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7843706
2.这是一部强有力的诗集,在中国诗歌界,其表达具有罕见的从容,其思想具有罕见的深度,我们见识了一个孤寂、封闭的灵魂在广大的困境面前竟然拥有怎样的觉悟。
他所写下的诗歌,既非关乎农业的,亦非关乎城市的,亦非关乎信仰的,而是关乎灵魂的。我敢说,这本诗集的成就已经高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人,甚至是处理存在的诗人的成就。 ——诗人 西川
排练室/003
青春/005
旧事/007
诗人/009
等待/012
黄昏/014
阅读/016
夜宿江城/018
青铜爵/021
初春/023
兄弟/025
四月的诗/027
老车站/029
异乡人/031
乡间/033
草原/035
1894 年/037
这/038
交谈/041
兰波回乡/042
1980年代
城市与勇敢的野牛之血/047
野蒺藜/049
枝桠/051
黄河一夜/053
禽王/055
老歌/058
石头屋子/059
夜的海/061
泥路/063
无边的花朵/065
在午后/067
太阳升起/069
首饰工匠/071
夏夜/073
无题/075
无题/077
无题/078
邻居/080
无题/081
1990年代
无题/085
无题/087
无题/089
无题/091
无题/092
无题/093
无题/095
无题/097
无题/099
无题/100
无题/102
无题/104
无题/106
无题/108
无题/109
无题/111
无题/113
无题/115
无题/117
无题/119
无题/121
无题/123
无题/125
无题/127
无题/129
无题/131
无题/133
无题/135
复活词/137
一个中介者的记录/153
笼罩童年的一日/171
深夜听到卡车/173
陌生人/175
深、深、深呼吸/177
蓝色墓志铭/179
后记/205
西川
这本诗集的编排方式看来有所意味。这本书并没有按照作品的创作年代编排,也就是说,这本书并不服务于个人编年史。作者将不同时期,甚至不同风格的作品,按照“北方与南方”“家园·记忆”“世界的剧痛”等主题编排,显然是对于那种常见的追索个人成长史式的诗歌批评或文学批评的蔑视。那么,如果一本诗集拒绝向个人编年史屈服,它所要呈现的是什么呢?在这种编排方式的背后,会否蕴含着一种愿望,那就是要向读者说明,这部诗集乃是出自一种心理结构,或精神结构?有经验的诗歌作者一定会明白,他今天的写作与昨天的写作也许并无关联,反倒与半年前的写作搭得上关系。一个作者的一生的工作,其实不过是使自己的精神结构得到完善和推进,或者超越自己旧有的精神结构,建立起新的精神结构。
诗集的第一首诗是《城市与〈勇敢的野牛之血〉》。它写的是上海音乐厅中一段西方音乐的呈现。从广义上说,这是一首以城市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在将它编入本书时,作者略去了写作年代。但作为潞潞的朋友,我知道他这首诗写在80 年代初,大约是1982 年。那也是全国人民忽然爆发出对于现代文明或曰城市文明的渴望的年头。但作者现在略去写作年代,我想不光是为了遮掩一个事实,即此系“少年”之作,我敢肯定它存在于这本诗集中必有其特殊的含义。大略翻一翻这本诗集,我们就会发现,这大概是本诗集中唯一一首写城市题材的诗。城市的霓虹灯乍然一闪,作者便迅即离开了这一题材,并且离开得如此之远,远到了《黄河一夜》。
《黄河一夜》写于1986 年5 月,被收在潞潞于1991 年3 月出版的诗集《携带的花园》(北方文艺出版社) 之中。80 年代中期,潞潞写过一些关于北方乡村的简约、深情的诗篇。比如收在本诗集中的《石头屋子》《夜的海》《落雪的日子》《唢呐手》等。这些诗歌所书写的多为简单的农业物象或对于那些农业物象的诗意的感受。当时潞潞似乎是想返回质朴,并以简约的文字直接传达出建立在原始生存之上的诗意。我自己也有过这样一个时期。所以很理解潞潞当时的努力。当时,“意象”之说正在国内诗界风行,但庞德的“意象”原已多少被艾米·洛威尔和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所改造,到我们把“意象”的概念接到手上时,它已经变得有点像“物象”了。
