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袋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435520丛书名: 四川省公开招聘教师考试辅导教材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19四川省公开招聘教师考试辅导教材: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全真模拟预测试卷》是中公四川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组织师资及图书研发人员在对历年真题进行详细解读以及对四川教师招聘大纲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本套试卷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紧扣真题,洞悉考情
本套试卷中的每套试卷均严格依真题命题特点编制,避免考生陷入漫无边际而收获甚微的题海苦战。
二、深度解析,细致讲解
本试卷所有答案和题目都是经过教师招聘考试图书研发人员及一线教师的数次讨论、精心推敲而成,并辅之以详细的解题思路和作答技巧。 通过本试卷的解析,让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各知识点。
三、夯实基础,科学备考
本试卷为考生量身打造,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每套全真模拟预测试卷的难度、题型、题量、考点分布均模拟真题,帮助考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把握考试脉搏,掌握解题技巧,夯实基础考点,提高实战应变能力。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9四川省公开招聘教师考试辅导教材: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包含10套模拟试卷,是是中公四川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组织师资及图书研发人员在对历年真题进行详细解读以及对四川教师招聘大纲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每套试卷的难度、题型、题量、考点分布均模拟真题。并且本试卷所有答案和题目都是经过教师招聘考试图书研发人员及一线教师的数次讨论、精心推敲而成,并辅之以详细的解题思路和作答技巧。 通过本试卷的解析,让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各知识点,从而提高实战应变能力。
目 录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一)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二)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三)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四)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五)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六)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七)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八)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九)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十)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一)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二)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三)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四)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五)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六)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七)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八)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九)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十)参考答案及解析(158)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二)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三)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四)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五)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六)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七)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八)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九)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十)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一)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二)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三)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四)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五)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六)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七)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八)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九)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十)参考答案及解析(158)
在线试读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一)
一、判断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下列各题中,你认为正确的请打“√”,错误的打“×”;全部打“√”或全部打“×”均记为0分)
1.一定条件下,制约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的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只具有即时价值,而没有延时价值。()
3.师生之间的多向交往要优于单向交往。()
4.“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在今天的新课改中受到责难,新课改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人格上交往对话的平等关系。()
5.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能操之过急。()
6.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统称为教师的人格特征。()
7.斯滕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自律道德向他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8.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9.教学模式是以简化概括的形式表述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教学结构和操作程序。()
10.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导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11.信任学生是班主任对学生应有的态度,是专业化班主任必须具备的品质。()
12.为了做好教学工作,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注意状态,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必须考虑到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有节奏的轮换和交替。()
13.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14.学习是可以用经验或练习来解释的、可观察的行为变化。()
15.从抵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不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6.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17.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儿童在第三个阶段的任务就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18.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对立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差异的反应。()
19.学生的学习行为取决于需要与诱因的相互作用。()
2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1.教育法的渊源指特定国家机关制定的不同法律地位或效力的教育法的一种分类,是教育法的形式。()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监护责任,抚养教育未成年人。()
23.教育法的监督是保障教育法律关系主体行使权利的重要途径。()
24.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业务和心理素质。()
二、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择你认为正确的答案)
1.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的作者是捷克教育家()。
