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6054487丛书名: 外国文学文化论丛
编辑推荐
海外华裔学者进行的诗学研究,观念既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又根植于现代西方文化的语境视域之中,具有多元文化色彩。本书以叶维廉诗学为出发点,对叶氏“模子”理论、传释学说进行探究,论证了叶氏通过对中国传统模子的勾勒,形成对长期以来占据文艺批评领域话语权的西方中心主义长期而有效的批评与抗衡;剖析叶维廉在时、空两个层面对中国古典诗歌秘响旁通之谜和物、言、意关系之谜的传释,并以此为触手,围绕中西山水田园诗中不同的山水美感意识而展开的比较与解读。
内容简介
上编是对叶维廉“模子”理论的探讨,叶维廉在论说模子理论的过程中形成了他具有个性的、言说中国传统诗学的话语,这些话语显示了现代理论意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与更新的努力。中编是对叶维廉传释理论的解读。展示作者所看到的叶维廉诗学在两个层面上的思考:探究物、言、意关系之谜在认知空间方面的思考,追问秘响旁通之谜在认知时间方面的思考。下编围绕中西山水田园诗中不同的山水美感意识而展开的对中西诗歌比较的解读。
目 录
绪论
上 编
叶维廉诗学理论的支点:跨文化比较中模子的确认及应用
叶氏模子理论的诱因:翻译、传释、批评及比较中引出的质疑与思考
叶氏模子理论思路探究:海德格尔的溯源之思与刘勰的文心之答
两种路径:叶维廉、叶嘉莹与郁白、宇文所安的中国诗学研究之比较
比较视野及通化思路与汉语文艺学知识的更新
——兼评叶维廉诗学研究的视野及思路
审美的参照·人文的批判
——我们为什么比较?什么是比较的本质?
本编主要参考文献
中 编
看而知,言无言:道家知识的智慧
——论叶维廉的《言无言:道家知识论》
语言的意图:表达意义?
——论叶维廉对诗歌语言传释的描述
传意·释意:通过作品的对话
——叶维廉“传释说”评析
本体的和语境的阐释
——中国传统文论探究神、意、气、韵的本质
当代汉语文论对传统文论阐释的评说
本编主要参考文献
下 编
下 编
中国古典诗的山水写意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山水抒情
——兼评叶维廉《中国古典诗和英美诗中山水美感意识的演变》
中国古典山水诗独特的玄学和佛学源流
特殊因素与传统的形成
——中西山水田园诗中的陶渊明、王维现象和华兹华斯气质
李商隐的《无题》七言律诗与伊丽莎白·白朗宁的十四行诗
本编主要参考文献
外 编
西方的阐释:一种通往理解的途径和进行创造性思想的活动
传统的中华主流阐释:一种说明圣贤思想和圣贤行为的模式
——两组中西抒情诗欣赏中看到的共通之美
本编主要参考文献
前 言
“外国文学文化论丛”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已有12个年头。作为广东省文科基地,本中心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这所专业型和实用性特征突出的高校增添了几分人文气质,使广东省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码头”多了些了解他 山之石的深度。今天我们推出这个“论丛”,就是想对本中心研究的状况和相关成果做一个集结,也是为了把我们的工作给广东的父老乡亲做一个汇报。“外国文学文化”是一个庞大的范畴。任何一个同类研究机构,对它的研 究只能是聚沙成塔,循序渐进。我们的做法是审时度势,不断进行学术聚焦,或曰战略整合。具体讲,面对“外国文学文化”这个极其宽泛的研究对象,我们用了12年时间完成了内涵、外延、布局、人员、选题、服务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核心建构。
其一,12年的艰苦努力,基地真正地完成了对学校重要外语种类文学文 化研究实力的宏观联合。经过这些年的精心组织和努力集结,英、法、德、日、俄、泰、越等国别文学及其相关研究初具规模,跨文化的择要探索次第展 开,突破比较研究局限的熔铸性创制有序进行。从总体上看,虽然说各语种实力仍然参差不齐,但是几个重要的语种及其交叉研究都有了可以独当一面的人才,有了相对紧凑的协作活动。优选组合的科研局面日臻成熟。