但是这一次,在编辑本书时,潞潞将上述80 年代中期的作品与《无题》等质地完全不同的作品编在同一辑中,看来是有所用意。在《无题》“冬日的花园已经残败”诗中,潞潞写道:
乌鸦在落日的光晕里盘旋
冬日的花园已经残败
数不尽的花朵被风雪卷走或掩埋
这里从来没有人死于忧郁的爱
更多的人未老先衰然后患上绝症
我所发现的冬日生活的迷人之处
赤裸。苍白。在雪地里冻僵
这样的诗歌虽然与《黄河一夜》一样,也是以北方乡土生活为书写对象,但其中的主观因素,更确切地说,是悲伤、悲悯的因素,将《黄河一夜》等诗变成了“冬日的花园已经残败”这类诗的序曲或辅助篇章。于是一种结构浮现了出来。
从《城市与〈勇敢的野牛之血〉》到《黄河一夜》再到《无题》“冬日的花园已经残败”是一个收缩的过程:由外向内,由表象而及内心的真实,由印象式的书写而及悲悯以及悲悯中的沉思。这同时也是一个从素朴到丰富的过程。作者所落脚的丰富性,由缜密的深思和写作的难度所构成。但是,作者在这本书中似乎有意要遮去其写作过程,从而实现一种共时性呈现。这种共时性呈现所呈现出来的,也许就是诗人潞潞的精神结构和他所理解的世界。
《冬日的花园已经残败》《北方原野上的榆树》《秋风来了》等诗,原来没有这些题目。它们本来有一个共同的题目: 《无题》。在将它们收入本书时,或许是为了便于区别,作者从这些《无题》诗中抽出个别句子权做每一首诗的题目。《无题》作为一本完整的诗集1997 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题为《潞潞无题诗》,共收《无题》诗47 首。这些诗在正式出版之前我就已读到。它们写在1989年8 月到1994 年2 月之间。这是一部强有力的诗集,在中国诗歌界,其表达具有罕见的从容,其思想具有罕见的深度,它使我们见识了一个孤寂、封闭的灵魂在广大的困境面前竟然拥有怎样的觉悟。这是一些深入存在的诗篇,当时读到它们,我感到惊讶不已。
作为一个诗歌读者,我意识到这是我所需要的诗篇。潞潞说:
看起来我终于发现了一些东西
不然不会盯着空洞的世界不放
———《无题》 (1989-10-21)
我将随着苹果在大地上的转动
看到沉重生活的秩序直至观察上帝
———《无题》 (1990-8-8)
也许有一天人们真的能看到
那梦想者一人单独停留在空中
———《无题》 (1990-6-17)
这样的诗歌不是偶然灵动的产物,不是一逞才情的东西,而是诗人的深思熟虑,在孤寂之中被偶然激发。它们甚至不像是个人的产物,而像是历史的产物。从1989 年到1994 年,在几年的时间里,诗人竟然既保持住了一种稳定的、高端的写作状态,又保持住了一种智慧的成色,也保持住了一种有别于他人的语调。不可思议。不是说在整部《无题》诗中没有败笔,我们也会读到这样的句子,例如:“火焰中的火焰。存在中的存在/ 永无休止地在黑暗里蜕变” (《无题》1991-3-8),这里,习惯性修辞造成了空泛的感觉。但就《无题》的整体而言,这是瑕不掩瑜。看得出,潞潞的《无题》诗对于读者或其言说的对象是挑三拣四的。诗人由于这些诗歌而将自己放置在了少数人之中。尽管诗歌本身的语言还算平实,但一种基于思想的骄傲隐隐透露出来。这种骄傲伴随着寂寞,所以诗人说:
月光照耀着一支铁砧。这
浅灰色冰冷的平面多么寂寞
一只游弋的天鹅多么寂寞
人们从春天的倦怠中恢复过来
而温度计中的水银多么寂寞
———《无题》 (1991-7-7)
同是在这首《无题》诗中,诗人写到了耶稣的寂寞。在其它《无题》诗中,他还写到过上帝、裁判日、未知的天使的合唱、信仰之海,等等。单看这些词和词组,你会疑惑为什么诗人要将诗作的精神方向引向基督教。他是要与里尔克一试高低吗?我们知道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第十首的开头曾经这样唱道:“愿我有朝一日,在严酷的认识的终端/ 向赞许的天使高歌大捷和荣耀。”在第八首中他说:“……自由的动物/ 始终将自己的衰亡留在身后/ 前方有上帝,它若行走,则走进/ 永恒,一如泉水奔流不息。”里尔克对于基督教个人主义的沉思导致他最终放弃了圣子和圣子的世界,并且抵达了一个空间的永恒之境。相比之下,潞潞的基督教要简单得多,但其涵义却是深刻的。上帝和耶稣出现在他的诗中,为他的诗歌提供了高度和强度,是存在所绕不开的悲剧的高度和强度。
