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264849
内容简介
本书分几何量公差与检测实验、机械原理实验、机械设计实验、机械工程材料实验和材料成型技术实验5章,共41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由实验目的、实验量仪说明、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与处理、实验结论和思考题等内容组成。
目 录
实验守则 (1)
第1章 几何量公差与检测实验 (3)
1.1 常用量具使用 (3)
1.2 用立式光学计测量轴的外径 (34)
1.3 用内径指示表和内径千分尺测量孔径 (37)
1.4 用光切显微镜测量轮廓**高度 (40)
1.5 用粗糙度仪测量表面粗糙度 (46)
1.6 直线度误差测量 (52)
1.7 用指示表和平板测量平面度、平行度和位置度误差 (57)
1.8 径向和轴向圆跳动测量 (63)
1.9 在大型工具显微镜上用影像法测量外螺纹 (66)
1.10 用螺纹千分尺和螺纹量规测量螺纹 (72)
1.11 齿轮齿厚偏差测量 (75)
1.12 齿轮公法线长度偏差的测量 (79)
1.13 齿轮单个齿距偏差和齿距累积总偏差的测量 (83)
1.14 齿轮螺旋线总偏差的测量 (86)
1.15 齿轮径向跳动的测量 (89)
1.16 齿轮径向综合偏差的测量 (92)
第2章 机械原理实验 (95)
2.1 常见机构认识 (95)
2.2 机构运动简图测绘 (101)
2.3 齿轮范成实验 (104)
2.4 基于机构组成原理的拼接设计 (108)
第3章 机械设计实验 (118)
3.1 机械零件认识 (118)
3.2 受翻转力矩作用的螺栓组连接 (131)
3.3 螺栓连接综合实验 (137)
3.4 带传动的滑动和效率测定 (140)
3.5 液体动压滑动轴承油膜压力及摩擦特性测定 (147)
3.6 机械传动性能综合测试 (154)
3.7 减速器的拆装与结构分析 (160)
第4章 机械工程材料实验 (164)
4.1 拉伸实验 (164)
4.2 冲击试验 (169)
4.3 金属材料的硬度测定 (172)
4.4 金相试样的制备与组织观察 (180)
4.5 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察 (185)
4.6 铁碳合金非平衡显微组织观察 (188)
4.7 碳钢的热处理 (193)
4.8 铸铁金相组织观察 (199)
4.9 钢的成分测定 (200)
4.10 机械工程材料综合实验 (207)
第5章 材料成型技术实验 (211)
5.1 液体材料充型能力及流动性实验 (211)
5.2 铸件应力与变形实验 (214)
5.3 金属焊接性实验 (216)
5.4 焊接工艺设计实验 (220)
附录A 实验报告格式 (224)
参考文献 (225)
第1章 几何量公差与检测实验 (3)
1.1 常用量具使用 (3)
1.2 用立式光学计测量轴的外径 (34)
1.3 用内径指示表和内径千分尺测量孔径 (37)
1.4 用光切显微镜测量轮廓**高度 (40)
1.5 用粗糙度仪测量表面粗糙度 (46)
1.6 直线度误差测量 (52)
1.7 用指示表和平板测量平面度、平行度和位置度误差 (57)
1.8 径向和轴向圆跳动测量 (63)
1.9 在大型工具显微镜上用影像法测量外螺纹 (66)
1.10 用螺纹千分尺和螺纹量规测量螺纹 (72)
1.11 齿轮齿厚偏差测量 (75)
1.12 齿轮公法线长度偏差的测量 (79)
1.13 齿轮单个齿距偏差和齿距累积总偏差的测量 (83)
1.14 齿轮螺旋线总偏差的测量 (86)
1.15 齿轮径向跳动的测量 (89)
1.16 齿轮径向综合偏差的测量 (92)
第2章 机械原理实验 (95)
2.1 常见机构认识 (95)
2.2 机构运动简图测绘 (101)
2.3 齿轮范成实验 (104)
2.4 基于机构组成原理的拼接设计 (108)
第3章 机械设计实验 (118)
3.1 机械零件认识 (118)
3.2 受翻转力矩作用的螺栓组连接 (131)
3.3 螺栓连接综合实验 (137)
3.4 带传动的滑动和效率测定 (140)
3.5 液体动压滑动轴承油膜压力及摩擦特性测定 (147)
3.6 机械传动性能综合测试 (154)
3.7 减速器的拆装与结构分析 (160)
第4章 机械工程材料实验 (164)
4.1 拉伸实验 (164)
4.2 冲击试验 (169)
4.3 金属材料的硬度测定 (172)
4.4 金相试样的制备与组织观察 (180)
4.5 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察 (185)
4.6 铁碳合金非平衡显微组织观察 (188)
4.7 碳钢的热处理 (193)
4.8 铸铁金相组织观察 (199)
4.9 钢的成分测定 (200)
4.10 机械工程材料综合实验 (207)
第5章 材料成型技术实验 (211)
5.1 液体材料充型能力及流动性实验 (211)
5.2 铸件应力与变形实验 (214)
5.3 金属焊接性实验 (216)
5.4 焊接工艺设计实验 (220)
附录A 实验报告格式 (224)
参考文献 (225)
前 言
前 言
实验教学是高校理工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科学的研究态度、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机械类专业基础课实验,是普通高校机械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实践教学内容之一。
本书是针对机械类专业5门主要基础课程(几何量公差与检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材料、材料成型技术)编写的实验教材,注重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技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宗旨。
