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6064119
《和春天一起来到映秀》,一部非虚构风格的长篇纪实散文,通过映秀的春天、映秀的身世、映秀的彩虹、映秀的纪念、映秀的传说、映秀的明月等等,讲述了援建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抢时间、赶进度,终于取得的骄人成绩,为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等重大历史事件留下清晰真实的记录。
部分
映秀的春天
映秀的身世
映秀的彩虹
映秀的微笑
映秀的阳光
第二部分
映秀的钥匙
映秀的儿子
映秀的泪滴
映秀的明月
映秀的喜慰
映秀的歉赧
映秀的长歌
映秀的神话
映秀的沉默
第三部分
映秀的语言
映秀的格言
映秀的时尚
映秀的牧歌
映秀的世界
映秀的远方
后记
带着感动写作(代序)
奉献、崇高、大义、大爱,这一类字眼儿在书写时,会有格外的快乐和力量似电波从指尖传递到心灵,这是我写《和春天一起来到映秀》这本书的一个原因,它是跟这些词语有关的,或者说,正是它们袭人馨香的凝聚和传递。像是站在旷野上,仔细而久久地思考之后,深沉地选定一个方向,然后脚步坚执地朝前走去。写这本书,是我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抉择。
有人说,应时应制、歌功颂德的文章常常费力不讨好,难成真正的文学作品。
有人说,关于汶川地震的文作已经太多了,我的进入已经晚了……从经济收益角度,长篇小说上已经写出了名堂的人,把珍贵的力气花在这个方面是划不着的……
一度,这些都成为我的阻碍。而终的越过这些,我甚至觉得完全是靠了天意。尤其在写作过程中艰辛备至的时候,这种感觉愈发变得鲜明。这里所说的天意,是自己的一种扪悟,我觉得自己是承秉了上天的选择而拿起笔来做这件事的。就像书中所写的东莞援建工作小组及援建工程管理处的人们接受挑选而出征映秀。他们接受的是东莞市委市政府领导和东莞大地万千民众的挑选,用政治的话说,是党和人民的嘱托和期冀,而文学的表达,这其实恰也是天意,民意不就是上天意志的源头?
我甚至是固执的,喜欢应时应景,歌功颂德,犹如布谷不倦地喜欢为春天和播种而歌。为什么不呢?美好是那么耀眼地存在着,它们从优秀的生命中似音乐和光芒一般传透出来,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使时代与时光同飞,日新月异而光芒万丈。定格它们,予以恰宜的放大,用以引领人心感召世界,正是文学艺术的责任和美丽所在。
批判是必要的,赞扬更应该成为崇尚,那些舍生忘死,慷慨以酬,以自己之苦换取他人之甘的人们;那些点燃自己的生命,成为高擎的火炬,照亮时空,传承民族优秀美德的人们,要把他们热血的澎湃心灵的律动谱写成豪迈的时代之歌。
这便是我将目光投向广东省对口支援汶川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由,承担了这一艰巨而神圣使命的人们,他们历尽艰辛,洒血流汗,在特大地震之后百孔千疮的悲惨土地上,以感天撼地的情怀和意志、付出和牺牲,重铸了人心和城市,演绎了大美和大爱,他们是时代的光荣,民族的骄傲。
而笔致集中于映秀镇的灾后重建,是觉得它堪为整个汶川灾区灾后重建的缩影。说透了它,便可以为这个前所未有气壮山河的人类行为留下可以追溯的文字记忆。
映秀重建的成败关乎整个汶川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的成败;只有映秀重建好,汶川重建才算完成,整个四川地震灾区的重建才算完成。这类话语是正确的,但不是吸引我的根本原因,我的到来,正如书中所说,是因为映秀作为震中的特性,这块土地是整个汶川灾区受灾程度重,揪人心,被彻底摧毁、原址重建的一座城镇。也就是说,它的重新站立是艰难奇崛的。美在难中,此为艺术的规律,也是自然和生活的法则。
我是为追寻美而来。
是怀着为不幸的映秀大地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的愿望而来。
是顺应内心的召唤而来。
这的确是一次艰辛备至的创作,难在我进入的时候,重建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我需要在时光之河中逆流而上,去了解事情初的情状。采访固然多艰,建设者们大部分都返乡了,我要东南西北地去一个一个寻找。更为不易的是查阅资料。网上的文章尽管铺天盖地,输进一个相关句子,一点鼠标,哗地就出来一大串,但你会痛苦地发现,现今大数量的媒体文章浮躁如飞沙,看了半天,不知所云,常常是累牍涣漫的一大篇,一字一句地从头读到尾,竟连基本事实都难以弄清楚,更别说章法之道了。为了得来一小自然段的内容,往往要苦苦地阅览资料一整天,甚至几天。
曾经暗自思量,或许恰是这个缘故,我被选择,来完成这次写作?历史需要一份朴素、坚实、简洁、清晰的记录,能够轻快容易地顺着时光之河去到下游。
朴素、坚实、简洁、清晰,就是秩序。
文字的秩序来自心灵的秩序,也就是理性。这其实是一个静字,却是修养的功夫了,要抑功利之心,去浮躁之气,明朗彻悟,而后方得。