A.杜威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D.布鲁纳
2.关于人的身心发展动力有内发论和外铄论两种基本观点。下列说法中属于外铄论的是()。
A.性本善论B.成熟机制论
C.白板说D.本能论
3.“教育不应该再限于学校围墙之内”体现了()教育理念。
A.前制度化B.制度化
C.非制度化D.前三者兼有
4.具体规定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的是()。
A.学制B.培养目标
C.教育方针D.课程计划
5.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重点是()。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C.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D.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下列关于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C.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D.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7.每年清明节某校都要组织学生到革命烈士陵园举行清明扫墓活动,瞻仰革命先烈。该校采用的德育方法属于()。
A.榜样示范法B.实际锻炼法
C.陶冶教育法D.角色扮演法
8.人的精神力量、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疾,使人的身心得到发展。这种现象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阶段性
C.不均衡性D.互补性
9.思想品德教育的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0.学校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世界上许多国家在进入()后出现了学校。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早期
11.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被称为()。
A.白板说B.从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D.实质教育派
12.教师职业的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
A.系统化B.多样化
C.复杂化D.专门化
13.某中学在新生入学后,做了一项学生课余爱好调查,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并依据学校教学计划,组建国学、器乐、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学校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深化课堂教学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D.凸显教学风格
14.“呈现基本情景—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估”属于()的教学模式。
A.随机进入式B.抛锚式
C.支架式D.探究式
15.罗老师讲解《观潮》这篇课文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罗老师在教学中贯彻了()。
A.直观性原则B.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
16.在大教室上课时,教师借助扩音设备放大音量让全体学生清晰感知。这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A.差异律B.强度律
C.活动律D.组合律
17.教师答疑时能够迅速灵活地提取脑中知识,以解决学生当前的问题。这主要体现了记忆品质的()。
A.准确性B.持久性
C.敏捷性D.准备性
18.人们偶然看到天上的朵朵白云会下意识地脱口说出它像棉絮、小山等。这种心理现象是()。
A.无意想象B.有意想象
C.幻想D.幻觉
19.下列各项活动中,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回忆朋友的名字B.完成口头作文
C.穿衣服D.浮现童年的生活情境
20.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进行猜想和尝试,随着尝试的进行,错误的反应越来越少,而正确的反应逐渐被保留下来。这种关于问题解决过程的观点是()。
A.试误说B.顿悟说
C.干扰说D.提取失败说
21.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是()。
A.以自我为中心B.概念守恒
C.抽象思维D.运算思维
22.小冬活泼好动,善于交际,兴趣广泛,注意力容易转移。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胆汁质B.多血质
C.黏液质D.抑郁质
23.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明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他的认知方式是()。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
C.沉思型D.冲动型
24.下列属于心智技能的是()。
A.书法技能B.打字技能
C.写作技能D.刺绣技能
25.学生阿华希望班级的管理能更加民主化,在班级制度的制定上老师能更多地征求学生的意见、考虑学生的想法。学生阿华的诉求属于()。
A.生存需要B.安全需要
C.尊重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
26.丽丽认识并喜欢玩夹子,经常指着夹子要“夹夹”玩。丽丽次在机场看到飞机尾翼上的燕子图标时,她也指着说“夹夹”。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这种现象属于()。
A.同化B.顺化
C.平衡化D.自动化
27.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在浴缸洗澡时突然发现浮力定律,解决了“王冠之谜”。这种思维是()。
A.直觉思维B.常规思维
C.分析思维D.抽象思维
28.教师突然中断讲课,引起分心学生的注意。这种注意是()。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D.随意注意
29.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有意义接受学习B.有意义发现学习
C.发现学习D.探究学习
30.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12~18岁对应的是()。
A.主动感对内疚感阶段
B.勤奋感对自卑感阶段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D.自主感对羞耻心与怀疑阶段
31.通过对蝙蝠超声波定位的仿效,制造出雷达,这属于()。
A.思维定势B.原型启发
C.酝酿效应D.功能固着
32.为了证明“卵生”是鸟的关键特征,教师举了麻雀和乌龟两个例子。麻雀的例子属于()例,乌龟的例子属于()例。
A.正;反B.正;正
C.反;正D.反;反
33.按照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学生对相似的易混淆单词分别做出正确反应的学习属于()。
A.信号学习B.系列学习
C.言语联想学习D.辨别学习
34.采取跑步、大声喊叫甚至痛哭一场来缓解心理压力的方式属于()。
A.松弛训练B.心理置换
C.合理宣泄D.理性疗法
35.用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的知识是()。
A.策略性知识B.陈述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D.条件性知识
36.儿童从主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正或不公正等标准来判断是非。该儿童处于道德认知发展的()。
A.自我中心阶段B.可逆性阶段
C.权威阶段D.公正阶段
37.学生性格过分内向,害怕在社交场合说话,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说话时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这属于()。
A.嫉妒心理B.抑郁状态
C.强迫行为D.社交恐惧
38.许多科学家反复探索一个问题而毫无结果时,经常会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他们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现象属于()。
A.酝酿效应B.功能固着
C.反应定势D.问题的刺激特点
39.某小学为追求升学率,将低年级成绩差的三名学生除名。该小学侵犯了未成年学生的()。
A.人格尊严B.隐私权
C.受教育权D.身心健康权
40.某小学张老师利用晚上时间有偿辅导学生,该老师上班经常迟到、缺课,学校对其进行了多次批评教育无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可给
一、判断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下列各题中,你认为正确的请打“√”,错误的打“×”;全部打“√”或全部打“×”均记为0分)
1.一定条件下,制约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的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只具有即时价值,而没有延时价值。()
3.师生之间的多向交往要优于单向交往。()
4.“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在今天的新课改中受到责难,新课改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人格上交往对话的平等关系。()
5.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能操之过急。()
6.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统称为教师的人格特征。()
7.斯滕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自律道德向他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8.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9.教学模式是以简化概括的形式表述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教学结构和操作程序。()
10.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导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11.信任学生是班主任对学生应有的态度,是专业化班主任必须具备的品质。()
12.为了做好教学工作,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注意状态,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必须考虑到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有节奏的轮换和交替。()