其二,基础研究和个案研究、单面进取与多向吸纳的交叉研究态势业已形成。长期以来,学校的外语师资在科研方面比较分散。语各一种,人各一隅。教学与科研大都是单面作业,几十年一条“窄行道”,一辈子一个“小胡同”,邻窗书声相闻,多年不相往来。近几年,基地积极推荐选题,从战略上引导,在战术上指点,通过活动来撮合,基础研究与个案研究的结合颇有成效,单向研究的局限有所突破,交叉研究的方法也有较大面积的推广。这个进步将会对 学校的师资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其三,领军人才和大气人才的培养在有重点地推进。在当今中国,高教发 展迅速,不缺教书匠,缺少的是高水平的教师,尤其缺乏大气磅礴的将帅之才。自古以来,知识分子都以自己的灵气或知识骄人,文人相轻,是己非人,一偏之才易得,淹博之人寥寥,而可以贯通群科的品学兼优之才更是凤毛麟角。我们这些年在发掘和培养大气人才方面,花了不少心血。外国文学文化研 究中心以人文学为集结号,在本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当中培养了一批师资。让我 们感到欣慰的是最近几年,基地持续多年的创新学术导向渐入佳境,熔铸性的 科研蔚成风气,专兼职人员知识结构的改造成为本中心的自觉行动。科研人才 的成长形势喜人。随着学校支持力度的加大,陆续有高端人才引进,他们的加 盟对基地来讲,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布局。
其四,科研有了质量兼美的提升。从2011年到2013年,“人文学丛书”第3辑15种著作全部付梓。截至目前,1、2、3辑共35种著作,加上丛书外 著作5种,总计达40种著述(不包括2011年之前基地已经出版的10多种“人文学丛书”外著作),成建制地推向学界,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在基地的专兼职研究人员中,有些学者善于争课题,做课题;有些学者精于求学问,搞创新。我们对这两种学者的特长都予以支持。相比较而言,前者之功,在于服务政策,应国家和社会之急需;后者之德,在于积学储宝、充实学林、厚道人文,而这些是高校、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基础建设。从学术史和高教发展史来看,两者都有其贡献,后者的建树尤为艰难。埋头治学者不易,因为必须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然而,不论是对于一所高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还是对于全人类,做厚重的学问是固本培元的事情。有鉴于此,基地正在物色人选,酝酿专题,力求打造拳头产品,做一些可以传之久远的著述。
其五,将战略性选题和焦点性课题统筹安排。诸如,以“人文学研究”(即克服中外高校学科变革难题)为龙头,以“文学通化研究”为核心,以“美学变革研究”为情致,以“外国文论翻译研究”为舟楫,以“人文思潮探 讨”为抓手,以“重要人物研究”为棋子,推出了一系列比较厚重的研究成果,举凡人文学原理、文学通化、感性学、文学他化、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小说、副文学现象、日本汉诗、莫里哀、波德莱尔、艾略特、 柏格森、阿多诺、海德格尔、勒维纳斯、海明威、萨特、古埃尼亚斯、本居宣 长、厨川白村、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米兰·昆德拉、伊里加 蕾、鲍德里亚、麦克·布克鲁、雅克·敦德、德尼斯·于斯曼、勒·克莱齐 奥、哈维等,一盘好棋渐入佳境。
其六,全力配合学校的总体规划。本基地为学校的传统优长——外国文学 文化研究添砖加瓦,为学校学科建设的短板——文史哲学科弱项补偏救急,为学校“协同攻关”和“走出去”身先士卒。事实上,基地的上述工作,早就 开始“协同攻关”。试想,把这么多语种的文学文化研究集于一体,冶为一 炉,交叉之,契合之,熔铸之,应该说就是“协同攻关”。人文学中心建设也 是一种贯通群科的“协同攻关”。比较文化博士点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同样是一种“协同攻关”。我们做的是默默无闻的工作,基地的专兼职研究人员,甘愿做深基础、内结构和不显山露水的长远性工作。我们为之感到高兴。我一贯用“静悄悄,沉甸甸,乐陶陶”勉励自己,也以之勉励各位同事。我的理解,能够默默地奉献,是一种福分。在“走出去”方面,我们也下了相当的功夫,仅2013年至2014年,基地就有5名教授分赴法、德、俄、美等国高访与讲学。这些活动的反响都很积极。对方国家的高层学者,直接把赞扬的评价反馈 给我国教育部、汉办等领导部门。我们努力响应国家和学校的号召,认认真真 地“走出去”,这在今后的工作中还会有进一步的体现。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在“外国文学文化论丛”中都有聚焦性的著作推出。还有一些方面,比如外国语言文学如何固本培元的问题,外国语言文学选 择什么作为提升点的问题,“人文学”的后续发展问题,诸如此类,都是今后 基地科研工作的关注点。这些方面也会在“外国文学文化论丛”中陆续有所 体现。序,是个开端。此序,也是12年来基地工作的一个小结。
栾 栋
2015年4月19日于白云山麓
评论
还没有评论。