更有意思的事,潞潞的上帝和耶稣是与中国北方的乡村、水井、矿井、农人、军阀、粮食、棉花、丁香、雏菊等同时出现在他的诗篇里的。这让我想到2000 年初我在山西汾阳乡下所见到的场景:戏台、场院、农民破烂的房子、墙上退色的标语、门框上的红纸金字对联,还有土塬子上干净的小教堂。教堂外的黑板上竟然写着根本无人认识的拉丁文短句!也许这就是上帝无处不在的证明吧。你不必是一个基督徒,但在这样的环境中看到这样的拉丁文短句,你会怎么想呢?也许深深的静默是恰当的反应。如果洪秀全可以有洪秀全的上帝,那么潞潞也可以有潞潞的上帝。这与你是不是一个基督徒无关。如果你内心悲苦而寂寞,那么你的上帝就会出现。
但是,潞潞的《无题》诗写的真是中国的农业生活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为什么潞潞写作的基本进程却是由外向内并且最终导致对于外在真实的放弃?统观潞潞的《无题》诗,我们会发现,他虽然使用农业意象,但诗中并未集中地书写农业场景;诗中既无场景也无事件(如果说有一个事件的话,它在诗中的存在也只是模模糊糊,甚至模糊到了极点)。从潞潞的词汇表看,除了宗教词汇、农业词汇,还有一个序列的词汇,那就是与思想、情绪有关的偏重于抽象的词汇,例如,记忆、幻象、品质、法则、破碎、恐惧、伤害等等。这是一些颇带“洋”味的词汇,暗示出一种外来风格的影响和对于高端对话的渴求。如果从风格上讲,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作者虽然写到农民,却并没有使用人们潜意识中所认同的书写农民的语言方式来写。那种特定的所谓的书写农民的语言方式其实是一个迷信。潞潞不在乎这一套。他对于书写“部分生活”保持着警惕,他试图追问普遍意义和价值。至少当时写《无题》时他是处在这样一种状态。
那些偏重于抽象的词汇在他的诗中分量如此之重,它们带动着,或者说牵引着其他序列的词汇共同指向诗人的内心。正如前面引用过的潞潞的诗句,他反复使用“看到”一词。但诗人并非完全用眼睛看到,可以说他也是用灵魂看到,是“真理”意义上的看到。所以,凡被他“看到”的东西,都起身迎接他的观看。
我们关注着清晨露水的破灭
转瞬即逝的瓷瓶上雕满了太阳
———《无题》 (1990-7-8)
我看见大地的白光中粮食在沉睡
它们依靠空心的根茎吸入黑暗
———《无题》 (1990-8-8)
因此,他所写下的诗歌,既非关乎农业的,亦非关乎城市的,亦非关乎信仰的,而是关乎灵魂的。一般说来,灵魂即是主体,但有点奇怪的是,作者虽然反复说到“我”,但“我”只是一个观看的角度,或者只是一个存在的背景,并非诉说苦难、不幸、寂寞的抒情主体。诗人的灵魂本身是空落的,这导致了对世界的发现。
《无题》系列本来大概是作者雄心勃勃的作品。但不知为什么,它一直没能在诗歌界和批评界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如今的中国诗歌界,较之90 年代初,在风气和趣味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也许并没有什么不正常,只是有些诗人死活不承认,这种风气和趣味上的变化,是被高歌猛进的消费文化所促成的。多少新一代的“愤青”或没脾气的人们,争先恐后地展现自己的蒙昧、肤浅和小情小趣,以人的“有限性”为借口,抗拒真正的创造性劳作。“有限性”本来是我所热爱的东西,但眼看着它与宿命,与创造性激情,与孤独的沉思默想和独特的语言方式脱离了干系,我不禁怀疑我所理解的“有限性”是不是真正的“有限性”。如果这样一种时代状况可以解释为什么其昨天的优点就变成了今天的缺点,那么,我要说,潞潞的《无题》诗在90 年代初期和中期同样没有被足够认识确实使人费解。
1997年《潞潞无题诗》出版的时候,我本来打算为这本诗集写一点读后感,但长久的忙乱使我未能如愿。这一直是我一件隐隐的心事。现在得以将我当时阅读《无题》诗的感受会同我现在的一些想法一起写出来,算是我对老朋友有了一个初步的交代。但这篇我已写下的文章依然不能令我满意。原因在于我不敢肯定我已吃透了诗人的用意,所以本文并未试图将《无题》诗所表达出的思想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而《潞潞无题诗》值得我们花出时间去研究,去求证,并得出我们自己的结论。我敢说,这本诗集的成就已经高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人,甚至是处理存在的诗人的成就。也许我们需要一本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潞潞是老朋友了,是我最早认识的诗人之一。1985 年我曾有机会在山西太原呆过一段时间。我去潞潞当时任职的《山西文学》编辑部拜访他,就这么认识了。当时潞潞已是全国知名的诗人,写出了《肩的雕塑》那样的诗歌。在我们多年的交往中,潞潞始终是一个质朴的人、一个坦率的人、一个对生活抱着憧憬的人、一个你可以与之谈论自己内心的失败感的人。这部透露出他的精神结构的诗集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我要在此献上我的祝福。