本书是青岛农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多年实验教学的总结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原有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根据实验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多年使用的实验讲稿,突出必修实验项目,增加选修和将来准备开设内容,广泛汲取国内各高校优秀实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本书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文字规范,语言流畅,言简意赅;图表准确,配合恰当;实验项目较齐全,采用了当前**国际标准,对原有自编实验教材内容进行了精选、修改、调整和补充,既有一定量的基础性实验内容,又适当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能全面准确地阐述本学科先进理论知识,充分吸收本学科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紧密结合产业(行业)需求,反映区域特色与学校特点;注重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实验教学,可根据具体情况全做或选做。
本书由青岛农业大学王继伟高级实验师担任主编,青岛农业大学吕宝君副教授、刘玉高副教授和临沂大学刘玉慧副教授担任副主编,参加本书编写的还有高洪伟、李爱芝、李培珍、尹玉亮、于文娟、于静波以及参与合写的周建强、邹健等老师。王继伟老师负责编写本书的1.1节、1.7节、2.1节、2.2节、2.3节、3.1节、3.6节、4.6节和4.10节,吕宝君老师负责编写本书的1.11节、1.13节、1.14节、1.15节、1.16节、5.1节、5.2节、5.3节和5.4节,刘玉高老师负责编写本书的4.3节、4.4节、4.5节、4.7节、4.8节和4.9节,刘玉慧老师负责编写本书的1.3节和1.10节,高洪伟老师负责编写本书的3.2节和3.4节,李爱芝老师负责编写本书的1.6节和1.8节,李培珍老师负责编写本书的3.3节,尹玉亮老师负责编写本书的4.1节和4.2节,王继伟老师和刘玉慧老师共同编写了本书的1.2节和1.5节,王继伟老师和李爱芝老师共同编写了本书的1.4节,刘玉慧师和于文娟老师共同编写了本书的1.9节,吕宝君老师和于文娟老师共同编写了本书的1.12节,王继伟老师和于静波老师共同编写了本书的2.4节,高洪伟老师和李培珍老师共同编写了本书的3.5节和3.7节。
实验教学是高校理工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科学的研究态度、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机械类专业基础课实验,是普通高校机械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实践教学内容之一。
本书是针对机械类专业5门主要基础课程(几何量公差与检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材料、材料成型技术)编写的实验教材,注重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技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宗旨。
本书是青岛农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多年实验教学的总结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原有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根据实验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多年使用的实验讲稿,突出必修实验项目,增加选修和将来准备开设内容,广泛汲取国内各高校优秀实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本书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文字规范,语言流畅,言简意赅;图表准确,配合恰当;实验项目较齐全,采用了当前**国际标准,对原有自编实验教材内容进行了精选、修改、调整和补充,既有一定量的基础性实验内容,又适当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能全面准确地阐述本学科先进理论知识,充分吸收本学科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紧密结合产业(行业)需求,反映区域特色与学校特点;注重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实验教学,可根据具体情况全做或选做。
本书由青岛农业大学王继伟高级实验师担任主编,青岛农业大学吕宝君副教授、刘玉高副教授和临沂大学刘玉慧副教授担任副主编,参加本书编写的还有高洪伟、李爱芝、李培珍、尹玉亮、于文娟、于静波以及参与合写的周建强、邹健等老师。王继伟老师负责编写本书的1.1节、1.7节、2.1节、2.2节、2.3节、3.1节、3.6节、4.6节和4.10节,吕宝君老师负责编写本书的1.11节、1.13节、1.14节、1.15节、1.16节、5.1节、5.2节、5.3节和5.4节,刘玉高老师负责编写本书的4.3节、4.4节、4.5节、4.7节、4.8节和4.9节,刘玉慧老师负责编写本书的1.3节和1.10节,高洪伟老师负责编写本书的3.2节和3.4节,李爱芝老师负责编写本书的1.6节和1.8节,李培珍老师负责编写本书的3.3节,尹玉亮老师负责编写本书的4.1节和4.2节,王继伟老师和刘玉慧老师共同编写了本书的1.2节和1.5节,王继伟老师和李爱芝老师共同编写了本书的1.4节,刘玉慧师和于文娟老师共同编写了本书的1.9节,吕宝君老师和于文娟老师共同编写了本书的1.12节,王继伟老师和于静波老师共同编写了本书的2.4节,高洪伟老师和李培珍老师共同编写了本书的3.5节和3.7节。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青岛农业大学、临沂大学、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并得到了山东省应用型人才特色名校工程教材建设项目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和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