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619013
内容简介
《华中昆虫研究》第十卷:已征集论文40多篇,论文研究层次包含昆虫学的基础、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推广,研究方向涉及昆虫生态、昆虫生理等,地域涵盖湖南、湖北和河南,论文作者以中青年为主体,研究生论文占有相当的比例,同时包含有学科动态和少量论文摘要。
目 录
研究论文
用DC—EPG分析不带毒西花蓟马于两种寄主上的取食行为
Bt棉对斜纹夜蛾营养指标及取食行为的影响
防治地下害虫的驱避和引诱药剂的筛选
灯光波长、成虫日龄和夜间时段对斜纹夜蛾扑灯率的影响研究初报
福·克种衣剂对玉米和靶标病虫害的影响
武昌地区稻飞虱田间致害型监测
黏虫主要春季蜜源植物开花特点观察
烟草夜蛾对太阳能诱虫灯和性诱剂趋向效果的比较研究
几种常用水稻种衣剂的应用效果对比试验
苏云金杆菌与茚虫威桶混防治小菜蛾田间药效评价
200g/L吡虫啉氟虫腈悬浮种衣剂对玉米灰飞虱和玉米蓟马的防治效果
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防治花生田蛴螬药效试验报告
糖醋酒凝胶诱蛾配方的均匀设计优化
丁布胁迫对亚洲玉米螟谷胱甘肽S.转移酶及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黏虫成虫生物学习性的进一步观察
应用圆形分布法分析间日疟流行区疟疾发病与传疟按蚊的季节特征及其关系
阿维菌素与虫螨腈混配对甜菜夜蛾的室内活性测定
南阳方城小麦蚜虫和纹枯病预测模型研究
豫西芝麻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综述与进展
植物内生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调节昆虫产卵行为的化学物质研究进展
植物病毒一介体一寄主植物互作研究
烟粉虱的安全有效防治策略
地理信息系统在白蚁综合治理中的应用与展望
昆虫趋光机理及灯光诱杀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实蝇类植物源引诱剂研究进展
昆虫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NMPs的研究进展
螺虫乙酯及其在刺吸式害虫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昆虫味觉中间神经元的研究简述
病虫害动态与分析
21世纪河南省夏、秋季黏虫的发生特点和常发地地理特征
白蚁诱杀桩技术在湖北省西部水库堤坝上的实践与应用
莲田主要害虫的绿色防控技术措施探讨
博爱县小麦主要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成效
除草剂对杨树中幼林危害的应对措施
地栽黑木耳上蚤蝇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草履蚧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甘薯跳盲蝽在玉米田的发生为害及综合防治技术
高山越夏番茄棉铃虫的发生危害及防治
梨黄刺蛾的发生为害与防治技术
洛阳市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的探索及成效
三门峡地区苹果绵蚜的发生扩散因素及发生规律
三门峡市苹果绵蚜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香菇虫害凹黄蕈甲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
仰韶黄杏卷叶蛾科、透翅蛾科、袋蛾科、刺蛾科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仰韶黄杏同翅目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仰韶黄杏杏仁蜂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仰韶黄杏舟蛾科、毒蛾科、夜蛾科、天蛾科、枯叶蛾科害虫发生规律及豫西地区害螨混生危害果园状况与综合防治
河南口岸首次截获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鹰嘴豆象
高大平房仓氮气杀虫应用试验报告
粉螨的特性及其防治技术
紫外线诱虫灯管诱杀储粮害虫实仓试验报告
研究论文摘要
三种频振灯光源对金龟子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莲田灯下昆虫类别及主要害虫的灯光诱杀技术研究
甜菜夜蛾钙粘蛋白是Bacillus thuringiensis Cry2Aa毒素的功能受体