后 记
这是一本计划外的书。其中有20 首诗没有收入过集子,也有未发表过的。我想等多写一些,够一本书的规模时再说。此书的编者却一再催促。真的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凑够一本集子,于是找了以前一些诗,弄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心里觉得挺对不住读者。好在以前出版过的书没什么发行量,估计大多数读者也没读过这些诗。
2005 年的时候,眼看就要出一本诗集了,书名为《世界的巨痛》,我郑重地请老朋友西川写了序,但最终未能出版。我和西川于20 世纪80 年代相熟,三十年来我们一起经历了许多事情,有国家的也有个人的,还有作为诗人要面对的。我们共同的友人海子和骆一禾过世的不幸消息,西川第一时间写信告诉了我,至今我保留着他的信件。我很喜欢西川为我写的序,屈指算来,居然搁置了十年。其间我曾多次阅读这篇文章,他对我诗的指点和剖析,每每读来受益匪浅,而充溢字里行间的情谊更使我在孤寂中感到温暖。如今,当这本诗集付梓之际,重读西川的序并不感觉过时,反而另有一种别样的命运感。我决定不做改动,就用十年前西川的序作为这本诗集的“代序”。一切皆有时机,这就是时机到了吧。
十余年来,写诗时断时续,心性终未大乱,知道自己这辈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很多事情上徘徊犹疑,唯有写诗这件事情大概能坚持到底。
谢谢西川!谢谢小强!谢谢所有关心关注我的人。
2014 年11 月16 日太原南华门
这照明我们
这为我们所用
送树木去远方的
使我们渴望和铭记
我们行走,打哈欠,争吵的
这依然流动
在流动中藏匿和触及
一天比一天
少或多的
这抚摸脸,嘴唇和肉体一部分的
这窗帘后面,椅子上
箱子里的,湿漉漉的
被我们加入在词语中
一再被暗示,被拧干
被打成纸浆,被吞掉的
这已经被一个人享乐掉的
引起一个人巨痛的
这快速过去的
被灰色泥浆抹在天空
猝不及防改变的
这没有说出
而说出以后一无所求的
这星期天早晨的浓雾
正在架设中的桥梁
来往于城市街头的陌生人
这离开很久的原因
这清澈镜子的正面和反面
这浩瀚无垠的天体
在难以察觉的运动中偏离了轨道
这苏醒的土地没有翻浆
这比延误更推后的
使闷热的季节没有雷声
你知道这多么令人窒息
这日复一日经历的
在怀旧的伤疤中饱受折磨的
被我们赋予了幽默感的
这水,这火
冰的,热的,暗的,亮的
包含了一切排斥了一切的
这土地的上面和下面
使我们愿意单调地活着
使我们好奇,愚蠢,自不量力
不泯灭人性亦残存一点兽性
这不太真实却真实的
这让我们归来,让我们起伏
让我们数次尝试的
这让我们诚心致歉的
2009-3-31
无题
直到现在我们终于从白昼中醒来
白昼很轻逐渐失去全部重量
没有人能够描述它与黑夜的交换
刹那间时间的本质获得改变
这是一处停顿是时间惟一的缝隙
我看见大地的白光中粮食在沉睡
它们依靠空心的根茎吸入黑暗
很难分清楚是谁在黑暗之外
无疑这是庄严的时辰,人们疲倦了
白昼的狂欢只剩下混乱的记忆
即将成熟的稼禾仍然期待着
它们的骨节赶路一样劈啪作响
使空旷的田野显得夜色沉重
隐蔽在石头后面的虫子也爬了出来
这些弱小的生灵缓慢地占据着每片叶子
所有的一切都像是盲人的创造物
夏天在光的两极之间似乎太短暂
粮食一再缄默着并且错落有致
它们首先冲破种子而后升入高处
这种普遍的经历依赖于北方
那里最高的峰巅上有农人的冠冕
如同一座移植过来的奇异天地
我们被召唤然而却不能返回
因为一个孩子的指引使天空明亮
恢复了和谐的事物并将它们聚集一起
其中高贵的粮食永远被人类所爱
1990-8-8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