13.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14.学习是可以用经验或练习来解释的、可观察的行为变化。()
15.从抵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不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6.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17.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儿童在第三个阶段的任务就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18.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对立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差异的反应。()
19.学生的学习行为取决于需要与诱因的相互作用。()
2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1.教育法的渊源指特定国家机关制定的不同法律地位或效力的教育法的一种分类,是教育法的形式。()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监护责任,抚养教育未成年人。()
23.教育法的监督是保障教育法律关系主体行使权利的重要途径。()
24.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业务和心理素质。()
二、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择你认为正确的答案)
1.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的作者是捷克教育家()。
A.杜威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D.布鲁纳
2.关于人的身心发展动力有内发论和外铄论两种基本观点。下列说法中属于外铄论的是()。
A.性本善论B.成熟机制论
C.白板说D.本能论
3.“教育不应该再限于学校围墙之内”体现了()教育理念。
A.前制度化B.制度化
C.非制度化D.前三者兼有
4.具体规定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的是()。
A.学制B.培养目标
C.教育方针D.课程计划
5.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重点是()。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C.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D.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下列关于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C.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D.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7.每年清明节某校都要组织学生到革命烈士陵园举行清明扫墓活动,瞻仰革命先烈。该校采用的德育方法属于()。
A.榜样示范法B.实际锻炼法
C.陶冶教育法D.角色扮演法
8.人的精神力量、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疾,使人的身心得到发展。这种现象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阶段性
C.不均衡性D.互补性
9.思想品德教育的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0.学校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世界上许多国家在进入()后出现了学校。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早期
11.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被称为()。
A.白板说B.从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D.实质教育派
12.教师职业的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
A.系统化B.多样化
C.复杂化D.专门化
13.某中学在新生入学后,做了一项学生课余爱好调查,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并依据学校教学计划,组建国学、器乐、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学校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深化课堂教学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D.凸显教学风格
14.“呈现基本情景—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估”属于()的教学模式。
A.随机进入式B.抛锚式
C.支架式D.探究式
15.罗老师讲解《观潮》这篇课文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罗老师在教学中贯彻了()。
A.直观性原则B.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
16.在大教室上课时,教师借助扩音设备放大音量让全体学生清晰感知。这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A.差异律B.强度律
C.活动律D.组合律
17.教师答疑时能够迅速灵活地提取脑中知识,以解决学生当前的问题。这主要体现了记忆品质的()。
A.准确性B.持久性
C.敏捷性D.准备性
18.人们偶然看到天上的朵朵白云会下意识地脱口说出它像棉絮、小山等。这种心理现象是()。
A.无意想象B.有意想象
C.幻想D.幻觉
19.下列各项活动中,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回忆朋友的名字B.完成口头作文
C.穿衣服D.浮现童年的生活情境
20.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进行猜想和尝试,随着尝试的进行,错误的反应越来越少,而正确的反应逐渐被保留下来。这种关于问题解决过程的观点是()。
A.试误说B.顿悟说
C.干扰说D.提取失败说
21.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是()。
A.以自我为中心B.概念守恒
C.抽象思维D.运算思维
22.小冬活泼好动,善于交际,兴趣广泛,注意力容易转移。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胆汁质B.多血质
C.黏液质D.抑郁质
23.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明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他的认知方式是()。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
C.沉思型D.冲动型
24.下列属于心智技能的是()。
A.书法技能B.打字技能
C.写作技能D.刺绣技能
25.学生阿华希望班级的管理能更加民主化,在班级制度的制定上老师能更多地征求学生的意见、考虑学生的想法。学生阿华的诉求属于()。
A.生存需要B.安全需要
C.尊重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
26.丽丽认识并喜欢玩夹子,经常指着夹子要“夹夹”玩。丽丽次在机场看到飞机尾翼上的燕子图标时,她也指着说“夹夹”。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这种现象属于()。
A.同化B.顺化
C.平衡化D.自动化
27.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在浴缸洗澡时突然发现浮力定律,解决了“王冠之谜”。这种思维是()。
A.直觉思维B.常规思维
C.分析思维D.抽象思维
28.教师突然中断讲课,引起分心学生的注意。这种注意是()。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D.随意注意
29.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有意义接受学习B.有意义发现学习
C.发现学习D.探究学习
30.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12~18岁对应的是()。
A.主动感对内疚感阶段
B.勤奋感对自卑感阶段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D.自主感对羞耻心与怀疑阶段
31.通过对蝙蝠超声波定位的仿效,制造出雷达,这属于()。
A.思维定势B.原型启发
C.酝酿效应D.功能固着
32.为了证明“卵生”是鸟的关键特征,教师举了麻雀和乌龟两个例子。麻雀的例子属于()例,乌龟的例子属于()例。
A.正;反B.正;正
C.反;正D.反;反
33.按照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学生对相似的易混淆单词分别做出正确反应的学习属于()。
A.信号学习B.系列学习
C.言语联想学习D.辨别学习
34.采取跑步、大声喊叫甚至痛哭一场来缓解心理压力的方式属于()。
A.松弛训练B.心理置换
C.合理宣泄D.理性疗法
35.用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的知识是()。
A.策略性知识B.陈述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D.条件性知识
36.儿童从主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正或不公正等标准来判断是非。该儿童处于道德认知发展的()。
A.自我中心阶段B.可逆性阶段
C.权威阶段D.公正阶段
37.学生性格过分内向,害怕在社交场合说话,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说话时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这属于()。
A.嫉妒心理B.抑郁状态
C.强迫行为D.社交恐惧
38.许多科学家反复探索一个问题而毫无结果时,经常会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他们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现象属于()。
A.酝酿效应B.功能固着
C.反应定势D.问题的刺激特点
39.某小学为追求升学率,将低年级成绩差的三名学生除名。该小学侵犯了未成年学生的()。
A.人格尊严B.隐私权
C.受教育权D.身心健康权
40.某小学张老师利用晚上时间有偿辅导学生,该老师上班经常迟到、缺课,学校对其进行了多次批评教育无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可给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