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050234
目录
章环境与健康问题概述
节环境的概念及组成
第二节环境污染及类型
第三节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二章有机物污染与健康
节有机物的来源与分类
第二节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第三节有机污染重点关注行业
参考文献
第三章无机污染与健康
节无机污染物的分类与来源
第二节无机污染物的危害
第三节无机污染重点关注行业
参考文献
第四章物理性污染与健康
节噪声污染与人体健康
第二节电磁辐射与人体健康
第三节放射性污染与人体健康
第四节光污染与人体健康
参考文献
第五章环境污染的迁移和转化
节环境污染的迁移和转化概述
第二节大气污染的迁移和转化
第三节地下水污染的迁移和转化
第四节环境污染的生物富集
参考文献
第六章环境与健康的监管制度
节环境法律制度与环境健康风险
第二节环境标准制度
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第四节环境监测制度
第五节环境监察制度
参考文献
第七章环境与健康的风险评价与共同治理
节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与预警制度
第二节环境与健康的共同治理
参考文献
第八章环境与健康损害的民事救济机制
节民事救济方式的分类
第二节通过诉讼获得救济
第三节诉讼外的民事救济方式
参考文献
第九章环境与健康损害的行政救济机制
节行政救济方式的分类
第二节行政复议
第三节行政诉讼
第四节行政信访
第五节行政赔偿
参考文献
第十章环境与健康损害的刑事救济机制
节刑事救济中的被害人
第二节刑事救济制度的现状及比较
第三节环境侵害中的刑事救济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环境与健康损害的公益诉讼救济
节环境公益诉讼的界定
第二节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及未来
第三节环境公益诉讼的健康救济功能
参考文献
附录1各类救济中所使用到的法律文书样式
附录2《“五月花”案判决书》
附录3《湖北省环境污染纠纷调解处理办法》
附录4《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法院〔2012〕杭下行初字第39号行政判决书》
附录5《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2014〕合行终字00075号行政判决书》
附录6《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人民法院〔2011〕宛龙行初字第80号行政判决书》
附录7《某市刑事被害人救助条例》(节选)
附录8《云南省涉诉特困人员救助办法》(节选)
附录9《关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节选)
附录10《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附录11《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前言
随着中国环境污染程度的加剧,如雾霾、土壤污染、水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室内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受到公众强烈的关注,而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环境健康,因而环境健康风险的防范日益受到关注。然而,公众对于环境健康风险问题的专业性知识不足,不清楚如何进行防范和救济,为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撰写相关的科普材料,向公众、社区、环保组织以及媒体介绍环境健康风险的基础知识及防范和救济途径等,提高公众的环境健康风险知识和防范能力。
本书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介绍环境科学和环境毒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力图提高公众的背景知识和环境科学素养;二是介绍环境健康风险的防范,从环境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和监察、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健康风险的共同治理等多个方面向公众介绍环境健康风险的防范知识;三是介绍救济机制,包括民事救济、行政救济、刑事救济、自力救济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的知识,力图提高公众对环境健康权益受威胁或损害时的救济能力。
本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环境法律实施为背景,融合环境科学、环境医学、环境法学和诉讼法学等学科的知识,期望给予读者系统的、有实用价值的环境科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和法律救济机制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公众的环境素养、健康意识和法律维权意识,进一步维护公众的环境健康权益。
本书由胡学伟撰写至五章;吴满昌、杨莉娴撰写第六章;杨莉娴、吴满昌撰写第七章;王嘎利撰写第八至十一章以及附录。由吴满昌负责统稿。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的硕士生张彩云、余亚斌、辛欣等同学在收集资料、校对等方面给予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章 环境与健康问题概述
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是人类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近百年来工业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人类对新产品需求的不断提高,导致工业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污染物的排放量剧增,导致自然环境严重恶化。本章概述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及类型以及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
节 环境的概念及组成
一、环境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第2条明确指出,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这里所指的自然因素总体有两个制约条件:一是包括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二是并不泛指人类周围所有的自然因素(整个太阳系的,甚至银河系的),而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明显影响的自然因素总体。法律界定的环境,只是把整个环境中应当保护的要素或者对象界定为环境的一种工作定义,目的是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对环境一词的法律适用对象或适用范围作出规定,以保证法律的准确实施。
二、环境的组成与分类
自然环境是指环绕人群的空间,可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包括空气、水、土壤、动植物、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自然环境是人类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不但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还提供了生命支持系统,更为重要的是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食物、矿产、木材、能源等原材料和物质资源。通常将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
按照环境的范围,也可将环境分为特定空间环境、车间环境、生活区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星际环境等;按照人类利用的主导方式,环境可分为农业环境、林业环境、旅游环境、工业环境、城市环境、农村环境、居住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按照环境组成要素,环境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和地貌环境等。
