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8410980
《1933马迭尔谋杀案》是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一部纪实文学,讲述了1933年发生在哈尔滨马迭尔饭店老板凯斯普儿子(西蒙·凯斯普)身上的绑架案的始末。凯斯普是犹太人,是当时哈尔滨的*巨富,他的财富引起了很多人嫉恨,在日本人的策划、指使下,在西蒙送女朋友回家的路上,几名白俄人劫持了他的车,绑架了西蒙。
这样正义与邪恶展开了一轮轮的较量,不过*终历史在这一个时间段,正义败给了邪恶。西蒙没有被解救出来,没有回到他自己热爱的生活中,他被百般折磨,*终死在了暴徒的枪口下。这一事件在当时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案件的主犯基本都被抓获,可是,在日本人的操作下,这些刽子手被冠以爱国者、反犹太战士的名称释放……
事情过去了近八十年,哈尔滨出版社的这本《1933马迭尔谋杀案》把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再现在人们面前,整本书稿以时间为顺序,在正叙的同时穿插过去的事情和相关事件背景,使整个事件叙述清楚,读者能轻易理解。这本《1933马迭尔谋杀案》写情写景,痛斥罪恶,歌颂善良,歌颂生活,使这本纪实文学并不呆板,有一定可读性,而且本书对历史背景叙述契合当时哈尔滨实际情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有一定史料价值,书中有对各类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各个民族的分析,加强了本书的史料价值。
导语:马迭尔的由来
主体:阴谋绑架
尾声:西蒙死后的故事
后记
主体:阴谋绑架 1933年8月24日星期四晚11点30分
马迭尔老板凯斯普来到西餐厅,看见儿子和莉迪娅已经吃完饭了,就走到他们面前说:“西蒙,你刚从法国回来,跟我去歌舞厅见见我的朋友们。
” 西蒙笑着说:“爸爸,你又要拿我炫耀了?”
凯斯普白了儿子一眼说:“为什么不能呢?孔雀如果不开屏,人们怎么知道它的羽毛是如此美丽?西蒙,你应该学会不失时机地在众人面前展示你钢琴的高超技艺,让你演奏的琴声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心中,这样你才能成为大师,你是有这个能力和条件的。”说着他把声音放低,
“记住,仅仅是优秀而不去运作,成功也会和你擦肩而过。” 西蒙也笑了,对凯斯普说:“爸爸,以您的强势,是不允许别人违背您的意志的。”
“那么,我一定是很霸道了?”说完,凯斯普哈哈大笑起来。
“可是父亲,我觉得既便是张扬也要有度,您说是不是?”
还没等西蒙说完话,凯斯普就打断了他的声音说:“你懂得什么!”然后他回过头对西蒙身边的莉迪娅说:“莉迪娅·切尔尼亚夫斯卡娅,你一定也赞同我的说法吧。”
莉迪娅微微地笑着,她点点头柔声地说:“您是父亲……是一位成功的父亲。”然后她抿着嘴稍微抬起头看了看凯斯普。
莉迪娅刚刚在马迭尔音乐厅钢琴演奏结束,她比西蒙大四岁,看不出她还是四个孩子的妈妈。她美丽沉静,仪态端庄。更重要的是,她精湛的钢琴技艺使西蒙为之倾倒。西蒙觉得她是为钢琴艺术而生,自己也是为钢琴艺术而生。他们有着共同的喜好,他们对生活质量和品位都有着同样苛刻的要求。不知什么时候,这些情趣渐渐幻化出崇高的、有预感的、满怀期待的情愫。
这时西蒙和父亲已经来到歌舞厅。
昏暗的灯光下,歌曲在飘摇,人影在晃动。凯斯普带着他的儿子西蒙向乐队的方向走去……
音乐厅内许多人冲凯斯普点着头打着招呼。凯斯普神气十足地向大家摆着手,那架式有些滑稽。许多人都知道凯斯普做事总是喜欢夸张,尤其在众人面前,他能把自己放大好几倍,这是他的乐趣,也是他的游戏,他驾轻就熟地这样玩着,人们熟悉了,也接受了他这样的方式,所以大家带着微笑望着他们父子……
凯斯普挽着西蒙,大声地说:“朋友们,我的长子西蒙·凯斯普,他已经从法国巴黎音乐学院的钢琴专业毕业了!我的小儿子弗拉季米尔·凯斯普也在法国巴黎,他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现在也毕业了!我的两个儿子,他们是我的骄傲!我爱他们……”
一阵羡慕的声音。
每当这时,老凯斯普都像被浓浓的花香沁到肺尖上,那种饱满的感觉让他浑身的血液向上涌来。一阵膨胀,他那厚厚的眼睑抬了一抬,看见眼前那些可怜巴巴的人,那种对富贵生活渴求的目光和高攀不上的沮丧神态,都能撩起他心中的某种快感。因此,他总是不失时机,在不同场合下,毫无掩饰地炫耀自己。他知道,自己是有能力也有资格这样炫耀的,没人能和他攀比。
当然,也会有朋友善意地告诫他:“在众人面前最好还是最低调一。记着!我们犹太人有一句谚语:“被人盯上会倒霉的。’。”
在中国生活多年的凯斯普懂得“祸从口出”的道理。没人的时候,他也会冷静地想想,如此显赫的富足不用挂在嘴上,自己已经成为哈尔滨富贵的标牌,可他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那根兴奋的神经,越是人多,越能跳跃,越要膨胀,就像火山口的岩浆,控制不住地向外喷射,仿佛只有那样,他才能松弛下来。
西蒙可是个安静的男孩儿。
此刻,他更想单独和莉迪娅在一起。自从认识莉迪娅后,他觉得每次放假回来,总是那样匆匆地见面又匆匆地告别。相聚的时间太短暂,离别的时间太漫长。所以,他演奏了一首曲子后,就借口有事告辞了。
莉迪娅正在静静等待西蒙。
在人们的眼里,她是西蒙的钢琴老师。但她知道,这位才华出众的年轻人为了她在感情上已不能自拔。她也知道西蒙的艺术潜力是惊人的,他的未来将会伴着聚光灯、鲜花和掌声。她甚至情不自禁地爱上了他,爱他的聪明,爱他的才华。这样的爱情是危险的,不会有结果,也不为人所接受,她为此痛苦,她想逃避,但她还是抑制不住让心跟着爱情走。
换个活法有什么不可以?