黑翅土白蚁头部转录组库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麦蚜寄生蜂繁育条件的研究
蚜茧蜂寄生对寄主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用DC—EPG分析不带毒西花蓟马于两种寄主上的取食行为
Bt棉对斜纹夜蛾营养指标及取食行为的影响
防治地下害虫的驱避和引诱药剂的筛选
灯光波长、成虫日龄和夜间时段对斜纹夜蛾扑灯率的影响研究初报
福·克种衣剂对玉米和靶标病虫害的影响
武昌地区稻飞虱田间致害型监测
黏虫主要春季蜜源植物开花特点观察
烟草夜蛾对太阳能诱虫灯和性诱剂趋向效果的比较研究
几种常用水稻种衣剂的应用效果对比试验
苏云金杆菌与茚虫威桶混防治小菜蛾田间药效评价
200g/L吡虫啉氟虫腈悬浮种衣剂对玉米灰飞虱和玉米蓟马的防治效果
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防治花生田蛴螬药效试验报告
糖醋酒凝胶诱蛾配方的均匀设计优化
丁布胁迫对亚洲玉米螟谷胱甘肽S.转移酶及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黏虫成虫生物学习性的进一步观察
应用圆形分布法分析间日疟流行区疟疾发病与传疟按蚊的季节特征及其关系
阿维菌素与虫螨腈混配对甜菜夜蛾的室内活性测定
南阳方城小麦蚜虫和纹枯病预测模型研究
豫西芝麻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综述与进展
植物内生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调节昆虫产卵行为的化学物质研究进展
植物病毒一介体一寄主植物互作研究
烟粉虱的安全有效防治策略
地理信息系统在白蚁综合治理中的应用与展望
昆虫趋光机理及灯光诱杀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实蝇类植物源引诱剂研究进展
昆虫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NMPs的研究进展
螺虫乙酯及其在刺吸式害虫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昆虫味觉中间神经元的研究简述
病虫害动态与分析
21世纪河南省夏、秋季黏虫的发生特点和常发地地理特征
白蚁诱杀桩技术在湖北省西部水库堤坝上的实践与应用
莲田主要害虫的绿色防控技术措施探讨
博爱县小麦主要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成效
除草剂对杨树中幼林危害的应对措施
地栽黑木耳上蚤蝇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草履蚧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甘薯跳盲蝽在玉米田的发生为害及综合防治技术
高山越夏番茄棉铃虫的发生危害及防治
梨黄刺蛾的发生为害与防治技术
洛阳市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的探索及成效
三门峡地区苹果绵蚜的发生扩散因素及发生规律
三门峡市苹果绵蚜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香菇虫害凹黄蕈甲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
仰韶黄杏卷叶蛾科、透翅蛾科、袋蛾科、刺蛾科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仰韶黄杏同翅目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仰韶黄杏杏仁蜂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仰韶黄杏舟蛾科、毒蛾科、夜蛾科、天蛾科、枯叶蛾科害虫发生规律及豫西地区害螨混生危害果园状况与综合防治
河南口岸首次截获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鹰嘴豆象
高大平房仓氮气杀虫应用试验报告
粉螨的特性及其防治技术
紫外线诱虫灯管诱杀储粮害虫实仓试验报告
研究论文摘要
三种频振灯光源对金龟子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莲田灯下昆虫类别及主要害虫的灯光诱杀技术研究
甜菜夜蛾钙粘蛋白是Bacillus thuringiensis Cry2Aa毒素的功能受体
黑翅土白蚁头部转录组库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麦蚜寄生蜂繁育条件的研究
蚜茧蜂寄生对寄主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在线试读