三、环境的特性
(一)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
环境的变动性是指在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共同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宏观上看,当今的地球环境与原始的地球环境有很大的差别;微观上看,人类生活的区域环境的变化显而易见。环境的变动性是自然和人类共同作用的结果。
环境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尺度和条件下,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抗干扰和自我调节能力。当环境的结构与状态在自然或人类行为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不超过一定限度时,环境可以借助自身的调节功能减轻这些变化的影响,以保持环境在结构和功能上基本无变化或变化后仍可以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具有相对稳定性。
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是相辅相成的,变动是的,稳定是相对的。环境承受干扰的限度是决定环境能否稳定的条件,而这种限度是由环境的结构和状态决定的。一般来说,环境组成越复杂,环境承受干扰的限度越大,环境的稳定性就越强。
(二)环境的资源性和价值性
环境的资源性是指环境是一种资源,环境可以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环境的价值可以分为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三类。其中,使用价值可以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如环境保存了基因和物种的完整性,其价值和意义不能低估。
(三)环境的综合性
环境的综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任何环境问题的产生都是环境系统内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其中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更有人为因素的作用,而且,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二是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解决某一环境问题,往往需要综合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学科,在一个总体目标和方案的构架之下,有针对性地将所涉及的学科问题逐一解决。
(四)环境的有限性
自然环境中蕴藏着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些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且,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量即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环境的有限性提醒人类必须改变传统的生活与生产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减少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四、环境变化的滞后性
自然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其变化及影响往往是滞后的,主要表现为:环境受到破坏后,其产生的后果很难及时反映出来,有些是难以预测的;环境一旦被破坏,所需的恢复时间较长,尤其是超过阈值以后,想要恢复难度很大。如森林被砍伐后,对区域的气候、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可能反应明显,但对于水土保持的影响则可能是潜在的、滞后的。
许多化学物质的影响也是长期的。1984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基辅市郊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西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事故导致31人当场死亡,273人受到严重放射性伤害,13万居民被紧急疏散,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远期影响而致命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的胎儿出生。因事故导致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难以估算,且事故后的长期影响到目前为止仍是个未知数。
五、环境的功能
(一)服务功能
各种环境要素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环境的功能首先是为人类生存提供所需要的资源,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生产所需要的各种原料无一不取自自然资源。环境中的自然资源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各种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所有经济活动都是以初始产品为原料或动力进行的。
(二)调节功能
经济活动在提供人类所需的产品时,也会产生一些副产品。限于经济、技术条件和人们的认识,许多副产品不能被利用而成为废弃物排入环境。环境通过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反应,容纳、稀释、转化这些废弃物,并由大气、水体、土壤中的大量微生物将其中的一些有机物分解成为稳定的无机物,重新进入元素的循环中。
在自然环境的各要素中,无论是生物圈、水圈、大气圈还是岩石圈,都是变化着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各系统间都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和交换,都有外部物质的输入和内部物质的输出,环境的这种动态变化构成环境的系统性。在一定的空间尺度内,环境的输出和输入是一个动态的守恒过程。当输入和输出不平衡时,系统可通过自我调节能力使环境的正常功能不被破坏,这就是环境的调节作用,也称自净作用。但是,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超过了环境容量,环境就会受到污染。
(三)文化功能
环境不仅能为经济活动提供物质资源,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性的要求。清洁的空气和水既是工农业生产必需的要素,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生活的基本要求。人类文明的进步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统一。人类的文化、艺术素质是对自然环境生态美的感受和反应。自然美比人类存在的更早,它是自然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秀美的名川大山、众多的青山绿水、奇妙的自然事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使人们领略到了自然界美妙的艺术和无限的科学规律,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情愉快、精神放松、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
(四)生命支持系统
自然界中,成千上万的生物物种及其生态群落和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系统正支持着人类的生存。美国位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生物圈2号实验的失败说明,在已知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离开了地球将难以永续生存,地球目前仍是人类能依赖与信赖的维生系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