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390516
内容简介
《成都考古研究(2)》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考古研究论文集,收录论文34篇,是从2009年以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撰写的论文中遴选出来的。涵盖时代从史前至唐宋时期。主要内容包括有史前至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玉器、墓葬、聚落与社会;汉晋墓葬、物质文化与风俗;唐宋佛教、陶瓷考古;植物考古和动物考古等。涉及区域主要是四川地区,部分内容也涉及甘青、云贵和峡江地区。《成都考古研究(2)》可供从事中国考古学、历史学研究的学者,以及大学考古专业的学生参考、阅读。
目 录
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分期的再认识——兼论营盘山遗址的分期、年代与文化属性
四川盆地西北缘龙山时代考古新发现述析
关于哨棚嘴文化的几个问题
川西史前玉器简论
再论温江鱼凫村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的性质
宝墩文化四期遗存分析
浅论动物考古学中两种肉量估算方法——以营盘山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为例
滇中三湖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刍议
安宁河流域新石器文化初论
河姆渡遗址再分析
金沙遗址的初步分析
试论十二桥文化的生业方式——以动物考古学研究为中心
四川成都城乡一体化工程金牛区5号C地点考古出土植物遗存分析报告
试析古蜀玉器中的良渚文化因素
西南地区先秦时期凹刃凿形器的初议
关于岷江上游石棺墓的两个问题
安宁河流域大石墓遗存分期研究刍议
南丝路上的早期金属工业
四川地区西汉土坑墓分期研究
汉代胡人形象面具考——从成都金堂李家梁子M23出土一件胡人形象面具谈起
四川汉代俳优俑——从金堂县出土的俳优俑谈起
变形四叶兽首镜探研
汉代导引俑与导引术
广元宝轮院崖墓的时代及有关问题
成都十二桥遗址瓦当材料初步认识
四川唐代摩崖造像中部分瑞像的辨识
四川安岳圆觉洞造像的初步研究
6世纪末至7世纪初的四川造像
安岳卧佛院第4号龛题记与相关问题
成都市博物馆新址出土北宋权范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关于四川三台出土“官”款白瓷的几个问题
成都平原考古发现的宋代茶具与饮茶习俗
磁峰窑与四川盆地宋代白瓷生产
唐宋时期成都府辖县乡、里考
四川盆地西北缘龙山时代考古新发现述析
关于哨棚嘴文化的几个问题
川西史前玉器简论
再论温江鱼凫村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的性质
宝墩文化四期遗存分析
浅论动物考古学中两种肉量估算方法——以营盘山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为例
滇中三湖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刍议
安宁河流域新石器文化初论
河姆渡遗址再分析
金沙遗址的初步分析
试论十二桥文化的生业方式——以动物考古学研究为中心
四川成都城乡一体化工程金牛区5号C地点考古出土植物遗存分析报告
试析古蜀玉器中的良渚文化因素
西南地区先秦时期凹刃凿形器的初议
关于岷江上游石棺墓的两个问题
安宁河流域大石墓遗存分期研究刍议
南丝路上的早期金属工业
四川地区西汉土坑墓分期研究
汉代胡人形象面具考——从成都金堂李家梁子M23出土一件胡人形象面具谈起
四川汉代俳优俑——从金堂县出土的俳优俑谈起
变形四叶兽首镜探研
汉代导引俑与导引术
广元宝轮院崖墓的时代及有关问题
成都十二桥遗址瓦当材料初步认识
四川唐代摩崖造像中部分瑞像的辨识
四川安岳圆觉洞造像的初步研究
6世纪末至7世纪初的四川造像
安岳卧佛院第4号龛题记与相关问题
成都市博物馆新址出土北宋权范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关于四川三台出土“官”款白瓷的几个问题
