”?
4.入主东洋?俄罗斯有心无力
5.谁是东方脊梁——悬念留在中日两国
第十五章再主“东洋”,华夏文明需“三补”
1.“汉魂”补“血”——还原“原生态”
2.“汉才”补“水”——中国亦须产“洋人”
3.易“仁”为“人”——“人道”与“仁道”是两码事,一如“血性”和“狼性”之大不同
大结语还原东洋史,只为华夏文明谋新生
谁是“东洋”?中国在表面强大的背后是泥足巨人,很软弱。
——阿美士德
狮子睡着了,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
——拿破仑
东方睡狮是日本,而非中国。
——石原慎太郎
说句话的是19世纪英国人,“接龙”第二句话的是同时代法国人,后那段“翻案”语录,言者系21世纪日本人。
争议的,当然是后那段话。这是日本政坛“常青树”、右翼精神领袖石原慎太郎2005年接受美国《外交政策》采访时,发出的惊世之语。
“东方睡狮论”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拿破仑讲这句话时,时值近代中国积弱期,此言传来无异于给悲观的中国人打了一针强心剂,坚信只要国人奋发图强,业已衰落的华夏文明就有可能重获新生、再度问强。
那么,已经注明中国标签的“东狮”,为什么一百年后日本要争抢?
石原给出的理由是:亚太地区出现的新局势,迫使日本“重新获得它的军事实力”,从“被动中崛起”,当日本再次成为一个“强大国家”,这个地区的“力量平衡将被彻底改变”。
显然,日本争的不是“狮子”,而是“东方世界”的主导权。
而且,他们不是说说而已。
2012年,美国重返亚太,变局一触即发。日本东海发力,“钓鱼岛事件”爆发。随后,日本提前大选,石原慎太郎“原战友”安倍晋三当选日本首相,石原本人也荣任日本第三大党——维新会党首。
2013年,日本更是大动作频频。安倍内阁一边宣讲“一个强大的日本回来了”,一边践行岛链战略、围绕中国形成“自由繁荣之弧”。
树欲静而风不止,东方之洲,真的已到了“一洲难容二狮”的境地。
东方世界,到底谁是西方人传说中的那匹“睡狮”?至今中日各执一词。其实,比较“东方睡狮”之争,还有一个称谓却没有引起争议,而这个称谓,对于两国而言,更具“主导东方”多重标志意义。
它就是“东洋”。
不少中国人以为,“东洋”即“日本”别称,“东洋史”即“日本史”,其实,那是阴错阳差、送人之美了。
查阅史料可知,“东洋”版权不折不扣属于中国。此称来源于宋代,确立于元代《大德南海志》,是古代中国人原创的地理名词。“东洋”原指中国沿海,外延是东海以远、朝鲜半岛和日本乃至太平洋岛国,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地理概念。日本人谈论20世纪之前的“东洋史”,就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北亚历史。 譬如日本著名学者桑原骘藏的《东洋人的发明》中所言:“我在此说的东洋,是极其狭义的意思,与东亚意思相同,且主要是指中国人。”“我国现行的东洋史,以中国为中心,在多数情况下,倾向于排除西域的史实。”
此话表明了一个基本的历史状况,即“东洋”以中国为“中心”,谈“东洋”主要是谈“中国”。而近代以后,“东洋”词义却发生了急剧变化。日本历史学家重新诠释了“东洋史”,虽然他们没有否认“古代东洋史主体是中国史”这一基本事实,但是,在日版“近代东洋史”中,其“中心”已由中国向日本转移。
可见,地理名词一旦被赋予了“中心”含义,也会出现重大变换。在世界史中,与东洋对称的另一地理名词是西洋。19世纪之前,“东洋”及“西洋”这两个地理名词是普遍意义上的通解——狭义的西洋指西欧国家,广义的西洋乃整个西方世界;狭义的东洋是东亚(主要指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这片地带),广义的东洋泛指东方世界。但近代两场战争(鸦片战争、甲午海战)过后,“东洋史”中的主角不仅由中国变成日本,甚至就连“东洋”之名,亦被日本独享。
东洋易主成为近代东方历史分水岭。此前,东洋是个地理概念,此后,地理意义削弱,人文即“文明取向”意义增强。
东洋落入日本之手,从文明上讲主要由三个因素造成:
1.华夏文明衰落,不能代表东方主体文明;
2.日本称霸东方、显露一统亚太之志;
3.海权成为世界霸权的天王山,“洋”国占据世界主体文明,“西洋”专指西方国家,“东洋”专指“东方西人”——日本。
异变的“东洋史”,确是日本史学家的“杰作”。日本于甲午战争同年(1894)提出“东洋史”新概念,曾经认为“所谓东洋史就是中国文化发展历史”的日本著名学者内藤湖南,此时也成为“新东洋史”的拥趸。而日本“国家大校长”福泽谕吉的“改辕易辙”更直截了当地写在他所创建的庆应大学的讲义中,他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文明停滞”。与福泽齐名的史学家白鸟库吉,有一个高徒叫津田左右吉,他的结论是“东洋文化抹杀论”。其中心思想是东方的文化中心已不在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印度和中国”,而在“旭日东升阳光普照”的“大日本帝国”,日本俨然成了亚洲文明的“新中原”。