使我能够坚持的,是笔下人物们感人至深的事迹。也就是说,我是带着深深的感动之情而进行劳动。进入了这个特殊的事件,就是进入了援建工作者们的心灵。越进入得深,越感受到美,也就越体味到难。灾区重建,所有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劳动者都是令人钦敬的,但尤为不易的是援建人员。他们放弃经济领先地区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远离故土和亲人,来到这千山万水之外大劫之后的土地,不眠不休,殊死拼搏,从一片散发着令人窒息气味的巨大废墟,到秀丽宜人的温情城镇,他们毫不保留地付出了一切,在沉重阴霾的岁月里,洒落过各种意味的泪水之后,于阳光灿烂的时刻,微笑着离去,“不带走一片云彩”。
另一份支撑之力来自内我,就是那种秉承上天选择的感觉,这其实可以看作通常所说的使命感。使命感所营造的庄严内心情境,可以使人获得执持和超越的力量。
自心里愿意以天意当之,其实只是对自己的一份要求,不可以马虎、懈怠,不可以辜负。
感动的美丽在于,总关乎人间温暖,促其生发的事物中必定蕴含着高尚品格、坚毅精神、大爱情怀等等优美元素,这样的情愫如白云盈谷般洋溢于胸,发乎于衷的文字就会似祥云洒落的春雨,播送滋润和清凉。也犹如月亮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呈现另外一种韵致的照耀和希望。
一部作品,其形式和内容是互相选择的,我的这个观点,在本书的写作中,再一次得到印证。走笔时刻本是云自飘游水自流,情绪饱满到自己溢出来,成一行行文字,不暇思及体裁、技巧之类。文稿初成后,左右上下一番打量,于笺页上角标注了“纪实散文”字样。
这便是由它秩序和感情两个特征所决定。它们使它与报道类文章,和那些快书区别开来。快书,是我给当下具有浓郁时代特色的图书们下的定义,它们有着时髦的快节奏,后现代主义风格,不能兼具典雅、从容和抒情。
后来有朋友告诉,说我做了一件前无古人之事,这是我们国家迄今为止一部以重大社会事件为题材的长篇纪实散文。这是我没有进行过考证的。若此说属实,那么不足为奇,这样的题材用这样的方式表现实在有些难度,倒不一定是对文字功夫的要求,是定力和耐心,这两样若是差了,不能行的。
其实也有考手艺的意思,写这样的文章,文字须尽去浮华,吹尽黄沙始见金,方能与内文大气的特质相配。这层意思,前面已有过表述。
是否这次写作,是做了一件本不可为之事呢?映秀重建,于速度于质量,都是创造了奇迹,也就是为了本不可为。描述它的书赶巧具备了相同的属性。
很少有写作,似这一次,文学显出神圣的意义。
上天赋予你写作的能力,就是为了让你来完成这样的历史性描述,写出这样的一个历史时刻、这样一群铸造历史的人。当创作过程中举步维艰时候,我曾把这样的话语一笔一画写在纸上,以为激励。
天下事,总是得与失相当,援建映秀工作也是一样,东莞付出了感情、人力、财力,收获了道德。理想社会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是道德程度,文化也罢,经济也罢,包括政治,一切的发展在归根结底处,都是为了道德境界的出现,那是民众素质普遍提高,爱礼仁义、繁荣昌盛的社会图画。
道德是幸福的源头,它们与美同在。一个幸福的地方,必定是善良的地方。
近代东莞,奋发图强,一代人冶炼生命,铸造了光芒四射的东莞精神。莞人将它带到映秀,似火把般高举着,展开艰苦卓绝的援建工作,终使发扬光大,成为援建精神。这朵精神之树的奇葩势必反哺故土,带来东莞整个社会的又一次全面升级,趋近理想,走向幸福。
此为对莞地的祝贺。
而我的收获,在乎这些于文字跋涉中凝练的思想,它们是无形的黄金。
这样的写作益于培青云之志,养浩然之气,此亦为笔者收获之一。
从远古发起,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为之上下求索、呼号奔走的理想社会模式,因为悲慨壮丽的援建行为,将会在这个伟大时代里呈现,如果那是东莞,必然会是映秀。
所有人都该当为此满怀感恩。
是的,应该感恩的,不光是映秀、汶川、阿坝、四川,也包括东莞,广东,感恩党,感恩民族,感恩祖国。汶川特大地震考验了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执政能力,考验了坚如磐石的民族意志,考验了强大的国家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四川、广东,华夏版图上所有区地,都要同唱一首献给祖亲感恩祝福的歌。
许多有关文作里,都引用了恩格斯的这句话:没有哪一次巨大的灾难不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一般都是用来指灾区城镇修建的规模、质量等,也就是经济方面的体现,其实,的喜悦是道德上的进步。重铸了民族精神,重建了道德长城,这是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光辉前进。
这是人性的一次闪光,宇宙天地意境的一次升华。
从这个意义上说,感恩,应该是整个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一次深情而雄浑的宏大合唱。
就不必再探讨关于真正文学作品的定义了,重要的不是所说的话,而是其中有没有感情。情之切者,必思之深,饱满的感情,深沉的思想,洒落纸上,自成天然文章。
带着感动写作,就是满怀感情的歌吟,就是大爱的奔流。
2011?8?16于成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