成都平原考古发现的宋代茶具与饮茶习俗
磁峰窑与四川盆地宋代白瓷生产
唐宋时期成都府辖县乡、里考
在线试读
该遗址文化特征是:陶器中夹砂陶多于泥质陶。夹砂陶中以褐陶居多,灰陶较少。泥质陶中有灰陶、褐陶和黑皮陶。纹饰以绳纹为主,其他有弦纹、划纹、戳印纹、凹凸弦纹等。典型陶器有矮领圆肩罐、折沿花边口鼓腹罐、折沿深腹罐、敞口深腹缸、宽沿平底尊、敞口圈足尊、盘口圈足尊、折沿鼓肩罐、高领罐、盆、钵、器盖等。
出土石工具主要是磨制的小型石器,有斧、锛、凿等。
该遗址发现有墓葬16座,均为竖穴土坑墓,墓坑均显得狭窄而深,仅能容身,部分墓坑有生土二层台。未发现葬具,葬式有仰身直肢和侧身曲肢。多无随葬品,少量墓葬随葬有石工具,报告报道的Ml0随葬1件石斧。发现房址3座,为竹骨泥墙式的单体方形建筑,发现了建筑的墙基槽,发表的Fl内还发现有火塘,推测位于房门口。
依据上述遗址,我们可以将宝墩文化四期遗存的特征作以下归纳:
(1)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其次是泥质陶。夹砂陶中以褐陶为主,少量灰陶,褐陶中以灰褐陶居多,少量红褐陶和黄褐陶。泥质陶中有灰褐、红褐、黑皮陶、灰白陶等(关于陶质陶色,各报告表述不一)。夹砂陶器表多饰绳纹,分为单向和双向交错等。多饰于口沿、肩、腹部。镂孔多见于圈足上。还有少量戳印纹、凹弦纹、附加堆纹、划纹、凸棱纹等。泥质陶多素面,只有少量的弦纹、镂孔、附加堆纹等。典型陶器有敛口瓮、矮领圆肩罐、折沿花边口鼓腹罐、折沿深腹罐、敞口深腹缸、宽沿平底尊、敞口圈足尊、盘口圈足尊、折沿鼓肩罐、高领罐、盆、钵、高圈足浅盘豆、曲腹豆、器盖等(图一)。
(2)生产工具主要是磨制的小型石器,有斧、锛、凿等。
(3)房屋主要是有墙基槽的竹骨泥墙式方形建筑。
(4)墓葬盛行墓坑狭窄、墓坑较深、仅能容身的竖穴土坑墓,葬式多仰身直肢,也有侧身曲肢葬,不见葬具,多无随葬器,少部分随葬有石工具和骨质饰物。
我们原分的宝墩文化四期遗存包括有郫县古城遗址1996年发掘的T1~T3第8A层和T4、T5第10层,即郫县古城遗址的晚段,鱼凫城遗址1996年发掘的H73、T9的第4、5层,即鱼凫城遗址的晚期。当时地层单位少,出土陶器也不十分丰富,但所见的陶器有敛口瓮、矮领圆肩罐、高领罐、折沿鼓肩罐、钵、浅盘豆、器盖等均与我们上面归纳的宝墩四期文化陶器特征相一致。
……
出土石工具主要是磨制的小型石器,有斧、锛、凿等。
该遗址发现有墓葬16座,均为竖穴土坑墓,墓坑均显得狭窄而深,仅能容身,部分墓坑有生土二层台。未发现葬具,葬式有仰身直肢和侧身曲肢。多无随葬品,少量墓葬随葬有石工具,报告报道的Ml0随葬1件石斧。发现房址3座,为竹骨泥墙式的单体方形建筑,发现了建筑的墙基槽,发表的Fl内还发现有火塘,推测位于房门口。
依据上述遗址,我们可以将宝墩文化四期遗存的特征作以下归纳:
(1)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其次是泥质陶。夹砂陶中以褐陶为主,少量灰陶,褐陶中以灰褐陶居多,少量红褐陶和黄褐陶。泥质陶中有灰褐、红褐、黑皮陶、灰白陶等(关于陶质陶色,各报告表述不一)。夹砂陶器表多饰绳纹,分为单向和双向交错等。多饰于口沿、肩、腹部。镂孔多见于圈足上。还有少量戳印纹、凹弦纹、附加堆纹、划纹、凸棱纹等。泥质陶多素面,只有少量的弦纹、镂孔、附加堆纹等。典型陶器有敛口瓮、矮领圆肩罐、折沿花边口鼓腹罐、折沿深腹罐、敞口深腹缸、宽沿平底尊、敞口圈足尊、盘口圈足尊、折沿鼓肩罐、高领罐、盆、钵、高圈足浅盘豆、曲腹豆、器盖等(图一)。
(2)生产工具主要是磨制的小型石器,有斧、锛、凿等。
(3)房屋主要是有墙基槽的竹骨泥墙式方形建筑。
(4)墓葬盛行墓坑狭窄、墓坑较深、仅能容身的竖穴土坑墓,葬式多仰身直肢,也有侧身曲肢葬,不见葬具,多无随葬器,少部分随葬有石工具和骨质饰物。
我们原分的宝墩文化四期遗存包括有郫县古城遗址1996年发掘的T1~T3第8A层和T4、T5第10层,即郫县古城遗址的晚段,鱼凫城遗址1996年发掘的H73、T9的第4、5层,即鱼凫城遗址的晚期。当时地层单位少,出土陶器也不十分丰富,但所见的陶器有敛口瓮、矮领圆肩罐、高领罐、折沿鼓肩罐、钵、浅盘豆、器盖等均与我们上面归纳的宝墩四期文化陶器特征相一致。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