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11341614丛书名: 北京物资学院学术文库
内容简介
本书指出,片面追求森林覆盖率,一是容易陷入统计陷阱,二是并不意味着实现山川秀美,不意味着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很可能会出现生态状况“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结果。笔者建议,坚持科学发展观,将改善森林资源的分布相对均衡性要求纳入我国林业战略规划,大力挖掘土地潜力,依靠科技创新,改革体制和机制、林业政策倾斜,改善森林分布非均衡性。
目 录
章 引论
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第四节 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
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的系统性特征
节 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特性分析
第三章 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形成和变化原因的系统分析
节 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形成和变化的自然因素
第二节 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形成和变化的人为因素
第三节 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变化的主导因素
第四章 森林资源分布失衡的负面效应分析
节 林业经济学与森林分布:森林资源合理分布的林业经济学基础
第二节 生态安全与森林分布
第三节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森林分布
第五章 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的度量方法研究
节 科学地度量和评价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之意义和研究目的
第二节 森林资源分布度量与评价方法选择所遵循的原则
第三节 基尼系数原理简述
第四节 借鉴基尼系数原理研究解决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问题
第六章 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度量和评价模型研究
节 基于基尼系数的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度量与评价模型研究
第二节 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动态评价和参数评价研究
第三节 森林资源基尼系数的边际分析研究
第七章 我国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变化的实证研究
节 我国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第二节 用模型对我国森林清查实证结果的分析评价
第三节 我国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变化的归因分析
第八章 改善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的政策建议
节 建议一:将改善森林资源的分布相对均衡性要求纳入我国林业战略规划,实现两个目标同步增长
第二节 建议二:大力挖掘土地潜力,改善森林分布非均衡性
第三节 建议三:增加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量和适当的财力倾斜,改善森林分布非均衡性
第四节 建议四:改革体制和机制、林业政策倾斜,改善森林分布非均衡性
第五节 建议五:依靠科技创新,改善森林分布非均衡性
第六节 建议六:完善森林保护管理方面立法执法,改善森林分布非均衡性
第七节 建议七:大江大河、山脉、海岸线、铁路、公路的绿色通道、走廊及林带建设,改善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
第八节 建议八:搞好城市绿化,改善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
第九节 建议九:确定资源配置重点,找出改善森林分布非均衡性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第四节 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
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的系统性特征
节 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特性分析
第三章 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形成和变化原因的系统分析
节 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形成和变化的自然因素
第二节 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形成和变化的人为因素
第三节 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变化的主导因素
第四章 森林资源分布失衡的负面效应分析
节 林业经济学与森林分布:森林资源合理分布的林业经济学基础
第二节 生态安全与森林分布
第三节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森林分布
第五章 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的度量方法研究
节 科学地度量和评价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之意义和研究目的
第二节 森林资源分布度量与评价方法选择所遵循的原则
第三节 基尼系数原理简述
第四节 借鉴基尼系数原理研究解决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问题
第六章 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度量和评价模型研究
节 基于基尼系数的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度量与评价模型研究
第二节 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动态评价和参数评价研究
第三节 森林资源基尼系数的边际分析研究
第七章 我国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变化的实证研究
节 我国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第二节 用模型对我国森林清查实证结果的分析评价
第三节 我国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变化的归因分析
第八章 改善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的政策建议
节 建议一:将改善森林资源的分布相对均衡性要求纳入我国林业战略规划,实现两个目标同步增长
第二节 建议二:大力挖掘土地潜力,改善森林分布非均衡性
第三节 建议三:增加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量和适当的财力倾斜,改善森林分布非均衡性
第四节 建议四:改革体制和机制、林业政策倾斜,改善森林分布非均衡性
第五节 建议五:依靠科技创新,改善森林分布非均衡性
第六节 建议六:完善森林保护管理方面立法执法,改善森林分布非均衡性
第七节 建议七:大江大河、山脉、海岸线、铁路、公路的绿色通道、走廊及林带建设,改善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
第八节 建议八:搞好城市绿化,改善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
第九节 建议九:确定资源配置重点,找出改善森林分布非均衡性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章 引论
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本课题对森林资源配置中的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问题的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有用的,具有战略性。森林资源宏观配置是否适当,关系到生态安全、国土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数量和分布状况对生态建设、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具有战略意义。但是当前森林资源分布状况与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森林资源生态功能来看,生态安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承担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森林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环境、防御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森林资源及其分布状况(Peter Pears,1993)。目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问题是,森林资源分布状况与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正经受着来自于生态恶化的压力(王爱民,2003),21世纪的生态危机将有可能成为人类面临的威胁之一。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发展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2006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格外坦诚。他说,环境污染确实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未能找出足够的办法来扭转环境不断恶化的局面。他坦率地表示,中国的环境目标未能实现。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总理指出,中国经济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结构性伺题。他说,所谓不可持续,就是我们还没能很好地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所谓不平衡,就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平衡。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2001年6月,在全国林业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改善生态、保护环境、加快林业发展已成为我国人民面向21世纪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成为中华民族求生存、谋发展的根本大计。
……
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本课题对森林资源配置中的森林资源分布非均衡性问题的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有用的,具有战略性。森林资源宏观配置是否适当,关系到生态安全、国土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数量和分布状况对生态建设、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具有战略意义。但是当前森林资源分布状况与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森林资源生态功能来看,生态安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承担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森林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环境、防御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森林资源及其分布状况(Peter Pears,1993)。目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问题是,森林资源分布状况与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正经受着来自于生态恶化的压力(王爱民,2003),21世纪的生态危机将有可能成为人类面临的威胁之一。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发展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2006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格外坦诚。他说,环境污染确实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未能找出足够的办法来扭转环境不断恶化的局面。他坦率地表示,中国的环境目标未能实现。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总理指出,中国经济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结构性伺题。他说,所谓不可持续,就是我们还没能很好地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所谓不平衡,就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平衡。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2001年6月,在全国林业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改善生态、保护环境、加快林业发展已成为我国人民面向21世纪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成为中华民族求生存、谋发展的根本大计。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