内藤湖南进而一语道破:日本,今天将成为东洋文化的中心……日本与中国在政治上成了一个统一国家的话,文化中心移至日本,那么,日本人在中国的政治、社会上再活跃,中国人也不会觉得特别不可思议。
随着“新东洋”被重新推出场的,是“原东洋”的中心中国沦为蔑称“支那”。1910年,东京帝国大学把“支那史学科”正式改名为“东洋史学科”。新史主旨以所谓“文明中心移动论”,来证明“东洋文明的中心”是怎样一步步地移向日本的,表明日本“已经成为东洋文化的中心”。
耐人寻味的是,对于日本的“新东洋”论,当时的中国并不持异议。抗拒西化的清政府鉴于日本一天天强大如“西人”,又因日本地理位置在中国之东,遂接受此论,公称日本为“东洋”。
对中国而言,这不仅仅意味着中国海权的丧失,更深远的意义,是东方文明中心地位一去难返。
时光转至2013年,21世纪的东洋,中国和平崛起,日本宣称要成为所谓“强大国家”。在今日中国人眼里,大都以为“东洋史”与中国无关,或者认为“日版东洋史”是其用来征服东方的理论工具,而其中的历史真相和文明转向价值却被忽略。既然自甲午战争后,日本历史学者创造了以日本为中心的“东洋史”,那么,还原以中国为中心的“大东洋史”,是否更具历史和现实双重意义?
目前,围绕着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中日有争。而我以为,议过去不如争未来、竞文明。迄今为止,“东方睡狮”也好,“东洋”也罢,并没有注册版权。但就文明的发展与价值取向而言,显然,中国与其同日本争“睡狮”,不如争“东洋”——更具“东方文明中心”标志意义。
纵观世界史,文明的比拼是个永恒的话题。借鉴日本这块“他山之石”,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一个文明的主体”,我认为无外乎“魂”“才”“道”三大主干。华夏文明的主体,是“汉魂”与“汉才”;两千年核心之道,是“仁道”。隔海相望的日本,以“和魂”立世,以“洋才”崛起,以“武士道”争雄。中日之间的“东方文明中心”归属,无非是“汉魂”与“和魂”之争,“汉才”与“洋才”之争,“仁道”与“武士道”之争。故此,在“西方不亮东方亮”以及“西风东渐”的历史转向风暴中,较以两国“魂”“才”“道”三方质地,则孰强孰弱、孰起孰落,昭然若揭。
术业所限,本人无意面面俱到重述整部东洋史,只想史海淘金,打捞一段跌宕起伏的东洋变迁史。抚今追昔,不为咬文嚼字、探讨“东洋”地理概念,而是在世界文明演进大势及东洋古之未有大变局中,探寻东方文明中心的移动轨迹。
如是按图索骥,或许接近找到东方文明的生死密码,预见21世纪“谁主东洋”的终结局……
大结语 还原东洋史,只为华夏文明谋新生
文已至此,想者不难对本书要义心领神会。
此要义可一言蔽之:还原东洋史,只为华夏文明谋新生。
就此,再说点“多余的话”。就文明的起落而论,笔者也倾向于中国古代史应终结于宋。理由是,自两宋灭亡,华夏文明就从“称雄”转向“图存”。从朱元璋到孙中山,华夏复兴梦此起彼伏,已历经几百年。而此梦之圆,归根结底是要通过文明新生来实现。没有华夏文明新生,华夏充其量复古而无法实现复兴。
而关于文明的简要理解,我更愿意将其形容为一杯水——“才”如“杯”,“魂”如“源”,“道”如“用”。“杯子”可以使水变形,“水源”是水质的保证,这杯水的用途即为其后命运。就一个国家的文明而言,国体是“水杯”,人心是“水源”,“国道”是“水用”。水放在圆形的容器就会变成圆形,放在四方形的容器就会变成四方形。然而,即使换了容器,装在杯中的水质没有改变也是不行的。况且,明明是污水,如果不净化就长期做饮用水,那也注定是要生出病人的。
如是而论,东洋之水亦是文明之水。“谁主东洋”亦即“一江春水向何方”。想当年,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日本力夺“东洋”称谓其实就包含“文明流向”意指——合流西洋。他们认为,现代欧洲文明,是目前人类智慧所能达到的程度,其他仍然处于野蛮状态或半开化地位的国家,如果想使本国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
合流西洋后的日本,20世纪相继创造了两次奇迹,先是“世界第二军国”,后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这使他们更加笃信西洋文明“论”。