所以在丈夫把她带到日本不久,她就独自一人带着孩子重返哈尔滨。
莉迪娅的丈夫康斯坦丁·夏皮罗是位出色的大提琴家,他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比莉迪娅大九岁。他从小跟母亲学习钢琴,九岁改学了大提琴。
1922年他到了德国,师从于世界著名大提琴教授朱丽斯·克连杰尔,毕业后就留在法兰克福交响乐团担任起首席。
而莉迪娅的家境也不俗。
她的父亲亚伯拉罕·切尔尼亚夫斯基在1905年10月的时候,带着夫人埃斯特和刚刚出生不久的莉迪娅从俄罗斯敖德萨来到哈尔滨。他在哈尔滨做起皮货生意,很快就成为哈尔滨有名的富人。莉迪娅·切尔尼亚夫斯卡娅从小对音乐有着极大的兴趣,母亲让她选择了钢琴。那时,富有的犹太人都会让自己的孩子学习钢琴,那是一种时尚,一种风雅,也是一种身份。1922年的时候,莉迪娅在哈尔滨的格涅洛佐娃女子学校毕业之后也去了德国,在柏林音乐学院继续深造钢琴演奏专业。
到柏林不久,莉迪娅就认识了康斯坦丁·夏皮罗。他们很快结了婚,并在1927年的时候,夫妇二人受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诚挚的邀请,从德国来到哈尔滨,在这所刚刚成立两年的艺术学校里担任教学工作。
刚到哈尔滨的时候,夏皮罗夫妇被这里的艺术氛围深深感动,他们经常被邀请,频繁参加音乐聚会和演出。就是在那时,18岁的西蒙见到了莉迪娅。
那是在一次音乐会上,莉迪娅激情饱满地演奏了肖邦著名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中的G大调和F大调,音符从她活跃的指尖中快速地流淌,清新、奔放、激情的乐曲感染着在座的观众。莉迪娅异常聪明地选择了这样的曲目,正迎合了那些从俄罗斯逃难于此,在这繁荣的城市里找到契机的人的内心渴望,他们喜欢舒展于这样富有生气的氛围中,他们再也不愿被别离和忧伤笼罩,再也不想缠绵于回忆和愤世之中,他们需要激情和蛊惑,需要欢快和动力,因此莉迪娅的演奏收获了热烈的掌声,一如她的美丽,她的才华、她高贵的举止都深深地吸引着众人,也让西蒙怦然心动。
西蒙情不自禁地跑到后台,当他近距离看莉迪娅时,被她的美丽震慑了,他窘迫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他只是客气地点着头说:“您演奏得太棒了,我喜欢肖邦,真的,很喜欢……”
莉迪娅看着眼前这个既羞涩又莽撞的年轻人,笑笑说:“别这样……如果你喜欢,欢迎你常来坐坐。我刚从德国来到哈尔滨……”
西蒙睁大了眼睛说:“我也在欧洲,我和弟弟就住在法国巴黎。我想,只要我在哈尔滨,我会常来听您的演奏,我太喜欢肖邦了……”
“能告诉我,你是……”听到这儿,莉迪娅有些激动,又有些同情,眼前的年轻人局促不安的样子让她不知道怎么交流下去。
“噢!是这样……我的名片。”西蒙恭敬地递上名片。
莉迪娅接过名片嘀咕道:“西蒙·凯斯普……”她眼睛亮了起来,问:
“马迭尔的约瑟夫·凯斯普先生是你什么人?”P13-17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