2.3.2高峰期关系、疟疾流行期与蚊媒活动传播期关系
2005—2009年湖北省疟疾发病高峰期天数为126天,蚊媒活动高峰期天数为90天,疟疾发病高峰期比蚊媒活动高峰期天数相差36天,与蚊传间日疟病原体始进人人体到发病的平均潜伏期(12~20天)有较大差别,但各年对应的高峰期相差天数不完全相同,在12~44天不等,与间日疟短潜伏期和长潜伏期(12天至6个月)相吻合;疟疾流行期天数为246天,蚊媒活动传播天数为176天,疟疾发病流行期天数比蚊媒活动传播期天数相差70天,与间日疟的传播周期基本一致。
3讨论
判断某疾病在时间分布上是否存在聚集性的方法有百分数法、曲线图法、游程检验法、集中度法、圆形分布法、负二项分布法、聚类分析法、对应分析法和同质分析法等。圆分布法在疾病的时间聚集分析中使用较灵活,参数易检验,结果便于比较,可推断集中趋势是否存在及其之间的差异性,还能客观的估计集中趋势的可信区间,还可进行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和其他不同性质事物问相关的比较和分析。
疟疾主要是由蚊虫叮咬而传播的寄生虫传染病。优势传疟按蚊季节性特征是影响疟疾发病季节分布的前提条件。应用圆分布法统计结果显示,湖北省疟疾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高峰,其高峰日为7月28日,与王伟明等报道的江苏省疟疾发病高峰日为8月9日和陈晓军等报道的该地高峰日为8月16日相差不大,稍微提前,但与吴大金等报道的该地疟疾发病集中时间为5月8日相差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各地所处的地理纬度、日照分布、气温变化不同,影响了传疟媒介的季节性活动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也不同,导致了疟疾发病高峰日的不一致性。
结果还显示,湖北省蚊媒活动也存在明显的季节性高峰,其高峰日为7月30日,与将莹等观察的该地蚊类活动高峰日不一致。其原因除上述因素外,还应注意到每个蚊种因孳生的环境和雨量的影响,其高峰日也不完全相同。进一步分析发现湖北省媒蚊活动高峰日比疟疾发病高峰迟2天,疟疾发病高峰期比蚊媒活动高峰期天数相差36天,比间日疟平均潜伏期要长,这可能是因为我省本地疟疾逐年减少,输人性问日疟有所增多,可能与这些输入性病例中有长潜伏期病例隔年年初发病有关。
……
2005—2009年湖北省疟疾发病高峰期天数为126天,蚊媒活动高峰期天数为90天,疟疾发病高峰期比蚊媒活动高峰期天数相差36天,与蚊传间日疟病原体始进人人体到发病的平均潜伏期(12~20天)有较大差别,但各年对应的高峰期相差天数不完全相同,在12~44天不等,与间日疟短潜伏期和长潜伏期(12天至6个月)相吻合;疟疾流行期天数为246天,蚊媒活动传播天数为176天,疟疾发病流行期天数比蚊媒活动传播期天数相差70天,与间日疟的传播周期基本一致。
3讨论
判断某疾病在时间分布上是否存在聚集性的方法有百分数法、曲线图法、游程检验法、集中度法、圆形分布法、负二项分布法、聚类分析法、对应分析法和同质分析法等。圆分布法在疾病的时间聚集分析中使用较灵活,参数易检验,结果便于比较,可推断集中趋势是否存在及其之间的差异性,还能客观的估计集中趋势的可信区间,还可进行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和其他不同性质事物问相关的比较和分析。
疟疾主要是由蚊虫叮咬而传播的寄生虫传染病。优势传疟按蚊季节性特征是影响疟疾发病季节分布的前提条件。应用圆分布法统计结果显示,湖北省疟疾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高峰,其高峰日为7月28日,与王伟明等报道的江苏省疟疾发病高峰日为8月9日和陈晓军等报道的该地高峰日为8月16日相差不大,稍微提前,但与吴大金等报道的该地疟疾发病集中时间为5月8日相差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各地所处的地理纬度、日照分布、气温变化不同,影响了传疟媒介的季节性活动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也不同,导致了疟疾发病高峰日的不一致性。
结果还显示,湖北省蚊媒活动也存在明显的季节性高峰,其高峰日为7月30日,与将莹等观察的该地蚊类活动高峰日不一致。其原因除上述因素外,还应注意到每个蚊种因孳生的环境和雨量的影响,其高峰日也不完全相同。进一步分析发现湖北省媒蚊活动高峰日比疟疾发病高峰迟2天,疟疾发病高峰期比蚊媒活动高峰期天数相差36天,比间日疟平均潜伏期要长,这可能是因为我省本地疟疾逐年减少,输人性问日疟有所增多,可能与这些输入性病例中有长潜伏期病例隔年年初发病有关。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