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美籍日裔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出版《历史的终结》,在世界范围引起巨大反响。此书认为,历史的进步就是自由意识的进步、人人获得自由的过程,终点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当一种文明体系能够从根本上满足了人性中这种需要的时候,历史就走向终结。而冷战结束以后,人类文明体发展已到达终点,从此之后,构成历史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就不再进步了。
福山还为此论找到历史依据,进入20世纪以后,为了和西洋文明竞争,为了取得更快的社会发展,很多国家尝试了不同的文明体系,但是其中没有一种能被证明是比西方文明更为先进,更有希望,更有生命力,更能代表未来前途的。除了以自由民主制为核心的西方文明,人类社会没有别的进化可能,这就是历史的终结。
应该说,在对人类进步的终极目的分析上,福山的话有一定道理,但以西洋文明盖棺人类文明,我认为不是一种科学的进取态度。17世纪牛顿定律早就告诉我们,运动是的、静止是相对的。地球上只要有人类存在一天,历史不会结束,文明也不会终结——即便“人类想象不出超越自由民主制的文明”,至少可以对它继续完善。
而福山的“文明终结论”,即便放到百年前,也不能够赢得所有“前辈”的共鸣。20世纪初,提出“新东洋论”的一部分日本学者并不主张对西洋文明全盘复制,“东洋”概念即强调区别于抗拒西化的中国、亚洲其他地区,又强调有别于西方世界。大多数日本学者反对西方史家坚持“西方文明永恒代表文明”的观点,认为:文明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虽然西洋各国有朝向文明方面发展的趋势,却并非尽善尽美,所以日本不应满足于目前的西洋文明。
彼时日本学界渐次形成对文明的三大共识:
1.世界历史不是国别史的汇集,而是人类整体的历史;
2.目前的文明即为西洋文明,在一定阶段内代表着人类发展的潮流和趋向,因而东方国家要以西洋文明为目标;
3.文明是相对的,并非固定不变的,较高文明的出现始于各地区、民族之间的碰撞与交流,随着东方卷入西洋文明的风潮之中,相互融合,未来的世界历史未必不能以东方为中心。
虽然不能否认,20世纪初的日本“新东洋”及“文明中心移动”论,曾经一度成为日本统治东方乃至征服世界的理论工具,但同时也不能否认,他们上述对文明的三大共识不无学术价值。回顾世界主体文明的演变轨迹,从汉唐文明照耀东方而至英国文明主宰世界,“文明中心移动”确实客观存在。“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将来世界文明的中心未必不能再移于东方——取西洋文化与东方旧时文化精华相合,自成一种新文明,蔚为壮观。
那么谁来担当这个主角呢?日本学者认为本国责无旁贷。早在1880年,日本“国家大校长”福泽谕吉就宣称:“方今东洋列国之中,作为文明中心并堪任盟主以挡西洋诸国者,舍我日本国民又其谁也。”
而笔者以为,作为东方文明发祥地的中国,不应甘居日本之后。
自百年前发生辛亥革命、重燃强文明希望,夺回“东方文明主导权”之愿在中国志士心中一刻也未停歇。尤其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挑战西方未遂,几遭毁灭性打击之后,中国在东方的复兴即得到前所未有的机遇。
今日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中国崛起论”此起彼伏。而崛起的真正标志,不是具有世界工厂,而是华夏文明重回东方乃至世界文明中心。
今日世界,东洋的范畴已经超越狭义地理空间,与“亚太”合并同类项。泛东北亚、东南亚、太平洋,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诸国也成为政经意义上的东洋国家。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已达21个。以中日韩为轴心的大东洋正在形成,大东洋将汇聚世界有活力的国家,无疑,谁主东洋,谁将有望成为“世界领袖国”。
当然,从目前整个世界文明格局看,东洋要抛开西洋盟主美国,形成“东方人的东洋”,恐怕还需要漫长的征程,这首先不是一个经济体系问题,而是文明价值体系问题。谁能在这里脱颖而出,首先必须要形成辐射世界的新文明体系。不言而喻,一场东方文明的再生运动,要比建立什么样的经合组织更具历史标志意义。
21世纪,无论自动还是被动,势必卷入大东洋新棋局中的“新旧东洋”代表——中日两国都难以“沉睡”,而“东方文明中心”属于日本还是中国,却留待时间一现端倪。或许,未来30年,21世纪中叶的中国和日本,面临的问题,已不是相互超越、争夺“东方文明中心”“谁主东洋”,而是谁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文明一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