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2114610丛书名: 吴良镛院士主编
内容简介
本书从人居环境科学和新史学方法的理论出发,以黄河在山西省和陕西省沿岸的11个历史城市为研究对象,旨在探寻原真的中国古代城市人居环境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古代城市的城市设计方法和支撑系统。与此同时,通过对历史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研究,总结历史城市形态演进、变迁的规律,从而为本地区历史城市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建议。
本书在对黄河晋陕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理清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发展的脉络,分析城市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态演进规律。通过实地调研和对历史文献的考证,将历史城市功能结构概括为“治、祀、市、居、教、通、防、储、旌”等九大功能,并以定量化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古代城市的用地平衡表,在此基础上对历史城市人居环境的深层含义和城市性质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人格空间”、“礼格空间”、“神格空间”三位一体的城市结构和“文荫武备”的人居环境营造思想。从“文荫思想”出发,对古代的城市设计进行了重点研究,提出了城市设计物质空间层面的“自然、轴线、骨架、标志、群域、边界、基底、景致”等八个要素,城市设计精神层面的“天人合一、典章制度、宗教理想、地方传统”等四个因素和城市设计意境层面的“道、舞、空白”等三个元素。从“武备思想”出发,对历史城市的防御、道路、给水、排水和防洪进行了研究。本书还对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的遗存状态、演进方式及演进规律进行分类研究,提出适宜各典型类型历史城市的保护和发展模式,并对区域的整体发展提出构想。
本书主要在古代城市功能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定量化研究、历史城市人居环境含义、古代城市设计方法、城市支撑网络、古代城市演进规律及其保护发展规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为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史、人居环境建设理论、东方城市设计方法等课题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在有些方面填补了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本书还对历史文献、历史图典、测绘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整理与总结,为本课题以及相关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本书在对黄河晋陕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理清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发展的脉络,分析城市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态演进规律。通过实地调研和对历史文献的考证,将历史城市功能结构概括为“治、祀、市、居、教、通、防、储、旌”等九大功能,并以定量化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古代城市的用地平衡表,在此基础上对历史城市人居环境的深层含义和城市性质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人格空间”、“礼格空间”、“神格空间”三位一体的城市结构和“文荫武备”的人居环境营造思想。从“文荫思想”出发,对古代的城市设计进行了重点研究,提出了城市设计物质空间层面的“自然、轴线、骨架、标志、群域、边界、基底、景致”等八个要素,城市设计精神层面的“天人合一、典章制度、宗教理想、地方传统”等四个因素和城市设计意境层面的“道、舞、空白”等三个元素。从“武备思想”出发,对历史城市的防御、道路、给水、排水和防洪进行了研究。本书还对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的遗存状态、演进方式及演进规律进行分类研究,提出适宜各典型类型历史城市的保护和发展模式,并对区域的整体发展提出构想。
本书主要在古代城市功能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定量化研究、历史城市人居环境含义、古代城市设计方法、城市支撑网络、古代城市演进规律及其保护发展规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为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史、人居环境建设理论、东方城市设计方法等课题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在有些方面填补了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本书还对历史文献、历史图典、测绘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整理与总结,为本课题以及相关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目 录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的动态
1.5 研究的基础理论
1.6 研究结构框架、方法及期望作出的有价值的工作
1.7 本书研究中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2章 区域环境与城镇形态的演进
2.1 黄河概况
2.2 黄河晋陕段的自然与文化环境特点
2.3 城市历史发展简论
2.4 城市的形成原因分类与选址
2.5 城市形态的发展
2.6 城市形态发展规律的总结
第3章 历史城市人居环境的含义
3.1 城市的功能构成
3.2 城市用地规模比较
3.3 历史城市性质与历史城市人居环境的含义
第4章 城市设计研究
4.1 城市设计要素
4.2 城市设计的精神内涵
4.3 城市设计的意境层面
4.4 城市设计的实践途径
4.5 城市设计的含义
第5章 城市支撑系统
5.1 防御系统
5.2 交通系统
5.3 给水排水系统
5.4 城市的防洪
第6章 历史城市变迁及其保护
6.1 历史城市遗存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6.2 保护与发展模式的选择
第7章 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整体发展的构想
7.1 黄河晋陕沿岸城市发展的背景
7.2 城市化的含义与理论基础
7.3 黄河晋陕沿岸城市化模式构想
第8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的动态
1.5 研究的基础理论
1.6 研究结构框架、方法及期望作出的有价值的工作
1.7 本书研究中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2章 区域环境与城镇形态的演进
2.1 黄河概况
2.2 黄河晋陕段的自然与文化环境特点
2.3 城市历史发展简论
2.4 城市的形成原因分类与选址
2.5 城市形态的发展
2.6 城市形态发展规律的总结
第3章 历史城市人居环境的含义
3.1 城市的功能构成
3.2 城市用地规模比较
3.3 历史城市性质与历史城市人居环境的含义
第4章 城市设计研究
4.1 城市设计要素
4.2 城市设计的精神内涵
4.3 城市设计的意境层面
4.4 城市设计的实践途径
4.5 城市设计的含义
第5章 城市支撑系统
5.1 防御系统
5.2 交通系统
5.3 给水排水系统
5.4 城市的防洪
第6章 历史城市变迁及其保护
6.1 历史城市遗存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6.2 保护与发展模式的选择
第7章 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整体发展的构想
7.1 黄河晋陕沿岸城市发展的背景
7.2 城市化的含义与理论基础
7.3 黄河晋陕沿岸城市化模式构想
第8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